..续本文上一页赖耶识当中。
我总觉得我们打坐坐得不够。大家的心比较粗,要让你静下来,你会观察到你的心静不下来,仅仅去感受一下心都很难,而且我们还要从这妄想停下来,不打妄想以后再继续看,还要把这个我执破掉,没有“我”以后才能够自觉。生活在迷失的世界里的人,他永远充满无尽的矛盾,心中有很强烈的矛盾。我们很想能够过得安详、不受伤害,但是真正的“不受伤害”出现了,你又不习惯、不适应;智慧出现了,你也不习惯、不适应。在最宁静的心态里,大家如果把所有的想法、希望全部抛掉,而仅仅去体会这个“无所求”,生命中所有的伤害都会在无所求的状态下给予修复,那些苦、那些伤慢慢就消失了。在无所求的心态里,他不会去伤害别人。大家把注意力放在自己的心,我希望有这样的一个因缘。
这个道理是法界中每个人的内心中都有的,只要你能够静得下来,去感受你的心,每一句话都会敲在你的心上,你能对照得起来,不需要记忆。我们学佛也不是为了增长一点知识去吹牛,而是真正对自己的生命有所认识、有所觉受。平常的心态和社会大众共同的心态就是:把身外之物当成了我的人生价值,你拥有的财富、你所表现出来的能力,成为你生命的价值。但是在佛法的修学上,为学日增为道日损,就是要你从对物质的感受回归到对身体的感受。所以大家静下来以后,你感觉身体都动不了,甚至非常轻松。
大家可以做一个游戏,第六意识的意念的力量,它有很强大的穿透力,当你静下来的时候,你去感受自己的身体,你想让身体舒服,身体就会觉得特别舒服。四禅八定中的初禅,就是用自己的意识念头来激活你身上的所有细胞,你就会感觉身体非常愉悦、安详和快乐。
更进一步,从初禅出来,不去感受身体的快乐,只感觉精神的快乐,就是看到你内心。可能以前我们有很多想法、顾虑,当你在当下把握了你的想法、念头,你的精神面貌是像虚空一样的,无论想什么你都是很安详地去想。在想的时候就像灯光照到一切,灯光它不会受到污染,它也不会去选择照佛像而不照垃圾。所以我们内在的心的智慧,它不选择,但很清楚。想到现在可以吃饭了,就知道你在想到吃饭了,想到现在是坐在这里听课、讲到哪句话了?你只管想,象行云流水,它来了就来了、过去了就过去了,一点都不需要停留,也不需要把握,任其自然。所有的思想、想法都不会障碍你精神的愉悦。当然,最好也不去执着精神的愉悦。
这个精神的愉悦,会构成强烈的风改变你的身体,如果我们的精神是快乐的、想法是流畅的,你的身体就开始流畅起来。你们打坐有没有憋气、或者背痛,或者哪里不舒服的?如果有,你就坐在这里,像现在这个状态,很清晰看到自己想法,既不贪求也不舍弃、既不拒绝也不欢迎,身体不要动,因为你的身体一动,心就随境转,心不随一切境,你就看见自己思想非常流畅地过去了,来就来了、去就去了,极为安然,一旦体会到这里,禅病就全部消失了。让身体回归到身体的本位、让思想开发出思想的作用。遇到一个境来现前了、就过去了,不需要留它;手机响了,就听到了,响完了,就过去了。心就是这样,不会受干扰。
这是需要训练的。就是你要知道,真正的用功是在这个地方。无论是什么境界现前,你不是不知道。你知道了,该怎么处理,处理了就过去了。这是对于身体和心的一种觉受,心很细的人能感受到心的这种安详,他很快就进入正常状态、恢复健康状态。压力重的人,实际上是对自己的心和身体一点都不了解。
如果我们用功修行,把善根提高一点,就可以进一步看到:自己连这个想法也没有。就是手机响了,我的注意力不在手机上;咳嗽了,我的注意力也不在咳嗽上,我的注意力一直在内观,无论你的身体这个时候是坐着、躺着还是走路。它只是负责清清楚楚地知道,不负责别的,不给予判断,不去分别这是好的念头还是坏的念头,别人叫你,你也只是负责知道,他叫你了,你自然去做就好了。
所以知之一字,众妙之门,我们大家正因为知道了以后,对所知道的东西非常注意,对知道的这个本身却忘记掉了,所以在生命的道路上我们走丟了,把自己给丢了,真正安详自在找不到了;因为在保持知的状态下,对于善恶苦乐你会有直接的反应能力,如果你保持了这种觉知,不随自己的念头转像达摩祖师说:“内不随心转,外不被境迁,外息诸缘,内心无喘,心如墙壁,可以入道。”心像墙壁一样就是内没有动摇,内心无喘,喘就是喘气、喘息、揣摩,内心不动,外所有的缘都停止了,脑子里面没有任何的概念、没有想法,能不能找到感觉?内没有动摇、外没有概念,其实也不是什么玄妙的事情,就是简单地把想法放到一边去,只要你把这些想法往边上一放,你自然是最殊胜的。
天地万物与我同根,其实这个宇宙法界之所以有相、有生灭、有轮回、有成住坏空,都是由这一念无明的根而显现出来的。那我们现在让大家把所有的念头都放下来以后,能够体会一下它这个非常奇妙。你没有想法,确实脑子里面也没有想、也没有概念,但是我讲的每一句话你都听得特别清楚,眼前的每一个人、每一个动作,我看得也特别清楚。你不需要注意哪一个人,所有的人同时动起来你都能看到,因为我们就有这个功能,像镜子一样一下全照到。所以只有在这种状态下,虽然还没有见道、还没有开悟成佛,但是你已经到了道的边缘;虽然还没有了生死,已经到了生死的关头,这个关一破出去本参就破掉了。那么如果大家专门想了生死的、想修行的,在这种状态下时间越久,对于现实轮回的种种现象、种种因果缘起,你会看得越来越清楚;对自己曾经遭受的苦难,或者内心的贪嗔痴带来的一些负面的情绪和报应也会越来越清楚,虽然没有了生死,智慧和定力在这地方已经开始培养起来了。
所以佛法虽然深广无涯,三藏十二部经典汗牛充栋,但是我们如果把它拿来用完全不离开我们的身心。这个凡夫着相,所以佛菩萨就非常慈悲,通过我们行为戒律这些教育,让我们身体先规范起来,当你身体规范起来以后,真正需要解决的是我们的心理问题。所以戒是基础、定是方法、慧是目的,开智慧是我们学习佛法的真正目的,只有开无漏智慧才能够了生死,才能够度众生,大智慧、大定力的培养,就是在我们这两个阶段:一个是你从外面向外的着相,着坏相变成好相、不守规矩变成守规矩;内在的就是你看住你的妄想,来来去去到处是什么规律、什么是惯性?烦恼也是烦恼的惯性,生气也是生气的惯性,为什么会这样?然后再进一步,看你内在的没有妄想、没有分别心时候的安宁。
有些人说,师父讲的时候我能够体会一下,一讲完了我就不行了,在这里还行出去就不行了。事实上如果是这种情况,就是你对这个不重视,你还是觉得在那里打妄想更重要,在那里流浪生死更重要,没有感觉到可以从妄想生死这个状态下转换过来。佛法的范围很广很广大,你哪怕在寺庙里面举一个手、点一下头、甚至在寺庙外面看到寺庙一想到这里面有佛这都是种下善根,但这些善根要一直到什么时候才能成为一种你想修行的力量,这个是很不容易的,所以《金刚经》里面说:能够听闻《金刚经》的人,能够知道无我、性空,听到这个法的人都是不于一佛二佛而种善根,是从无量百千万亿佛所种诸善根。
佛度众生的范围是很广的,从一点一点地积累起来。那么我们大家对照自己,从人生的这种健康、福报来对照自己,如果我们具足了五福,昨天讲的就是长寿、富贵、康宁、有德、善终这叫五福;如果我们不俱备五福,那就是短命、贫穷下贱、心不安宁、缺德、不得好死,没有五福的人他的结果就是这样。所以从现实的角度,我们一定要把握这个法界的总原则它是一种业力,就你可以观察这种业力、这种行为的习惯确实在我们的生命中,乃至所有的众生的生命中贯穿始终的就是这种惯性。想自觉的人要从自己的惯性中开始改善,想觉他的、想改造社会使国家社会众生更加幸福安康的,你也要从自己内心中开始改善。世俗的伟人他是降服别人,但是降服不了自己的,我们大家有没有想降服别人,但自己的烦恼生起来了降服不了的经历?很伟大的人,圣人是靠降服自己来感动别人的,当我们自己心的问题解决掉了,你的心完全没有问题了,你这个心无论到什么地方是一个宝,一定会放光的,跟你有缘的众生一定只能得到你的好处,不会得到你的坏处,因为你从你内心中、清净的心中散发出来的所有的信息都是智慧的和慈悲的。
所以我们要亲近三宝,要对佛菩萨非常的感恩,要忆念三宝、忆念佛菩萨,因为我们想到佛菩萨,佛菩萨给我们的信息绝对一点点负面的东西都没有。但是凡夫众生就不一样了,他给你好处的同时希望你给他好处,所以从自己改造的核心是我们心情的改造,心情改造的核心是你要把握自己没有妄想的状态、宁静的状态。比如说你身体要保健该做什么?需要吃营养、需要地水火风调节自己,现实正常进行的总开关就抓在自己的心里,所以如果我们知道这个学习佛法的总纲领、总的钥匙已经在你手上了,你随时想把自己的心打开就可以打开,想把自己的智慧开发出来随时都可以开发出来。心的力量可以把整个世界毁坏掉,也可以把整个世界创造起来,十方世界都是由这颗心的力量创造起来的。所以我们大家一定不要浪费我们这么强大的力量,不管是哪一道的众生,不管你现在的身份、地位、知识,或者你的大脑思维如何,只要你能够看到你心的力量是超过一切的,觉悟就是自觉从自己开始。一层一层地看到自己的心,然后看到心以后自然烦恼断掉,那自然后面生起来的一些慈悲心就是觉他了。按照这个原则我们生生世世地努力下去,跟你有缘的众生都契入在觉悟的路上,那叫圆满成佛了。当然我们如果观察自己的心要成佛,好像感觉虽然有一定的方向感,但是比较难,所以我们还需要有一些榜样,就是看看佛菩萨、祖师大德,了解他们怎么一步一步从哪些方法去觉悟的。
《觉悟入门》选摘
《觉悟入门—禅观内省》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