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受菩薩戒要做什麼准備?

   居士:師父我這次利用飛行的間隙時間來拜見師父,我想受菩薩戒可以嗎?我受菩薩戒應該怎麼做?

   師父:你想受菩薩戒很好,受菩薩戒主要是要發菩提心,而發菩提心首先要有出離心。所以佛陀先是講小乘的,小乘側重在出離,出離的關鍵在于我,對我的真實的認識。佛陀在講這些法的時候是很簡單明了的,他直接說這個我,有我嗎?然後從地水火風綜合的角度來分析,地大中有我嗎?水大中有我嗎?現在醫學甚至連器官都可以換,心髒可以換成人造的,所有我的主觀意識是一個錯誤的結果,現在科學也已經告訴我們,要憑著這種理智、這樣的智慧走出誤區。

   出離的這種修法對這個世界主要是一種否定,生命存在的意義是能夠走出這個誤區,佛陀告訴我們有苦的寂滅,苦的停止。所以佛陀一開始講苦,講出感召苦的原因,自己怎麼製造苦的因。了解這些的話還有方法,還有一條智慧之道,按照這個道去走的話才有苦的停止,沖出這個苦。所以小乘的時候佛陀就講“苦集滅道”,講四個中心點。佛陀讓弟子們有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他先讓大家能夠真實地體驗到苦,因爲平時人連苦都體驗不到,不知道的。用佛的智慧加持他們之後,感覺到真的是這樣。然後再用智慧思維這個“苦”自己是怎麼造出來的,把製造苦的因停下來。知苦、斷集、慕滅,大家是追求苦的徹底消失,然後修道。

   當苦停止下來的時候,它的最殊勝的果位就是阿羅漢果。證阿羅漢果的時候,他完全從以前的經驗、虛幻的自我意識中超越出來了,他所感受到的這個世界是非常奇妙的,這個時候生命的感受已經沖破了個體的束縛。如果這個世界這個東西是我的話,他已經沖出了這個狹隘的範圍。比如說這個東西在這個空間,我們看是這麼大,但是從宇宙空間來比較的話,它就像一粒塵埃一樣,我們自身就像一粒塵埃一樣。所以當從自身的這一粒塵埃當中突破出來的時候,發現這個宇宙無限的空間都是自我。如果有這個個體就有生老病死,有了這個物質,我們人是精神和物質的合體,所以它有錯覺在裏面。

   就是一個物體,它也有成住異滅,當從這個個體意識裏面沖破出來的時候,他跟這個宇宙、跟這個世界才完全是一體的,當融爲一體的時候已經消除了個體的生老病死的狀態了,所以我們佛教裏叫了生脫死,這個狀態,觀音菩薩叫同體大悲,整個宇宙是我們的身體。

   在這個裏面還有那些不覺悟的,迷失掉的生命,他們依然像我們過去那樣的狀態在生活著,所以他們就會要回小向大。自己本來是小乘的,只管自我的一種解脫,後來就轉而對衆生的教化,這些衆生那個時候在他們眼裏智者的眼裏來看都是無量劫來的父母一樣的。佛比喻說一切衆生皆如我獨子羅睺羅,在《地藏經》裏佛陀又說一切衆生皆如我父母。

   受菩薩戒要有看清這個世界這樣的一種基礎,要有出離的基礎。在淨土法門的經典裏也可以看到,有非常多的阿羅漢、聖者們,他們解脫了之後就會住到佛國,但是他們不僅僅只是住在那裏,他如果已經明白了真相,他們會以那邊爲根據地然後來救度衆生,叫我們往生極樂世界。這個極樂世界也指彼岸,也指解脫的狀態,解脫的狀態是極樂的,同時它也指諸佛菩薩聖者的一個世界。

   你學佛也有幾年了嘛,以後系統地學習,每一步都要用身心去體驗,學佛就是自己的,自己就是這個學佛的實驗室。佛說阿含部講無我的時候,那你就隨著佛陀的引導深入的體驗去觀察,阿含經裏的經文是很短的,但是非常有用。

   要做菩薩就要真實的腳踏實地的來學佛,先對無我對出離方面要有感受,在這個基礎上才能真正的發起菩提心。小乘是把自己的漏給堵住,輪回的業把它結束掉,你的生命這樣才會充實,才會大而有光。所以你看這個畫像也是,凡夫就光是一個人,如果聖者頭上就有光圈,這樣行起菩薩道來菩提心才會非常強大有力。

   現在想受菩薩戒,往往以前就有這樣的善根,但是來到地球上投了胎之後,我們在這個境界當中會迷失掉自我,迷失了自我之後有時候就變得沒有力量了,我們的生命都迷惑在這個業力的世界裏面。

   菩薩戒一般是六重二十八輕戒,側重點是先發菩提心。你既然有這麼一個想法,就開啓了生命這部分的功課。凡夫的狀態就像你開著飛機在雲層裏飛的狀態一樣,是看不遠的,自己身處在迷霧當中,後一刻將會發生什麼他不知道。但是佛教給我們什麼呢?給我們一個非常理智的,這個時候不能完全靠感官來判斷,是要靠理智來指揮自己的。就好像你們飛在雲霧裏面,靠感官完全沒有辦法看到,這時候只有看儀表盤。所以佛陀的經是真理的指導,它叫規則。這個就像儀表盤一樣,你只要看著它,跟著它的指揮,你參照于真理你才能超越出這個迷霧,六道輪回的狀態。那個迷霧就好像衆生業力一樣,我們自己給自己造的業力的環境,如果沒有佛講的真理就完全迷失在裏面了。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