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導示要點
問:臨終助念與中陰身助念之導示要點,有何不同?
師:〔一般臨終助念導示:〕最重要爲引導臨終者眼所見、耳所聞、心所想,無非極樂聖境。最好懸挂西方叁聖像于臨終者之前,讓他看見,並虔誦阿彌陀佛聖號,使他耳聞,或是給予簡短開導。總之,要令他想到的,無非是阿彌陀佛,與深切的往生之願。
臨終時能否往生的關鍵,在于臨終者是否具深信、切願、與力行。亦即內心深信法界有極樂世界,可仗彌陀願力得以接引往生,切願惟求往生西方極樂,即使有其他再美好的世界也不願去,因爲十方佛剎,皆須淨業方能往生,惟有西方極樂世界,依阿彌陀佛因地所發大願,即使衆生宿業未淨,亦可仗彌陀願力,帶業往生,至極樂世界修持,永不退轉,一生成證佛果。因此,娑婆世界有情,對極樂世界應具深信與切願。此外,更應具足力行,在密乘行人,即爲修持阿彌陀佛密法,顯宗行人,多爲念持阿彌陀佛聖號。因此,助念者應將以上重點告知臨終者,使他堅定「帶業亦能往生」之信心與願力,並引導、帶領臨終者,使他最後一念安住于彌陀聖像、聖號、與極樂世界,使他眼見、耳聞、心想,莫不是西方聖境,則必能往生。
又臨終者是否能往生,助念者的願力也很重要。若每一位助念團成員,皆發願一定要令亡者往生,並將自己所有的功德皆回向亡者,則亡者更容易往生。因爲宇宙間最大的能量,就是我們清淨不染、怨親平等的大悲願力。若能如是開導、如是發願,並令臨終者如是安住,則可令他不落中陰,往生極樂。
但如臨終者懷疑不信,或者抗拒,則助念的效果就會大打折扣,未必能往生。所以,助念者除應開導臨終往生之要點,同時也應該告知一旦落入中陰時的種種狀況。最重要者,是在中陰期間,諸佛將以文武百尊之形貌現前救度亡者,文武百尊心中放射強烈光明,此時亡者心中無須害怕,應當勇敢投入強烈佛光中,就可蒙文武百尊接引到淨土。中陰身並無質礙的色身,所以只要心想投入佛光,就能蒙佛接引。但是亦須特別提醒臨終者,與強烈佛光同時並行顯現的,另有令亡者感覺樂于接受的六道輪回之光,其光色較佛光模糊暗淡。由于亡者的輪回習氣深重,使他很容易喜歡並依戀輪回色光,若一旦爲其吸引,則立即再墮入輪回,受苦無量。故應特別提醒亡者,決不應再受此輪回色光之誘惑吸引,而必須投入文武百尊燦爛強烈佛光中。
〔密宗臨終光明導示:〕至于爲曾經修習密法的行者臨終助念時,由于修密宗的行人,往往在修持過程中,常有自性明點現前的經驗,所以在助念時,若修密行者尚未舍報,則可開導他,要自己安住于本空本寂之體性。如是安住時,心變得十分敏銳,一旦臨終法性光明現前時,就可當下契入。或是觀自己種子字、或自心明點,出梵穴,跟虛空、跟佛光融入一片,當下彙歸佛土。
凡人在臨終舍報時,往往有種種痛苦。其中最大的痛苦,就在于對世間的種種執著,如財産、恩愛、仇怨、父母、子女等,放舍不下,如此就無法往生。故應開曉:世間是幻,舍報時應慶幸此夢將醒,疾苦將除,將生于淨土。但仍應持心如如不動,因爲諸佛淨土,也是體性如幻所顯,不可取舍,生實無生,亦無來去之相可得。臨終時安住當體如如,本空本寂,就可契入法性淨土。對于顯密修持體性法門的行人,可作如上的提示,使他契入臨終法性光明,不經中陰而成佛。
〔實相中陰助念導示:〕對于已落入中陰者,如在生修習密法,就可開導:當文武百尊一一現前時,應心住空寂,觀自身如幻地化爲一明點,契入聖尊之光明中,如是即可彙歸淨土。對于未曾修
密者,則往往只見強烈光明顯現,而不見文武百尊。此時應開導:此強烈光明就是佛光,只要心想沖入佛光中,就可以隨佛往生淨土而不再輪回。
〔中陰成就之修持要點:〕我們要迎向佛的光明,現在講是這麼容易,但真正到中陰的時候,並不這麼容易。所以我們在生的時候,就要恒時練習。
像我們現在所見的光明,都不夠佛光的強烈。但我們可以借境練習,先注視月光,熟習後可注視太陽光,但勿于正午,須于早晚陽光不傷眼時修,且眼睛不可直視太陽,應注視太陽底下約一至叁尺處之光明。目注此光明,並想此即諸佛放光。因諸佛之光明,乃無比強烈,如百千太陽之光明,故我們亦須盡量觀想其光明之強烈。觀想諸佛放光加被我們,諸佛的功德、悲智力用,隨光進入我們身心;之後我們自心再放光,和佛光融成一片。在生之時,時時如是觀修,到舍報之時,看到諸佛之光明,自然就能接受、就能融入、就能打成一片。
此法平常即須練習。因爲我們現在都能做得了主,但到臨終或中陰時,種種境界、及種種業纏,致使我們無法自主。所以我們在生的時候,見到燈光、月光、日光,即觀想成強烈光明,並想:此即佛光,我要迎上、我要投入、我要和它融爲一片。到中陰時,亦能作此想,則心念才動,便已融入,往生諸佛剎土。因那時已無血肉之身,故能隨心所想,即能成就。
〔投生中陰助念要點:〕中陰開導救度的方法,雖然很簡易,但亦不是所有亡者都能藉此法門得度。如爲惡業所牽纏,則雖給予指導,卻往往在初七、二七日之「實相中陰」階段(一般由死亡後叁天半至四天開始算起),亡者仍未得度,而遷延至更爲險惡之「投生中陰」期。所以,最好能在過世後四十九天內,每日請家屬念誦開導《中陰救度密法》。因家屬之聲音,對亡者而言,最爲親切,只要親人至心呼喚亡者,亡者就極易前來聆聽開示。家屬在此期間,應全家持咒或誦佛號,並應持守五戒、吃素,並廣做功德,回向亡者。因爲此時亡者投生之地尚未決定,家人纖毫之善惡業,都會影響亡者升墮。因此,更應在家中放一臺念佛機,並且嚴持不殺生之戒。若能請具德之金剛上師或有修證之法師,爲他修超度法,引導其神識往生淨土,更爲穩妥。
至于所誦之《中陰救度密法》,本宗所印《夢幻生死》、《了生脫死》二書都屬之,另有《西藏度亡
經》亦同,皆可用來開導中陰階段之亡者。尤其以《了生脫死》一書,華藏祖師曾經開示,此書最契中土根機,可在助念時贈予貧困之亡者家屬,告知念誦之利益,並勸導家屬念誦。
另有一點必須特別注意:我們現在是爲亡者開示,但我們自己亦終有舍報之日,是否有人來開示我們?所以我們要自己掌握,莫要等別人來開示,自己要爭取即身成證、或是舍報時成證,乃至中陰之時,即使無人開示,自己亦能安然契入。
〔成就心要:〕凡人無論在生有、死有、中有之任一狀態,有一能令我們決定得度而解脫生死輪回束縛之法門,此法門即是「恒住于如如不動之體性」。在「生有」時能如是安住,自然能破除我執,體性自然現前,獲即身成就;在舍報時能安住本空本寂之不動心,則能自然契入法性光明,獲臨終成就;在中陰時能持自心不動,則能契入文武百尊佛光中而往生,即獲中陰成就。
亡者在中陰狀態,內心充滿驚恐與惶惑,四處飄蕩無依,並且有種種業力境界現前。此時,即使如蚊蟲細微之聲,亡者亦覺得如天雷巨響。這時,更應開導亡者,應安住體性不動。無論中陰景象多麼可怕,即使有如千軍萬馬奔騰而來,或是男女交合、胎門現前,均不應爲其迷惑,應了知爲自心如夢如幻所顯。真實的身心,安住于法界,遍滿于虛空,無形無相,既不受怖畏、刑罰、與誘惑,亦無有愛憎。對一切現象,都應不取不舍,如如安住,寂然無念,則恐怖俱消,胎門自閉,當下契入不動體性。
蓮華生大士開示:亡者于中陰狀態時,若見到美妙宮殿,應知爲胎門所化現之虛妄幻象,倘若心生貪戀,誤入其中,就會隨業輪回。因此,在中陰境界,無論見到任何美惡境界,都應持心安住體性,如如不動,不欣不厭。即使再美妙的境界,亦不喜不隨,再怖畏的景象,亦不驚不怖。
此「安住如如不動體性」之法門,應該在生時就恒常修持,切勿到中陰衆苦交逼之時。雖有家人與助念者作種種開導,但亡者身心受業風狂吹,亦無法安然聽受。如是因、如是果,業力絲毫無可逃避。因此,大衆平日就應時時練習驗心。例如:在夢境中,或在觀看極恐怖、或者令人入戲之電視、電影時,應當下了知其如夢如幻,而安住不動心。如果連觀戲時都不能保持自心不動,則在中陰境界,親身經曆種種無盡怖畏時,又如何能不爲所轉?
大衆應抓住每一分鍾,安住于不動體性,時時返聞覺照自己之真心是否不動。若能時時心契本空本寂,則自然能放下我執。反之,如果眼所見、心所想、身所觸,都不離我見,則我執堅固。唯有時時心住法界體性、本空本寂,或于空性中起大悲力用,恒時持咒放亮度生,住心于如幻利益有情,則我執逐漸淡薄,因緣成熟時,就可豁然契入大空體性。
淨土宗之念佛法門,亦是如此道理。念佛至一心不亂,忽然「能念之我」、「所念之佛」皆空,即爲能所一如,花開見佛。所謂之佛,或爲法身、或爲報身。如平日念佛住念于自性彌陀,則所開顯爲體性之空寂。若念佛時恒住于彌陀聖像,則感阿彌陀佛聖像現前。現前之相貌,與平日所見之畫像、塑像,會有所不同,是在各色光明所成之大圓光中,顯現彌陀光蘊聖像,十分莊嚴,光耀殊勝。此即念佛念到虔誠時,所見二種佛像現前:或爲法性空寂光明之相,或爲佛身莊嚴勝妙之相。更進,則現淨土無盡莊嚴。
《維摩诘經》雲:「若菩薩欲得淨土,當淨其心。隨其心淨,則國土淨。」故知心若清淨不住,不染六塵,則光明淨土當下現前,即穢土而不異淨土。從初時短暫現前,乃至恒常現前,即娑婆而成淨土矣。
本宗助念團助念之對象,大多爲修顯宗淨土法門者,或是一般學佛者,密宗行者較少。無論其修持深淺,皆當助其眼見、耳聞、心想,無非是彌陀與淨土,令他最後一念住于極樂佛土,則必能往生。
問:剛才師父開示,臨終要融入光明之中。但華藏祖師開示,只要安住不動心,請佛放光加被。這兩種方法有何差別?
師:安住不動、請佛加被,加被就是諸佛放的光啊!如果自己能夠心不動,直接安住本空本寂,即能契入法界光明,因爲體性本來不動。但假使舍報時,你不能保證自己保持不動心,那就自己明點出梵穴,升虛空,明點是一點光明,自然就融入佛光。因爲你現在在生,心也不能保證不動,在臨終、中陰時能嗎?
因此,此生的修習,非常的重要。特別是年紀比較大的,更要抓緊時間。而年紀輕的,也不能保
證自己還有多少年,因爲死亡不一定是年老、年輕、或年少。所以我們要抓住每一分鍾來修持。
問:《金剛經》雲:「凡所有相皆是虛妄」,則我們對亡者開示種種顯現之相,是否也是虛妄?
師:當然!以如幻之身,修如幻之法,度如幻之亡者,往生如幻之淨土。
問:《夢幻生死》中所雲中陰境所顯現之忿怒飲血尊,究系表意,或實際情形便是如此?
師:中陰所見,確是如此,唯皆如幻而現。我們修持到相當境界,亦正如中陰境界,文武百尊會先後現前,此百尊皆爲自心本有。又文武百尊,系由本初普賢王如來演化五方五佛,再演爲文武百尊壇城,皆爲諸佛大悲,方便教化,攝受衆生入佛之用。
問:那其他宗教之信徒,中陰所見,是否也是如此?
師:也是如此,不過未修密法者,文武百尊現前時並不可見,或只見強烈光明。又萬法唯心,臨終時虔修淨土者,感彌陀來迎,虔信耶稣者,則感上帝現前,既往生淨土或生天,則無中陰。
問:我們如何能讓重病患者及家屬放下執著,專心祈願臨終一念往生?
師:病人放不下,是因爲對未來的去處有所恐懼。如果讓他知道極樂世界的莊嚴和美好,勝過這個世界億萬倍,則病人和家屬就能夠安心了。一切的無奈都轉變成希望和懇切的助念,一心一意祈求阿彌陀佛接引往生。
問:本宗助念團前往助念時,若遇亡者生前爲修習顯教者,則可以引導亡者住心于極樂剎土。但是,如爲修密行人,以蓮師、度母、或者其他佛菩薩爲本尊,應如何作本尊淨土的引導與描述,以激勵亡者願求往生?
師:法界一切淨土,有以下幾點是相同的,可以依之對亡者描述、贊歎、與引導,讓亡者生起願求往生之心。
一、光明:諸佛剎土所見,一切皆爲光明所成。在百寶光明中,以明暗、色彩,顯出山河大地、江河湖海、宮殿、人物等種種景致。
二、莊嚴:淨土中的情器,一切皆由光明所形成,所以無比莊嚴。凡眼根所及,皆放百寶光明,晃耀富麗,萬德莊嚴,超思量境。
叁、妙樂:淨土之中,自然充滿無邊妙樂,無絲毫煩惱。
四、自在:在淨土中,一切需求,隨想即得,無須如娑婆有情,終日爲衣食勞碌。所以淨土的聖衆,每日都分化千萬化身,到十方無量剎土,供養承事無量諸佛。
五、無質礙:淨土中的情器,不相質礙,不像在娑婆世界,連一張紙都不能透過,更何況山河大地。在淨土中,即使巨大如須彌山,聖衆都可以隨心來去,毫無障礙。
六、無邪僞:在淨土中的聖衆,無人類的是非、爭鬥、猜疑、嫉妒、口是心非、爾虞我詐的心念,惟有清淨與佛菩薩相應之心。
七、無退轉:淨土中一切現象,都是由淨土主尊佛陀變現,用來教化淨土中的有情與菩薩。所以在淨土中修持佛法的菩提道,是坦直而無曲折的,可以一超直入法性源頭,一生圓滿曠劫之佛果。
八、一音演說:周遍十方佛剎海,衆生隨類各得解。
九、一多涵攝:在淨土中,一一微塵中,皆涵攝無量佛剎,是事事無礙的境界,如帝網之垂珠,交相映澈,重重無盡。
十、因果同時,念劫圓融:叁世時劫、因果理事,皆同時俱現而不相礙,以皆自性幻顯故,是以億劫入于一念而無急促,一念演爲億劫而無遷延。並隨衆生根性樂欲,或見前佛出世、或見今佛說法、或見來佛涅槃,同時俱在,無前無後。
問:助念時,若簡單導示,然後一直念佛,感覺很殊勝,若一段段開示,比較不能攝受和安住正定。
師:你講的很對。助念的導示絕不可太長,尤其對臨終者,更要盡量簡單。主要是叁點:一、世間是
幻,什麼都帶不走,一切放下,因爲不放下也不成。二、到中陰一切都是幻非真,應不取不舍。叁、佛來接引時,其光明非常強烈,要迎向佛光;旁邊還有暗淡光明現起,絕對不要去,一去了就又到六道輪回了。這叁點導示後,就一直念佛,並令他聽到佛、看到佛、想到佛。
《第叁篇:臨終成就 貳、隨機問答 四、導示要點》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