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觀修法要
問:請上師開示,助念時最重要而精簡之觀想方式。
師:觀想阿彌陀佛及壇城一切諸佛菩薩,都放光加持亡者,一一光端,都有光明的鈎,由亡者梵穴進入,勾攝亡者心中之明點。收光時,明點即隨光攝入阿彌陀佛身中,融入彌陀心中之光明。須知阿彌陀佛之身,即是阿彌陀佛之剎土,身土無二無別,不同于衆生所見,身是身、土是土。究竟而言,彌陀之剎土即彌陀之心,明點進入彌陀心中安住,即已往生。如不能相信彌陀之身、之心、之剎土一如,亦可多加一念,即剎那猶如閃電般迅速,彌陀即已返回極樂剎土,亡者亦隨之往生。
若曾修頗哇開頂法,即可觀亡者心中明點沖出梵穴,彙歸法界,或觀明點沖入他頂上之阿彌陀佛心中。這是最直接了當的觀想方式,助念時無論持任何咒或是佛號,皆可依此觀想。另一個方法,可使自己和亡者同蒙利益,即觀想自己化爲一明點,由亡者梵穴進入其心中,與他合一,再「嚇!」一聲,即沖入阿彌陀佛心中。如此不僅可以度他,同時也練習自己臨終時可以彙歸法界,或是融入阿彌陀佛心中。
層次更高者,則直接安住法界明空大定,臨終剎那契入法界體性││自性剎土。深住于體性而助念,才是最快、功德最大的觀修方式。因爲體性豎窮叁際、橫遍十方,豎窮叁際即是阿彌陀佛之「無量壽」,橫遍十方即是阿彌陀佛之「無量光」。深住體性大定,持一遍咒,或不持咒、不作意
,即能契入亡者之心,即以此體性法流顯發亡者之真心,當下契入此豎窮叁際、橫遍十方的法性,而證諸佛的法身、報身,乃至究竟圓成佛果。唯此須有甚深的修持,方達此願。
問:助念時自成本尊,是否更容易助亡者往生?
師:助念時自成本尊很重要,與本尊之悲願及叁密相應,則愈有力量幫助亡者往生。
問:剛入門修四皈依的弟子,尚未修到本尊法,助念時不能自成本尊,應如何觀修?
師:尚未修到本尊法的弟子,應觀本尊或上師安住自己的頂上。修本尊簡修法的弟子,應觀本尊恒住心中。等修到本尊專修法,再自成本尊。
問:最近師父傳了頗哇法,但頗哇法是要專修才能修。若還未修到專修的弟子,在助念時,是否可以依頗哇法觀修,或者目前還不適宜如此觀修?
師:以頗哇法度亡者往生,要自己本身已經有實際的功力,自己修此法而開梵穴,方能度亡者往生。如自己尚在訓練階段,則不如請佛加被、請佛放光接引,讓亡者看到的是佛、想到的是佛、聽到的是佛,自然往生。
問:若爲臨終者修頗哇法,應于未舍報時修,或在舍報後八小時之內修較爲適當?
師:應在亡者即將舍報時修。若尚未舍報,可觀想臨終者之明點,上下往返彌陀心中,並在他舍報時,大呼「赫」一聲,令他明點上沖,安住彌陀心中,與佛合體,往生淨土,究竟解脫。
問:能否教亡者觀想由頂門出去?
師:此觀想,修過密法者會觀,未修密法者卻不會觀修。所以教他觀想,不如教他生起切願。只要他心裏想往生,就能往生。
問:修頗哇法助念,臨終者如在昏迷狀態,是否亦可藉修觀之力,強令亡者往生?
師:即使是佛住世,亦不能度無緣不善之衆生成佛。修頗哇法,能否令臨終者往生,除助念者的修持願力外,亦與亡者之深信切願、以及此生與多生之業力深淺有關。但是,無論他信願深淺,業力如何,助念時都可以引導他發菩提心,發願往生,盡助念者所有的力量,幫助他往生。
問:顯教助念是觀西方叁聖,爲何我們的法本要將大勢至菩薩改爲蓮師?
答:以密法來說,阿彌陀佛爲法身、觀世音菩薩爲報身、蓮師爲化身,是爲淨土法報化叁聖尊,故修密宗淨土法門者,乃以此叁尊爲主尊。再者,大勢至菩薩即金剛手菩薩之寂靜相,此菩薩甚爲威猛,《觀無量壽佛經》雲:「此菩薩行時,十方世界一切震動;此菩薩坐時,七寶國土一時動搖。」其威猛由此可知,是故不宜于爲亡者助念時觀修。若已熟習顯教西方叁聖之觀想者,則觀蓮師與大勢至菩薩無二即可。
問:助念的師兄,各有修持的不同次第,同樣是持彌陀聖號,在觀想方法上,是否也有層次上的差異?
師:雖然所修次第不同,觀想阿彌陀佛放光接引亡者是相同的。但是由于助念者對體性的體認與修持境界不同,亡者所承受的助念功德力也有差別。淨土分凡聖同居土、方便有余土、實報莊嚴土、常寂光土四種淨土。徹證心要者助念,就能幫助亡者一超直入常寂光土;實證專修者,可幫助亡者往生實報莊嚴土,其次則爲方便有余土或凡聖同居土。亡者往生哪一種淨土,一方面是依助念者修持的功德力,另一方面,則要視亡者本身罪業的深淺、是否具足深信切願、以及信念之強弱而決定。
問:助念時,持阿彌陀佛聖號,可否直接觀想自己的本尊,而不觀想阿彌陀佛?
師:剛起修時,要觀想上師阿彌陀佛現前,放光加持。開始持念佛號時,即可直接觀想自己的本尊,依各人修持層次,而作觀修。
問:持六字大明咒,或其他本尊咒,應觀想如何加持亡者?
師:通常的觀想,是觀想所持之咒的本尊,放光加被亡者、自己、和一切的有情。或者觀想本尊之光明,由梵穴進入自他一切有情的心間,消災除障,加持自己、亡者、及一切有情,皆成本尊,同持本尊咒。
問:是否僅持六字大明咒,亦可令亡者往生?
師:對的。僅持六字大明咒,就能廣度六道有情。《大乘莊嚴寶王經》中,對六字大明咒之功德,言之甚詳。
其實,任何一尊佛菩薩的聖號、密咒,均爲該尊佛菩薩悲心願力之結晶。如配合行者發起大菩提心與願力,如實觀想,則能發揮佛號密咒的功德力用。故持任何聖號或密咒,都能令亡者往生,乃至廣度法界亡者、中陰身往生。譬如彌陀聖號、與六字大明咒,其中蘊涵彌陀與觀音無量度生之光明願力,會修持者,即是無上密法。而對于不會修之人而言,即使無上法門,也成爲事相儀軌。故知,真正重要的,是自心住于體性,而修一切法、持一切咒。安住體性而持,與僅僅口念的功德,後者不及前者萬分之一。真能住于體性,即使無觀,亦即是最殊勝的觀。但是起用時,仍須作觀,住于體性,如幻而觀,令一切衆生往生、或彙歸法性。
其實,倘若能衆人一心,口持密咒、身爲本尊、境觀聖境、心住空寂,進而觀一切音聲爲咒音、一切有情爲本尊、一切境界皆淨土、一切心念悉空寂,如此助念,亦具有不可思議之功德。如是觀修,所要彰顯的,固然是帶領自他同入淨土,亦是培植、引導自他安住不動心。當一切音聲爲咒音、一切有情爲本尊、一切境界爲淨土,心體空寂、境界如夢,還有什麼可以分別的呢?密宗的任何一法門,若非引導行者進入平等大悲,即是令行者契入不動的體性,無不是要令自他同成
就,歸于如如本體。
這些法門,師父幾乎在每一個法會都講,大家聽得太多次,彷佛都已不重視了,往往在法會中,聽師父開示時,心想:「是啊!體性如虛空,恒寂恒照,遍滿而不動。」回去之後又忘了。因此,爲師亦唯有不斷地提醒各位,讓各位從根本不認識體性,到認識、熟悉,進而如是安住,乃至恒住體性。這一段過程,需要幾十年時間的精勤,才能達到。最快者,如六祖慧能大師,爲再來人,從初悟到澈證,也尚須在獵人隊中涵養十五載。各位如想即身解脫、乃至成證,豈能不掌握每一分、每一秒精勤不懈呢?
問:若持六道金剛咒,可否也觀自己與亡者合一,沖入彌陀心中?
師:可以。只要是佛菩薩之名號、咒語皆可,況六道金剛中即有阿彌陀佛。
問:持六道金剛咒時,可否多加一個觀想,觀六道金剛咒之咒字光明,即一切中陰身所見之文武百尊之心光,遍照法界,令法界一切中陰身,皆被此光明攝受,回歸淨土或法界?
師:這樣的觀想很好。文武百尊即爲五方佛所現。亦可以直接觀六道金剛咒在虛空,一直放光,度法界一切中陰身,彙歸法性。如是在法界中,依體性或報身光明而持咒,亦十分殊勝。
問:在助念時,如何修「金剛盔甲」?
師:金剛盔甲並非在助念時對亡者而修,而是用于自身遇到危險的情況時。如果在助念時有所恐怖而修金剛盔甲,應將原本「吽」字改爲「啥」字,毛孔外亦不觀忿怒金剛,而改觀蓮花瓣,堅固如金剛,柔軟若蓮花。因爲亡者非魔,應懷慈悲心爲他助念。如此觀,既清淨又柔和,對亡者無防衛心,亦可保護自己,更能導示他往生蓮邦。
問:因中陰身已具神通,助念者若有妄念,反會障礙亡者往生,所以中陰身助念,是否要選擇修持較
久的師兄來助念?
師:這一點很對。就因爲中陰身已有神通,你心裏一動念,他已了了知道。而他的憎恨心、嫉妒心,又比在生的人大得太多,些許之事,即生嫉妒心,絲毫雜念,即生憎恨心。但即使我們想心念很清淨,卻也總是不能十分如願,反易導他們下墮。故欲參加中陰助念,就要發心,平時即須培養自己的定力,助念時要不斷地持咒,把一切的念攝于咒上,切莫起妄念。最好是修至本尊專修以上,再參加中陰助念。
中陰身雖具神通,瞋嫉心重,但助念者亦有方便之法,即自己種子字不忘、持咒不斷、自成本尊,或住于如幻、住于空、住于假,都能避免妄念障礙亡者。
問:助念時若有妄念,反會令亡者墮落。那在助念當中,妄念來時,要怎麼辦?
師:若是臨終助念,此時亡者還沒有神通,並不會因此令亡者墮落。
至于妄念來時該如何?從無始以來,修行的人都是爲這兩個字煩惱。我們就無上密法,每一個法、每一次法會的開示,都是引導大家離開心意識。最少也要攝萬念爲一念,這一念,無非是持咒、觀種子字、咒鬘、觀佛、觀壇城、如幻、觀空…
《第叁篇:臨終成就 貳、隨機問答 五、觀修法要》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