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第叁篇:臨終成就 貳、隨機問答 五、觀修法要▪P2

  ..續本文上一頁。更上者,若能恒住于體性,了知妄念即真心,不製不隨,久之,則心念自然清淨。

  

  問:助念時若是發現自己心念不清淨,應如何對治?

  師:一念慚愧後,以清淨心繼續爲他助念。

  

  問:助念時若有雜念,應如何轉化?

  師:轉化雜念之方法有二:一是立即將念頭拉回所修的法上,時時如是修持,自然妄念日漸減少,而返回本淨;另一種方法,是視亡者如父母子女,如有雜念,他們就無法往生,你能不竭盡全力地幫助自己的父母子女往生嗎?

  

  問:應如何助念,才可免除障礙?

  師:助念時真發菩提心利益亡者,安住于大光明藏和度盡有情之悲願,即不會有任何障礙。

  另外,如:佛慢堅固、頂戴上師、心住本尊、大悲遍滿、嚴持淨戒、咒音不斷、種子字及咒鬘不忘、處身于本尊淨土、住于空定、住于明空叁摩地、住于叁重薩埵等等,安住以上任何一種觀修方法,皆可免除一切障礙,助亡者往生。

  

  問:當身體較爲虛弱時,爲亡者助念,是否會對自己造成影響?

  師:若已修到專修,應自成本尊爲亡者助念。若尚未修到專修,可觀本尊住頂上或心中而助念。助念圓滿時,應持般若心咒,觀一切皆歸于空性,以自度度他,同證體性。

  

  問:助念時受外障阻礙,以致氣息不順,幾乎不能呼吸,當下要如何處理?

  師:此乃亡者之怨家債主,見你修得如此真誠,怕你阻礙他討債,故而遷怒于你。但若你能先自成本尊,他也障礙不了你。所以我們去助念,必須自成本尊。還沒有修到專修的,要本尊住在心中;還沒有到簡修的,要本尊住在頂上。這樣就能保護自己。自成本尊,當然種子字、咒輪都要觀想明現。若能如此以本尊身去助念,就不會受幹擾障礙。若一時忘了自成本尊,而受到障礙,則念般若心咒,觀想自他(自己和亡者、及其怨親債主等)同修,同歸大空、同成就。昔日玄奘大師往天竺取經時,途中遭遇許多魔障,亦全仗般若心經之咒,才得以安然取回經典。

  

  問:助念若未將亡者度走,亡者的中陰身是否會跟著助念者回家,而使助念者身心、生活發生障礙?

  師:亡者本是不敢靠近行者,但若行者心中有所恐懼,或擔心亡者會跟自己回家,則有可能亡者真會跟隨助念者回家。但如住于法報化叁身中之任何一身助念,比如住于化身,可觀亡者的房間即爲本尊剎土,亡者即爲本尊之眷屬,如此即不會跟著回家。又若時時不忘娑婆世界即本尊剎土,亡

  者跟不跟隨自己,又有何關系?

  亡者跟著助念者,多希望福力加被,令其得度。因此根本無須害怕,只要自成本尊,或觀本尊住頂,來了就度他,這本來就是菩薩乘的行者應有的發心。此時,最好持六道金剛咒,因爲不論跟隨者是哪一道,都可以六道齊度。或是持般若心咒,度他彙歸法界,究竟成就。亦可持阿彌陀佛、地藏菩薩等聖號、心咒,或持自己修持最深、最有把握的咒。

  其實在虛空中,我們是與很多因不同業力故看不見其形相的衆生,住在同一空間,室內室外,無論到哪裏,都共同存在著,只是大家不知道而已。既爲密乘的行人,本來就應時時都爲衆生持咒修法,要發願度周遭的有情,乃至法界一切有情,大悲遍滿,令衆生得度。持咒依然相同地持,只是多一片慈悲,將心光放得更廣大,去度無量的有情。

  

  問:在爲亡者助念時,觀想上師諸佛的光明加持亡者,有些亡者很容易觀,有些亡者無論怎麼觀,總是漆黑一片,似乎毫無幫助。對于這一類的亡者,是否應予以放棄?

  師:觀不出來,有時是自己的問題,不一定是亡者的業力所障。即使某些人業障較重,但體性平等,仍應住于體性而修、而度,不應于光明或黑暗的相上起分別妄想。無上密法,只要令亡者得聞一咒,即永成佛種。何況真誠爲他助念,怎能說毫無幫助?

  

  問:助念完應如何自我調適,以便迎接下一次的助念?

  師:安住于法界空,最易恢複色身的精力。若不會安住,亦可觀叁根本及傳承本尊之光明,猶如陽光一般,由頂入心,遍及自己身心,亦能消除疲倦。但睡眠仍是必須的,禅定尚未到家,是不能以禅代眠的。

  

  問:若爲本宗的師兄助念,要如何配合其生前的修持?

  師:若亡者爲剛修四皈依之同門,提示他不忘上師;若已修到本尊簡修,則提示他牢記本尊恒住心蓮

  ;修至專修以上,則可導示其彙入法性光明、歸于大空,或依中觀安住體性遍法界。若生前修頗哇法已開頂門,則帶領他修頗哇,往生淨土。

  

  問:本宗弟子,于臨終舍報時,要如何修持,以配合師兄助念,而得成就?

  師:臨終爲升墮之關鍵,是每個人一生最重要的時刻。即使是本宗弟子,要在舍報時有本宗或顯宗的助念團在旁助念,本人又能禅定安住,正念往生,這都是無上的福慧因緣所致。因此,本宗弟子在平日就要不斷地六度萬行,累積福慧資糧,以祈願自己能于舍報前一刻,以清淨心切願西方,決定往生,或如如不動,當下彙歸法性。如習于幻觀,能安住如幻叁摩地,則于中陰時,曉了一切境界無非是幻,亦必定能往生諸佛剎土。若更進一步,能安住于體性不動,則能于臨終契入法性,即身成佛。

  又若生前已修滿百字明長咒十萬至二十萬遍,則中陰文武百尊現前時,自然能契入本尊淨土,不再于六道輪回,而究竟成就。

  中陰境界,有種種怖畏。若在面臨驚天動地的巨響、雷電交加、與猛獸、鬼怪追逐時,能一念了知一切怖畏景象皆如夢、如幻,了知自己的真身無形無相,猶如虛空,安住于法界,不受一切怖畏、痛苦與驚嚇,一念及此,即回歸法性矣。但此時的怖畏,非生前所能想象,比之生前所經曆之種種怖畏,更甚百千萬倍。當此之時,要想一念返照,想到一切如夢如幻、想到自己的體性不動,是無比艱難之事。此須有賴平日的修持,于現實生活中、乃至于夢中,時時了知一切是幻,見一切境不爲所轉,遇一切事不爲驚動,乃至于一切境上,不欣不厭,不分別取舍,如是不動,臨終及中陰才有把握。由于我們不知道自己何時舍報,而臨終之痛苦、疲累,也無法安住觀想,所以在平時就要如是觀修純熟,成爲習慣,則舍報時自然容易契入法性。若能恒常如是安住,更可能不用等到舍報,而在生前即能現證佛性,現證自己遍滿法界的法身。若有如是實際證量,則爲亡者助念時,便能幫助亡者達到此境界。

  此法適用于生時、臨終時、中陰時,乃至六道輪回中。無論于中陰怖畏時,或在地獄、餓鬼、畜

  生道之任何苦難中,只要了達此身境幻化、真身如虛空,如是一念返聞,當下一切怖畏、苦難,悉皆歸空,契入法性,回歸性海。至于人身,因有血肉之軀,五蘊遮障,往往在世時難以照破五蘊,一念契入法身。但在臨終神識將要脫離肉身時,若能一念安住大空光明,則能當下回歸性海,證到佛果。

  

  問:本宗弟子,若平日未精進修持,臨終時應如何安住,才能往生?

  師:在生時當依直生淨土大法修持,則臨終時呼「赫」一聲,觀自心明點往梵穴上沖,沖入頂上彌陀心中,即隨彌陀往生。此法必須確信才有用,若有絲毫懷疑,則不易往生。因此,平日應多累積福智資糧,否則臨終時不具往生善緣,或對此法門不起深信,就難以往生。

  不管任何法門,都有賴平日的精勤,若平日不種正因,臨終怎值善緣?平日不加修持,臨終如何安住?何況解脫生死之大事!

  我們雖身處娑婆,若能心不住六塵,則娑婆與淨土無異。若未修到此境界,則應求願往生西方,再來度衆生。

  

  問:臨終時,如何知道來接引的,是真的佛,還是魔所變現?

  師:臨終一念,如果住于佛,則即使是魔來,也變成佛。

  又我們在臨終時,見到來接引的佛,凡是能爲我們所見的,都不是真的佛,而只是化佛。所以,如果能自己安住體性,或時時自成本尊、持咒不斷,則雖見化佛來迎,也不要跟他去,只求佛放光加被,讓自己安住禅定,即可證入實報莊嚴土。但是如果自己沒有把握能安住體性,則最好隨化佛去,往生之後再來度生,也是很好。

  

  問:因爲經常助念,深覺世間無常,反而更珍惜現在與家人相聚之因緣。這樣的觀念是否正確,還是會增加自己將來往生的障礙?

  師:現在所珍惜與家人之相聚,是夢裏的相聚,不是真正的相聚。如果真正珍惜這一段緣分,應該勸家人修持密法,一齊往生到淨土,才能永久地相聚。

  凡人舍報,最後一念想到丈夫,即將再爲人妻,想到妻子亦然;想到子女,再爲父母;想到貪瞋癡,墮下叁道;想到善業,報生天上。唯有切願往生淨土,眼見、耳聞、心想,皆是彌陀,方能往生淨土。

  

  

《第叁篇:臨終成就 貳、隨機問答 五、觀修法要》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