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更上者,若能恒住于体性,了知妄念即真心,不制不随,久之,则心念自然清净。
问:助念时若是发现自己心念不清净,应如何对治?
师:一念惭愧后,以清净心继续为他助念。
问:助念时若有杂念,应如何转化?
师:转化杂念之方法有二:一是立即将念头拉回所修的法上,时时如是修持,自然妄念日渐减少,而返回本净;另一种方法,是视亡者如父母子女,如有杂念,他们就无法往生,你能不竭尽全力地帮助自己的父母子女往生吗?
问:应如何助念,才可免除障碍?
师:助念时真发菩提心利益亡者,安住于大光明藏和度尽有情之悲愿,即不会有任何障碍。
另外,如:佛慢坚固、顶戴上师、心住本尊、大悲遍满、严持净戒、咒音不断、种子字及咒鬘不忘、处身于本尊净土、住于空定、住于明空三摩地、住于三重萨埵等等,安住以上任何一种观修方法,皆可免除一切障碍,助亡者往生。
问:当身体较为虚弱时,为亡者助念,是否会对自己造成影响?
师:若已修到专修,应自成本尊为亡者助念。若尚未修到专修,可观本尊住顶上或心中而助念。助念圆满时,应持般若心咒,观一切皆归于空性,以自度度他,同证体性。
问:助念时受外障阻碍,以致气息不顺,几乎不能呼吸,当下要如何处理?
师:此乃亡者之怨家债主,见你修得如此真诚,怕你阻碍他讨债,故而迁怒于你。但若你能先自成本尊,他也障碍不了你。所以我们去助念,必须自成本尊。还没有修到专修的,要本尊住在心中;还没有到简修的,要本尊住在顶上。这样就能保护自己。自成本尊,当然种子字、咒轮都要观想明现。若能如此以本尊身去助念,就不会受干扰障碍。若一时忘了自成本尊,而受到障碍,则念般若心咒,观想自他(自己和亡者、及其怨亲债主等)同修,同归大空、同成就。昔日玄奘大师往天竺取经时,途中遭遇许多魔障,亦全仗般若心经之咒,才得以安然取回经典。
问:助念若未将亡者度走,亡者的中阴身是否会跟着助念者回家,而使助念者身心、生活发生障碍?
师:亡者本是不敢靠近行者,但若行者心中有所恐惧,或担心亡者会跟自己回家,则有可能亡者真会跟随助念者回家。但如住于法报化三身中之任何一身助念,比如住于化身,可观亡者的房间即为本尊剎土,亡者即为本尊之眷属,如此即不会跟着回家。又若时时不忘娑婆世界即本尊剎土,亡
者跟不跟随自己,又有何关系?
亡者跟着助念者,多希望福力加被,令其得度。因此根本无须害怕,只要自成本尊,或观本尊住顶,来了就度他,这本来就是菩萨乘的行者应有的发心。此时,最好持六道金刚咒,因为不论跟随者是哪一道,都可以六道齐度。或是持般若心咒,度他汇归法界,究竟成就。亦可持阿弥陀佛、地藏菩萨等圣号、心咒,或持自己修持最深、最有把握的咒。
其实在虚空中,我们是与很多因不同业力故看不见其形相的众生,住在同一空间,室内室外,无论到哪里,都共同存在着,只是大家不知道而已。既为密乘的行人,本来就应时时都为众生持咒修法,要发愿度周遭的有情,乃至法界一切有情,大悲遍满,令众生得度。持咒依然相同地持,只是多一片慈悲,将心光放得更广大,去度无量的有情。
问:在为亡者助念时,观想上师诸佛的光明加持亡者,有些亡者很容易观,有些亡者无论怎么观,总是漆黑一片,似乎毫无帮助。对于这一类的亡者,是否应予以放弃?
师:观不出来,有时是自己的问题,不一定是亡者的业力所障。即使某些人业障较重,但体性平等,仍应住于体性而修、而度,不应于光明或黑暗的相上起分别妄想。无上密法,只要令亡者得闻一咒,即永成佛种。何况真诚为他助念,怎能说毫无帮助?
问:助念完应如何自我调适,以便迎接下一次的助念?
师:安住于法界空,最易恢复色身的精力。若不会安住,亦可观三根本及传承本尊之光明,犹如阳光一般,由顶入心,遍及自己身心,亦能消除疲倦。但睡眠仍是必须的,禅定尚未到家,是不能以禅代眠的。
问:若为本宗的师兄助念,要如何配合其生前的修持?
师:若亡者为刚修四皈依之同门,提示他不忘上师;若已修到本尊简修,则提示他牢记本尊恒住心莲
;修至专修以上,则可导示其汇入法性光明、归于大空,或依中观安住体性遍法界。若生前修颇哇法已开顶门,则带领他修颇哇,往生净土。
问:本宗弟子,于临终舍报时,要如何修持,以配合师兄助念,而得成就?
师:临终为升堕之关键,是每个人一生最重要的时刻。即使是本宗弟子,要在舍报时有本宗或显宗的助念团在旁助念,本人又能禅定安住,正念往生,这都是无上的福慧因缘所致。因此,本宗弟子在平日就要不断地六度万行,累积福慧资粮,以祈愿自己能于舍报前一刻,以清净心切愿西方,决定往生,或如如不动,当下汇归法性。如习于幻观,能安住如幻三摩地,则于中阴时,晓了一切境界无非是幻,亦必定能往生诸佛剎土。若更进一步,能安住于体性不动,则能于临终契入法性,即身成佛。
又若生前已修满百字明长咒十万至二十万遍,则中阴文武百尊现前时,自然能契入本尊净土,不再于六道轮回,而究竟成就。
中阴境界,有种种怖畏。若在面临惊天动地的巨响、雷电交加、与猛兽、鬼怪追逐时,能一念了知一切怖畏景象皆如梦、如幻,了知自己的真身无形无相,犹如虚空,安住于法界,不受一切怖畏、痛苦与惊吓,一念及此,即回归法性矣。但此时的怖畏,非生前所能想象,比之生前所经历之种种怖畏,更甚百千万倍。当此之时,要想一念返照,想到一切如梦如幻、想到自己的体性不动,是无比艰难之事。此须有赖平日的修持,于现实生活中、乃至于梦中,时时了知一切是幻,见一切境不为所转,遇一切事不为惊动,乃至于一切境上,不欣不厌,不分别取舍,如是不动,临终及中阴才有把握。由于我们不知道自己何时舍报,而临终之痛苦、疲累,也无法安住观想,所以在平时就要如是观修纯熟,成为习惯,则舍报时自然容易契入法性。若能恒常如是安住,更可能不用等到舍报,而在生前即能现证佛性,现证自己遍满法界的法身。若有如是实际证量,则为亡者助念时,便能帮助亡者达到此境界。
此法适用于生时、临终时、中阴时,乃至六道轮回中。无论于中阴怖畏时,或在地狱、饿鬼、畜
生道之任何苦难中,只要了达此身境幻化、真身如虚空,如是一念返闻,当下一切怖畏、苦难,悉皆归空,契入法性,回归性海。至于人身,因有血肉之躯,五蕴遮障,往往在世时难以照破五蕴,一念契入法身。但在临终神识将要脱离肉身时,若能一念安住大空光明,则能当下回归性海,证到佛果。
问:本宗弟子,若平日未精进修持,临终时应如何安住,才能往生?
师:在生时当依直生净土大法修持,则临终时呼「赫」一声,观自心明点往梵穴上冲,冲入顶上弥陀心中,即随弥陀往生。此法必须确信才有用,若有丝毫怀疑,则不易往生。因此,平日应多累积福智资粮,否则临终时不具往生善缘,或对此法门不起深信,就难以往生。
不管任何法门,都有赖平日的精勤,若平日不种正因,临终怎值善缘?平日不加修持,临终如何安住?何况解脱生死之大事!
我们虽身处娑婆,若能心不住六尘,则娑婆与净土无异。若未修到此境界,则应求愿往生西方,再来度众生。
问:临终时,如何知道来接引的,是真的佛,还是魔所变现?
师:临终一念,如果住于佛,则即使是魔来,也变成佛。
又我们在临终时,见到来接引的佛,凡是能为我们所见的,都不是真的佛,而只是化佛。所以,如果能自己安住体性,或时时自成本尊、持咒不断,则虽见化佛来迎,也不要跟他去,只求佛放光加被,让自己安住禅定,即可证入实报庄严土。但是如果自己没有把握能安住体性,则最好随化佛去,往生之后再来度生,也是很好。
问:因为经常助念,深觉世间无常,反而更珍惜现在与家人相聚之因缘。这样的观念是否正确,还是会增加自己将来往生的障碍?
师:现在所珍惜与家人之相聚,是梦里的相聚,不是真正的相聚。如果真正珍惜这一段缘分,应该劝家人修持密法,一齐往生到净土,才能永久地相聚。
凡人舍报,最后一念想到丈夫,即将再为人妻,想到妻子亦然;想到子女,再为父母;想到贪瞋痴,堕下三道;想到善业,报生天上。唯有切愿往生净土,眼见、耳闻、心想,皆是弥陀,方能往生净土。
《第三篇:临终成就 贰、随机问答 五、观修法要》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