叁、生活行持
問:工作生活中,如何修叁觀?
師:平日上座,雖只幾小時,然下座後,隨時隨地須不忘持咒。無論洗臉穿衣,或坐公交車,持咒皆不可間斷。倘能堅持七日,則可至不持而持的境地。
工作中用腦不方便持咒時,可于周圍諸端擾動事物中,唯觀不動之本體,不爲塵轉,不爲境遷,便是亦有亦空,于動中稱性而修「中觀」。倘觀一切工作場所有如昨夢,自身心念悉皆如夢,而在夢中報父母師長養育之恩,一切如夢幻而不分別取舍,便是于工作中修習「假觀」。回到家中,上座後安住自性本空本寂,便是「空觀」。如此則可于日常生活中,齊修空假中叁觀。
再者,能修之心本空爲空觀,所修之法曆曆爲假觀,空假不住爲中觀,是爲一心叁觀。
又初修者,在工作中,以修假觀最爲相契。因工作乃是對境,無論內境外境,無非是六塵,六塵都無自性,如夢如幻,應以夢幻觀之。久之,自心即不隨六塵而轉,即是無相叁昧。故我們于工作中,皆應修假觀。若靜處時,即修空觀入中觀。如此精進不懈,不久當可了達:叁觀亦唯一心而已。
問:如何將上供下度、一切有情成本尊、一切器界成淨土的觀修,在日常生活中與返聞自性合修?
師:如是觀修即是返聞自性。因爲無論在深定中或生活中所觀修之聖衆、淨土,以及有情所成之本尊、穢土所成之淨土,乃至一切見聞覺知,都是如幻而顯,都是夢境。不幻的唯有那不能見聞、非心意識所能思量想象的覺智、覺體。
問:生活上有很多小地方,例如考試,總是難免會有所求,我們要如何處理這些事?
師:如幻而求。先盡心盡力,然後就隨其自然。若能出離專修,自然最好;但因你尚年輕,父母對你期望很高,現在要出離專修,實不可能,是以應求「心出家」,亦可對父母親盡最大的孝道。所以一切如幻,如幻而求,能不能獲得,皆不要執著。
所謂如幻,就像在夢中一樣。若睡夢已醒,或夢中而知自己在做夢,則不太會爲夢境而分別取舍,計較人我得失。
其實,在日常生活中,可以一邊修行,一邊做一切事。即觀想在自性本空之中,有此一幻化之人(自己),起此幻化之念,做一切幻化之事。時時不忘如幻而修,自然就不染六塵。特別當知:既一切皆幻,何者非幻?
問:在日常生活中,對外境猶如看電影,不起粗的妄想,持咒歸持咒,自己則安住在一個不受擾動的地方,這樣是否接近所謂「不動心」?
師:面對外境彷佛與自己無關,乃心不被外塵牽染,亦即曉得世事是幻。但通常修到此程度,若有較煩之事來時,仍會受打擾。因此,要進一步安住于體性的不動,而了見世間一切是幻,由不受塵境心念幹擾,進達身、心、境一如。華嚴經雲:「心佛衆生,叁無差別,實相現前,如如不動。」此方爲不動心。
問:在座上修時,能觀想放亮度許多衆生,但于日常生活中,悲心卻無法如此廣大,僅能放亮度眼前衆生,有時反而對周圍的衆生感到難以生起悲心。
師:觀想中無物質阻礙,無分別心,故易廣度。而生活中種種分別愛惡取舍,已被塵牽,悲心自遜于定中。但若不能對目前衆生慈悲,今後何能對一切衆生慈悲?倘實知一切衆生皆過去父母,皆有深恩于己者,悲心自易生起。
問:修如幻假觀,似乎常常仍無法完全如幻視之,而爲塵境所牽,是爲什麼?
師:因未破無明,習氣深重,罪障叢集,故不能了知塵境是幻。故善馭心者,應對最愛、最憎之人和物,皆如幻視之,曆境驗心,如如不動,則對一般事,自能了了而如如,不被塵牽。
問:雖修假觀,但在日常工作、生活中,仍不免有我、人、衆生、壽者之執著,應如何改善?
答:初修假觀,當然不能完全如幻,對境遇緣,仍有執著,應一直如幻觀修,待內心真實生起世間如夢之覺受,則執著自然逐漸減輕而淨除。
問:定中了知衆生如幻,出定後仍爲六塵所轉,該怎麼辦?
師:仍須靠自己扭轉來,安住本體,稱性而修。動中修假觀,再止觀雙運,止于本體,觀一切法如空花水月。
問:修時,好不容易有一點消息,卻常被世俗因緣拉走,有時修得很灰心。
師:再回來啊!在家行者,修行障礙比出家衆要多,總有塵事纏身。故修行須有毅力,若爲塵牽,須實時返照。若能通得過塵世的曆練,修到不動心,其境界比在山中閉關之隱修者,要踏實得多。且入世度生時,也不易墜失或退轉。這才是火中蓮。
問:有時雖然發心廣積資糧,利益衆生,但事情來時卻會退縮,是否有方法可以改善這種心理?
師:雖然發心,卻不能履行,此爲發心不懇切,如幻假觀未修好,將世間一切都當成真實,所以事到
臨頭,無法放下。
修假觀,應于每一念、每一境,切實體認是幻非真。處于生有,當外不住六塵、內不住心念,一切如幻平等而住。每晨醒來,觀爲另一新生之開始,乃至每一念之生滅,即如一次之生死。處于中陰,若知凡所顯現皆爲自心所顯,如幻而現,則一切中陰之恐懼怖畏,剎那歸空,當下回歸體性。若投生于他道,無論是天道享樂、修羅鬥爭,或是地獄、餓鬼、畜生道衆苦交逼、刀山油鍋,只要身心如虛空,了諸法皆幻,安住如幻叁摩地,種種善惡境界,皆剎那歸空,身心即于空中回歸體性。
修習「如幻叁摩地」,對末法衆生十分相契。因處于五光十色的世界中,特別是居士身,必須養老撫幼,肩負種種職責,若要時時住于空性而修,實爲不易。若依假觀,修持如幻叁摩地,即爲修持甚深心法。
(以下師父開示《金剛經講義增注》中四句偈數則,以明「如幻叁摩地」之義。)
《金剛經》無相四句偈:「無我、無人、無衆生、無壽者。」、「離一切諸相,即名諸佛。」修持如幻叁摩地,即可達到離相成佛的境地。
假觀兩偈:「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則見如來。」諸相非相,即指一切相皆爲假相。若能了達一切相皆幻,則可見自性。「一切有爲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這是觀法界一切形形色色,乃至我們的心念,無非如夢、幻、泡、影、露、電,雖現而不實在。如是而觀,持之以恒,即能達諸相非相,立地成佛。
生清淨心四句:「不應住色、聲、香、味、觸、法生心,不應住喜、怒、哀、樂、愛、惡、欲生心,應無所住而生其心。」這是說:外既不住六塵,內亦不住七情,以及過去、現在、未來一切事事物物。觀六塵、七情,乃至過、現、未叁心所顯一切,皆因緣如幻而顯。譬如日出爲晨,日落爲夜,倘若不住相,則無晨昏之別,乃至無過、現、未叁心。故于一切時,皆「應無所住」,即都攝六根,不住六塵、七情、叁時,而證本來。「應無所住而生其心」,即爲不住六塵、七情、叁時,而又淨念相繼,念念相續,思維以種種方法廣度衆生。
離識成佛八句偈:「若以色見我,以音聲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見如來(此「如來」作「本性」解)。應觀法界性,即諸佛法身,法性非識境,故彼不能了。」倘若住于色、聲、香、味、觸、法,就不能見如來本性。若修如幻叁摩地,不再見色住色、聞聲住聲,即可見到與自性一體的法界性,即是諸佛如來的法身。
「如來者,無所從來,亦無所去,故名如來。」凡有相者,皆有來去,若不住相,則本無來去。
「離一切和合相,即成正覺。」倘若眼不與色塵和合、耳不與聲塵和合、鼻不與香塵和合、舌不與味塵和合、身不與觸塵和合、意不與法塵和合,六根不與六塵和合,束六和合爲一明點,彙歸毗盧性海,即成正覺。
「若通達無我法者,如來說名真是菩薩。」無我亦有深淺不同的層次,最初是泯色身之我,然後泯思想之我,進而泯虛空之我,最後泯法性光明之我。
「心佛衆生,似異實一,因緣萬法,是幻非真。」佛與衆生表相似異,體性實一,其體性猶如虛空與虛空相融,不可分、無有異。一切情器萬法,皆由此心佛衆生不二之體性如幻顯現,雖顯而如幻非真。
《金剛經》中共有十八個四句偈,修成一偈即可成佛。這十八偈,每偈都不離「如幻」之義。實因衆生見色住色、聞聲住聲;若能如幻,即可見到自己的佛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