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第一篇:初修導引 參、起修基礎 五、參訪開示

  五、參訪開示

  問:從前學密不是都很嚴格?須有十二年的顯教基礎,或是業障要消到某一程度,方可修密。爲何現在得法如此容易?是否會有偏差?

  師:持咒就是消業障最好的方法。經上說:念一聲阿彌陀佛,便可以消八十億劫的生死重罪;持一遍六字大明咒,即得罪垢消滅,疾證菩提。可見入密本身,是最好消業障的方法。

  至于說要顯教根基修得很好再修密,這是西藏黃教的規矩。不只是要修十二年的顯教工夫,還要修四加行,然後是作密、修密、瑜伽密,一步一步修上來。修到無上密時,早已年老力衰,甚至有些人修了一生,都接觸不到無上密法。

  但是在本宗,因爲諾那祖師初到中土時,看中土人士,多是大乘根器,所以就不要求先修十二年的顯教,也不要求弟子從下叁部密法漸漸起修,凡夠根器者,都傳無上密法。

  至于普傳方面,蓮師當年早有懸記,說鐵鳥騰空之時(亦即指飛機),密法就要傳遍天下。所以現在普遍傳密法,乃應衆生根機與祖師懸記而行之趨勢。

  

  問:初學密,是否要從上師相應開始修起?

  師:從上師相應法最容易入手,因爲能得到傳承加持之力。禅宗是自力,無上密乘則是自力再加上傳承之力。傳承即總集諸佛之力,是一體的。淨土宗雖亦靠他力,但所證之果位,常是帶業往生。修密也可以往生淨土,而最低則能淨業往生。若憑自力修禅,須是根基深厚,業障輕微者才能修。一般衆生,在六道輪回已久,無始以來業障習氣,若不仗傳承和咒力的加持,很難消得掉。業障不消,修起來便不能清淨。即使很想在禅定中,卻定不住,或是勉力安住,也易墮于頑空,偏在叁乘聖人之境地。但若禅密兼修,就很容易契入,既有自力,又有傳承加持,也不會偏于頑空之境。因無上密乘行者,無論做何事,哪怕是合掌、或持幾句咒,都是爲衆生。時時以度衆生爲己任,就不會偏入頑空,一旦證得本來,只要有衆生待度,就不會停留在空境中而成自了漢。

  

  問:請問上師:在密宗方面,是不是有講究修氣功方面的工夫?

  師:某些教派比較注重修氣,如叁脈四輪、或叁脈七輪等。但是就無上密乘來講,因爲修氣功,總還是在色身上修,而此色身數十年終究要舍離、壞散,故此法屬于方便道,並不究竟。禅宗和無上

  部的密法,則是直接了當地在法身上修,而不再在色身上耗時間。亦即以法界爲自己的身、自己的心。再者,密宗氣功,必須要有師父經常在身邊指導,才不會有偏差。否則沒有心法基礎,容易産生很多弊端。就時間而言,也不如修心法殊勝。

  

  師:你們所用的默照禅,那個默照,是照什麼?是專注在一個境上,還是住在體性上?

  答:住在體性上。

  師:這樣很好,就是默默地覺照在自己的體性上。你這樣默照了有多久了呢?

  答:我是在參加第叁次禅七時,比較能夠體會到「只管打坐」的法門,後來就是用這樣子來保住我的心體。

  師:那麼不打坐時,是否失掉?

  答:還是這樣。

  師:那就是說「只管這樣」了?如此很好,能入此門,真是多生福德。但在此中,有無妄念呢?

  答:會起。如果不能去,就要用方法除。

  師:那不是很累嗎?我們一天到晚都有很多的念,要常常去除,不是更多的造作嗎?

  答:偶爾才會有這樣的現象。

  師:那你現在跟我講話那麼久,不都是在起心動念嗎?那要怎麼除?

  答:現在是在平常心中,稱不上是起心動念。

  師:很好。但是我們學佛,不僅僅是以人類六識來知道就算圓滿,不是嗎?在無上密乘中,不僅是如實證到、並堅固保任而已,最殊勝之處,是在起用。既令我們證悟到自己的本來,又要起無比的大用。同樣是用這個「腦」,轉凡夫之妄識,爲度生的大用。這又比你先前的覺照更深入一層,是登初地以後的境界。

  問:請問師父:在虛空中,如何力用?

  師:這要發無上的悲願,與諸佛菩薩的悲願契合。我們真正所度的衆生,並不僅僅是有形的衆生。若

  能與諸佛菩薩的悲願相契、與法界融合,則能借著傳承加持力、法界體性力,生起供佛利生之功德,起無比之妙用,度無量之衆生。

  問:是否就是我們的回向?

  師:回向是文字般若,和實證是不同的。我們回向,是學著發菩提心及大悲心,久而久之,隨著不斷的精進和證悟,就與諸佛的悲心相契,自己度生的力用才能生起。

  

  問:師父!是否在契合本體當中,無量的悲心就自然流露?

  師:對!但亦要看契合到何種程度。一般而言,若只是初步證到,還無法起太大的力用,雖想起用,會感到心有余而力不足。慢慢地,到六、七地時,可生起意生身。初步證到的是法身,然後隨著神通,報、化二身亦顯出來,甚至能在他方世界普現色身。

  所以本宗教弟子初皈依便要發大菩提心,且隨著修持而日漸廣大,則一證本體,便與佛心相契,無量的悲心自然生起,故能安住本體而念念起利生之大用。

  

  師:你修淨土宗?很好,頂門開了嗎?

  答:沒有啊!還早呢!我業障很重。

  師:不!不!不!剛才我不是說:念一句佛號、持一句咒,就可以消了多少萬劫的罪業,你修了這麼久,業障不是消掉很多了嗎?

  答:但是我們又不斷地造業,一剎那之間就造了不少業。

  師:很對。地藏菩薩說:我們衆生,起心動念,無不是業。爲何剎那就會造業?因爲我們的念,總是注意在個人的名利、得失、及人我上。倘使你把念,住在自己的清淨自性上,就不會再造業。既不造業,輪回的根就斷了,自然不再輪回。

  要知真正的彌陀,不在極樂世界,而是我們本具的體性。阿彌陀佛名無量光、無量壽,無量光即我們自性本有之光明,周遍法界,無量壽即我們自性永恒不變,超越叁世。此豎窮叁際、橫遍十

  方之自性,即是真正的阿彌陀佛。念念安住于此自性彌陀,不僅止于往生,更能證到自己與彌陀不二之體性,證入實報莊嚴土、乃至常寂光土,究竟解脫。

  

  問:師父!我常聽到許多人說自己業障重,所以要慢慢修,要先把業障消掉,以至于失去了許多殊勝的因緣。

  師:實在很可惜。我們這一生能學佛,業障就不算重了,就該立願在這一生中,能證到自性本來無相之佛,而不落輪回。若是只念身外之佛,即使念到老,臨舍報時,或者昏迷,或是發生意外,來不及念,或是痛苦得不能念,種種原因,使我們臨終不能念佛,如此念了幾十年,不是很可惜嗎?因此我們念的,應是自性佛,方能即身而了,不再輪回。若知道這念自性之佛的方法,就該勸別人也來學,一起脫離六道輪回。你看我們在做小學生時,看到路邊有個瞎子,過馬路時去牽他一下,心中就會有一種喜樂。倘使我們能使一個人永永遠遠不再在六道裏受苦,而永遠住在清淨快樂之中,那我們心中的高興,該有多大呢?這是很值得做的。我們密乘有一個說法:度一千萬個小乘的聲聞,不及度一個羅漢;度千萬個羅漢,其功德又不及度一個人成菩薩;度千萬個人成菩薩,不及度一個人成佛。所以我們既發了菩提心,就要以現有的條件,引導衆生入密乘,入自性之門,入究竟之境界。

  

  問:師父!所謂成就佛土,是何所指?

  師:就是指我們在度衆生時,即是圓滿自己的佛土。將來自己成佛時,所度的這些衆生,就是自己佛土的衆生。實在,我們每個人都可以成佛,也都能成就像阿彌陀佛一樣的佛土,甚至佛土比他還更莊嚴,全基于修行時所發的成佛大願,此願任自己發。倘使真正發心(願菩提心),你將來的佛土的種子,就已經在這法界裏萌芽。加上你此生或多生的六度萬行(行菩提心),慢慢、慢慢地,佛土就形成了。等到功德圓滿之後,就是安住在自己的佛土裏成正覺,廣度衆生。法界無量無邊,隨衆生的願,剎土不斷地增加,法界也不斷地廣大。所以本宗一再要求弟子發心要大,廣發勝

  義菩提心,即是此意。

  

  問:爲何各人所見顯現的佛菩薩並不相同?

  師:因衆生根器或宿緣,與那一位佛菩薩相契,便見到那一位。若與金剛薩埵相契,見到的便是金剛薩埵,若與觀音菩薩相契,見到的便是觀音菩薩。實則諸佛應化到世間,無非是應衆生的心念而顯。就像密勒日巴傳記裏講到,他在山谷裏看到一朵浮雲,心想:如果這朵浮雲是我師父多好?僅此一念,那朵浮雲就變成他的師父。這並非觀想而來,而是上師應衆生的心念而現。佛菩薩的境界真是不可思議。

  

  問:師父!有時不知道自己到底是什麼根器,不知學淨土宗好,還是學密好,要怎麼去判斷?

  師:你見到我,就已具學密的根器。否則你想:臺灣這麼多人,別人爲何都沒見到,而我們今天卻共處一室?一個人哪怕是見一次面,或是電話裏聊一下,莫不是前緣啊!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