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第二篇:心法要義 壹、開見示修 一、見地開示

  第二篇、心法要義

  壹、開見示修

  一、見地開示

  〔一、標真〕

  問:我們當以何種心學佛?

  師:應當以清淨心學佛。清淨心即心契般若波羅蜜多,亦即不住色聲香味觸法,不住非色聲香味觸法,應以無住心而修心。如此學佛,方能成就。若以世間之追逐心和謀求心學佛,則離佛遠之又遠。

  

  問:何謂修法不修心?

  師:修法不修心,即是僅修事相儀軌,著相而向外覓求,卻不知返聞自性、依菩提心而修,如此即難以成就。華藏祖師有一偈說:「修法不修心,猶如沙蒸飯。」即是勉弟子修法當以修菩提心爲主。

  所謂事相儀軌,如搖鈴打鼓、供燈、磕頭等,皆謂之事相。修大密宗,不執事相,但亦不廢事相,唯于事相中,須了知其究竟義理,借事相而修心體,則任一事相法門皆轉爲心地法門,如此方是大密宗之本義。否則,若不了修心,唯隨儀軌唱念、手印贊誦、迎送供養、擺設法器等,即謂之修事相儀軌。又下叁部密法,事相儀軌極其繁複,法器供品必須樣樣齊備;無上密則著重觀修

  ,故一切事相從簡,儀軌扼要。其目的即欲令行者勿耗時光,不著于相,徑修自性菩提心,一超直入,徹證心源。

  

  問:諾那祖師開示:用鳳眼菩提子持咒功德最大,其原因爲何?

  師:若了義地解祖師之開示,乃指安住菩提心體,若持咒、甚或不持咒,皆具最大功德。

  

  問:中觀見是什麼?

  師:中觀見即是不著空、亦不著有,直證第一義谛,徹證法性,亦即佛性。有些證是剎那瞥見,那只是初證。

  

  問:佛與凡夫差多少?

  師:只差一字:佛「覺者」,衆生「不覺」。

  

  問:本宗弟子有那些基本應了解的經論?

  師:諾那祖師開示《金剛經》爲大密宗境界之經典。其他如《般若心經》、《圓覺經》、《維摩诘經》、《楞嚴經》、《心地觀經》、達摩諸論、六祖《壇經》、及曆代祖師開示等經論,本宗弟子皆應修持。但是千經萬論,所欲令衆生悟入者,無非是體性,欲令衆生明白世間情器皆是夢幻。真實體性無形無相,遍滿虛空,而能幻顯萬象。明了此點,則讀一切經、一切論,均能了然于心,明見諸佛出世之本懷。

  

  

  〔二、了妄〕

  問:何謂我、人、衆生、壽者四相?

  師:淺略而言,即執我念堅固、人我分別、衆生種類、壽命長短。然四相之根本在著「我」:或以色身、幻影爲我,或以思想、神識爲我,或以虛空、光明爲我。凡此種種「我相」皆除,方爲真實除四相。

  

  問:佛教講「無我」,是指那一個我?

  師:一切的我。既無色相上之我、亦無意識上之我,一切我執皆應舍下。行者處欲界中,有質礙色相;超越欲界而入色界,仍有光相;超色界而至無色界,猶有微細意識。此等皆須舍去,方能出叁界。

  

  問:《金剛經》雲:「凡所有相,皆是虛妄。」是否我們從現在起、盡未來際,所見一切相,均屬妄相?

  師:對的,均屬虛妄。

  問:那什麼是真的?如何分辨真假?

  師:真的無相,假的有相。真的乃是無形無相,不可形容,超過人類思想心念,唯證方知。若以思想窮加覓求,愈想離它愈遠。證悟之後,則一切塵塵色色,皆是真相,皆由自性所現。

  問:當一切皆空寂,還有知覺嗎?

  師:若在空寂當中明明了了,惺惺不昧,即是覺性。若在空寂當中,什麼都無,自己亦無,則是頑空。

  問:是否只要有色、有形態者,皆是虛妄?那衆生豈不也是虛妄?

  師:衆生也是虛妄,如幻存在。凡能取、能思、能見、能聞、能觸、能受之一切事物,皆屬于「所」;「我」即爲「能」。凡有「能、所」,即成對待。凡有形相、有能所、有對待之事物,均屬虛妄,皆非真實究竟。故衆生亦是虛妄。然如幻衆生一旦成證之後,則一切事事物物皆成妙相。

  問:那真相和妄相是成對立的嗎?真相是否亦依賴妄相而成?

  師:真相乃是超越妄相,泯絕對待,故名之爲真。故看似對立,實則無所對立,亦無所依附。對立與相依,皆是衆生概念分別,即是虛妄之境。

  而于實證者言之,則是真妄圓融,一切幻相皆由真相所顯,真相亦非離于幻相而別有其真,此乃已證行者之覺受。至于初修行人,絕不可借口幻相即是真相而造業。

  

  問:一切色相,皆由五大構成,但不知五大空不空?

  師:究竟而言,五大亦空。對初機,于比較上說爲五大,若于了義,則五大本空。

  問:是什麼都沒有的空嗎?

  師:是「體則如如不動、用則周遍法界」之空。真空中有不空之妙有,妙有亦不離真空。

  問:是否即如《圓覺經》所講:將本來不有之虛妄空華看破之空?

  師:真空應無空相,亦無是無非。倘有絲毫對待分別,即落能所。

  問:觀想之空,是否亦是妄執?

  師:是妄執。凡有空之觀、空之想、空之悟、空之證者,皆非究竟。所觀之虛空,亦是本體所顯。觀想爲初修之方便;究竟則能空、所空,皆與本體無二。

  

  

  〔叁、征心〕

  問:既然學佛重在修心,然而心在何處?如何修心?

  師:心分體大、相大、用大。簡而言之,心便是念;只要不住空有、不隨妄念流轉,便是修心。

  至于心在何處?你可自觀:念由何起?觀到最後,即可了知一切皆是由自心本體所顯,如此可證心體,即根本智。由此起用,廣度衆生,而證差別智。

  問:何謂「根本智」與「後得智」?

  師:根本智又稱無師智,即是一切佛與衆生本具之不動不亂、不垢不淨之自性本體;後得智即是運用此本體智,在法界廣度衆生。根本智須保任、成片;後得智即是在根本智成片之後,于不動之本體上,起法界大用。

  問:如何證「差別智」?

  師:密乘心要,能令行者直證與佛不二之本體,即是「根本智」;尚須六度萬行,圓滿法界,「差別智」才能圓具。

  

  問:《楞嚴經》中,演若達多發狂,以爲頭失去了而覓頭,此頭是否即指我們的佛性?

  師:對的。衆生之佛性,本在自心,從未失去。衆生覓佛,即如演若達多覓頭。經釋尊一摸其頭,才發現頭是他本有,本來不失,又覓什麼?向外覓求,轉增迷惘。佛在自心,一經指出,霍爾覺知虛妄,心病即愈,做一無事之人,何苦之有?

  

  問:《金剛經》上說:「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則我們的自性,是否即是虛空呢?

  師:不應說「是」虛空,因爲說「是」或「不是」時,即已離開本體。若有「是」,就有「非」;而本體是離能所、泯對待的。雖不能說是或不是,但可應用標月之指,說它像虛空。雖像虛空,整個宇宙卻在其中。

  但若只想到其空,又會掉入頑空中。故當觀此無盡之虛空中,還有許多星球,及其上之人物、山河大地,都安住此虛空之中,如此才能色空圓融。

  虛空之特性:永恒不動、不生不滅、不失不壞、不被染汙、本來清淨。比如虛空中之星球,終會毀滅,世間亦是成住壞空,不斷變異;但虛空本身不失不壞、不生不滅。虛空中之空氣會被汙染,若將空氣抽離,虛空還是它本來的清淨,無能汙染。世間任何物質都在動,人要生老病死,樹要生長枯萎,乃至其中組織皆時刻變化;但虛空本身,無可遷動。若以此等特性而言,則可謂自

  性有如虛空。

  但自性並非「是虛空」,亦非「非虛空」,應在是非兩者之間去悟,且要證到才算。若欲見到自性,須將自己的念,恒時觀想法界的空,此爲明心見性第一步之修法。若能心心念念,都住心于法界大空,乃至發心度虛空中之所有衆生,自己心量既是如此廣大,則世間之六塵、人我得失,即不執著,不執著即遠離塵牽,一離塵牽,則自性剎那之間自然顯現。

  

  問:「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之「心」,與「應無所住而生其心」之「心」,意思是否一樣?

  師:不可得之心,與無所住之心,同爲真心。唯不可得,方無所住,亦無所不住。

  

  問:六道衆生心內之自性,是否亦遍法界一切處?

  師:不應言「衆生心內」,因心內即是心外。此心非指肉團心而言,乃指此法界謂之爲心,亦即衆生之自性。衆生心性,亦遍法界,不過被塵所障,不得自在。

  

  問:何謂「前念不生,後念不滅」?

  師:「前念不生」,即無語言文字可描述之自性本體。凡落入語言文字,即爲戲論。「後念不滅」,即由本體所起之自性大用,以清淨心廣利有情。

  

  問:住于體性之狀態,是可看到體性、感覺到體性、還是體會到體性?

  師:體性在體,泯一切相、一切念,不可見、不可聞,無「能覺」之「我」、無「所覺」之「所」,了了明明,唯顯覺體。此即諸佛之法身,衆生之佛性。體性在用,卻能幻現一切相、一切念。如淨念、染念、四聖、六凡、星球剎土、以及歲月年劫之遷流。故體性之修持,在體恒寂,在用則大悲遍滿,廣度有情。倘以無住之心,興無緣慈、運同體悲,如幻思維:以種種方法令一切衆生悉

  入無余涅槃而滅度之,是爲體用不二甚深修持法。

  

  問:何謂禅體密用?

  師:所謂「體」,即諸佛與衆生本有之佛性,亦稱自性,又名本體。如人須有身,才能爲種種事業之用。所謂「禅體」,即修禅所悟到之「本來面目」,徹證自己之佛性。

  叁乘聖人,證此本體,即安住于本體中,不再入世廣度衆生,如人有身,卻不作用,至爲可惜。而密宗弟子,一旦證到本來,不能只住于常寂光明中享樂,應再入世間,廣度衆生,此即「用」,乃就「度」門而言。

  此外,若未證者,亦可起用,即用于世間之息、增、懷、誅。息,可息滅一切災難;增,可增長一切利益;懷,可令衆生見我皆生歡喜;誅,可降伏頑惡衆生,令他成就,而了義而言,則是誅自身之惑業與…

《第二篇:心法要義 壹、開見示修 一、見地開示》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