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第二篇:心法要義 壹、開見示修 一、見地開示▪P3

  ..續本文上一頁之流露?

  師:一切正確境界,均即是菩提心相之顯現。

  

  問:既然無住涅槃最勝,何以只雲「度衆生入無余涅槃」,而不雲度衆生入無住涅槃?

  師:無住涅槃乃是大菩薩發大菩提心,深住體性,廣度如幻衆生,所謂「智不住生死,悲不住涅槃」。此是任運起用,非能度之令入。又菩薩雖度衆生,然而能度、所度、度相皆了不可得,僅是如幻而度。故究竟仍是度一切衆生入無余涅槃。

  問:怎樣才能度一切衆生入無余涅槃?

  師:度一切有情入明空不二之體性,即度一切衆生入無余涅槃。

  

  

  〔六、次第〕

  問:什麼是生起次第、圓滿次第?

  師:行者起修之途徑,主修本尊法,于對面空中,生起本尊壇城,明現皈依境:中間是本尊、上面傳

  承、前面諸佛、左右菩薩、後面經藏、下面護法,此即生起建立。須佛慢、明顯、及堅固持久,方稱圓滿。

  

  問:四灌是何意義?

  師:四灌頂即是寶瓶灌頂、秘密灌頂、智慧灌頂、及功德灌頂。瓶灌爲生起、密灌爲圓滿、慧灌爲雙運、德灌爲心法。另根據華藏上師之開示,四灌名爲身灌頂、口灌頂、意灌頂、及大圓滿灌頂。其詳細內容,可參閱華藏上師開示錄,有相當了義之闡述。

  問:那四灌以後呢?

  師:以後就待修證。

  問:四灌是不是應該到八地以上?

  師:傳授、修持心法,和證心法,不可混爲一談。即使初證,亦只到初地,徹證才到八地。雖初證與八地所證之體性無二,但範圍大小、時間長短則有差。另初證時,悲心不大,隨其修持日進,悲心自然廣大流露。倘待登八地以上方爲四灌,芸芸衆生,誰堪修持心法?又若未經傳授、修持心法,又如何能證?何況到八地?

  

  問:何謂四空四喜?

  師:此爲由初證到徹證空性之四種次第,及于其中所生四種層次之喜樂。此屬第叁灌方便道之修持境界。

  

  

  〔七、心法〕

  問:心法究竟是什麼?

  師:心法即是直接成佛之法、即生成證之法。亦即一超直入法性,能于少時之間證到自性之法。故歸根究柢,還是要修心。

  心法只有短短數頁,但每一字,皆是證量。衆生常只了解文字表相,而不懂實際了義,即便意解,亦是六識中之思想而已,並無證量。是以多有弟子,或因宿業,或因信心不堅、資糧不足,須得再回頭修大圓滿前加行,而最後目的,仍是要證本心。若能深信、切願、力行,修心法亦不爲難。深信、切願,再時時去體認法界那不動之本體。比如虛空,虛空中之事物,若氣體、若液體、若固體,皆不斷變動,唯有虛空自身不動;又如各種能量,雖無形相,卻具威力。然虛空與能量,皆非自性,僅是標月之指,用以比擬自性之特性:無相、不動、威力而已。自性當無是非二相,泯能所,絕對待,如鏡照了而不留存。

  當我們遊心于法界這一段時間,再回頭看那些次第法門、事相儀軌,是不是很浪費寶貴而有限的光陰?實則修持縱經千生萬劫,末了仍須修此心性,才能成佛。何不直接由此而修,才是究竟!

  

  問:大圓滿的心法,和禅宗的心法,有什麼關系?

  師:就「體」而言,並無不同。但在「起用」上,即有差異。如空性,有人或僅證到念空,然無上密部之空境,乃「法界空」。念空易墮頑空,難起大用;法界空卻涵攝法界中所有情世間及器世間之妙有。證到法界空,無窮的悲願自然流露,廣度衆生,圓滿佛土。

  

  問:請上師開示大手印和大圓滿之分別。

  師:大手印約相當于大圓滿之前半,與禅宗類似,無修無整,當體即是,但不能圓滿十方佛土,度盡無余衆生,亦不能不生不滅,永恒常住。而大圓滿,卻化內外五大爲虹光身,不生不滅,常住世間,應衆生之念,而顯現有緣衆生之前。修大手印,能徹證本體;修大圓滿,則能更起無邊大用,憑肉眼能見十方剎土,隨意往來十方,廣度衆生。

  

  問:修心要是否即可證到虹光身?

  師:心要已涵攝一切佛法,但一般根器,不易僅依心要便修到虹光身,要加上大圓滿一齊修。

  

  問:「大悲上師相應法」之〈大圓滿觀〉中,有一句「無修無證無證者」,此爲何義?

  師:此指住于體性時,無能所、無對待,無能證之我、無所證之所,僅僅如是安住。于修持過程中,夢幻觀爲「假觀」,不住心念爲「空觀」,空有皆不住爲「中觀」,如是方能契入體性。于日常生活中宜修假觀;安住體性時,則可依收攝瑜伽歸空,住于大空叁昧。

  

  問:請上師解釋「自心進詣」。

  師:在修大圓滿法時,有四個等次,「自心進詣」乃爲第二個次第。此時自性光明中,能現金剛薩埵,或現任一尊佛之面、身、乃至無盡剎土。迨至「窮盡法性」時,則能隨時見十方清淨剎土,自在顯現,來去自如。此時要度衆生,只不過是一念而已,即可于無盡剎土中,普現化身,廣度有情。

  過去諸佛,在因地時,皆與你我現在一樣,從無明起修,慢慢隨其願力、信心、與精進而成就。故我們修密行人,對自己要萬分自尊,本來與佛無異。體性本遍滿法界,光明、智慧、功德本就具足,只因一念無明而在纏,且無始以來積習深重,遮蓋了本具性光。故但拂塵埃,光明自現,成佛乃屬自然之事。

  

  問:請上師開示「亦空亦有」、「非空非有」二門?

  師:「亦空亦有」,即空有圓融,表住世中觀,不住一塵,不舍一法,平等饒益,廣度有情。

  「非空非有」屬出世中觀,即入解脫門,超出情器世間,空有雙超,彙歸性海。

  

  問:心要之修持,真正達到「出菩提路」境界,是否即爲「事事無礙」?

  師:「出菩提路」乃是示現本尊起用度生之境界,故真達出菩提路,即能達「事事無礙」。但在修持途中,修習出菩提路,尚屬因位之方便,猶未真正成就本尊。故須念念返聞,住于法報化叁身而修,身口意皆與本尊叁密相應,才能達事事無礙。

  

  問:修心要真達「出菩提路」,是否已有剎土?

  師:初出菩提路,僅成就化身,尚無剎土。尚須分身塵剎,圓滿報化二土。

  

  問:蓮師壇城中,無量的蓮師眷屬,是否與蓮師本體無二?

  師:任何衆生之本體,與蓮師本體皆無二。若由相分而言,蓮師之眷屬,有由蓮師自心變現者,亦有爲蓮師所度脫者。

  問:蓮師所度者,是否即華藏祖師心要偈上所雲:「此是壇城密中密,後世種性能受持,與我心脈合爲一,如環勾索不舍離?」

  師:不錯。顯現于外之眷屬,其實早已是蓮師心內眷屬,此爲本尊之「內壇」,顯現于外者則爲「外壇」。此即修持用心之理。

  

  

  〔八、證境〕

  問:菩薩化身世間,如何不輕衆生、不染世塵?

  師:諸佛菩薩悲智雙運,應化世間,見一切衆生本來是佛;一切世間六塵境界皆幻,體性本來清淨。故不輕衆生、不染世塵。

  

  問:何以十地菩薩尚須咒力護持?

  師:因菩薩尚有微細度生惑業,故需咒力護持。佛咒皆表佛之大智、大力、大悲、大願,用以度生。菩薩至少到七地無生法忍,或八地不動地,不再爲世間稱譏毀譽所動,時時安住不動心體,才可不持咒。然而即使到十地,仍需依靠咒力度衆生。

  

  問:《華嚴經》雲:十地菩薩,能于一念間,普現百千萬身及眷屬。是何道理?

  師:乃因其于因地修行時,時時觀想于一念間遍滿十方剎土供佛度生,故至果位時,便能具此功行。故知因地觀想甚爲重要。

  

  問:意生身是否可以觸及?或者只是光影?

  師:意生身初步只是光影,再上者具功德之人可見,究極則一切有緣之人皆可見其色身。

  

  問:倘若成所作智成就,是否可以肉身示現于衆生前?

  師:對的,可以于任何剎土、任何衆生前示現色身。

  

  問:《梵網經》說釋迦牟尼佛已來到娑婆世界八千次之多,《法華經提婆達多授記品》又說釋尊往昔曾從提婆達多學習《法華經》。是否諸佛菩薩出現于世,所行或順或逆,無非是神通遊戲之示現?

  師:對的,諸佛菩薩,皆如幻示現于世間。然學佛行者,未證之前,不能如佛菩薩一般遊戲神通,對于身口意微細之處,更須謹慎,不造惡業。

  

  問:「大持明」是何義?

  師:「大持明」即爲恒持體性光明之意。

  

  問:彌陀淨土是否遍法界存在?

  師:自心清淨便是自性彌陀,故廣義而言,西方淨土即遍法界之淨土。然若以相分而言,阿彌陀佛示現于極樂淨土度生,極樂淨土乃法界無量諸佛淨土之一。

  

  

《第二篇:心法要義 壹、開見示修 一、見地開示》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