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德堂
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第二篇:心法要義 壹、開見示修 二、上座觀修

  二、上座觀修

  〔一、觀修知見〕

  問:觀想是什麼意思?

  師:就是用你的腦子去想。

  問:如此與妄想有何差別?

  師:照法本及上師口訣來想,名爲觀想;反之即是妄想。因法本及口訣,皆是曆代祖師修持成證之經驗結晶,乃諸佛之境界,依之而觀,可以成就。若不如法觀修,僅依自己的妄識分別、習氣好惡而觀,再怎麼觀,還是衆生境界,非但不能成佛,且轉增纏縛。

  問:用腦子觀想,不也是幻,爲何要這麼想?

  師:初修之方便,是由有相之觀想起修,慢慢再進入無相之密法。彼時即不再觀想境相,而時時返聞自性本體,返聞既久,自然成片,不須起念,自然念念住于本體,又何庸多一層觀照功夫?此爲徹證境界。初修者則要時時觀想,念念返聞。經雲:十地菩薩尚需咒力護持,因尚有微細妄念故。十地菩薩尚且如此,何況你我?

  

  問:是否應客觀地觀照自我?

  師:此爲初步之修法。修到後來,主觀、客觀、能、所,都泯而爲一,乃至一亦不可得。此並非一剎那之覺受,要保住持久才行。

  問:最後是否「虛空粉碎,大地沈平」?

  師:「虛空粉碎,大地沈平」,是證到本來,乃初證法性。嚴格來說,是只證到法性一點邊。這是禅宗的名詞。

  問:是否從此才是修道的起點?

  師:從此便可開始真正修心。以前所修,皆在門外。

  問:這是不是禅宗的初關?

  師:對,是初關。然而,禅宗並無直接了當之心法,供弟子修習。行者往往苦行或參訪多年,遇不到大善知識。而密宗卻把曆代傳承諸佛菩薩之累積經驗,彙爲法寶,照此而修,即可證到法報化叁身圓滿。本宗所傳之法本,每一個觀想,每一句口訣,皆是圓證法報化叁身之快捷方式。是以如實而修,即能得傳承加持,而證菩提。

  

  問:修任何法,是否應叁輪體空而修?

  師:此乃當然之理。然而真正達叁輪體空,唯安住明空叁摩地、大空叁昧等體性大定中。一般未證體性之行者,當于布施以及修一切法、一切念中,盡量向叁輪體空之境界而修,不斷減少我執。

  

  問:何謂無念?

  師:無念是無染念,並非無正念。時時將念安住本體,恒寂恒照,或大悲起用,廣度有情,即是正念。

  問:何謂無染?

  師:即是「對境心不起」,亦即放下一切欲望雜念,起佛法之正知見,以及度生之正念。即所謂「心不取境、境不臨心,于心無事、于事無心」,興無緣慈、運同體悲,念念利益衆生而不住相。

  

  問:爲何密宗持咒要清淨六根,並且加上觀想,而說這便是「無念」?

  師:此即將萬念攝歸于一念。將身、口、意,都攝歸到一念,自然六塵不染。六塵不染,自然身心清淨。

  問:將萬念歸一之後如何?

  師:將萬念攝歸一念,然後將一念亦撇卻。

  

  問:如何才能于修途上不墮頑空?

  師:恒發度盡衆生之願,所思所想、所言所行,無非如幻度衆生,如是即不墮頑空,且速證菩提。

  

  問:既知海水與波浪之濕性無二,舟行于海,應如何而駛?

  師:任運而駛,于波浪法爾無住。

  

  

  〔二、正修叁觀〕

  問:如何破我執、法執、以及俱生我法二執?

  師:一切執著,皆因一念不覺、無明流轉而起。是故欲破除執著之最上乘修法,乃爲直破無明。無明一破,執著即消。依體性法、般若波羅蜜多法、自心明月觀法、無上部密法等而修持,都能直破無明。又修假觀,泯色身之我,破我執;修空觀,泯思想之我,破法執;修中觀,空幻一如,泯虛空之我,破俱生我執;修中觀,空有雙超,泯法性光明之我,破俱生法執。

  

  問:既然生死根本是無明,如何才能將無明破除?

  師:不住六塵、不住空有,便能直破無明。

  

  問:何謂「叁觀」?

  師:叁觀即假觀、空觀、與中觀。假觀即對外界一切有相物質不染,了知一切法畢竟歸空。空觀即對內心之思想、識執,皆不住著,了知過、現、未叁心不可得。中觀爲外不住六塵、內不住空有之中道境界。

  

  問:何謂「入佛境界」?

  師:在修途而言,《圓覺經》中所說「一心叁觀」,即是入佛境界之門,亦即「即空、即假、即中」。實則如來境界,即是「念念不染六塵,更起大悲普度衆生,而不住相」。以一心叁觀而言:念念與本體相應,念念不染六塵,即是「空觀」;更起大悲度脫叁界六道之有情,即是「假觀」;實無一衆生可度,亦即空假皆不住,即是「中觀」,亦即是入佛之境界。譬如持咒,能持之心本來空寂,便是「空觀」;自心咒字如幻放亮度六道衆生,便是「假觀」;空假皆不住,叁輪體空,如幻而度,度盡衆生而無一衆生可度,便是「中觀」。由此可知,本宗心法,無一不與佛境界相應。僅修心法,便可「入佛境界」,實證十方圓融,一多互攝,應化無方,神變無礙。

  

  問:何謂「不愛不惡而分別之」?

  師:例如我手持毛巾,既不愛之,亦不惡之,但分別幹濕、質料顔色。雖不愛不惡,卻有分別,仍爲六識對外境之分別攀緣,而落生滅。應「不分別、不愛惡、不取舍」,方轉識成智。

  問:如何才能「分別一切法,不起分別想」?

  師:深住體性,雖分別一切法,而實無分別想。

  問:平常是否應當以「分別一切法,不作分別想」作爲修行方式?

  師:就體性立場而言,十方叁世一切法,無非法爾本然,以妄想分別原是真心故。倘更作分別之想,即是頭上安頭,彌增顛倒。又所謂「分別一切法,不作分別想」,乃是證到本來者,再任運度生之心境。若真能如是任運,則心心合道,念念歸真。然在修途之行者,則須于一切法不起分別,觀一切相如幻、一切念本空,空幻一如,乃至空有雙超,方能實證本體。

  

  問:師父曾開示:「要如幻而修。」弟子不太明了如何修,請師父進一步開示。

  師:以如幻之身,修如幻之法,度如幻之衆生。菩薩憐憫衆生不達如幻,而枉受種種痛苦,故悲心反更真切,要令法界一切有情皆了達如幻,脫離生死苦惱。

  至于如幻而修,以施食爲例,當自成觀音而供施,觀身心如水月,如幻地召請法界如幻有情,如幻施給種種飲食、臥具、衣物等等,乃至以佛法如幻法施,令彼安樂,如幻成就,此即爲如幻觀修。

  《圓覺經》雲:「圓覺普照,寂滅無二,于中百千萬億阿僧祇不可說恒河沙諸佛世界,猶如空華,亂起亂滅,不即不離,無縛無脫,始知衆生本來成佛,生死涅槃猶如昨夢。」故于究竟,一切世出世間法,悉皆如幻,一切衆生畢竟成如如之佛。

  既知恒沙佛世界,悉皆如幻,則我們修法、及對世間種種追逐,當然是幻。若能如是了悟,則對世間一切自然不執著。猶如看電視,曉了劇情是幻,而不致沈迷于劇中之榮辱得失,而起執著、愛憎,對一切人生之驚濤駭浪,亦均能泰然處之。雖日常生活之種種感官覺受與思想,彷佛真實,但真實證悟者,自然明白自身是幻,世間亦幻,乃至能修之我、所修之法、能度之衆生,悉皆如幻,猶如昨夢。

  

  問:何以修法中,常提到觀一切相,應如水月?

  師:因一切有相之情世界、器世界,乃至無相之心念,無不如水中月、空中虹,如幻而現,並非真實;亦如鏡中花、夢中影,不可把捉。如是觀修,是要你不住一切相、一切念,了知一切皆如幻而現。

  

  問:如幻而觀,是否馬馬虎虎觀之即可?

  師:塵境識執當如幻,度生仍應清清楚楚,不可馬虎。例如觀月光遍滿法界度生,則應清楚觀想每一

  道光射入衆生身心,令成本尊,或應以何身得度者,即現何身度化之。

  

  問:修假觀時,觀一切如夢如幻,則于利他悲心不易生起,該如何?

  師:知一切衆生曾爲自己父母,即可生起悲心。雖然衆生如幻,但衆生自己不知是幻,故應念念設法度夢幻中之父母,令他醒悟,自知是幻,而不再輪回。

  

  問:在初修時,觀想自身以及衆生,皆爲本尊,現在加上內證,修假觀時,是否還要作此觀想?

  師:修假觀時,觀一切有相皆幻,則不幻者何?參!

  問:那麼「于心無境、于境無心」這句話,是要去參它呢?還是用來提醒自己守住六根?

  師:是用來清淨自心。因「于心無境、于境無心」八字,乃可理解,非參之話頭。初步是以六識清淨六塵,最後真正證量,則要離開六識,方能真正「于心無境、于境無心」,乃至于雙離兩邊,直證中道。

  問:是否到時自然就明白,而不是用「意」去理解的?

  師:證到之時,是自然現前。但于修途,若不以六識去守六根,則時時爲過去、現在、未來流轉不斷之妄念所牽纏。

  

  問:請示師父平常如何修持?

  師:我修法大多是修如幻。記得早年華藏祖師第叁次莅臺宏法,駐錫敝寓,我曾寫一偈呈祖師,偈曰:「以如幻身,拜如幻師,修如幻法,悟如幻心;起如幻用,度如幻衆,滿如幻土,證如幻佛。」師父一見,眼光倏然閃亮。但祖師還是爲我更改一字,說:「一切衆生成如『如』之佛,而非如幻之佛。」此後,同門師兄請示類「幻觀」或「如幻叁摩地」等爲問者,師父多囑其轉詢于我。而且祖師也認爲我從如幻下手很對,並開示大衆:現代人既不能住于深山長久入定,當由假觀入手修如幻,能修如幻,即是修最上的心法。因爲心法即是教我們不住六塵、不住空有,若真能如幻,

  自然就不住。但是,即使如幻而修,也是一天一天不同,一步一步深入,直至證到第八不動地,仍舊如幻地度衆生。

  問:請師父再進一步開示此「如幻」與「如如」之義。

  師:「如如之佛」,第一個如字,是好像、如同之義;第二個如字,即是指真如。佛之體性,即是真如。如如之佛,即是如真如之佛。因我過去傾向于禅宗,受禅宗觀念影響至深,將佛亦視爲如幻。而祖…

《第二篇:心法要義 壹、開見示修 二、上座觀修》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