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現,另一種則是不觀想、不作意,一切放下,任體性自顯。但不知後者既無觀想,是否仍能受到傳承本尊之加持?
師:密宗行人能顯現自性,無不是傳承上師及本尊加持所致。任何人只要皈依密乘,曆代傳承上師即依其本願和悲心,毫無保留而不間斷地加持行人,以令行者早日開悟,乃至見性成佛。而此兩者之不同:觀想,是承化身加持,不觀想、不作意,則是承法身加持。
問:既然一切不住,爲何住于本體?所謂安住本體,此住是否爲無所住之住?
師:對。所謂無住,乃對六塵不住,乃至對過、現、未之心念不住。修持時,先住于有相之禅定,而後對有相之禅定不住,住于無相之禅定,亦即住于體性之本空本寂,此即無所住之住。
問:佩帶供養舍利,有何功德?
師:佩帶供養佛舍利,除經典中所載功德之外,最主要的,是藉此佛陀舍利爲外緣,以引發各位自心真實之舍利。初步爲明點現前,明點一旦顯發,隨其修持,光明日增,終至法界中一切淨土、穢土、十方叁世諸佛、四聖、六凡,皆在明點中一一顯現。然此明點,乃八識幻迹,更進當不住光相。最究竟之法身舍利,乃遍滿虛空法界之無相光明。
諸位:真實之佛,究竟爲何?是釋迦、彌陀、藥師如來嗎?若如此,《圓覺經》中何以說:在圓覺寂滅之體性中,無量恒沙諸佛世界,猶如空華,亂起亂滅?然則真實不生不滅之佛,到底是什麼?
弟:佛本無形相,以光明爲相而寂靜。
師:對。佛無形相,離諸言說,于中實無是非二相。今方便而說:真實之佛,即法界體性。此體性不生不滅,豎窮叁際、橫遍十方,超越過去世、現在世、未來世。
何以體性超越叁世?因時間乃由現象所呈現,譬如太陽升起,說爲早晨,太陽落下,稱之夜晚,乃至每個剎土之成、住、壞、空,亦皆如是,凡此皆由現象所呈現。若現象皆消滅,即是體性真空,其中並無過去、現在、未來之分際。故知真實之體性,乃是超越叁世。
此體性又橫遍十方。此無形無相之體性,能顯遍法界之光明,又能一一如幻安立無量淨土、穢土
,以及四聖、六凡,悉皆顯現于此恒寂的無相光明之中。
故真實之修持,即住心于此「豎窮叁際、橫遍十方」之體性上。直接將心住于體性,此即最深之修持方法。如何住?亦即住于空性中。因凡屬叁際,必有現象流轉;若歸于大空,無相、無念、無住,無流轉,即超越叁世。又于此空性中,隨我等之悲願,心光遍照整個法界之有情世間、器世間、時世間,此即體性之橫遍十方。
請諸位回答:如何住于體性?
弟:不分別、不愛憎、不取舍,了知一切如夢如幻。
師:對!當一個人不分別、不愛惡、不取舍,不僅了了知、而且無念之時,即爲體性定。有念即有分別。住于體性,應無善念、亦無惡念,而覺體仍明明了了,遍于法界,自性恒常,本寂本淨,無念、無相、無住,超越時空,如是而住。一起念即出定,出定即當由體起用,起度生大用,即善用心念,將心念用于自度度他,度法界一切有情,決不用于損惱任何有情。
無念,爲住于體性之最佳修持;另一方法則是觀空。所謂觀,即是住,亦即以自己的腦,一直想宇宙之大空。大空,即空之範圍無比廣大,大至無限。一直如是想,無須幾分鍾,自然就忘掉自己色身之存在。既忘色身,即泯我執,而除煩惱,貪、瞋、癡、慢、妒五毒,及我、人、衆生、壽者四相,皆無從生起。故知住于大空之時,即是泯除我執之時。如此恒常觀修,而日漸增加安住之時間,因緣時至,會「呸」的一聲,真正之體性自然現前。深望在座諸位,皆能深入此體性大定。
問:若加長此安住時間,長到不再回到此現實世界,是否即爲成佛?
師:此爲小乘聖賢之境界,化城而已,僅爲自了,個人解脫。菩薩乘之行者,必須出菩提路,廣度有情,才能成就無上佛果。
就本宗之修持而言,一直長住空定,乃屬不可能之事。因圓覺宗任何一法,從最初起修,即已培養諸位之大悲心,度生之大悲種子早已深植諸位內心。是故即使證入空定,亦不住于頑空,而會起用度生。
問:在此娑婆世界,應如何讓自心清淨,猶如淨土?
師:我們雖處于此娑婆世界,應了了常知:一切塵相皆屬虛假,皆爲自心所顯現。一切既爲自心所現,任何色法、心法之本體,皆即此心,是故但莫分別,則五濁惡世,當下即是本來清淨光明莊嚴之阿彌陀佛清淨剎土。
衆生無始以來,習于向外馳求。若時時返聞,觀照自己本來本覺本淨之真心,則當下即是淨土。雖則外在世界,有愛惡、是非諸境,然當持心自守,莫向外分別是非愛惡,莫取舍人我得失、悲喜苦樂,對一切外境如如不動,恒常安住妙明真心,便是即娑婆而爲淨土。
各位可于六根,任擇一根,訓練自己。而此土以眼根、耳根、意根最利,故以眼根爲例:眼見美境而不動心,視而不見,見惡境亦不動心,視而不見,不分別、不愛惡、不取舍,塵影好醜,平等平等,心即不動。則一切有情即本尊,一切器界即本尊剎土,以一切色塵體性清淨故。自心恒常如是安住不動,至證此不動心,即登第八地。若見富者即動心攀緣,見窮者即動心走避,起愛惡之心,便落入取舍生滅之中。若以耳根而修:耳聞聲音,亦不分別,聽而不聞。了知一切音聲,皆發于自性本體,故無論歡笑怒罵、蟲鳴鳥語、山中清風、門前車馬,皆成清淨微妙咒音,以一切音聲之體性清淨故。鼻根、舌根,亦是如此,對于好聞難聞、好吃難吃,皆不加分別,無愛惡心。自心如是安住,念念對世界上一切事事物物不住,即是念念返聞。恒常如是返照,而不住塵相,則在傳承加持下,即轉穢土成淨土矣。
總之,一根歸元,其余五根,同時解脫。行者可任擇一法,起勇猛心,堅持到底,此生必定成就無疑。切莫貪多務雜,恐到頭來一事無成。
問:觀一切有情成本尊、一切器界變淨土,有何好處?
師:觀一切有情皆成本尊、一切器界皆爲淨土,乃是依正二報莊嚴,身業與器界圓融。更進觀何以一切境相能成本尊、淨土?只因皆是自心幻顯故,劣境、聖境本體無二,故能即劣境而轉成聖境。
既知一切境相皆是自性本空之所幻顯,則顯空雙融,色空不二。如是能令我等于見一切相時,免除執著和分別取舍。此乃文殊菩薩藉眼根歸元之法,蓮師說此名爲欲自解脫之法。
若聽聞一切聲音,皆確信爲本尊之咒音,或觀想成本尊之咒音,則是語業圓融。若更觀一切音聲之本體清淨,與咒音不二,則是聲空相融。如是能在我等于聽聞任何音聲時,免去與生俱來之分別取舍。此爲觀世音菩薩耳根歸元之法,蓮師說此名爲語自解脫之法。
若觀自他一切有情之心,皆同住本空本寂之自性本體中,而一切舉心動念,皆爲由本體所起如幻度生之廣大悲願力用,且不止于觀想,更應令自己起心動念,皆合于本尊之悲願,如是則是意業圓融。若進觀一切起心動念、煩惱五毒,其體即是自性光明菩提心,恒常不動、不變,故當念起時,但須勿製勿隨,任其起滅,將心恒常安住其不動之本體,則一切妄念于第一念上自然解脫。蓮師說此名爲覺自解脫之法。
此叁種方法,名爲「金剛道之快捷方式」,即是直證不動本覺之最快速路徑。倘能依此叁種方法,任取一種專注而修,久之,便能遠離六塵,清淨之本來自然現前。大密宗之修持方法,雖短短數語,依之而修,便能成佛,切莫等閑視之。
問:以前念阿彌陀佛念習慣,有沒有一個法,能和觀想配合起來,更進一層來修阿彌陀佛法?
師:若知阿彌陀之實義,爲無量壽、無量光,則住在此無量壽、無量光明之上而修。
問:那很像參話頭。
師:禅宗是參,密宗是方便指明一個樣子,可以依之而修證。《華嚴經》說:「有如是觀想,則有如是顯現。」觀法界之光明遍照,即是無量光,乃爲真正之阿彌陀佛;又法性無始無終,永恒常在,即是無量壽。若于念佛持咒之時,能如是安住于無量光明、永恒常住之法性上修,即是念自性佛。
問:這樣會不會有傳承加持?
師:我現在傳你,就有傳承加持。
問:《阿彌陀經》上說:「若一日、若二日、若叁日、若四日、若五日、若六日、若七日,一心不亂,即得往生阿彌陀佛極樂世界。」是何原因?
師:《阿彌陀經》上說一心不亂,一日至七日,是指臨終時安住本體,就能往生淨土。而此「一心」,便是指自性本體。若真能從早到晚,都安住于自性本體上,則五濁惡世亦成自性淨土。
問:地藏菩薩所說「常住地獄且莊嚴地獄」,是否即是此意?
師:對的,地藏菩薩雖到地獄度衆生,但其本體如如不動,度化無數衆生,地獄亦莊嚴清淨。
問:如何祈求上師傳承及十方諸佛加持護念娑婆世界,令娑婆災劫的共業減輕,使遭受災劫的衆生得度,並種下成佛之因?
師:念念修持、念念回向、念念放光祈請傳承及諸佛加被娑婆有情,但亦念念了知世界是幻,上師傳承、諸佛、衆生、及自己,亦皆是夢幻。修一切法,若能了知一切是幻,即爲修持無上心法。因爲明了一切是幻,即不住相,不住相即不染著六塵,無染著即不分別,不分別即不取舍,不取舍即不愛惡,不愛惡即不造業,不造業即不再輪回。自己如是修,亦回向衆生皆能如是。
至于消弭世界災劫,惟有盡力度衆生。因世間之戰爭與劫難,皆由于殺生太多,被殺衆生怨氣積聚,急待報仇,或因衆生淪墮苦趣,未能得度,或想找替身所致。若能令其度登彼岸,或往生極樂,或超生人天,則能大災劫化小,小災劫化爲無形。
諸位能發如是利生心願甚好。但並非僅于閉關時才如是祈願,更須于日常生活中,即要放下人我是非與怨結。若自心瞋怨不舍,即已將世間怨氣轉增轉盛,如何消除災劫?又若種種人我是非盤據于…
《第二篇:心法要義 壹、開見示修 二、上座觀修》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