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现,另一种则是不观想、不作意,一切放下,任体性自显。但不知后者既无观想,是否仍能受到传承本尊之加持?
师:密宗行人能显现自性,无不是传承上师及本尊加持所致。任何人只要皈依密乘,历代传承上师即依其本愿和悲心,毫无保留而不间断地加持行人,以令行者早日开悟,乃至见性成佛。而此两者之不同:观想,是承化身加持,不观想、不作意,则是承法身加持。
问:既然一切不住,为何住于本体?所谓安住本体,此住是否为无所住之住?
师:对。所谓无住,乃对六尘不住,乃至对过、现、未之心念不住。修持时,先住于有相之禅定,而后对有相之禅定不住,住于无相之禅定,亦即住于体性之本空本寂,此即无所住之住。
问:佩带供养舍利,有何功德?
师:佩带供养佛舍利,除经典中所载功德之外,最主要的,是藉此佛陀舍利为外缘,以引发各位自心真实之舍利。初步为明点现前,明点一旦显发,随其修持,光明日增,终至法界中一切净土、秽土、十方三世诸佛、四圣、六凡,皆在明点中一一显现。然此明点,乃八识幻迹,更进当不住光相。最究竟之法身舍利,乃遍满虚空法界之无相光明。
诸位:真实之佛,究竟为何?是释迦、弥陀、药师如来吗?若如此,《圆觉经》中何以说:在圆觉寂灭之体性中,无量恒沙诸佛世界,犹如空华,乱起乱灭?然则真实不生不灭之佛,到底是什么?
弟:佛本无形相,以光明为相而寂静。
师:对。佛无形相,离诸言说,于中实无是非二相。今方便而说:真实之佛,即法界体性。此体性不生不灭,竖穷三际、横遍十方,超越过去世、现在世、未来世。
何以体性超越三世?因时间乃由现象所呈现,譬如太阳升起,说为早晨,太阳落下,称之夜晚,乃至每个剎土之成、住、坏、空,亦皆如是,凡此皆由现象所呈现。若现象皆消灭,即是体性真空,其中并无过去、现在、未来之分际。故知真实之体性,乃是超越三世。
此体性又横遍十方。此无形无相之体性,能显遍法界之光明,又能一一如幻安立无量净土、秽土
,以及四圣、六凡,悉皆显现于此恒寂的无相光明之中。
故真实之修持,即住心于此「竖穷三际、横遍十方」之体性上。直接将心住于体性,此即最深之修持方法。如何住?亦即住于空性中。因凡属三际,必有现象流转;若归于大空,无相、无念、无住,无流转,即超越三世。又于此空性中,随我等之悲愿,心光遍照整个法界之有情世间、器世间、时世间,此即体性之横遍十方。
请诸位回答:如何住于体性?
弟:不分别、不爱憎、不取舍,了知一切如梦如幻。
师:对!当一个人不分别、不爱恶、不取舍,不仅了了知、而且无念之时,即为体性定。有念即有分别。住于体性,应无善念、亦无恶念,而觉体仍明明了了,遍于法界,自性恒常,本寂本净,无念、无相、无住,超越时空,如是而住。一起念即出定,出定即当由体起用,起度生大用,即善用心念,将心念用于自度度他,度法界一切有情,决不用于损恼任何有情。
无念,为住于体性之最佳修持;另一方法则是观空。所谓观,即是住,亦即以自己的脑,一直想宇宙之大空。大空,即空之范围无比广大,大至无限。一直如是想,无须几分钟,自然就忘掉自己色身之存在。既忘色身,即泯我执,而除烦恼,贪、瞋、痴、慢、妒五毒,及我、人、众生、寿者四相,皆无从生起。故知住于大空之时,即是泯除我执之时。如此恒常观修,而日渐增加安住之时间,因缘时至,会「呸」的一声,真正之体性自然现前。深望在座诸位,皆能深入此体性大定。
问:若加长此安住时间,长到不再回到此现实世界,是否即为成佛?
师:此为小乘圣贤之境界,化城而已,仅为自了,个人解脱。菩萨乘之行者,必须出菩提路,广度有情,才能成就无上佛果。
就本宗之修持而言,一直长住空定,乃属不可能之事。因圆觉宗任何一法,从最初起修,即已培养诸位之大悲心,度生之大悲种子早已深植诸位内心。是故即使证入空定,亦不住于顽空,而会起用度生。
问:在此娑婆世界,应如何让自心清净,犹如净土?
师:我们虽处于此娑婆世界,应了了常知:一切尘相皆属虚假,皆为自心所显现。一切既为自心所现,任何色法、心法之本体,皆即此心,是故但莫分别,则五浊恶世,当下即是本来清净光明庄严之阿弥陀佛清净剎土。
众生无始以来,习于向外驰求。若时时返闻,观照自己本来本觉本净之真心,则当下即是净土。虽则外在世界,有爱恶、是非诸境,然当持心自守,莫向外分别是非爱恶,莫取舍人我得失、悲喜苦乐,对一切外境如如不动,恒常安住妙明真心,便是即娑婆而为净土。
各位可于六根,任择一根,训练自己。而此土以眼根、耳根、意根最利,故以眼根为例:眼见美境而不动心,视而不见,见恶境亦不动心,视而不见,不分别、不爱恶、不取舍,尘影好丑,平等平等,心即不动。则一切有情即本尊,一切器界即本尊剎土,以一切色尘体性清净故。自心恒常如是安住不动,至证此不动心,即登第八地。若见富者即动心攀缘,见穷者即动心走避,起爱恶之心,便落入取舍生灭之中。若以耳根而修:耳闻声音,亦不分别,听而不闻。了知一切音声,皆发于自性本体,故无论欢笑怒骂、虫鸣鸟语、山中清风、门前车马,皆成清净微妙咒音,以一切音声之体性清净故。鼻根、舌根,亦是如此,对于好闻难闻、好吃难吃,皆不加分别,无爱恶心。自心如是安住,念念对世界上一切事事物物不住,即是念念返闻。恒常如是返照,而不住尘相,则在传承加持下,即转秽土成净土矣。
总之,一根归元,其余五根,同时解脱。行者可任择一法,起勇猛心,坚持到底,此生必定成就无疑。切莫贪多务杂,恐到头来一事无成。
问:观一切有情成本尊、一切器界变净土,有何好处?
师:观一切有情皆成本尊、一切器界皆为净土,乃是依正二报庄严,身业与器界圆融。更进观何以一切境相能成本尊、净土?只因皆是自心幻显故,劣境、圣境本体无二,故能即劣境而转成圣境。
既知一切境相皆是自性本空之所幻显,则显空双融,色空不二。如是能令我等于见一切相时,免除执着和分别取舍。此乃文殊菩萨藉眼根归元之法,莲师说此名为欲自解脱之法。
若听闻一切声音,皆确信为本尊之咒音,或观想成本尊之咒音,则是语业圆融。若更观一切音声之本体清净,与咒音不二,则是声空相融。如是能在我等于听闻任何音声时,免去与生俱来之分别取舍。此为观世音菩萨耳根归元之法,莲师说此名为语自解脱之法。
若观自他一切有情之心,皆同住本空本寂之自性本体中,而一切举心动念,皆为由本体所起如幻度生之广大悲愿力用,且不止于观想,更应令自己起心动念,皆合于本尊之悲愿,如是则是意业圆融。若进观一切起心动念、烦恼五毒,其体即是自性光明菩提心,恒常不动、不变,故当念起时,但须勿制勿随,任其起灭,将心恒常安住其不动之本体,则一切妄念于第一念上自然解脱。莲师说此名为觉自解脱之法。
此三种方法,名为「金刚道之快捷方式」,即是直证不动本觉之最快速路径。倘能依此三种方法,任取一种专注而修,久之,便能远离六尘,清净之本来自然现前。大密宗之修持方法,虽短短数语,依之而修,便能成佛,切莫等闲视之。
问:以前念阿弥陀佛念习惯,有没有一个法,能和观想配合起来,更进一层来修阿弥陀佛法?
师:若知阿弥陀之实义,为无量寿、无量光,则住在此无量寿、无量光明之上而修。
问:那很像参话头。
师:禅宗是参,密宗是方便指明一个样子,可以依之而修证。《华严经》说:「有如是观想,则有如是显现。」观法界之光明遍照,即是无量光,乃为真正之阿弥陀佛;又法性无始无终,永恒常在,即是无量寿。若于念佛持咒之时,能如是安住于无量光明、永恒常住之法性上修,即是念自性佛。
问:这样会不会有传承加持?
师:我现在传你,就有传承加持。
问:《阿弥陀经》上说:「若一日、若二日、若三日、若四日、若五日、若六日、若七日,一心不乱,即得往生阿弥陀佛极乐世界。」是何原因?
师:《阿弥陀经》上说一心不乱,一日至七日,是指临终时安住本体,就能往生净土。而此「一心」,便是指自性本体。若真能从早到晚,都安住于自性本体上,则五浊恶世亦成自性净土。
问:地藏菩萨所说「常住地狱且庄严地狱」,是否即是此意?
师:对的,地藏菩萨虽到地狱度众生,但其本体如如不动,度化无数众生,地狱亦庄严清净。
问:如何祈求上师传承及十方诸佛加持护念娑婆世界,令娑婆灾劫的共业减轻,使遭受灾劫的众生得度,并种下成佛之因?
师:念念修持、念念回向、念念放光祈请传承及诸佛加被娑婆有情,但亦念念了知世界是幻,上师传承、诸佛、众生、及自己,亦皆是梦幻。修一切法,若能了知一切是幻,即为修持无上心法。因为明了一切是幻,即不住相,不住相即不染着六尘,无染着即不分别,不分别即不取舍,不取舍即不爱恶,不爱恶即不造业,不造业即不再轮回。自己如是修,亦回向众生皆能如是。
至于消弭世界灾劫,惟有尽力度众生。因世间之战争与劫难,皆由于杀生太多,被杀众生怨气积聚,急待报仇,或因众生沦堕苦趣,未能得度,或想找替身所致。若能令其度登彼岸,或往生极乐,或超生人天,则能大灾劫化小,小灾劫化为无形。
诸位能发如是利生心愿甚好。但并非仅于闭关时才如是祈愿,更须于日常生活中,即要放下人我是非与怨结。若自心瞋怨不舍,即已将世间怨气转增转盛,如何消除灾劫?又若种种人我是非盘据于…
《第二篇:心法要义 壹、开见示修 二、上座观修》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