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第二篇:心法要义 壹、开见示修 二、上座观修▪P4

  ..续本文上一页心,又怎能有慈悲心再去度众生?

  因此,日常检讨自心十分要紧,要以念念恒住于第一念觉,不落于第二念觉为目标。何谓第一念觉?何谓第二念觉?众生于尘境中流转,是不知不觉。若修心之人,面对尘境现前,若稍感迷惑,即思惟法教,提起正念,觉照一切是幻,既不染着,亦不为所动,此为第二念觉。若菩萨念念住于第一念觉,则境还未来,就已常住觉性中,任何尘境现前,根本无染于心。恒常如是觉照,

  忽然心空、境空,连觉照亦忘,如莲师所开示:「惟常觉照,而忘觉照」,即于「忘觉照」之当下,破除我执。我执既破,即汇归大空光明、毗卢性海,而证佛果。

  因此,诸位当学习菩萨念念觉照,勿等尘境现前才觉照,甚至虽已觉察到妄念,却仍不能醒悟放下,而随妄念流转。须知我等自无始以来,即因生生世世,从早到晚,念念都为自己谋利,念念都只想到自己,念念都是人我、是非、得失、称讥、毁誉,是以千思万虑到如今,所得也仍是在六道之中轮回。若此生依然如此念念为自己,则今后无穷尽之未来,亦必将继续在六道中轮转,无有已时。在六道中,堕三涂者如大地土,得人身者如爪上泥,何况再能听闻佛法、入密乘门、起信实修,乃千难万难矣。因此,我们怎能不警惕?怎能不醒悟?怎能再为此虚幻之色身,而受无穷尽的轮回之苦?怎能不藉此短暂之幻身,去彻证永恒不生不灭之体性?怎能不舍弃此生一时的虚幻之乐,来换取未来无量时劫永恒的清净安乐?而证取永恒之身,亦是为了广度无量无边在梦中受苦之众生,令他们醒悟,了悟其所处之身心世界,乃一大梦境,令众生亦证到究竟永恒之至乐。若以此短暂的人生,去追求个人的享乐,则与草木同腐,死后随业流转。是以,我们怎能不好好掌握这一生、这一天、每一小时、每一分秒?绝不能再将心思浪掷在人我、是非、得失、毁誉,和种种为自己谋求打算,而要将每一个念,都用来返闻不生不灭的本体。

  何为本体?众生本具之体性,如《心要经》所说:「不来不去,不垢不净,不增不减,无相无不相。」永恒常住,不动不坏,遍满法界,无形无相,非眼所见,非耳所闻,非心念所及;但却能如幻地遍显法界一切净土、秽土、及一切圣众和有情。此即是我们的体性,真正的自己。要契入这体性大空遍显,须住于体性的不动,恒寂恒照。何谓体性不动?盖体性无相无念故。试想法界譬如一巨大之真空管,在此真空中,既无人物、妄念、山河大地,亦无微风、云彩、星辰、日月,这样的空就相似于「本体」的空寂。虽然体性之不动犹如真空,但诸位切莫着于空,真实的体性乃非空非有。相对的动静,一定要有相、有念,方有动静可言;而体性之「本体」无一切相、无一切念,故无来去、无垢净、无增减等相,动静二相,俱不可得。又何谓恒寂恒照?体性真空,无相、无念、无愿,而又本具光明,虽空而明,故体性恒寂恒照。体性之「体」空寂,但体性之「

  用」却能如幻地现无量世界、净土、秽土、四圣、六凡,乃至过去、现在、未来,十方三世皆如梦幻地依体性显现。凡此语言文字之描述,皆是标月之指,不可住着。

  诸位现在修持的目标,须先证到体性之「体」。就如人一样,先有身体,才能有种种思想、行为。证到体性之体,才能由体再起种种度生大用。而证悟本体,最直接的方法,是以我们的念,总是去观想宇宙的大空,如体性不动,恒寂恒照。此谓之返闻。我们说宇宙的大空像体性,而不说宇宙的大空是体性,因为宇宙的空没有觉,而体性则如莲师所开示,乃是「觉与空合」。何谓觉与空合?即将自己的念(觉)去观想宇宙的大空,并住于如空一般的常住不动。在修途中,此乃返闻自性之殊胜方便,依之而修,可破除我执。因为众生无始以来,所以不能出离生死,只因有我,只因念念想到的都是自己,所以我执永不能破。如今我们将脑子扭转来,将原先想自己的念,一直去想宇宙的空寂,因空寂中无我执可依附处。如是久久,忽然之间,忘掉了主观的我和客观的空,当下同破我法二执,而契入本来。何其容易!何其直接!菩萨不起于座,而成正觉。此法名「大空三昧」。

  但欲证此,亦须福德、智德兼备,才能到此境地。故于平时修持之余暇,仍要尽量做种种功德,以圆满福智二资粮。

  我且再举一自身之经验:我曾在定中忘了自身,而契入体性光明,其中无时间、无空间、无中边、无能所,唯有绝待清净不动。不知过了多久,忽起一念,心想:自己既已如此光明遍满,不知原来的色身何在?于是就在虚空中看到自己的色身正在禅坐。当我看到自己色身时,觉得就像见到路边的一片瓦砾一样,十分冷漠,对自己的色身无丝毫情感,色身与自己的心根本毫无连系。我举此例,是要诸位了解:当证到法性身时,了见一切众生是幻,一切净土、秽土,种种世间,莫不是梦,真正的体性,非言语可说、非思想可到、非根尘可及;而此时对色身之感觉,甚至不及路边一片瓦砾砖石。我们又何必要为此色身作种种谋求、造种种轮回之业?

  问:师父原已契入无时间、无能所之状态,而忽然念起,见到自己的色身,请问师父:当时证到的是经典上所说的意生身,还是密法中所指的幻身?

  师:当时所证是体性身,体性身虽假名为身,实无身相可得,亦无中边、无方所、无来去,唯有明空遍满。到此境界,很多修行人都无所适从。但圆觉宗弟子,平日时时观修心光遍满虚空法界,体性现前时,正可以认证。

  问:这境界是否与临终法性光明现前相同?

  师:是相同境界。但对一般人而言,临终光明剎那即过;彻证体性的明空,则是光明恒久常住。此为其差异处。

  问:当时师父是由较高之虚空中看到自己色身在禅坐吗?

  师:当时并无空间之高下可言,「见」到自己色身正在禅坐,并非以肉眼见,而是以「心眼」见。

  问:是否一定要离开色身,才能返观色身?

  师:此中无是无非,无离无合。当住于此身时,身心似有关联,但证到体性时,便明白真心与色身实不相系属。

  问:此无中边、无方所、无来去之体性身,是否即为法身?

  师:是的。但这是初证,之后仍须渐除习气、分破无明。盖理即顿悟,事次第尽。

  问:住于体性身如何出定?

  师:深住体性大定无念,只存觉体;起念即自然出定矣。修行要时时观住于体性,无相而能现一切相、不动而遍满。时时如是安住,即能证到体性。即使已证体性,仍须时时安住,将住于体性的时间延长、再延长,直至证到不动地,出入无碍。而若是在修持途中,当依法本所示之方法出定。

  

  

  〔五、起用度生〕

  问:如果闭关二十年,未度众生,有无过失?

  师:为何会有过失?须知真正的众生,并非此有相之众生,而是自心之贪瞋痴慢妒、五毒、六欲,及种种分别取舍、人我得失。若自心众生度尽,自心清净,国土就清净;国土清净,十方世界就清

  净;哪有什么众生要你度?一切山河大地、六道有情,都是自心显现,名为众生,并非实有。待成就后,自然不废如幻而度此如幻众生。

  

  问:有时修法觉得很高兴,有时就觉得难过。

  师:为什么难过?

  弟:感觉众生好多啊,度也度不完!

  师:如此就要发愿广度众生。若不发大愿,为度众生而成佛,则以后无穷的岁月,由劫至劫,仍要在六道轮回。若发大愿,则未来生生世世,都能值遇佛法、修持佛法,直到成佛。故发愿之功德,实不可轻视。况发愿后,无量护法,皆会护持此发大心菩萨,如护眼目。

  但发愿之后,必须实地去行愿。每天早上一醒,先要诵自己的大愿;晚上睡觉前,要检讨:这一天在行为和思想上,有无违反本愿?若有,要赶快忏悔,立志不犯,才是真修行人。

  问:是不是所有的事物、所有的造作,都要归结到此愿上面?

  师:对!一切都要归结到此愿,以此愿为中心,一切念、一切事,皆为圆满此大愿。即你立愿之时,你未来剎土之胚芽,就已种在法界里。随你依愿行持,至圆满此愿时,亦是剎土圆满之时。

  

  问:自己若尚未成佛,如何度众生?

  师:各位发心学佛,是为了要度尽一切众生。但是在未成就前,除了应修六度万行,尚可依观想的方法度生。法界本是唯心所显,观想便是密宗果地起修的无上妙用。

  

  问:我们修法度生,可否观想自己分身六道,再分化无量身,度一切有情?

  师:可以。亦可观自己放无量光,遍十方法界,每一光端皆化现自己分身,再由每一分身,又向十方放光,如是众生无尽,分身亦无尽,在每一众生前,应其心念而显,应以何身得度者,即现何身而度之。《华严经》云:「有如是观想,则有如是显现。」此言真实不虚。

  问:是否经上所说某菩萨曾供百千万亿恒沙世界的佛,即在此修法上放光上供下度中已然具足?

  师:倘未供养百千万亿恒河沙佛,何能值此无上密法?又理事本来不二,就本体而言,一念可为无量劫,但是就相用而言,尚须演为十方三世,不断有佛菩萨出世,供无量佛,度无量众生入一实相,亦不过是空华佛事、水月道场,万法本来如是而已。

  问:我们尚未证得,如何能放光即有如此大用?

  师:修行人时时刻刻便要将自己当成真正的观音、度母、或莲师,应化到此世间来,这便是无上的修法。只怕自己一天到晚修本尊,却总不肯相信自己便是本尊示现,一天到晚还同众生一样,在贪瞋痴种种无明中流转。若真认自己是本尊,慈悲喜舍自然就流露出来。本尊本无法,与本尊不二,便是本尊法。

  

  问:《大乘庄严宝王经》中,叙述观世音菩萨到地狱救度众生,地狱就化为清凉地。是否自成本尊修法时,亦可如此观想,自成本尊所到之处,皆化为清凉安乐之地?

  师:心种咒字放光所及之处,一切有情皆得安乐,依报亦随之清净庄严。修途如斯大悲真切,证时自然具诸功德。

  

  问:安住体性时,如何观想由体性起大用?

  师:由体性起用,并非仅仅观想即可,而是要发起大慈悲心,净念相续,思惟以种种施设,平等利益众生。从思惟到履行,实际地去做。

  

  问:是否安住本体持咒,即具度生大用?

  师:倘未彻证法性,则度生功德尚属微弱。但安住本体持咒,久之能令众生开悟心源,亦能令自己顿破无明,彻见法性,本具之清净妙明真心自现。此心一净,十方法界无不清净,不见有一众生可度,便是度尽众生。

  

  问:证到本体后,如何起度生之用?

  师:初证后,要日夕保任,令其坚固不退。迨彻证本体后,六根已不为六尘缠缚,八识复性妙用,念念不住相,念念不住空,以此清净正念,起五智度生大用。

  

  

《第二篇:心法要义 壹、开见示修 二、上座观修》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