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心,又怎能有慈悲心再去度衆生?
因此,日常檢討自心十分要緊,要以念念恒住于第一念覺,不落于第二念覺爲目標。何謂第一念覺?何謂第二念覺?衆生于塵境中流轉,是不知不覺。若修心之人,面對塵境現前,若稍感迷惑,即思惟法教,提起正念,覺照一切是幻,既不染著,亦不爲所動,此爲第二念覺。若菩薩念念住于第一念覺,則境還未來,就已常住覺性中,任何塵境現前,根本無染于心。恒常如是覺照,
忽然心空、境空,連覺照亦忘,如蓮師所開示:「惟常覺照,而忘覺照」,即于「忘覺照」之當下,破除我執。我執既破,即彙歸大空光明、毗盧性海,而證佛果。
因此,諸位當學習菩薩念念覺照,勿等塵境現前才覺照,甚至雖已覺察到妄念,卻仍不能醒悟放下,而隨妄念流轉。須知我等自無始以來,即因生生世世,從早到晚,念念都爲自己謀利,念念都只想到自己,念念都是人我、是非、得失、稱譏、毀譽,是以千思萬慮到如今,所得也仍是在六道之中輪回。若此生依然如此念念爲自己,則今後無窮盡之未來,亦必將繼續在六道中輪轉,無有已時。在六道中,墮叁塗者如大地土,得人身者如爪上泥,何況再能聽聞佛法、入密乘門、起信實修,乃千難萬難矣。因此,我們怎能不警惕?怎能不醒悟?怎能再爲此虛幻之色身,而受無窮盡的輪回之苦?怎能不藉此短暫之幻身,去徹證永恒不生不滅之體性?怎能不舍棄此生一時的虛幻之樂,來換取未來無量時劫永恒的清淨安樂?而證取永恒之身,亦是爲了廣度無量無邊在夢中受苦之衆生,令他們醒悟,了悟其所處之身心世界,乃一大夢境,令衆生亦證到究竟永恒之至樂。若以此短暫的人生,去追求個人的享樂,則與草木同腐,死後隨業流轉。是以,我們怎能不好好掌握這一生、這一天、每一小時、每一分秒?絕不能再將心思浪擲在人我、是非、得失、毀譽,和種種爲自己謀求打算,而要將每一個念,都用來返聞不生不滅的本體。
何爲本體?衆生本具之體性,如《心要經》所說:「不來不去,不垢不淨,不增不減,無相無不相。」永恒常住,不動不壞,遍滿法界,無形無相,非眼所見,非耳所聞,非心念所及;但卻能如幻地遍顯法界一切淨土、穢土、及一切聖衆和有情。此即是我們的體性,真正的自己。要契入這體性大空遍顯,須住于體性的不動,恒寂恒照。何謂體性不動?蓋體性無相無念故。試想法界譬如一巨大之真空管,在此真空中,既無人物、妄念、山河大地,亦無微風、雲彩、星辰、日月,這樣的空就相似于「本體」的空寂。雖然體性之不動猶如真空,但諸位切莫著于空,真實的體性乃非空非有。相對的動靜,一定要有相、有念,方有動靜可言;而體性之「本體」無一切相、無一切念,故無來去、無垢淨、無增減等相,動靜二相,俱不可得。又何謂恒寂恒照?體性真空,無相、無念、無願,而又本具光明,雖空而明,故體性恒寂恒照。體性之「體」空寂,但體性之「
用」卻能如幻地現無量世界、淨土、穢土、四聖、六凡,乃至過去、現在、未來,十方叁世皆如夢幻地依體性顯現。凡此語言文字之描述,皆是標月之指,不可住著。
諸位現在修持的目標,須先證到體性之「體」。就如人一樣,先有身體,才能有種種思想、行爲。證到體性之體,才能由體再起種種度生大用。而證悟本體,最直接的方法,是以我們的念,總是去觀想宇宙的大空,如體性不動,恒寂恒照。此謂之返聞。我們說宇宙的大空像體性,而不說宇宙的大空是體性,因爲宇宙的空沒有覺,而體性則如蓮師所開示,乃是「覺與空合」。何謂覺與空合?即將自己的念(覺)去觀想宇宙的大空,並住于如空一般的常住不動。在修途中,此乃返聞自性之殊勝方便,依之而修,可破除我執。因爲衆生無始以來,所以不能出離生死,只因有我,只因念念想到的都是自己,所以我執永不能破。如今我們將腦子扭轉來,將原先想自己的念,一直去想宇宙的空寂,因空寂中無我執可依附處。如是久久,忽然之間,忘掉了主觀的我和客觀的空,當下同破我法二執,而契入本來。何其容易!何其直接!菩薩不起于座,而成正覺。此法名「大空叁昧」。
但欲證此,亦須福德、智德兼備,才能到此境地。故于平時修持之余暇,仍要盡量做種種功德,以圓滿福智二資糧。
我且再舉一自身之經驗:我曾在定中忘了自身,而契入體性光明,其中無時間、無空間、無中邊、無能所,唯有絕待清淨不動。不知過了多久,忽起一念,心想:自己既已如此光明遍滿,不知原來的色身何在?于是就在虛空中看到自己的色身正在禅坐。當我看到自己色身時,覺得就像見到路邊的一片瓦礫一樣,十分冷漠,對自己的色身無絲毫情感,色身與自己的心根本毫無連系。我舉此例,是要諸位了解:當證到法性身時,了見一切衆生是幻,一切淨土、穢土,種種世間,莫不是夢,真正的體性,非言語可說、非思想可到、非根塵可及;而此時對色身之感覺,甚至不及路邊一片瓦礫磚石。我們又何必要爲此色身作種種謀求、造種種輪回之業?
問:師父原已契入無時間、無能所之狀態,而忽然念起,見到自己的色身,請問師父:當時證到的是經典上所說的意生身,還是密法中所指的幻身?
師:當時所證是體性身,體性身雖假名爲身,實無身相可得,亦無中邊、無方所、無來去,唯有明空遍滿。到此境界,很多修行人都無所適從。但圓覺宗弟子,平日時時觀修心光遍滿虛空法界,體性現前時,正可以認證。
問:這境界是否與臨終法性光明現前相同?
師:是相同境界。但對一般人而言,臨終光明剎那即過;徹證體性的明空,則是光明恒久常住。此爲其差異處。
問:當時師父是由較高之虛空中看到自己色身在禅坐嗎?
師:當時並無空間之高下可言,「見」到自己色身正在禅坐,並非以肉眼見,而是以「心眼」見。
問:是否一定要離開色身,才能返觀色身?
師:此中無是無非,無離無合。當住于此身時,身心似有關聯,但證到體性時,便明白真心與色身實不相系屬。
問:此無中邊、無方所、無來去之體性身,是否即爲法身?
師:是的。但這是初證,之後仍須漸除習氣、分破無明。蓋理即頓悟,事次第盡。
問:住于體性身如何出定?
師:深住體性大定無念,只存覺體;起念即自然出定矣。修行要時時觀住于體性,無相而能現一切相、不動而遍滿。時時如是安住,即能證到體性。即使已證體性,仍須時時安住,將住于體性的時間延長、再延長,直至證到不動地,出入無礙。而若是在修持途中,當依法本所示之方法出定。
〔五、起用度生〕
問:如果閉關二十年,未度衆生,有無過失?
師:爲何會有過失?須知真正的衆生,並非此有相之衆生,而是自心之貪瞋癡慢妒、五毒、六欲,及種種分別取舍、人我得失。若自心衆生度盡,自心清淨,國土就清淨;國土清淨,十方世界就清
淨;哪有什麼衆生要你度?一切山河大地、六道有情,都是自心顯現,名爲衆生,並非實有。待成就後,自然不廢如幻而度此如幻衆生。
問:有時修法覺得很高興,有時就覺得難過。
師:爲什麼難過?
弟:感覺衆生好多啊,度也度不完!
師:如此就要發願廣度衆生。若不發大願,爲度衆生而成佛,則以後無窮的歲月,由劫至劫,仍要在六道輪回。若發大願,則未來生生世世,都能值遇佛法、修持佛法,直到成佛。故發願之功德,實不可輕視。況發願後,無量護法,皆會護持此發大心菩薩,如護眼目。
但發願之後,必須實地去行願。每天早上一醒,先要誦自己的大願;晚上睡覺前,要檢討:這一天在行爲和思想上,有無違反本願?若有,要趕快忏悔,立志不犯,才是真修行人。
問:是不是所有的事物、所有的造作,都要歸結到此願上面?
師:對!一切都要歸結到此願,以此願爲中心,一切念、一切事,皆爲圓滿此大願。即你立願之時,你未來剎土之胚芽,就已種在法界裏。隨你依願行持,至圓滿此願時,亦是剎土圓滿之時。
問:自己若尚未成佛,如何度衆生?
師:各位發心學佛,是爲了要度盡一切衆生。但是在未成就前,除了應修六度萬行,尚可依觀想的方法度生。法界本是唯心所顯,觀想便是密宗果地起修的無上妙用。
問:我們修法度生,可否觀想自己分身六道,再分化無量身,度一切有情?
師:可以。亦可觀自己放無量光,遍十方法界,每一光端皆化現自己分身,再由每一分身,又向十方放光,如是衆生無盡,分身亦無盡,在每一衆生前,應其心念而顯,應以何身得度者,即現何身而度之。《華嚴經》雲:「有如是觀想,則有如是顯現。」此言真實不虛。
問:是否經上所說某菩薩曾供百千萬億恒沙世界的佛,即在此修法上放光上供下度中已然具足?
師:倘未供養百千萬億恒河沙佛,何能值此無上密法?又理事本來不二,就本體而言,一念可爲無量劫,但是就相用而言,尚須演爲十方叁世,不斷有佛菩薩出世,供無量佛,度無量衆生入一實相,亦不過是空華佛事、水月道場,萬法本來如是而已。
問:我們尚未證得,如何能放光即有如此大用?
師:修行人時時刻刻便要將自己當成真正的觀音、度母、或蓮師,應化到此世間來,這便是無上的修法。只怕自己一天到晚修本尊,卻總不肯相信自己便是本尊示現,一天到晚還同衆生一樣,在貪瞋癡種種無明中流轉。若真認自己是本尊,慈悲喜舍自然就流露出來。本尊本無法,與本尊不二,便是本尊法。
問:《大乘莊嚴寶王經》中,敘述觀世音菩薩到地獄救度衆生,地獄就化爲清涼地。是否自成本尊修法時,亦可如此觀想,自成本尊所到之處,皆化爲清涼安樂之地?
師:心種咒字放光所及之處,一切有情皆得安樂,依報亦隨之清淨莊嚴。修途如斯大悲真切,證時自然具諸功德。
問:安住體性時,如何觀想由體性起大用?
師:由體性起用,並非僅僅觀想即可,而是要發起大慈悲心,淨念相續,思惟以種種施設,平等利益衆生。從思惟到履行,實際地去做。
問:是否安住本體持咒,即具度生大用?
師:倘未徹證法性,則度生功德尚屬微弱。但安住本體持咒,久之能令衆生開悟心源,亦能令自己頓破無明,徹見法性,本具之清淨妙明真心自現。此心一淨,十方法界無不清淨,不見有一衆生可度,便是度盡衆生。
問:證到本體後,如何起度生之用?
師:初證後,要日夕保任,令其堅固不退。迨徹證本體後,六根已不爲六塵纏縛,八識複性妙用,念念不住相,念念不住空,以此清淨正念,起五智度生大用。
《第二篇:心法要義 壹、開見示修 二、上座觀修》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