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师却要我明白:佛有三身,而以真如佛为最根本。另亦是要破除我心中禅宗「佛来佛斩、魔来魔斩」之观念。
问:中观之双离两边、不住空有,如何观?
师:日常生活中,修中观为亦有亦空,空有圆融。双离两边,乃住于「大空三昧」,已超出空有两边,虽称之为中观,实际已契入无能所对待,无能观、所观,亦无观之作用。唯有无我,才能超出空有。若功力尚浅,未能契入,则应勇猛持咒,仗加持入此不思议境界。
问:「非空非有」如何解释?
师:一切有情,体性本空;虽空,却能显现法界一切情器;虽显,而悉如梦幻,都非实有。依能显一切妙有,故云「非空」;虽显一切色相,而毕竟空寂,犹如梦幻,故云「非有」。
大众修持,但依此「非空非有」而安住自心,便能成就。何以故?见一切色相,了知其体性本空,而不住着;观其空,亦了知体性虽空,却能显万法,如山河大地、六道有情。故能深达于空,亦不滞于空(安住法界空,而不堕顽空);不住于色,亦不离于色。如此既不住空有,又不离空有,虽于世间行一切利益众生之事,而不染着六尘,不住色声香味触法,而利益众生,便是真正菩萨行。如是行持,名为行深般若波罗蜜多。
问:修持是否须「不住空有」?
师:对的。众生见色住色、闻声住声,逐求妄有。三乘圣贤虽证入空性,八识不起现行,仍属顽空。若欲成就无上菩提,则必须双离空有,泯却能所,直证第一义谛,再广度众生,圆满佛土。
问:那么「由假入空转中」,是何情形?
师:修三观,最初是先修假观或空观,最后则一心圆具三观。假是不住尘相,空是不住心念;尘相和心念皆不住,进而空有圆融,即是中观直觉。依此而修,自性便能现前,并非更有一中观可入、可得。
问:于中观时,外界声音是否仍然听到?
师:虽听到,而不分别、不爱恶、不取舍。
问:在华藏祖师《发菩提心义诀》中,对于澄心、住心、及摄心之修法,均有「不分别、不爱恶、不取舍」之开示,相同的文字,在清净的层次上,有何不同?
师:澄心属假观,不住尘相。住心属空观,不住心念。摄心属中观,不住二边,平等而住。在清净的层次上,澄心净六根,住心净七识,摄心净八识而转为清净第九识。
问:何以在直觉后,尚须「入解脱门」?
师:此为华藏祖师无上慈悲所立「一心四门」中之二门。
直觉:为菩提门,摄一切法,体用不二,空有一如,悟佛知见,为悟修摄。
解脱:为涅槃门,超一切法,超出体用,空有双超,入佛知见,深入法性,具「空、无相、无愿」三三昧,证现前地。
问:修「入解脱门」时,仍有观想,岂非能所未泯?
师:真正能所双泯,是证量现前时。在此之前,虽还未达此地步,仍应依「入解脱门」中之观想而安住修持,证量方能现前。当现前时,亦无现前之量,是谓能所双泯。
问:修完「出菩提路」,觉本尊放光,皆发出声音,是何种道理?
师:闻声应不住。倘住着声尘,便有「我」与「我所」,有所受,便入十二支因缘生灭相中。
问:倘现自身充遍法界,于下座后,都觉色身非真,而以虚空为身,是否证到?
师:有我感觉,即未证到,须将此感觉也放掉。
〔三、返闻自性〕
问:何谓返闻?
师:返闻便是照了一切心念、万法,皆由自性所显,或直接观照本自空寂之自性本体,或看念头由何而起、万物由何而生。
问:返闻自性,是否将向外攀缘的念头拉回来,寂然观照无形无相、如如不动之本体?
师:对的,如是观照,即返闻自性。自性空寂,不动不静,无圣无凡,唯一大空自在而已。自性本无方所,而普现十方尘沙剎土。自性本无生灭,而恒示三世生住异灭。
问:返闻时,若有妄念,是否应将念头拉回来,观想持咒?或是应观照它,或者不理它?
师:见一切相,不染一切相,于一切念,不住一切念,就是返闻自性。若有妄念,不制不随,可将念头拉回,继续专注于所修之法。即安住于法报化三身齐修之法,或安住于三身中任何一身之修法。如为初机,可观皈依境、本尊、种子字、咒鬘等。亦可观照,观它起自何处、由何而现。或知妄念是幻,任其来去,自心安住,如青山不动,任妄念如浮云来去,则妄念自然息灭。妄念息时,清净自现。
问:虽时时返闻自性,时时知外境如梦如幻,然而是否为第二念觉,而非第一念觉?
师:初修往往在染而不自觉,更进者,虽可在第二念上觉察自心受染,而归复正念,然于第一念上,仍为尘所牵,此谓第二念解脱。倘能于第一念上解脱之行者,虽黄金美钞在前,宛如粪土,视而不见。因黄金美钞之用途,根本未入其心。他不住空有,而安住直觉。此乃菩萨之觉受与修持,是为第一念觉。
问:如何才能由第二念觉转入第一念觉?
师:初修应恒时修第二念觉,久久之后,若能将心念恒住觉体,不为尘牵、不为识移,而又了了常知,即是第一念觉。
问:是否即「知而不着」的意思?
师:「知而不着」尚属有境、有对待,属于照用。直觉则是能所一如。
问:若于禅定中,或是行住坐卧中,自己明明了了,知道自己在觉照中,是否已泯能所?
师:知自己在觉照,即有能知、所知。凡有对境,便是能所未达双忘。
问:返闻闻性和返见见性,是否相同?
师:返闻闻性和返见见性,方法相似,入手处不同。返见见性是摄回眼根,勿见色住色,而将观看之功能,返回观想体性。返闻闻性则是将听之功能,旋转返闻自性。无上密法之大圆满,即是返见见性,而见到所见即是自己本有。
〔四、亲证本体〕
问:修心法,为何迟迟不能相应?
师:修心法欲得相应,须心心念念住于体性,乃至一切言行,均利益众生,均对得起传承法脉,方能
获得传承加持。倘若违背此点,念念只为自己,有我有人,能所角立,修心法即永不相应。有些人虽然一日修十数小时,进境却极缓,只因未发起大悲救度众生之心。故须发大菩提心,住于不动,如幻度众生,才能相应。
问:某次上师寿诞时,师父曾开示:多年来的心愿,是能够与弟子们水乳交融。请问师父:弟子应如何安住其心,如何落实,才能与师父水乳交融?
师:至要者,即是安住绝待之清净心。此清净心,非比较、非对待,无垢、无净,不来、不去,为绝待不动之心。如是安住,得与师心恒久融合无间。若不依此清净因地心,如何能证到果地清净觉?虽欲修持成佛,发菩提心、愿力、与精进行持,皆极重要,但此等皆应以清净心为根本。
契入体性,固然是在自心清净时最容易契入,但清净心并非仅在上座时持守,在日常生活中,即应恒持清净心,并应以正直之心处理世务,不可有狡诈曲折之心。
此外,若当万分恐怖、万分痛苦、悲惨、及大喜大怒之时,此时若能反观怖畏、悲伤、痛苦、喜怒之体性丝毫不动,则较平时更易契入体性。唯在喜怒哀乐发生之当下,反观体性不动,并不容易。若能如是,则极易契入本体。是故应于平常,时时对境验心。如观看电视、电影时,剧情虽然吸引人,但仍不忘反观自心不动,则日常生活,在在处处,待人接物,无不是对境验心、对境调心之时。
证到体性,看来似乎很难,但若能抓住关键,亦非难事。此关键,实时时能了知世间梦幻,对任何人与自己之利害、得失、是非等等,都为梦境,反观人我、得失、是非种种妄心之体性,恒寂恒照,犹如大空。
在此,尤须注意,切勿一见「照」字,就想一定要观想光明去照。真正的照,是无光明之照,无相之照,无我所之照,无对待之照,乃体性本然如是恒寂恒照,无能照之我、无所照之物,唯如此方契能所一如。或观想如月光之光明遍满,本寂普照。若能常恒如是寂照,则不见人我是非,我执渐薄,因缘时至,即契入法性。
唯有身心正直、无谄曲而真诚之人,最易契入法性,因其心即与佛心相近。故此,若内心歪曲、人我纷纭者,应时时自我检讨改正,将心返回。通常愈是知识分子,思虑愈深,所知障愈重。反而读书不多者,与佛心更为接近。实则思虑愈多,离体性愈远。若妄念又化为行动,造业受报,轮回无尽。
现在的社会,五光十色,有太多的诱惑与牵缠,若定力不够,极易被种种不良风气所转。有些很好的弟子,若能继续深入,即能更上层楼,对众生会有极大利益,但却被社会影响了,令师父十分难过。我自认,自己此生最无价之珍宝,即是在此五浊恶世、末法时代,仍能引导有心学佛之弟子。虽度生亦如梦幻,但眼见弟子为社会邪恶风气所转,非但未能在此生消除无始垢染,反而染上更深的尘垢,对为师而言,即犹如做了令人难过的梦,让在梦中的我,感到十分难过。由此思之,出家众亦是何其优越,能远离世间种种纷争。是故若能有一安静环境,不愁衣食,从早到晚专心修行,实亦十分殊胜。为使弟子们有更好的修行环境,师父决定建更多关房,让更多弟子能够闭关。最低限度,亦要令闭关弟子衣食无忧,能够专心修行。
问:如何直接观法身相?
师:法身无相可观,只念念不染六尘、不住空有,念念空寂,觉照一切尘识皆幻非真。
问:师父曾开示:「法身非依人类思维所能了悟,须达无念才能证悟法身。」但若不能无念,应如何修持?
师:只须修:一、中观无住,不住六尘、空有,心念自然空寂而又明明了了;二、空观本寂;三、假观如幻;四、持咒入明空;五、修法入明空。以上诸法,皆可契入法身。
问:师父曾开示:自性本体显现有两种方式,一为通过观想,承传承本尊加持而显…
《第二篇:心法要义 壹、开见示修 二、上座观修》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