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第二篇:心法要义 壹、开见示修 二、上座观修

  二、上座观修

  〔一、观修知见〕

  问:观想是什么意思?

  师:就是用你的脑子去想。

  问:如此与妄想有何差别?

  师:照法本及上师口诀来想,名为观想;反之即是妄想。因法本及口诀,皆是历代祖师修持成证之经验结晶,乃诸佛之境界,依之而观,可以成就。若不如法观修,仅依自己的妄识分别、习气好恶而观,再怎么观,还是众生境界,非但不能成佛,且转增缠缚。

  问:用脑子观想,不也是幻,为何要这么想?

  师:初修之方便,是由有相之观想起修,慢慢再进入无相之密法。彼时即不再观想境相,而时时返闻自性本体,返闻既久,自然成片,不须起念,自然念念住于本体,又何庸多一层观照功夫?此为彻证境界。初修者则要时时观想,念念返闻。经云:十地菩萨尚需咒力护持,因尚有微细妄念故。十地菩萨尚且如此,何况你我?

  

  问:是否应客观地观照自我?

  师:此为初步之修法。修到后来,主观、客观、能、所,都泯而为一,乃至一亦不可得。此并非一剎那之觉受,要保住持久才行。

  问:最后是否「虚空粉碎,大地沈平」?

  师:「虚空粉碎,大地沈平」,是证到本来,乃初证法性。严格来说,是只证到法性一点边。这是禅宗的名词。

  问:是否从此才是修道的起点?

  师:从此便可开始真正修心。以前所修,皆在门外。

  问:这是不是禅宗的初关?

  师:对,是初关。然而,禅宗并无直接了当之心法,供弟子修习。行者往往苦行或参访多年,遇不到大善知识。而密宗却把历代传承诸佛菩萨之累积经验,汇为法宝,照此而修,即可证到法报化三身圆满。本宗所传之法本,每一个观想,每一句口诀,皆是圆证法报化三身之快捷方式。是以如实而修,即能得传承加持,而证菩提。

  

  问:修任何法,是否应三轮体空而修?

  师:此乃当然之理。然而真正达三轮体空,唯安住明空三摩地、大空三昧等体性大定中。一般未证体性之行者,当于布施以及修一切法、一切念中,尽量向三轮体空之境界而修,不断减少我执。

  

  问:何谓无念?

  师:无念是无染念,并非无正念。时时将念安住本体,恒寂恒照,或大悲起用,广度有情,即是正念。

  问:何谓无染?

  师:即是「对境心不起」,亦即放下一切欲望杂念,起佛法之正知见,以及度生之正念。即所谓「心不取境、境不临心,于心无事、于事无心」,兴无缘慈、运同体悲,念念利益众生而不住相。

  

  问:为何密宗持咒要清净六根,并且加上观想,而说这便是「无念」?

  师:此即将万念摄归于一念。将身、口、意,都摄归到一念,自然六尘不染。六尘不染,自然身心清净。

  问:将万念归一之后如何?

  师:将万念摄归一念,然后将一念亦撇却。

  

  问:如何才能于修途上不堕顽空?

  师:恒发度尽众生之愿,所思所想、所言所行,无非如幻度众生,如是即不堕顽空,且速证菩提。

  

  问:既知海水与波浪之湿性无二,舟行于海,应如何而驶?

  师:任运而驶,于波浪法尔无住。

  

  

  〔二、正修三观〕

  问:如何破我执、法执、以及俱生我法二执?

  师:一切执着,皆因一念不觉、无明流转而起。是故欲破除执着之最上乘修法,乃为直破无明。无明一破,执着即消。依体性法、般若波罗蜜多法、自心明月观法、无上部密法等而修持,都能直破无明。又修假观,泯色身之我,破我执;修空观,泯思想之我,破法执;修中观,空幻一如,泯虚空之我,破俱生我执;修中观,空有双超,泯法性光明之我,破俱生法执。

  

  问:既然生死根本是无明,如何才能将无明破除?

  师:不住六尘、不住空有,便能直破无明。

  

  问:何谓「三观」?

  师:三观即假观、空观、与中观。假观即对外界一切有相物质不染,了知一切法毕竟归空。空观即对内心之思想、识执,皆不住着,了知过、现、未三心不可得。中观为外不住六尘、内不住空有之中道境界。

  

  问:何谓「入佛境界」?

  师:在修途而言,《圆觉经》中所说「一心三观」,即是入佛境界之门,亦即「即空、即假、即中」。实则如来境界,即是「念念不染六尘,更起大悲普度众生,而不住相」。以一心三观而言:念念与本体相应,念念不染六尘,即是「空观」;更起大悲度脱三界六道之有情,即是「假观」;实无一众生可度,亦即空假皆不住,即是「中观」,亦即是入佛之境界。譬如持咒,能持之心本来空寂,便是「空观」;自心咒字如幻放亮度六道众生,便是「假观」;空假皆不住,三轮体空,如幻而度,度尽众生而无一众生可度,便是「中观」。由此可知,本宗心法,无一不与佛境界相应。仅修心法,便可「入佛境界」,实证十方圆融,一多互摄,应化无方,神变无碍。

  

  问:何谓「不爱不恶而分别之」?

  师:例如我手持毛巾,既不爱之,亦不恶之,但分别干湿、质料颜色。虽不爱不恶,却有分别,仍为六识对外境之分别攀缘,而落生灭。应「不分别、不爱恶、不取舍」,方转识成智。

  问:如何才能「分别一切法,不起分别想」?

  师:深住体性,虽分别一切法,而实无分别想。

  问:平常是否应当以「分别一切法,不作分别想」作为修行方式?

  师:就体性立场而言,十方三世一切法,无非法尔本然,以妄想分别原是真心故。倘更作分别之想,即是头上安头,弥增颠倒。又所谓「分别一切法,不作分别想」,乃是证到本来者,再任运度生之心境。若真能如是任运,则心心合道,念念归真。然在修途之行者,则须于一切法不起分别,观一切相如幻、一切念本空,空幻一如,乃至空有双超,方能实证本体。

  

  问:师父曾开示:「要如幻而修。」弟子不太明了如何修,请师父进一步开示。

  师:以如幻之身,修如幻之法,度如幻之众生。菩萨怜悯众生不达如幻,而枉受种种痛苦,故悲心反更真切,要令法界一切有情皆了达如幻,脱离生死苦恼。

  至于如幻而修,以施食为例,当自成观音而供施,观身心如水月,如幻地召请法界如幻有情,如幻施给种种饮食、卧具、衣物等等,乃至以佛法如幻法施,令彼安乐,如幻成就,此即为如幻观修。

  《圆觉经》云:「圆觉普照,寂灭无二,于中百千万亿阿僧祇不可说恒河沙诸佛世界,犹如空华,乱起乱灭,不即不离,无缚无脱,始知众生本来成佛,生死涅槃犹如昨梦。」故于究竟,一切世出世间法,悉皆如幻,一切众生毕竟成如如之佛。

  既知恒沙佛世界,悉皆如幻,则我们修法、及对世间种种追逐,当然是幻。若能如是了悟,则对世间一切自然不执着。犹如看电视,晓了剧情是幻,而不致沈迷于剧中之荣辱得失,而起执着、爱憎,对一切人生之惊涛骇浪,亦均能泰然处之。虽日常生活之种种感官觉受与思想,彷佛真实,但真实证悟者,自然明白自身是幻,世间亦幻,乃至能修之我、所修之法、能度之众生,悉皆如幻,犹如昨梦。

  

  问:何以修法中,常提到观一切相,应如水月?

  师:因一切有相之情世界、器世界,乃至无相之心念,无不如水中月、空中虹,如幻而现,并非真实;亦如镜中花、梦中影,不可把捉。如是观修,是要你不住一切相、一切念,了知一切皆如幻而现。

  

  问:如幻而观,是否马马虎虎观之即可?

  师:尘境识执当如幻,度生仍应清清楚楚,不可马虎。例如观月光遍满法界度生,则应清楚观想每一

  道光射入众生身心,令成本尊,或应以何身得度者,即现何身度化之。

  

  问:修假观时,观一切如梦如幻,则于利他悲心不易生起,该如何?

  师:知一切众生曾为自己父母,即可生起悲心。虽然众生如幻,但众生自己不知是幻,故应念念设法度梦幻中之父母,令他醒悟,自知是幻,而不再轮回。

  

  问:在初修时,观想自身以及众生,皆为本尊,现在加上内证,修假观时,是否还要作此观想?

  师:修假观时,观一切有相皆幻,则不幻者何?参!

  问:那么「于心无境、于境无心」这句话,是要去参它呢?还是用来提醒自己守住六根?

  师:是用来清净自心。因「于心无境、于境无心」八字,乃可理解,非参之话头。初步是以六识清净六尘,最后真正证量,则要离开六识,方能真正「于心无境、于境无心」,乃至于双离两边,直证中道。

  问:是否到时自然就明白,而不是用「意」去理解的?

  师:证到之时,是自然现前。但于修途,若不以六识去守六根,则时时为过去、现在、未来流转不断之妄念所牵缠。

  

  问:请示师父平常如何修持?

  师:我修法大多是修如幻。记得早年华藏祖师第三次莅台宏法,驻锡敝寓,我曾写一偈呈祖师,偈曰:「以如幻身,拜如幻师,修如幻法,悟如幻心;起如幻用,度如幻众,满如幻土,证如幻佛。」师父一见,眼光倏然闪亮。但祖师还是为我更改一字,说:「一切众生成如『如』之佛,而非如幻之佛。」此后,同门师兄请示类「幻观」或「如幻三摩地」等为问者,师父多嘱其转询于我。而且祖师也认为我从如幻下手很对,并开示大众:现代人既不能住于深山长久入定,当由假观入手修如幻,能修如幻,即是修最上的心法。因为心法即是教我们不住六尘、不住空有,若真能如幻,

  自然就不住。但是,即使如幻而修,也是一天一天不同,一步一步深入,直至证到第八不动地,仍旧如幻地度众生。

  问:请师父再进一步开示此「如幻」与「如如」之义。

  师:「如如之佛」,第一个如字,是好像、如同之义;第二个如字,即是指真如。佛之体性,即是真如。如如之佛,即是如真如之佛。因我过去倾向于禅宗,受禅宗观念影响至深,将佛亦视为如幻。而祖…

《第二篇:心法要义 壹、开见示修 二、上座观修》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