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師卻要我明白:佛有叁身,而以真如佛爲最根本。另亦是要破除我心中禅宗「佛來佛斬、魔來魔斬」之觀念。
問:中觀之雙離兩邊、不住空有,如何觀?
師:日常生活中,修中觀爲亦有亦空,空有圓融。雙離兩邊,乃住于「大空叁昧」,已超出空有兩邊,雖稱之爲中觀,實際已契入無能所對待,無能觀、所觀,亦無觀之作用。唯有無我,才能超出空有。若功力尚淺,未能契入,則應勇猛持咒,仗加持入此不思議境界。
問:「非空非有」如何解釋?
師:一切有情,體性本空;雖空,卻能顯現法界一切情器;雖顯,而悉如夢幻,都非實有。依能顯一切妙有,故雲「非空」;雖顯一切色相,而畢竟空寂,猶如夢幻,故雲「非有」。
大衆修持,但依此「非空非有」而安住自心,便能成就。何以故?見一切色相,了知其體性本空,而不住著;觀其空,亦了知體性雖空,卻能顯萬法,如山河大地、六道有情。故能深達于空,亦不滯于空(安住法界空,而不墮頑空);不住于色,亦不離于色。如此既不住空有,又不離空有,雖于世間行一切利益衆生之事,而不染著六塵,不住色聲香味觸法,而利益衆生,便是真正菩薩行。如是行持,名爲行深般若波羅蜜多。
問:修持是否須「不住空有」?
師:對的。衆生見色住色、聞聲住聲,逐求妄有。叁乘聖賢雖證入空性,八識不起現行,仍屬頑空。若欲成就無上菩提,則必須雙離空有,泯卻能所,直證第一義谛,再廣度衆生,圓滿佛土。
問:那麼「由假入空轉中」,是何情形?
師:修叁觀,最初是先修假觀或空觀,最後則一心圓具叁觀。假是不住塵相,空是不住心念;塵相和心念皆不住,進而空有圓融,即是中觀直覺。依此而修,自性便能現前,並非更有一中觀可入、可得。
問:于中觀時,外界聲音是否仍然聽到?
師:雖聽到,而不分別、不愛惡、不取舍。
問:在華藏祖師《發菩提心義訣》中,對于澄心、住心、及攝心之修法,均有「不分別、不愛惡、不取舍」之開示,相同的文字,在清淨的層次上,有何不同?
師:澄心屬假觀,不住塵相。住心屬空觀,不住心念。攝心屬中觀,不住二邊,平等而住。在清淨的層次上,澄心淨六根,住心淨七識,攝心淨八識而轉爲清淨第九識。
問:何以在直覺後,尚須「入解脫門」?
師:此爲華藏祖師無上慈悲所立「一心四門」中之二門。
直覺:爲菩提門,攝一切法,體用不二,空有一如,悟佛知見,爲悟修攝。
解脫:爲涅槃門,超一切法,超出體用,空有雙超,入佛知見,深入法性,具「空、無相、無願」叁叁昧,證現前地。
問:修「入解脫門」時,仍有觀想,豈非能所未泯?
師:真正能所雙泯,是證量現前時。在此之前,雖還未達此地步,仍應依「入解脫門」中之觀想而安住修持,證量方能現前。當現前時,亦無現前之量,是謂能所雙泯。
問:修完「出菩提路」,覺本尊放光,皆發出聲音,是何種道理?
師:聞聲應不住。倘住著聲塵,便有「我」與「我所」,有所受,便入十二支因緣生滅相中。
問:倘現自身充遍法界,于下座後,都覺色身非真,而以虛空爲身,是否證到?
師:有我感覺,即未證到,須將此感覺也放掉。
〔叁、返聞自性〕
問:何謂返聞?
師:返聞便是照了一切心念、萬法,皆由自性所顯,或直接觀照本自空寂之自性本體,或看念頭由何而起、萬物由何而生。
問:返聞自性,是否將向外攀緣的念頭拉回來,寂然觀照無形無相、如如不動之本體?
師:對的,如是觀照,即返聞自性。自性空寂,不動不靜,無聖無凡,唯一大空自在而已。自性本無方所,而普現十方塵沙剎土。自性本無生滅,而恒示叁世生住異滅。
問:返聞時,若有妄念,是否應將念頭拉回來,觀想持咒?或是應觀照它,或者不理它?
師:見一切相,不染一切相,于一切念,不住一切念,就是返聞自性。若有妄念,不製不隨,可將念頭拉回,繼續專注于所修之法。即安住于法報化叁身齊修之法,或安住于叁身中任何一身之修法。如爲初機,可觀皈依境、本尊、種子字、咒鬘等。亦可觀照,觀它起自何處、由何而現。或知妄念是幻,任其來去,自心安住,如青山不動,任妄念如浮雲來去,則妄念自然息滅。妄念息時,清淨自現。
問:雖時時返聞自性,時時知外境如夢如幻,然而是否爲第二念覺,而非第一念覺?
師:初修往往在染而不自覺,更進者,雖可在第二念上覺察自心受染,而歸複正念,然于第一念上,仍爲塵所牽,此謂第二念解脫。倘能于第一念上解脫之行者,雖黃金美鈔在前,宛如糞土,視而不見。因黃金美鈔之用途,根本未入其心。他不住空有,而安住直覺。此乃菩薩之覺受與修持,是爲第一念覺。
問:如何才能由第二念覺轉入第一念覺?
師:初修應恒時修第二念覺,久久之後,若能將心念恒住覺體,不爲塵牽、不爲識移,而又了了常知,即是第一念覺。
問:是否即「知而不著」的意思?
師:「知而不著」尚屬有境、有對待,屬于照用。直覺則是能所一如。
問:若于禅定中,或是行住坐臥中,自己明明了了,知道自己在覺照中,是否已泯能所?
師:知自己在覺照,即有能知、所知。凡有對境,便是能所未達雙忘。
問:返聞聞性和返見見性,是否相同?
師:返聞聞性和返見見性,方法相似,入手處不同。返見見性是攝回眼根,勿見色住色,而將觀看之功能,返回觀想體性。返聞聞性則是將聽之功能,旋轉返聞自性。無上密法之大圓滿,即是返見見性,而見到所見即是自己本有。
〔四、親證本體〕
問:修心法,爲何遲遲不能相應?
師:修心法欲得相應,須心心念念住于體性,乃至一切言行,均利益衆生,均對得起傳承法脈,方能
獲得傳承加持。倘若違背此點,念念只爲自己,有我有人,能所角立,修心法即永不相應。有些人雖然一日修十數小時,進境卻極緩,只因未發起大悲救度衆生之心。故須發大菩提心,住于不動,如幻度衆生,才能相應。
問:某次上師壽誕時,師父曾開示:多年來的心願,是能夠與弟子們水乳交融。請問師父:弟子應如何安住其心,如何落實,才能與師父水乳交融?
師:至要者,即是安住絕待之清淨心。此清淨心,非比較、非對待,無垢、無淨,不來、不去,爲絕待不動之心。如是安住,得與師心恒久融合無間。若不依此清淨因地心,如何能證到果地清淨覺?雖欲修持成佛,發菩提心、願力、與精進行持,皆極重要,但此等皆應以清淨心爲根本。
契入體性,固然是在自心清淨時最容易契入,但清淨心並非僅在上座時持守,在日常生活中,即應恒持清淨心,並應以正直之心處理世務,不可有狡詐曲折之心。
此外,若當萬分恐怖、萬分痛苦、悲慘、及大喜大怒之時,此時若能反觀怖畏、悲傷、痛苦、喜怒之體性絲毫不動,則較平時更易契入體性。唯在喜怒哀樂發生之當下,反觀體性不動,並不容易。若能如是,則極易契入本體。是故應于平常,時時對境驗心。如觀看電視、電影時,劇情雖然吸引人,但仍不忘反觀自心不動,則日常生活,在在處處,待人接物,無不是對境驗心、對境調心之時。
證到體性,看來似乎很難,但若能抓住關鍵,亦非難事。此關鍵,實時時能了知世間夢幻,對任何人與自己之利害、得失、是非等等,都爲夢境,反觀人我、得失、是非種種妄心之體性,恒寂恒照,猶如大空。
在此,尤須注意,切勿一見「照」字,就想一定要觀想光明去照。真正的照,是無光明之照,無相之照,無我所之照,無對待之照,乃體性本然如是恒寂恒照,無能照之我、無所照之物,唯如此方契能所一如。或觀想如月光之光明遍滿,本寂普照。若能常恒如是寂照,則不見人我是非,我執漸薄,因緣時至,即契入法性。
唯有身心正直、無谄曲而真誠之人,最易契入法性,因其心即與佛心相近。故此,若內心歪曲、人我紛纭者,應時時自我檢討改正,將心返回。通常愈是知識分子,思慮愈深,所知障愈重。反而讀書不多者,與佛心更爲接近。實則思慮愈多,離體性愈遠。若妄念又化爲行動,造業受報,輪回無盡。
現在的社會,五光十色,有太多的誘惑與牽纏,若定力不夠,極易被種種不良風氣所轉。有些很好的弟子,若能繼續深入,即能更上層樓,對衆生會有極大利益,但卻被社會影響了,令師父十分難過。我自認,自己此生最無價之珍寶,即是在此五濁惡世、末法時代,仍能引導有心學佛之弟子。雖度生亦如夢幻,但眼見弟子爲社會邪惡風氣所轉,非但未能在此生消除無始垢染,反而染上更深的塵垢,對爲師而言,即猶如做了令人難過的夢,讓在夢中的我,感到十分難過。由此思之,出家衆亦是何其優越,能遠離世間種種紛爭。是故若能有一安靜環境,不愁衣食,從早到晚專心修行,實亦十分殊勝。爲使弟子們有更好的修行環境,師父決定建更多關房,讓更多弟子能夠閉關。最低限度,亦要令閉關弟子衣食無憂,能夠專心修行。
問:如何直接觀法身相?
師:法身無相可觀,只念念不染六塵、不住空有,念念空寂,覺照一切塵識皆幻非真。
問:師父曾開示:「法身非依人類思維所能了悟,須達無念才能證悟法身。」但若不能無念,應如何修持?
師:只須修:一、中觀無住,不住六塵、空有,心念自然空寂而又明明了了;二、空觀本寂;叁、假觀如幻;四、持咒入明空;五、修法入明空。以上諸法,皆可契入法身。
問:師父曾開示:自性本體顯現有兩種方式,一爲通過觀想,承傳承本尊加持而顯…
《第二篇:心法要義 壹、開見示修 二、上座觀修》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