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第二篇:心法要义 壹、开见示修 一、见地开示▪P2

  ..续本文上一页习性。再者,须知一切众生,皆不离我等之自性。降伏之顽恶众生,看似降伏他人,实则都在我等自性之内。修无上密法之行人,是以法界为身、为心,法界中所有众生,皆是自性中之众生,有如自身之一细胞。故真正所诛者,乃自己之五毒,及惑业习气。

  问:为何体上要加上一「禅」字、用上加一「密」字?

  师:因禅即是体、体即是禅。而密法之真正大用,是在发心之初,即立愿修持成佛之后,不在法界独享寂灭清净光明之乐,而要遍至恒沙世界,广度众生,故为「密用」。

  诸位发心,要证到本体更起密用,就必须把握此生,把握每一分、每一秒。已传简修者,就照简修而修;传专修者,就照专修而修;若已传心要者,就要时时刻刻、心心念念,返闻自性本体。

  众生之成佛或轮回,皆由自己选择。若思想总是在六尘、人我得失、或名利事业上打转,则必入六道轮回。若将思想、心力,不断返闻本来寂灭、本来清净、本来不动之本体,则必可成就。此亦非难事,只要诸位有恒心、有毅力,又坚信我此语,如实修行,必然成就。唯有日夕精进不懈,才能上契传承诸佛之悲愿,下拯六道众生之苦厄,此方为起密乘之大用。愿与诸位共勉之!

  

  问:仅修「一念空」可否?

  师:小乘之空为「一念空」,无上乘之空则是「法界空」。因地观想时,须观全法界之众生,证悟时,大悲心便油然而生,乃至遍于十方法界,普度众生。若仅修一念空而安住,则不易生起大悲心。

  

  问:「毗卢性海」是否即为体性?

  师:毗卢性海即为体性。体性广大如海,充满法界,遍于每一微尘。

  

  

  〔四、立理〕

  问:圆觉宗对缘起之看法如何?

  师:本宗涵摄大乘十三宗,就心要而言,乃是天台之性具缘起,及华严之法界缘起。倘能彻证本体,十方法界、一切情器、山河大地、四圣六凡,乃至诸佛菩萨,无不由自性本空所显。以自性本来具足,而为缘起,名为性具缘起。又以此法界心涵摄一切,其中一切境相,皆即本体,非一非异,故能一一互涵互摄,于一尘中见全法界,以此而为缘起,名为法界缘起。故知修心法之人,并无向外驰求之必要,但向自心而修。

  

  问:何谓「缘起性空」?

  师:自性空体能显幻有,一切境相无非自性本空所显,名缘起性空。

  

  问:请上师开示理、事无碍之不同。

  师:「理无碍」:「理」乃指自性本体,自性本体本来无碍。行者在修途上,初由理悟,往往在事上还透不过,故须对境炼心,方能坚固。

  「事无碍」:即是行者在事上已透得过,不再为事相所动摇。

  「理事无碍」:则是理事皆能圆融无二。

  「事事无碍」:已是究竟地步,一多相即,大小互容,重重无尽,一切情、器、时世间,称性融通,圆融无碍。

  问:此种说法,与「一心三观」可有关联?

  师:外觉令行者在相上透得过,内觉在念上透得过,直觉则空有一如,达到「理无碍」之地步。

  问:若法性坚固成片,是否亦为「理无碍」?

  师:法性坚固成片,可达「理事无碍」。所谓成片,倘是在山洞中修,而未在世法上历境验心,恐亦只是「理无碍」,必须在世法中历练过,而依然坚固不动,方称「理事无碍」。

  问:「一一微尘中有无量诸佛」,是否即「事事无碍」境界?

  师:对的。不仅有无量诸佛,亦有无量剎土,乃至一微尘中能现全法界,摄全法界入一微尘。此是「一多涵摄」之理。

  

  问:何谓「一即一切、一切即一」?

  师:此「一」乃指本体,「一切」即现象,现象即是本体,本体即是现象。

  

  问:何谓「色不异空、空不异色」?

  师:即是自性本空。一切「有」皆由自性大空而显;虽现妙有,其体本空。

  

  问:为何说:佛本无所说,若说佛有所说法,即是谤佛?

  师:此乃指自性本体,无文字语言可形容,唯证方知,故说无所说。但虽无所说,仍可作方便说,以为标月之指,就如我们此刻的谈论即是。又自性本空,一切色法皆如梦幻,宛然而现,如幻而说,故说:佛本无所说。

  

  问:秽土及众生,是否亦唯心所显?

  师:对的。当彻证时,秽土及众生皆不存在,法界全体清净,所见唯有净土。未证之前,所见五浊恶世,亦毕竟清净。正如永嘉禅师所云:「梦里明明有六趣,觉后空空无大千。」以秽土及众生亦是唯心所显故。

  

  

  〔五、修持〕

  问:自己无始之前,何以有一念妄动无明,辗转缠缚,而成为众生?

  师:法性本体,如如不动,恒寂恒照,只因一念妄动,而幻显成如今之山河大地、人物景象、日月年劫,以及四圣六凡、净秽佛土、过现未来,乃至生死轮回、菩提涅槃,亦无非是幻。此一念妄动,即是根本无明,并非本无今有,偶起一念,而是无始以来即以真如为体,名为一念。真如以不动为性,无明则以妄动为性,故由此根本无明之妄动,搅性海而生识浪,生灭心起,乃显幻有。此所显者,不过是梦中境界;而唯一真实者,乃一切有情之真心、法性之本体,仍是如如不动,不生不灭,恒寂恒照,无可描绘,无可形容,无名可名,名为真如、法性、本体、实相。

  问:如何再回到清净本来呢?

  师:既明白只因无明一念妄动,成生灭心,才有生死,才显此如幻之情器世界,则要回复清净本体,但循原路回家,直破根本无明。如何直破无明?行者先摄妄念以成正念,继而借正念而念真如,修之既久,即能直破根本无明,转生灭心成不动心。故行者修无念,并非如木石之无知觉,而是如《金刚经》所说:「不住色声香味触法而生心,不住非色声香味触法而生心,应无所住而生其心。」首句即不住有,次句即不住空,末句即是住于中观。依此如幻地思惟,以种种法,度如幻之有情。是故众生以无明妄念而流转生死,以觉照正念而证正觉,觉后则依真如净念而起度生大用。

  

  问:为何祖师云:「烦恼即菩提,烦恼愈大,所结菩提之果愈大」?

  师:一切烦恼皆体性所显。烦恼来时,直观烦恼之体性本空,身心安住本体,可化烦恼为菩提。乃至烦恼未来之前,即恒住体性,无我人,无能所,则可除一切苦厄、障碍,化五毒为五智,转烦恼为菩提。是以烦恼愈多,历练验心之机会愈多。若在山中修持之行者,往往在深山定得住,入世却被尘牵。再者,在山中入定而不度众生,仅证「解脱德」,「般若德」及「法身德」不能具足。诺那祖师之开示,乃指在世间种种烦恼中,仍能不舍众生,菩提心不退失,犹如火中生莲,在甚深烦恼中,愈能持住自心,则定慧愈深。故祖师云:「烦恼愈大,所结菩提之果愈大。」

  

  问:有谓世界妄相由「紧」所现,修持则应「松」,是何道理?

  师:「紧」便是对六尘之攀缘执着,分别取舍,一切轮回妄相由此而流转不已。「松」便是将这一切执着放下,狂心顿歇,歇即菩提。

  

  问:何谓「离识成佛」?

  师:「分别是识,不分别是智」。如对任何事物,均不分别取舍,以证本来,而不离本来,即谓「离识成佛」。

  

  问:「泯识成智」与「转识成智」有何不同?

  师:「转」即是「泯」,「泯」即是「转」。虽然言「转」、言「泯」,实在无物可转、可泯。住于智慧,「识」即是「智」;住着六尘,「智」即是「识」。

  

  问:法界体性力与灌顶之加持,有何不同?

  师:法界体性力,是自心本具之佛性,为内因。上师灌顶,乃上承诸佛法流,加持弟子,是他缘。内

  因外缘和合,方得成就。只是众生见相住相,心不与佛心相应,故须通过上师灌顶之方式,予以加持。若众生之心与佛相应,如《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子若忆母,如母忆时,母子历生,不相违远。」则法界体性力,必时时予众生密密加持,使其心开悟解。可知欲法界体性力相应,除上师灌顶加持,尤须靠自己悟修持证之力,方能三力圆融,一体无二。

  

  问:心法中的「觉」字十分重要,请上师再开示。

  师:不论正念或妄念,同是一个觉知。只要不随六尘所转,而能念念清净,即是正觉。此事说来简单,修持却不易,往往世事一忙,便随尘而转。故修心法者,有二畏:一畏不遇明师,无缘得闻心法,二畏自己业障重,欲住清净心中,却被妄念迁转不息。而持咒即是消业去障最佳方法之一。

  

  问:安住「法界大定」,与定于「觉」上,有何差异?

  师:定于觉体即大空,定于觉智即光明,定于体智不二即「明空三摩地」。

  问:如何才可达到无能无所之境界?

  师:住于明空不二,即无能所。

  问:如何住于体性?

  师:不被根、尘、识胶着,即住于体性。

  

  问:《楞严经》中,二十五圆通的修持方法,何以文殊菩萨独赞观世音耳根圆通?

  师:因其他方法皆有隔碍。如眼根隔纸即看不见,触觉要触到才发生,唯有耳根通十方,是其殊胜处。但总括二十五圆通,不论何法,皆是修体性空。

  

  问:住于虚空,是否尚有空念未泯,乃观音耳根圆通中「觉所觉空」之「空觉」境界,未至究竟?

  师:倘有空觉之念,则尚未究竟。不住空有,方见本来。然住于虚空,乃为悟前之修持途径。因住于

  空,故不染世尘,能泯我执、除四相,而达法性。悟后仍是有念,唯此念已是不为尘转之净念。此念又名般若,菩萨依此一念,六度万行,究竟成佛;一切诸佛均依此清净之念,广度众生。若无此念,则入顽空。

  

  问:耳根圆通,至「十方圆明」,是否已到了究竟圆满之境界?

  师:「明」尚有不同之层次。倘若明而未圆,则仅初证本体而已。十方圆明,是已达彻证,尚未究竟,还须度生,以圆满佛土。

  

  问:修持中正确境界之显现,是否均伴随着菩提心…

《第二篇:心法要义 壹、开见示修 一、见地开示》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