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篇、心法要义
壹、开见示修
一、见地开示
〔一、标真〕
问:我们当以何种心学佛?
师:应当以清净心学佛。清净心即心契般若波罗蜜多,亦即不住色声香味触法,不住非色声香味触法,应以无住心而修心。如此学佛,方能成就。若以世间之追逐心和谋求心学佛,则离佛远之又远。
问:何谓修法不修心?
师:修法不修心,即是仅修事相仪轨,着相而向外觅求,却不知返闻自性、依菩提心而修,如此即难以成就。华藏祖师有一偈说:「修法不修心,犹如沙蒸饭。」即是勉弟子修法当以修菩提心为主。
所谓事相仪轨,如摇铃打鼓、供灯、磕头等,皆谓之事相。修大密宗,不执事相,但亦不废事相,唯于事相中,须了知其究竟义理,借事相而修心体,则任一事相法门皆转为心地法门,如此方是大密宗之本义。否则,若不了修心,唯随仪轨唱念、手印赞诵、迎送供养、摆设法器等,即谓之修事相仪轨。又下三部密法,事相仪轨极其繁复,法器供品必须样样齐备;无上密则着重观修
,故一切事相从简,仪轨扼要。其目的即欲令行者勿耗时光,不着于相,径修自性菩提心,一超直入,彻证心源。
问:诺那祖师开示:用凤眼菩提子持咒功德最大,其原因为何?
师:若了义地解祖师之开示,乃指安住菩提心体,若持咒、甚或不持咒,皆具最大功德。
问:中观见是什么?
师:中观见即是不着空、亦不着有,直证第一义谛,彻证法性,亦即佛性。有些证是剎那瞥见,那只是初证。
问:佛与凡夫差多少?
师:只差一字:佛「觉者」,众生「不觉」。
问:本宗弟子有那些基本应了解的经论?
师:诺那祖师开示《金刚经》为大密宗境界之经典。其他如《般若心经》、《圆觉经》、《维摩诘经》、《楞严经》、《心地观经》、达摩诸论、六祖《坛经》、及历代祖师开示等经论,本宗弟子皆应修持。但是千经万论,所欲令众生悟入者,无非是体性,欲令众生明白世间情器皆是梦幻。真实体性无形无相,遍满虚空,而能幻显万象。明了此点,则读一切经、一切论,均能了然于心,明见诸佛出世之本怀。
〔二、了妄〕
问:何谓我、人、众生、寿者四相?
师:浅略而言,即执我念坚固、人我分别、众生种类、寿命长短。然四相之根本在着「我」:或以色身、幻影为我,或以思想、神识为我,或以虚空、光明为我。凡此种种「我相」皆除,方为真实除四相。
问:佛教讲「无我」,是指那一个我?
师:一切的我。既无色相上之我、亦无意识上之我,一切我执皆应舍下。行者处欲界中,有质碍色相;超越欲界而入色界,仍有光相;超色界而至无色界,犹有微细意识。此等皆须舍去,方能出三界。
问:《金刚经》云:「凡所有相,皆是虚妄。」是否我们从现在起、尽未来际,所见一切相,均属妄相?
师:对的,均属虚妄。
问:那什么是真的?如何分辨真假?
师:真的无相,假的有相。真的乃是无形无相,不可形容,超过人类思想心念,唯证方知。若以思想穷加觅求,愈想离它愈远。证悟之后,则一切尘尘色色,皆是真相,皆由自性所现。
问:当一切皆空寂,还有知觉吗?
师:若在空寂当中明明了了,惺惺不昧,即是觉性。若在空寂当中,什么都无,自己亦无,则是顽空。
问:是否只要有色、有形态者,皆是虚妄?那众生岂不也是虚妄?
师:众生也是虚妄,如幻存在。凡能取、能思、能见、能闻、能触、能受之一切事物,皆属于「所」;「我」即为「能」。凡有「能、所」,即成对待。凡有形相、有能所、有对待之事物,均属虚妄,皆非真实究竟。故众生亦是虚妄。然如幻众生一旦成证之后,则一切事事物物皆成妙相。
问:那真相和妄相是成对立的吗?真相是否亦依赖妄相而成?
师:真相乃是超越妄相,泯绝对待,故名之为真。故看似对立,实则无所对立,亦无所依附。对立与相依,皆是众生概念分别,即是虚妄之境。
而于实证者言之,则是真妄圆融,一切幻相皆由真相所显,真相亦非离于幻相而别有其真,此乃已证行者之觉受。至于初修行人,绝不可借口幻相即是真相而造业。
问:一切色相,皆由五大构成,但不知五大空不空?
师:究竟而言,五大亦空。对初机,于比较上说为五大,若于了义,则五大本空。
问:是什么都没有的空吗?
师:是「体则如如不动、用则周遍法界」之空。真空中有不空之妙有,妙有亦不离真空。
问:是否即如《圆觉经》所讲:将本来不有之虚妄空华看破之空?
师:真空应无空相,亦无是无非。倘有丝毫对待分别,即落能所。
问:观想之空,是否亦是妄执?
师:是妄执。凡有空之观、空之想、空之悟、空之证者,皆非究竟。所观之虚空,亦是本体所显。观想为初修之方便;究竟则能空、所空,皆与本体无二。
〔三、征心〕
问:既然学佛重在修心,然而心在何处?如何修心?
师:心分体大、相大、用大。简而言之,心便是念;只要不住空有、不随妄念流转,便是修心。
至于心在何处?你可自观:念由何起?观到最后,即可了知一切皆是由自心本体所显,如此可证心体,即根本智。由此起用,广度众生,而证差别智。
问:何谓「根本智」与「后得智」?
师:根本智又称无师智,即是一切佛与众生本具之不动不乱、不垢不净之自性本体;后得智即是运用此本体智,在法界广度众生。根本智须保任、成片;后得智即是在根本智成片之后,于不动之本体上,起法界大用。
问:如何证「差别智」?
师:密乘心要,能令行者直证与佛不二之本体,即是「根本智」;尚须六度万行,圆满法界,「差别智」才能圆具。
问:《楞严经》中,演若达多发狂,以为头失去了而觅头,此头是否即指我们的佛性?
师:对的。众生之佛性,本在自心,从未失去。众生觅佛,即如演若达多觅头。经释尊一摸其头,才发现头是他本有,本来不失,又觅什么?向外觅求,转增迷惘。佛在自心,一经指出,霍尔觉知虚妄,心病即愈,做一无事之人,何苦之有?
问:《金刚经》上说:「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则我们的自性,是否即是虚空呢?
师:不应说「是」虚空,因为说「是」或「不是」时,即已离开本体。若有「是」,就有「非」;而本体是离能所、泯对待的。虽不能说是或不是,但可应用标月之指,说它像虚空。虽像虚空,整个宇宙却在其中。
但若只想到其空,又会掉入顽空中。故当观此无尽之虚空中,还有许多星球,及其上之人物、山河大地,都安住此虚空之中,如此才能色空圆融。
虚空之特性:永恒不动、不生不灭、不失不坏、不被染污、本来清净。比如虚空中之星球,终会毁灭,世间亦是成住坏空,不断变异;但虚空本身不失不坏、不生不灭。虚空中之空气会被污染,若将空气抽离,虚空还是它本来的清净,无能污染。世间任何物质都在动,人要生老病死,树要生长枯萎,乃至其中组织皆时刻变化;但虚空本身,无可迁动。若以此等特性而言,则可谓自
性有如虚空。
但自性并非「是虚空」,亦非「非虚空」,应在是非两者之间去悟,且要证到才算。若欲见到自性,须将自己的念,恒时观想法界的空,此为明心见性第一步之修法。若能心心念念,都住心于法界大空,乃至发心度虚空中之所有众生,自己心量既是如此广大,则世间之六尘、人我得失,即不执着,不执着即远离尘牵,一离尘牵,则自性剎那之间自然显现。
问:「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之「心」,与「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之「心」,意思是否一样?
师:不可得之心,与无所住之心,同为真心。唯不可得,方无所住,亦无所不住。
问:六道众生心内之自性,是否亦遍法界一切处?
师:不应言「众生心内」,因心内即是心外。此心非指肉团心而言,乃指此法界谓之为心,亦即众生之自性。众生心性,亦遍法界,不过被尘所障,不得自在。
问:何谓「前念不生,后念不灭」?
师:「前念不生」,即无语言文字可描述之自性本体。凡落入语言文字,即为戏论。「后念不灭」,即由本体所起之自性大用,以清净心广利有情。
问:住于体性之状态,是可看到体性、感觉到体性、还是体会到体性?
师:体性在体,泯一切相、一切念,不可见、不可闻,无「能觉」之「我」、无「所觉」之「所」,了了明明,唯显觉体。此即诸佛之法身,众生之佛性。体性在用,却能幻现一切相、一切念。如净念、染念、四圣、六凡、星球剎土、以及岁月年劫之迁流。故体性之修持,在体恒寂,在用则大悲遍满,广度有情。倘以无住之心,兴无缘慈、运同体悲,如幻思维:以种种方法令一切众生悉
入无余涅槃而灭度之,是为体用不二甚深修持法。
问:何谓禅体密用?
师:所谓「体」,即诸佛与众生本有之佛性,亦称自性,又名本体。如人须有身,才能为种种事业之用。所谓「禅体」,即修禅所悟到之「本来面目」,彻证自己之佛性。
三乘圣人,证此本体,即安住于本体中,不再入世广度众生,如人有身,却不作用,至为可惜。而密宗弟子,一旦证到本来,不能只住于常寂光明中享乐,应再入世间,广度众生,此即「用」,乃就「度」门而言。
此外,若未证者,亦可起用,即用于世间之息、增、怀、诛。息,可息灭一切灾难;增,可增长一切利益;怀,可令众生见我皆生欢喜;诛,可降伏顽恶众生,令他成就,而了义而言,则是诛自身之惑业与…
《第二篇:心法要义 壹、开见示修 一、见地开示》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