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習性。再者,須知一切衆生,皆不離我等之自性。降伏之頑惡衆生,看似降伏他人,實則都在我等自性之內。修無上密法之行人,是以法界爲身、爲心,法界中所有衆生,皆是自性中之衆生,有如自身之一細胞。故真正所誅者,乃自己之五毒,及惑業習氣。
問:爲何體上要加上一「禅」字、用上加一「密」字?
師:因禅即是體、體即是禅。而密法之真正大用,是在發心之初,即立願修持成佛之後,不在法界獨享寂滅清淨光明之樂,而要遍至恒沙世界,廣度衆生,故爲「密用」。
諸位發心,要證到本體更起密用,就必須把握此生,把握每一分、每一秒。已傳簡修者,就照簡修而修;傳專修者,就照專修而修;若已傳心要者,就要時時刻刻、心心念念,返聞自性本體。
衆生之成佛或輪回,皆由自己選擇。若思想總是在六塵、人我得失、或名利事業上打轉,則必入六道輪回。若將思想、心力,不斷返聞本來寂滅、本來清淨、本來不動之本體,則必可成就。此亦非難事,只要諸位有恒心、有毅力,又堅信我此語,如實修行,必然成就。唯有日夕精進不懈,才能上契傳承諸佛之悲願,下拯六道衆生之苦厄,此方爲起密乘之大用。願與諸位共勉之!
問:僅修「一念空」可否?
師:小乘之空爲「一念空」,無上乘之空則是「法界空」。因地觀想時,須觀全法界之衆生,證悟時,大悲心便油然而生,乃至遍于十方法界,普度衆生。若僅修一念空而安住,則不易生起大悲心。
問:「毗盧性海」是否即爲體性?
師:毗盧性海即爲體性。體性廣大如海,充滿法界,遍于每一微塵。
〔四、立理〕
問:圓覺宗對緣起之看法如何?
師:本宗涵攝大乘十叁宗,就心要而言,乃是天臺之性具緣起,及華嚴之法界緣起。倘能徹證本體,十方法界、一切情器、山河大地、四聖六凡,乃至諸佛菩薩,無不由自性本空所顯。以自性本來具足,而爲緣起,名爲性具緣起。又以此法界心涵攝一切,其中一切境相,皆即本體,非一非異,故能一一互涵互攝,于一塵中見全法界,以此而爲緣起,名爲法界緣起。故知修心法之人,並無向外馳求之必要,但向自心而修。
問:何謂「緣起性空」?
師:自性空體能顯幻有,一切境相無非自性本空所顯,名緣起性空。
問:請上師開示理、事無礙之不同。
師:「理無礙」:「理」乃指自性本體,自性本體本來無礙。行者在修途上,初由理悟,往往在事上還透不過,故須對境煉心,方能堅固。
「事無礙」:即是行者在事上已透得過,不再爲事相所動搖。
「理事無礙」:則是理事皆能圓融無二。
「事事無礙」:已是究竟地步,一多相即,大小互容,重重無盡,一切情、器、時世間,稱性融通,圓融無礙。
問:此種說法,與「一心叁觀」可有關聯?
師:外覺令行者在相上透得過,內覺在念上透得過,直覺則空有一如,達到「理無礙」之地步。
問:若法性堅固成片,是否亦爲「理無礙」?
師:法性堅固成片,可達「理事無礙」。所謂成片,倘是在山洞中修,而未在世法上曆境驗心,恐亦只是「理無礙」,必須在世法中曆練過,而依然堅固不動,方稱「理事無礙」。
問:「一一微塵中有無量諸佛」,是否即「事事無礙」境界?
師:對的。不僅有無量諸佛,亦有無量剎土,乃至一微塵中能現全法界,攝全法界入一微塵。此是「一多涵攝」之理。
問:何謂「一即一切、一切即一」?
師:此「一」乃指本體,「一切」即現象,現象即是本體,本體即是現象。
問:何謂「色不異空、空不異色」?
師:即是自性本空。一切「有」皆由自性大空而顯;雖現妙有,其體本空。
問:爲何說:佛本無所說,若說佛有所說法,即是謗佛?
師:此乃指自性本體,無文字語言可形容,唯證方知,故說無所說。但雖無所說,仍可作方便說,以爲標月之指,就如我們此刻的談論即是。又自性本空,一切色法皆如夢幻,宛然而現,如幻而說,故說:佛本無所說。
問:穢土及衆生,是否亦唯心所顯?
師:對的。當徹證時,穢土及衆生皆不存在,法界全體清淨,所見唯有淨土。未證之前,所見五濁惡世,亦畢竟清淨。正如永嘉禅師所雲:「夢裏明明有六趣,覺後空空無大千。」以穢土及衆生亦是唯心所顯故。
〔五、修持〕
問:自己無始之前,何以有一念妄動無明,輾轉纏縛,而成爲衆生?
師:法性本體,如如不動,恒寂恒照,只因一念妄動,而幻顯成如今之山河大地、人物景象、日月年劫,以及四聖六凡、淨穢佛土、過現未來,乃至生死輪回、菩提涅槃,亦無非是幻。此一念妄動,即是根本無明,並非本無今有,偶起一念,而是無始以來即以真如爲體,名爲一念。真如以不動爲性,無明則以妄動爲性,故由此根本無明之妄動,攪性海而生識浪,生滅心起,乃顯幻有。此所顯者,不過是夢中境界;而唯一真實者,乃一切有情之真心、法性之本體,仍是如如不動,不生不滅,恒寂恒照,無可描繪,無可形容,無名可名,名爲真如、法性、本體、實相。
問:如何再回到清淨本來呢?
師:既明白只因無明一念妄動,成生滅心,才有生死,才顯此如幻之情器世界,則要回複清淨本體,但循原路回家,直破根本無明。如何直破無明?行者先攝妄念以成正念,繼而借正念而念真如,修之既久,即能直破根本無明,轉生滅心成不動心。故行者修無念,並非如木石之無知覺,而是如《金剛經》所說:「不住色聲香味觸法而生心,不住非色聲香味觸法而生心,應無所住而生其心。」首句即不住有,次句即不住空,末句即是住于中觀。依此如幻地思惟,以種種法,度如幻之有情。是故衆生以無明妄念而流轉生死,以覺照正念而證正覺,覺後則依真如淨念而起度生大用。
問:爲何祖師雲:「煩惱即菩提,煩惱愈大,所結菩提之果愈大」?
師:一切煩惱皆體性所顯。煩惱來時,直觀煩惱之體性本空,身心安住本體,可化煩惱爲菩提。乃至煩惱未來之前,即恒住體性,無我人,無能所,則可除一切苦厄、障礙,化五毒爲五智,轉煩惱爲菩提。是以煩惱愈多,曆練驗心之機會愈多。若在山中修持之行者,往往在深山定得住,入世卻被塵牽。再者,在山中入定而不度衆生,僅證「解脫德」,「般若德」及「法身德」不能具足。諾那祖師之開示,乃指在世間種種煩惱中,仍能不舍衆生,菩提心不退失,猶如火中生蓮,在甚深煩惱中,愈能持住自心,則定慧愈深。故祖師雲:「煩惱愈大,所結菩提之果愈大。」
問:有謂世界妄相由「緊」所現,修持則應「松」,是何道理?
師:「緊」便是對六塵之攀緣執著,分別取舍,一切輪回妄相由此而流轉不已。「松」便是將這一切執著放下,狂心頓歇,歇即菩提。
問:何謂「離識成佛」?
師:「分別是識,不分別是智」。如對任何事物,均不分別取舍,以證本來,而不離本來,即謂「離識成佛」。
問:「泯識成智」與「轉識成智」有何不同?
師:「轉」即是「泯」,「泯」即是「轉」。雖然言「轉」、言「泯」,實在無物可轉、可泯。住于智慧,「識」即是「智」;住著六塵,「智」即是「識」。
問:法界體性力與灌頂之加持,有何不同?
師:法界體性力,是自心本具之佛性,爲內因。上師灌頂,乃上承諸佛法流,加持弟子,是他緣。內
因外緣和合,方得成就。只是衆生見相住相,心不與佛心相應,故須通過上師灌頂之方式,予以加持。若衆生之心與佛相應,如《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子若憶母,如母憶時,母子曆生,不相違遠。」則法界體性力,必時時予衆生密密加持,使其心開悟解。可知欲法界體性力相應,除上師灌頂加持,尤須靠自己悟修持證之力,方能叁力圓融,一體無二。
問:心法中的「覺」字十分重要,請上師再開示。
師:不論正念或妄念,同是一個覺知。只要不隨六塵所轉,而能念念清淨,即是正覺。此事說來簡單,修持卻不易,往往世事一忙,便隨塵而轉。故修心法者,有二畏:一畏不遇明師,無緣得聞心法,二畏自己業障重,欲住清淨心中,卻被妄念遷轉不息。而持咒即是消業去障最佳方法之一。
問:安住「法界大定」,與定于「覺」上,有何差異?
師:定于覺體即大空,定于覺智即光明,定于體智不二即「明空叁摩地」。
問:如何才可達到無能無所之境界?
師:住于明空不二,即無能所。
問:如何住于體性?
師:不被根、塵、識膠著,即住于體性。
問:《楞嚴經》中,二十五圓通的修持方法,何以文殊菩薩獨贊觀世音耳根圓通?
師:因其他方法皆有隔礙。如眼根隔紙即看不見,觸覺要觸到才發生,唯有耳根通十方,是其殊勝處。但總括二十五圓通,不論何法,皆是修體性空。
問:住于虛空,是否尚有空念未泯,乃觀音耳根圓通中「覺所覺空」之「空覺」境界,未至究竟?
師:倘有空覺之念,則尚未究竟。不住空有,方見本來。然住于虛空,乃爲悟前之修持途徑。因住于
空,故不染世塵,能泯我執、除四相,而達法性。悟後仍是有念,唯此念已是不爲塵轉之淨念。此念又名般若,菩薩依此一念,六度萬行,究竟成佛;一切諸佛均依此清淨之念,廣度衆生。若無此念,則入頑空。
問:耳根圓通,至「十方圓明」,是否已到了究竟圓滿之境界?
師:「明」尚有不同之層次。倘若明而未圓,則僅初證本體而已。十方圓明,是已達徹證,尚未究竟,還須度生,以圓滿佛土。
問:修持中正確境界之顯現,是否均伴隨著菩提心…
《第二篇:心法要義 壹、開見示修 一、見地開示》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