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修持心態
問:請上師開示六度。
師:六度首先是布施度。布施分財施、法施、無畏施。財施是以錢財物資施舍他人,以度他人苦厄。法施是以清淨心,爲一切衆生說法,或者修法、持咒,令衆生離苦得樂,或淨資印送經書、咒輪,令衆生蒙益,度其慧命。密乘行人,無一時一處不作法施,例如觀自心咒音、咒光遍滿虛空,普願凡聞此咒音、觸此咒光之有情,悉皆得度。又如雨天虔誦「觀世音菩薩甘露咒」,則雨水所降之處,六道有情,山川草木,皆蒙甘露灌沐。如在山頂或海邊誦咒,則眼根所及之一切蟲鳥水族等,皆承咒力加被。如是無量方便,皆能隨時隨處廣行法施。無畏施是指爲有情作依怙,令有情遠離恐怖,而得安樂。例如即將被殺的牲畜、或雞鴨魚蝦,買來放生,或是修施食法,令一切鬼神得到飽滿,遠離怖畏,乘咒食之力,而往生淨土;菩薩則聞聲救苦,悉令解脫。
第二爲持戒度。持戒可以防非止惡,令心清淨。因爲持戒方能得定,有定方能生慧,依智慧修持方能成佛。不受戒的人,自身如嘎巴拉有裂縫,將一切甘露漏失,不能圓滿福智。不持戒的人,則如嘎巴拉裏有毒質,將一切資糧甘露都變成毒藥。修密行人,進度快速,尤其要嚴持淨戒,才
不會起障礙。
第叁爲忍辱度。經雲:剎那瞋恚,便可損毀無量劫的功德與善根,所以瞋恨心,爲墮入叁惡道之種子。因此,我們面對一切橫逆拂心,及不如意的事,都要安心忍受,難忍能忍,並知此橫逆拂心皆爲消我宿業、令我成佛之因緣,如此方稱忍辱。
第四爲精進度。應常觀自身爲籠中雞鴨,日日受無常宰殺,終有一天要輪到自己。衆生所以不能成就,都爲因循苟且,虛度此生,實在可惜。世事本無完結之時,只有放下,才能完結。我們修行,要有恒常的精進,切不可修修停停,蹉跎一生。必須訂一個課程表,每天規定自己修多少時間,要不間斷地日日精進,此生才有望成就。
第五爲禅定度。首先當明自性本定本淨,本來不動不亂,妙用恒沙,如幻而現。衆生無始以來習氣太深,逐妄流轉,不明實相,所以應修禅定,以了知其妄,而回歸本來。當妄念來時,既不壓製,亦不追隨,直觀明空不二之自性本體。初是返聞,後入寂照,久之能所雙忘,體性現前,便安住明空,究竟證到真如。
第六爲智慧度。智慧分聞、思、修叁方面。先知自心本離能所對待,只因塵障,而有分別取舍對待。故在修持上,當以六塵爲境,了知一切有相的情器、和無相的心念,都如夢如幻,皆爲自心本體所現,不起分別,不生愛惡,不加取舍,既不恐怖,亦不希冀。觀想世界一切法,空幻無常,而不住空相,因爲佛法乃是非空非有、中道無邊的法門。常常直觀自心本體,便能悟證空性。此即「智慧到彼岸」。經雲:有悲心而不證空性,則無法解脫生死輪回;無悲心而證空性,則落入叁乘聖人,不能證到究竟菩提果位。故知不可以自證爲足,還要大悲遍滿,普度有情,自攝國土,乃成正覺。
問:工作與生活,是否應與學佛配合?
師:工作與生活,當然應與學佛配合,因爲人身難得。佛說:若以叁惡道喻大地土,再生爲人之機會,猶如爪上泥。何況得爲人身,更遇佛法?顯教已有「無上甚深微妙法,百千萬劫難遭遇」之歎
,圓覺宗之心法,更是在此娑婆世界,無量劫都難遭遇。今日大家得聞無上密法,應作無比稀有之想,要萬分珍惜,並精進修持,應以即身成就作爲此生最重要而且唯一的目標,任何其他事情,均應作爲此目標之輔助。連世間法尚須擬定計劃去實行,方能圓滿,況成佛乃超出叁界、驚天動地之大事,豈能沒有計劃與深心實際的行持?無論是生活及工作,皆應與學佛相配合。倘若工作與菩提心相背,或是殺生、聲色場所,惱害衆生業,皆應放棄或是改變,否則不論如何精勤修持,皆如煮砂欲令成飯,如何可能?切勿背道而馳。
其次,在生活上,必須徹底重新檢討,人生至爲短暫,稍不注意,轉眼即過。細算自己有多少時間是浪費的,有多少事情是不必要去做的。所有節省下來的時間,均應用來學佛修持。密法雖能即身成就,但是亦須時時刻刻不忘精進修持及返聞本體,方有可能。否則如稻苗不種,雜草不除,不去耕耘心田,卻終日想收成,豈非妄想?我們既然學佛,當知生活只要過得去即可,欲望是沒有止境的,追求優裕的生活環境,有時反會滋生惡業。我們色身本是假合,生不帶來,死不帶去,莫要爲它太過打算,反而喪失了此生學佛修持的最大利益,遑論將來又須積足多少福慧資糧,方能學佛?古德餐麻露宿,衣不蔽體,猶能辦道,今人衣食無憂,卻說不能辦道,豈非自欺?因此,要把一切世俗之事簡單化,以一顆清淨心,精進不懈,懇切修持,此生成就才庶幾可期。
問:修心是否只要對物質不染著即可?
師:以居士身修行,尚須入世治生,奉養父母,常常不知不覺就受到染著。因此必須時時提醒,覺照自心。初步固然是在物質上不染,進一步更要在心念上不染。
問:應以何種心情面對生死問題?
師:應如幻面對生死,自心安住甚深禅定,如如不動,不來不去,對一切法不取不舍,平等而住,方能一心不亂,蒙諸佛攝受。
再者,凡人臨終,有先亡親人眷屬來迎,絕不可隨他去,只應請他稍待,等自己成就再來度他,
決不可再與他對談。此時應如實安住不動心,則可往生實報莊嚴土。其次,若日夜觀本尊安住心中,或佛慢堅固,或時時不忘持咒等,舍報皆能直生本尊淨土。最重要的,是臨終一念,不可有牽挂,安住一心,或憶佛、念佛、聞佛,才能超出叁界,不入輪回。
問:在生死中,如何解脫?
師:有生必有死,有聚必有離,房子一蓋好就逐漸風化,人一生下來便開始走向死亡。佛說:「諸行無常,是生滅法」,生老病死皆是自然現象;「生滅滅已,寂滅爲樂」,住心于不生不滅,方是解脫之道。
問:既然色身是幻,是否應該苦修?
師:修法不應懈怠,要時時精進,如救頭燃,但如幻而修,不應執著苦行。釋尊住世時,即不主張苦修。大密宗的修行者,對色身既不貪愛,亦不輕視,借幻修真。倘因苦行而造成四大不調,反成障礙。
問:以居士身修行,有何殊勝?
師:居士終日與六塵接觸,正好對境煉心。倘能不爲六塵染著,方是真正清淨。又居士身易行四攝法,以廣度社會各階層、各行業之芸芸衆生。
問:倘若家人及周圍的朋友,皆反對自己學佛,並加以嘲弄,該以何種心境來處理?
師:學佛之人,在家中應比以前更孝順父母、敬愛妻子,使他們都感覺到學佛的益處,並應以種種方便度化家人。倘若親友皆加以嘲弄,當知我們是覺醒之人,周圍的人仍在夢中,夢中有人打你、罵你、嘲笑你,如幻而受,當然也不會受他影響,反而應當憐憫他們,發願自己修好了,應如何度他們,使他們皆得到無上清淨的安樂。如真正愛自己的家人,自己更應該精進修持,才有力量
救拔此生、乃至過去生生世世的父母怨親。人世因緣聚散無常,此生爲父母妻子,下一世不知各墮何趣,所以先勸他們持守十善,再進一步慢慢接引入道。
問:若爲惡人所诟罵,是否仍須度他?
師:菩薩發心平等,無論善人惡人,皆度脫之。善人福厚,雖生人天,福盡還墮。惡人業重,易墮惡道,報盡還生人道。因此菩薩對善惡人,皆以清淨心度之。因菩薩心中,了無善惡之相可得,唯悲念衆生皆受如幻苦惱。若爲惡人所诟罵,應當自身如如不動,但觀對方即是本尊,其所诟罵言語,便是本尊咒音。如此既自消業障,亦使對方得益。
問:在本宗有不少師兄成爲菩提眷屬(夫妻),在感情生活中應如何修如幻?
師:深住同體大悲,或在真心關懷中,了知自他皆幻,如幻地關懷、鼓勵,如幻地彼此體諒、扶助,如幻地在菩提道中攜手同登彼岸。
問:我們不能談論別人的是非,但是如果在檢討事情時,難免會談論到是非,是否檢討時即不算造業?
師:立志了生死者,當知世間都是幻相,檢討什麼呢?再檢討也是檢討夢境。何不省點力氣,用于持咒、修法。須檢討者,唯有佛法,如戒律、菩提心、願力、修持,則須自己日日反省,並立即改正之。
問:由于家住鬧區,市場中有許多人在走動,發出種種電波(心識波動),在家中打坐就往往受到幹擾,而感到很不自在。
師:在法本中有如是的觀想:一切聲音、乃至于任何的電波,都是諸佛本尊的咒音、法流。當你這樣了見的時候,它們就無法幹擾你了。
問:我們應以何種心態來看待政治問題?
師:圓覺宗是以弘揚佛法爲宗旨,以修持成就爲唯一目標,所以圓覺宗的弟子,不要參與政治。中國五千年曆史,即是五千年的戰爭史,每個君主出世,都是說爲國爲民,最後皆仍是被推翻。修行人要走出這些世間的漩渦,保持甯靜、安詳的心來修法。所有政治上的競爭,圓覺宗的弟子都不要去介入。圓覺宗的弟子,總是擁護每一個國家現行的政府,並遵守當地的法律,在其法律的保護之下修行、成就,而不參與任何政治行爲。唯有如此,圓覺宗才能存在並光大于世界每一個國家、每一個角落。若是參與政治,則心中總是患得患失,或是算計如何對付政敵,這樣如何能修持?
經雲:「若人靜坐一須臾,勝造恒沙七寶塔,寶塔畢竟化爲塵,念念淨心成正覺。」世間任何君主、國家,都會化爲塵土,但是累積每一念清淨心的修持,就可以成就。所以即使你能做到一個國家的總統,或是統治大國、統理世界的轉輪聖王,都沒有以清淨心修持來得殊勝。除非你做了總統、做了轉輪聖王,而又能以佛法化導民衆,教全國的民衆都能修持十善、都能持誦六字大明咒,能如是發菩提心、行菩薩道,給衆生究竟安樂的利益,這樣做總統才有意義。若非如此,便要舍離一切政治上的追求,自己老實修行。
諸位要盡量掌握寶貴的人身來修持,世間的種種,不要去攀緣。這並非漠不關心,而是我們有更大的事業要去實現,我們要以度盡衆生爲己任。
《第一篇:初修導引 參、起修基礎 四、修持心態》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