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第一篇:初修導引 參、起修基礎 一、持咒觀修

  參、起修基礎

  一、持咒觀修

  問:康藏修密法,要有十二年的顯教基礎,我們是否還要多去研究顯教的教理?

  師:顯宗較爲偏重教理,密宗則直證根源,偏重于實際修持。經論浩瀚無盡,即便窮畢生精力,亦無法研究得十分透澈。縱使淹貫叁藏,亦不過是六識之解。縱能倒背如流,亦如鹦鹉學語而已。何況人生短暫,數十年亦如過隙白駒,倏忽即逝。故既有緣進入密宗之門,信得過自心即佛,又深信密法可即生成就,就該把握每一分、每一秒,都用來直接修證密法,勿再耗費時間鑽研教理、文字。但若還無法深信,則可先研究經論,由教理而入。但仍須知教理乃爲實修之指引,切勿于教理反生法執。若欲求解脫,必得實修、實證。

  

  問:海外皈依之弟子,由于距離遙遠,必須以電話向 師父請求皈依。但有些人對電話皈依不太有信心,請 師父就此加以開示。

  師:能夠親自來皈依,當面傳法、灌頂,並作詳細講解,當然最好,但並非人人都能有此因緣。故以電話皈依作爲方便,可使更多想修圓覺宗心法的人,能夠早日皈依學法。然則,方便亦不離究竟,因萬法唯心,只要有信心,雖師父身離萬裏,加持卻不隔毫厘,並不會因電話遙皈依,而與當面皈依有差別。

  

  問:修法之程序,是否一定要先念滿四皈依咒十萬遍?

  師:是的。因爲四皈依咒是根本,若不先皈依上師、佛、法、僧,即無所適從,亦無基礎,難得傳承加被,故四皈依咒乃爲修行第一要務。其後是百字明、本尊法(以度母爲本尊者,依簡修、合修

  、專修之次第而修;以蓮師爲本尊者,依簡修、專修、相應法之次第而修),而後是心要,或其他無上部密法,要逐步進升。諸位只要深信、切願、力行,必可于此生、或臨終、或中陰,而得成就。因本宗曆代傳承不曾中斷,加持力又無比殊勝,而密乘一向是仗傳承加持而得成就。本宗絕不吝法,只要弟子發心純正,修到某一階段,便可請更上之法,依此而修,終有成就之日。

  本宗與禅宗不同,禅師之法,乃終日默照,或參話頭,許多人參了數十年,仍無所悟,亦有人卻偏入頑空。試看五祖門下上千弟子,卻只六祖一人能入。此乃因其修持方法,不能遷就衆生根基,故唯上上根者方能契入。本宗則是叁根普被,不論何種根器,都能循序而修,以至究竟。

  

  問:持任何咒,是否皆須以十萬遍爲基礎?

  師:最少十萬遍。密乘行者應抓緊時間,養成習慣,時時不忘持咒。若不善用人身修持,將來業報現前,無人能代。

  

  問:不習慣使用計數器,要如何計算持咒之次數?

  師:一串珠一百一十遍,十串珠即一千一百遍。或先用計數器持一小時計數,再乘時間來略估。釋尊曾說持念珠有種種功德,非指佩帶而言,乃因持念珠之人,時時記得念佛、持咒、攝心,不致虛度光陰。

  

  問:持咒時仍有妄念,該如何?

  師:持咒時應配合觀想而持,則妄念自少。倘僅是口念而心中仍打妄想,功德不大。若觀想時仍起妄念,須不斷將心拉回原來的修持上,久久如斯,妄念自然清淨。

  

  問:持咒太快而無觀想,是否不好?

  師:無妄念即可。無念持咒,功德亦很殊勝,但此功德僅達于空。若住于叁身觀想而持,則可法、報

  、化叁身齊修。然而初修者煩惱妄念皆多,若能無念而持,亦甚可貴。

  

  問:修法時,觀想和持咒可否分開?觀想是否應觀得十分清楚?

  師:觀想和持咒不宜分開,應如法修持。尤其妄念多者,更應觀想清楚,以攝萬念歸一念。至于老修行者,則一觀即可,因爲究竟說來,即使「觀」勝境,亦是妄念。執著于觀,即有我所。能所盡處,方名見性。

  

  問:觀想是否必須一直持續作觀?

  師:大密宗對相分之觀想,皆是一觀即可,以免執著于相。唯有大悲普度,觀自心放光普度衆生,應以何身得度,即現何身而度化之,大悲遍滿,平等而度,類此普度,即可持續作觀。倘能住于中道實相,或安住明空叁摩地,則無能觀所觀,叁昧常寂,恒寂恒照。

  

  問:有些師兄在〈華藏世界〉上看到 師父所開示之觀想方法,但並未在法會中聽聞 師父親口開示,或是接受灌頂,就依之而修觀,或是告訴其他師兄可以如此修,這樣是否不如法?

  師:這個問題很好,想知道的師兄一定很多。同樣一句話,在不同之主伴、時間、環境等因緣下,即不如當下聽聞之受用。師父在法會中開示,乃上承曆代傳承祖師及十方諸佛菩薩之法流加持、中攝諸大護法之擁護、下應受法弟子之根機因緣而說,故能令聽受者深植心田,依之而修,不生障礙。是以欲修持者,應請師父在法會中再開示一遍,然後依之修觀才如法。

  但在助念場合中,面對臨終亡者,在時效與情勢上,都不能等待,則可將相關之往生開示,代師父告知亡者。但必須以大悲利他之清淨心,來爲亡者導示,不能有私毫我執、我慢、博取名聞等染心。且所導示者,不可涉及密法之觀修及密咒。

  

  問:初皈依者是否可以頂戴上師?

  師:只要弟子對上師有信心,初皈依即須頂戴上師。經雲:「一切叁昧耶戒中,頂戴上師爲最勝。」複雲:「頂戴上師爲一切叁昧耶戒最大之莊嚴。」密宗弟子,頂戴親傳上師,乃無庸置疑、理所當然之事。然而頂戴上師,應知並非頂戴上師之色身,而是頂戴上師之光蘊身。

  又頂戴上師,不只是頂戴上師之化身相,同時要頂戴上師之法身、報身。久修之弟子,平常觀想上師,除觀上師身相外,亦應同觀上師之報身光明,及上師本空本寂之體性,一觀即叁身同觀。若能時時如是頂戴上師,實時時頂戴法報化叁身,亦實時時法報化叁身不離自心。故說頂戴上師爲一切戒最大之莊嚴,爲一切戒之根本。

  

  問:若家中不便設壇城,該如何修持?

  師:家中若不便設壇城,亦無妨。當知皈依境永遠在你對面空中,只要了知此點,面對空中生起之壇城而修持,功德無二。

  

  問:「皈依境」代表何意?

  師:整個皈依境中,上師、傳承、諸佛、菩薩、及護法空行,無量無邊,是表上師總攝佛、法、僧叁寶,具足上師、本尊、護法叁根本之一切功德智慧。

  

  問:觀想皈依境聖衆及六道衆生無量無邊,極難觀得出,可有方便?

  師:如觀閱兵大典、群衆大會,一一形類同爲一聚,擴大無邊,無須一尊一尊作觀。

  初修者,可先不觀皈依境,只觀上師即可。六道衆生則可觀爲光體,衆生既無邊際,遠觀之,便如點點星芒,遍滿虛空法界。

  然而,若能觀皈依境,功德極大,不可思議。臨終若能觀出皈依境,進觀皈依境全體放光加持自己,安住于此,則可獲大成就,非僅往生淨土而已。

  

  問:觀想六道一切衆生時,如何觀想鬼道、修羅道等他類衆生?

  師:華藏上師的〈佛教的宇宙觀及人生觀〉中,對六道情狀,皆有描述,可依此而觀。又《地藏菩薩本願經》中,亦有相關之敘述。

  

  問:持四皈依咒之目的何在?可得何成就?

  師:持四皈依咒,乃爲成就自性本來之佛。四皈依咒在表意上,即皈依上師、佛、法、僧;了義地說,乃是皈依自性之體、性、相、用。在無上乘之密法中,若能時時返聞自性本體,即使只念一個四皈依咒,亦能成就。

  

  問:皈依儀軌中有「皈依出有壞諸佛」,其中的「出有壞」是何意義?

  師:十方叁世,一切情器世間,叁界六道,稱之爲「有」;凡「有」皆有成住壞空、生滅變異、生老病死、苦樂憂惱,稱之爲「壞」。唯佛不生不滅,出離諸有之壞,故名「出有壞」。

  

  問:種子字及叁輪之唵阿吽叁字,可否觀想爲中文字體?

  師:若能深信,且對中文種子字沒有分別,觀想時不起任何思慮緣想,則亦可以中文觀修。若有分別妄念,則應觀藏文字體。

  

  問:修四皈依時,觀上師叁輪放光加持我及一切衆生,是觀一道光明,或是剎那觀無數道光明?

  師:初修者,觀上師叁輪中,有叁字明,放光直接照射,加持自己之叁輪。熟習後,再增加親戚、朋友、及一切衆生同蒙加被。而上師叁輪,亦放無數光明,普照無量衆生之叁輪。然必待自身觀想明白之後,再推廣觀想其他有情。《華嚴經》雲:「如是觀,如是顯現。」只要深信切願,自得如實的加持。

  

  問:觀上師唵阿吽叁字放光時,可否觀光明由梵穴入自己額喉心,而不觀光明直接射入叁輪?

  師:應觀上師唵、阿、吽叁字放光,直射自己叁輪。

  

  問:我們供養諸佛,是由何處放光?諸佛是否憑觀想即已受供?

  師:放光供佛,從心中、或是額喉心叁處放光。衆生一切心念,諸佛悉知悉聞,故僅觀想,諸佛即已受供養。

  

  問:修持中感到昏沈,可有什麼辦法?

  師:若非睡眠不足,可先下座,洗個冷水臉,喝些健康飲料,放松身心、遠眺風景,或做大禮拜,種種方法,都可使精神提起。

  

  問:修金剛心菩薩念誦法時,頂上金剛心菩薩放光上供十方諸佛,爲何十方諸佛亦須回光入金剛心菩薩心中?

  師:諸佛與菩薩、衆生,本來平等,故菩薩以光明供養諸佛,諸佛承受此供養光明,亦紛紛回光。又因金剛心菩薩虔敬供養之故,十方諸佛之悲智力願、一切功德,亦悉隨諸佛光明加持,進入菩薩心中,令菩薩具足大力,廣度衆生。此上供回光之觀想,亦爲我等作爲示範,未來無論自己修證到何種果位,仍應時時禮敬上師叁寶與十方諸佛,更何況今日尚處因位,更應放光上供,再承仗上師叁寶加被之力,廣度法界有情。若憑行者個人之力,實尚未能廣度法界無量衆生。

  

  問:修施食法時,持六道金剛咒,度法界一切有情,修完覺得身體很累,是什麼原因?

  師:住于體性,以如幻之身,修如幻之法,度如幻之衆生,不取不舍,大悲遍滿法界,即不會累。

  又修任何法,只要尚有此身在修法,放光出去皆要立即收回,否則容易耗損元氣。修完一座時,亦要將光總收回,睡覺前亦須做此收光之觀想。只有當自己住于法界空,既無放光,亦無收光;

  或住于法界光明,以此爲身時,亦無放無收。直到證入空性,了見自性光明,則收放俱泯。若住于色身,只要有放光之觀想,就要隨時收光。

  特別要注意的一點,即修任何法,一定要先放光供十方諸佛菩薩,然後承諸佛菩薩回光加持,將諸佛菩薩大智、大悲、神通、功德、力用,都攝歸自心,再放亮度衆生,然後觀衆生皆化爲本尊,再化光融入自心。如此承加持力修法度生,即不致勞累。

  

  問:爲何初修時,放光須收回,證到本體後卻無須收光?

  師:倘將法界喻爲一茶杯,你若是杯底一粒沙,自可有放光收光之事。倘若證到本體,自身便是杯(整個法界),又如何放光收光呢?但起用之時,有如幻之身,則仍須如幻收放。

  

  問:是否可觀虛空中有種種雜色光?

  師:應觀白、藍、黃、紅、綠,即諸佛之五色智光,而非雜色光。

  

  問:爲何在專注于觀想持咒時,覺得觀想的是一人,持咒的是另一人?

  師:通常修到略爲深入時,就會有此現象。這是因爲我執較薄,持咒熟之又熟,不持而持,所以會覺得觀想與持咒是不同人。

  

  問:持六字大明咒,加一個「啥」字,即是千手觀音心咒,是否持誦時,亦自成千手觀音?

  師:初步觀想自成四臂觀音,證到法性後,再觀成千手觀音。因爲千手觀音手上有許多兵器,倘不能調伏自己的生滅心,未泯貪瞋癡,則尚未救度衆生,反易傷害他們,有礙自己修持的進境和成佛的順緣。

  

  問:剛開始不知如何發願,是否可依祖師之願而發?

  師:初發願時,仍在學習中,比較淺薄,等到修持有進,願心自然真切。而尚未證悟之時,皆是學菩薩和祖師而發願,至證入本來時,同體悲心自然流露。

  

  問:是否發願後,護法龍天都會護持此人?

  師:對的。因爲十方法界的護法空行,皆曾在不同的佛前宣過誓願,護持佛法。倘真發菩提願,處處利益衆生,便得十方護法護持擁戴,因爲這是他們的本誓。

  

  問:最廣大的願應如何發?

  師:最廣大的願,不外是盡未來際度盡十方叁世聖凡,皆成佛道。但更應掌握每一分鍾修持正法,因爲願發得再大,若不能實際修證,亦是徒然。

  

  問:修法是否隨時隨地可修?

  師:若想即身成就,必須時時刻刻都在修持,處處返聞自性。

  

  問:一日中何時持咒最爲相應?

  師:清晨一醒,尚未忙于世務時,染念最爲輕微,此時持任何咒,都十分殊勝,而且易于相應。

  

  問:如何能與上師更相應,而生起信心?

  師:真實信心,須證到本來,方能真正生起。一般是依因緣生滅心而起的「信」。然未證之前,亦有方便,即是觀想上師與本尊不二。如初修四皈依,觀想上師即總攝皈依境中一切叁寶叁根本;修本尊法,觀想本尊之身相,與上師之體性無二無別;若修「華藏上師心要瑜伽」,則以親傳上師爲觀修之主體。如是觀修,便容易對上師生起信心。華藏祖師曾雲:「你信上師是佛,方能證到佛的果位;倘若見上師又要吃、又要穿,如同凡夫,你亦只能成凡夫。」

  

  問:如何才能經常受到叁根本、叁寶的加持?

  師:平時常觀叁根本叁寶在頂上,即可蒙受加持。其實法界諸佛之慈悲願力,無時不在加持每一位衆生,但衆生之心,常爲六塵、七情遮障,無法承受。經由密法之修持,可承受部分加持力。倘若開頂、乃至中脈全通,證到實相,則可完全承受叁根本、叁寶之加持。

  

  問:修法時若覺身體安于半空中,是否即安住在「空」裏?

  師:此乃自己妄識緣慮。真正之空性本體,乃無能所、離對待。

  

  問:修行中,覺自己與虛空合而爲一,是否見性?

  師:倘自認「我已證到、我已與虛空合而爲一、虛空即我」等等類似之想法,皆是能所未泯,我執猶在,仍有對待,皆是未見性者意識中之妄念。

  

  問:修到某一階段,覺得自己本來是本尊,是否爲見性?

  師:若作自己本來就是本尊之想,並非見性。在覺受上,感覺自己是本尊,也不是見性。此等均仍是在心識之中,能所角立,不名見性。

  

《第一篇:初修導引 參、起修基礎 一、持咒觀修》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