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第一篇:初修導引 壹、初機釋疑 二、初機佛法

  二、初機佛法

  問:佛總是說「由信入」,而不說「由理入」,是何道理?

  師:理也要依靠信,才能入到理。若連信都不信,對你說理,你連聽都不聽,理又如何入得?莫說是我,即便是諸佛菩薩,妙轉*輪,你若不信,也沒有用。是以說:佛不能度無緣之人。

  

  問:何以佛經中,會有種種不同的說法?

  師:叁藏十二部經,皆是佛陀爲開示衆生令悟入佛之知見所說,此爲諸佛出世之本懷。之所以會有種種不同,不過是應衆生根機之不同。或者依「有」而說,或者依「空」而言,或由「體」而講,或由「相」而立,無非是以種種方便,令一切衆生究竟成佛。

  

  問:佛傳八萬四千法門,以應衆生種種根機,何以衆生仍然度不盡?

  師:「衆生度不盡」,是衆生之知見。法界衆生無量無邊,非想象所能及。釋尊雖傳八萬四千法門,還須靠衆生自己精勤修持。佛菩薩或上師,不過給衆生一把鑰匙,實相之門尚須由他自己去開;開啓之後,亦須他自己登堂入室。倘若一個師父便能令衆生皆成佛,則釋迦牟尼住世時,所有衆生都早已成佛,就不會有你我在此了。

  至于佛之知見,度盡衆生而無一衆生得度者,你我、非你我、是名你我。

  

  問:爲何佛像的表情,有寂靜相,也有忿怒相?

  師:寂靜尊是爲度如你這般深具善根之人,忿怒尊則是度那些頑惡不化之人,以忿怒相將之降伏,然後引入佛法正道。

  問:但佛不是不用神通撥無因果嗎?

  師:此非神通,亦非撥無因果。若非宿世廣植福德勝因,此世怎能遇見密法?當知此乃密乘于度生上,無比之悲心,顯現爲殊勝之方便大用。顯教若遇頑惡不信者,便無法可度,只有默擯。但密宗則不然,遇不信者,要以種種方便法門度之令信,遇頑惡者,亦要以種種方便法門度之入道。總之,無有一衆生不令得度者。故而有威猛尊之化現。

  

  問:觀音爲何既要現准提佛母相,又現千手觀音相?是否與衆生煩惱有關?

  師:對。因衆生有八萬四千種煩惱,故觀音亦現多種手印及身相,來度衆生各種煩惱。手上所持法器,即表度衆生回到本來之大用。

  

  問:修阿彌陀佛法門,與修度母法,有何差異?

  師:蓮師與度母爲甯瑪巴之本尊,修持易得覺受。譬喻阿彌陀佛如國王,度母如鄰裏長,較之,度母更易與行者接近。因此在康藏,任何人皆持度母咒。勿以爲度母現菩薩像,而認爲他不如佛。須知當釋迦牟尼佛成就時,有無數魔軍來擾亂,阻撓釋尊成佛,還賴度母現身釋尊頂上,「哈哈嚇嚇」大笑八聲,魔軍才顛仆潰散,化爲微塵,釋尊乃證無上菩提。

  度母分身億萬,到每一個衆生身旁救度他、護持他,此即度母之所以被稱爲「聖救度佛母」之由來。度母于任何時刻、任何處所,都以一切方法,廣度法界有情成就。故修度母法,于世法、出世法,皆能如願成就。

  然志心淨土者,特別是老年修行者,則宜專修彌陀。

  

  問:出現于釋尊頂上之度母,是否亦是唯心所顯?

  師:叁界唯心,一切相皆是如幻而現。

  當釋尊即將成證時,真實的心光照耀法界,魔宮爲之震動,魔王大感恐慌,以種種方法,阻撓釋尊成佛。我們密乘行者進度快速,障礙特多,因多生障難集中現前。若能堅忍不拔,深住體性,不畏一切困難,才能如釋尊一樣,究竟圓成佛果。

  

  問:無始以來,有恒沙諸佛出世,不知諸佛出世之共願爲何?

  答:《法華經》上,釋尊曾告訴舍利弗:「諸佛世尊,唯以一大事因緣故出現于世。諸佛世尊,欲令衆生開佛知見,使得清淨故,出現于世;欲示衆生佛之知見故,出現于世;欲令衆生悟佛知見故,出現于世;欲令衆生入佛知見故,出現于世。」此即十方叁世諸佛如來出現于世之共願。

  

  問:爲何經典上常提到釋尊放眉間白毫光,遍照十方佛土,令在會大衆悉皆同見此境界,而密乘祖師有即身成佛者,卻不能如釋尊示現同樣殊勝境界?

  師:佛現什麼身度衆生,是應衆生之根性而定,衆生因緣如何,佛菩薩即現何身。故在此時期,即使佛出世,亦是現上師之身,示同凡夫之相;乃至如觀世音菩薩叁十二應、八萬四千應,應以何身得度,即現何身度之。待衆生福報因緣逐漸轉爲深厚,則彌勒佛將會出世。

  

  問:爲何同一個咒,密宗的咒音與顯宗的不太相同?

  師:密咒傳入中國,已幾千年,因時空變化,加以南腔北調,方言各殊,咒音自然有所不同。至于密宗,則依藏音,有所根據,但因曆代師徒口耳傳授,所以同一個咒,咒音亦會有差異。

  

  問:本宗所傳之「六字大明咒」,爲何多加一個「啥」字,而成七個字?

  師:這是本宗第五代祖師諾那呼圖克圖所慈悲傳下,「啥」字乃西方蓮華部之心印。六字大明咒爲四臂觀音之心咒,加多一個蓮華部心印「啥」字,則成爲千手觀音之心咒。

  

  問:何謂「權乘」?

  師:叁乘聖賢以空爲究竟,雖出輪回,卻恒住空定,僅在法界中少了這個有情,未能起用遍度法界衆生。衆生本具之光明菩提心,有「本體空、自性明、大悲遍顯」叁個部份,而叁乘聖賢所證僅止于空,未達體性之全部,猶在中途權現之化城,未至實境,故稱之爲「權乘」。

  

  問:爲何佛經上,總稱人爲善男子、善女人?

  師:因人人本具佛性,只要把塵除掉,清淨本體當下顯現。故佛稱善男子之用意,就在勉勵弟子除塵,返歸本來。

  

  問:佛家是否不承認有靈魂?

  師:只是名稱不同。佛家稱之爲「妄識」,是妄識如幻在輪回六道。就究竟而言,流轉生死者,只是衆生之妄念。真正的本體,是寂然不動的,只是衆生不自覺罷了。

  

  問:爲何向他人宣說佛法,有人很快就能相信,有的人卻始終不信?

  師:要真正斷疑生信,須悟見本來。在未悟之前,業輕者較易相信佛法,業重者則總是懷疑。發心度衆生,亦應如幻而度,不著度相,但盡己力,而隨其因緣。

  

  問:他人生病時,爲他持治病咒治病,會不會將病轉到自己身上?

  師:安住體性空,如幻自成本尊爲人治病,即不擔業。如佛慢不堅固,根本不信自己是本尊,則會代受些許。

  

  問:何以國外以催眠術探求人之前世,大部分前世皆爲人,而無畜生道轉投人身者?

  師:由此可知,由叁惡道要轉入人身,十分困難。而由人道墮入叁惡道,卻十分容易。許多貓狗,前

  世可能即爲人身。因此,大家要行五戒十善,千萬不可爲惡,以免墮入叁惡道。

  

  問:到底此世親人,是前世冤家,或是過去也是自己親人?

  師:凡爲親眷,不外四種因緣:報恩、報怨、還債、索債。以世法而言,你此世欠人的債務,未來一定要還。還債最好的方法,就是成爲你的父母、妻兒、兄弟、朋友、至親至愛者。唯有如此,你才肯心甘情願還他們的債。

  問:那倘若有人此生一見某人即十分厭惡,是否表示此人爲其過去的仇怨?

  師:書載某尊者,曾見一婦人抱子喂魚,並用魚骨打狗,尊者觀其宿緣,發現其子爲前世怨家,魚爲其父,狗爲其母所投胎。由此可知,衆生總是只認此生父母,卻不知怨家仇人多爲上一生或過去之父母。

  一見某人或即厭惡、或即歡喜,乃宿世因緣。但宿世爲親、爲怨?無始至今,每一衆生都曾與我等累世爲親,亦都曾與我等累世爲怨,爲怨爲親,輪轉不已,何可執定誰怨、誰親?是故于一切衆生,皆應舍離怨親之想,平等視之。

  

  問:書載某大德,自取鄰人食鹽少許,後每入定,便見鹽山,待償清後才消失,是否任何因果皆如此嚴重?

  師:任何因果,絲毫不爽,一一業債,皆需償還。衆生之升墮苦樂,皆受業力牽引。但我們無始業債無量,極難一一償盡,唯有發大菩提心,精勤修持成就,令無始冤親債主,悉皆度往極樂淨土,無始業債,方能不償而償。

  

  問:布施用以破悭貪習性,是否布施多寡都一樣?

  師:布施不論多寡,唯論發心。以前有一位貧女,將僅有的二文錢,布施廟宇,功德回向衆生,住持方丈親自爲她回向。後貧女貴爲皇後,複以車載珍寶供養該廟,而住持僅令弟子爲之回向。皇後

  覺得奇怪,問方丈什麼原因?方丈說:「昔日二文錢雖少,但卻是你全部所有。今日珍寶雖多,不過像牛之一毛而已。」由此可知發心之重要。

  衆人愈習慣于布施,則于世間法就愈能大舍,臨終愈輕松愉快。何況施比受更有福!不願布施而執著堅固,樣樣都想貪來自己受用,如是對境種惡因,一念接一念,皆是輪回痛苦之因。

  布施應叁輪體空,無人無我,不分自他,利他即利己。唯有難行能行,難舍能舍,什麼皆可布施才是真菩薩行。養成這個習慣,臨終才不會有所貪著,說走就走,而了無挂礙。

  諸位仁者,當知臨終之痛苦,不僅是承受身體四大分離之痛苦,最主要的是內心千般掙紮的痛苦,牽挂妻兒、財産、及世間上所喜愛者,而放不下,而舍不得,所以迷茫隨業力下墮叁惡道,實可憐憫。倘若平時養成布施之大舍心,臨終便不會有絲毫牽挂,如此方可解脫輪回。六度萬行,布施居首,正是對症之上等藥方。

  

  問:曾聞:出家衆無論有何過失,在家衆都不能糾正他,是否正確?

  師:華藏祖師住世時,若有弟子要出家,祖師皆勸他不要出家,並且開示:出家重要的,並不在于身披叁衣、外現比丘相,而是在于心出家,倘若心能恒住體性空寂,又不舍大悲,無人間之執著、分別,方爲真正出家。由此可知,出家並不在于披叁衣。倘若披著比丘之衣,心中卻總是人我、是非、得失,乃真正對不起佛祖與衆生。若有在家菩薩,心能出家,常住于體性空寂,本著大悲之發心,就可以指正他的缺點。

  但是,出家之環境十分殊勝,無須上班,亦無種種家累、俗務之操勞,可以專心修行。倘若身出家而又能心出家,安住體性又不舍大悲,則爲莊嚴佛法、莊嚴道場,堪爲人天師表,令衆生離苦得樂。

  

  問:爲何在「西藏佛教史」中,有記載轉世活佛仍互相打仗、迫害的情形?

  師:宗教若涉入政治,就會發生問題。故本宗極力主張絕對不應涉入政治,否則弟子的修行就不能成

  就。因爲政治太過複雜,加入黨派,就會爲了利益而與其他黨派産生對立,並用種種手段來聯合或分化,這與佛法是大相徑庭,根本是相反的道路。所以本宗弟子,不應涉及政治或黨派,以免在修持中,自心不能安住空寂。在這一點,我十分推崇中國的佛教,出家的比丘、比丘尼,極少涉入政治,既不會帶兵打仗,亦無黨派之爭,操行十分高潔。

  至于西藏佛教中曾有的戰爭,亦是因緣如幻示現。法界中無一事物爲真,一切皆如幻戲演出,不妨視爲讓密法在此末法時期普遍弘揚于全球的一種因緣。例如蓮師對佛母移喜磋嘉開示之臨終與中陰〈口訣要義〉,過去乃十分珍貴,難以見聞之法要,現在由岩藏取出,譯爲英文,再轉譯爲中文。凡此皆爲蓮師所示「鐵鳥騰空,密法大興」、「燈將滅時還複明」之因緣顯現。

  

  問:蓮華生大士曾雲:釋迦佛教法住世僅有五千年,過此五千年,是否在南閻浮提,佛法全隱?

  師:蓮師所指,乃是一乘心法,因衆生業力之故而隱沒。但是一般顯教的教法,及六字大明咒,則仍然住世。爾時倘娑婆世界中,有根器較高的衆生,亦會被攝受到他方剎土,修習一乘心法。

  

  問:《華嚴經》中所說的小世界,有須彌山、鐵圍山、香水海、四大部洲的宇宙構造,是物質世界還是禅定中境界?

  師:須彌山、鐵圍山、香水海、四大部洲,都在叁界之內,皆爲衆生眼中之物質世界。

  華藏祖師曾于禅定中,親見小世界。我們所居的地球,可能爲南贍部洲極微小的一部分,或是南贍部洲的一粒微塵。由于科學技術不足,我們修持的境界也還不到,所以無法見到須彌山與七重香水海。如果科技繼續不斷進步,總有一天將證實佛經所言不虛。或者我們禅定夠深,亦可實證小世界確如佛經所說。禅定功深,非僅能見小世界,在大圓滿修持中,十方無量剎土,都能以肉眼親見。

  

  

《第一篇:初修導引 壹、初機釋疑 二、初機佛法》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