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虛雲大師參禅要旨▪P6

  ..續本文上一頁有一黃鐵匠,以打鐵爲生,人皆呼爲“黃打鐵”。那時正是朱洪武興兵作戰的時候,需要很多兵器,黃打鐵奉命趕製兵器,日夜不休息。有一天,某僧經過他家,從之乞食,黃施飯,僧吃畢,謂曰:「今承布施,無以爲報,有一言相贈。」黃請說之。僧曰:「你何不修行呢?」黃曰:「修行雖是好事,無奈我終日忙忙碌碌,怎能修呢?」僧曰:「有一念佛法門,雖在忙碌中還是一樣修。你能打一錘鐵,念一聲佛,抽一下風箱,也念一聲佛,長期如此,專念南無阿彌陀佛,他日命終,必生西方極樂世界!」黃打鐵遂依僧教,一面打鐵,一面念佛,終日打鐵,終日念佛,不覺疲勞,反覺輕安自在,日久功深,不念自念,漸有悟入。後將命終,預知時至,遍向親友辭別,自言往生西方去也。到時把家務交代了,沐浴更衣,在鐵爐邊打鐵數下,即說偈曰:「叮叮當當,久煉成鋼,太平將近,我往西方。」泊然化去。當時異香滿室,天樂鳴空,遠近聞見,無不感化。

   我們現在也是整天忙個不休,若能學黃打鐵一樣,在動用中努力,又何患生死之不了呢!我以前在雲南雞足山,剃度具行出家的事,說給大家聽聽。具行未出家時,吸煙喝酒,嗜好很多,一家八口,都在祝聖寺當小工。後來全家出家,他的嗜好全都斷除了。雖然不識一字,但很用功,《早晚課誦》、《普門品》等,不數年全能背誦。終日種菜不休息,夜裏拜佛拜經,不貪睡眠。在大衆會下,別人歡喜他,他不理會;厭惡他,他也不理會。常替人縫衣服,縫一針,念一句南無觀世音菩薩,針針不空過。後朝四大名山,閱八年,再回雲南。是時我正在興建雲棲寺,他還是行苦行,常住大小事情都肯于,什麼苦都願意吃,大衆都歡喜他。臨命終時,將衣服什物變賣了,打齋供衆,然後向大衆告辭,一切料理好了。在四月時收了油菜籽,他將幾把禾稈,于雲南省雲棲下院勝因寺後園,自焚化去。及被人發覺,他已往生去了。其身上衣袍鈎環,雖皆成灰,還如平常一樣沒有掉落,端坐火灰中,仍然手執木魚引磬,見者都歡喜羨歎。他每天忙個不休息,並沒有忘記修行,所以生死去來,這樣自由。動用中修行,比靜中修行,還易得力。

   八、隨緣開示

  (1)參禅與念佛  

   念佛的人,每每毀謗參禅;參禅的人,每每毀謗念佛。好像是死對頭,必欲對方死而後快,這個是佛門最堪悲歎的惡現象。俗語也有說:「家和萬事興,家衰口不停。」兄弟阋牆,那得不受人家的恥笑和輕視呀。

   參禅念佛等等法門,本來都是釋迦老子親口所說。道本無二,不過以衆生的夙因和根器各各不同,爲應病與藥計,便方便說了許多法門來攝化群機。後來諸大師依教分宗,亦不過按當世所趨來對機說法而已。如果就其性近者來修持,則那一門都是入道妙門,本沒有高下的分別。而且法法本來可以互通,圓融無礙的。譬如念佛到一心不亂,何嘗不是參禅;參禅參到能所雙亡,又何嘗不是念實相佛。禅者,淨中之禅;淨者,禅中之淨。禅與淨,本相輔而行,奈何世人偏執,起門戶之見,自贊毀他,很像水火不相容,盡違背佛祖分宗別教的深意,且無意中犯了毀謗佛法,危害佛門的重罪,不是一件極可哀可愍的事嗎?望我同仁,不論修持那一個法門的,都深體佛祖無诤之旨,勿再同室操戈,大家協力同心,挽救這只浪濤洶湧中的危舟吧。

  (2)上堂法語

  黃梅時節,陰晴無常,我輩用功,亦複如是,古人目之如隔日瘧。若是真實究竟,此道豈有今朝來日,專要一念萬年,方能相應。且道相應個甚麼?如若未然,看取黃梅時節,陰晴無常,還有此等名目否?虛空尚且假名,妙理誰來安號,名言皆虛,當處無生。無生之理,隨緣應現。故所以一切塵中一切塵,一切心中一切心;一切心中一切塵,一切塵刹亦複然。會得隨緣應化,順理度時,如其不然,即午吃飯是誰下口——參!

  (3)小參法語

   卓柱杖雲:「喚作柱杖則觸,不喚作柱杖則背,即此觸背二字,便是生死根本。觸即是逐境生情,則有我人是非;背即是違背己靈,則違佛祖聖道。如此對待,便落坑塹。開口動舌,非有即無。知解不清,焉得解脫?

   汝等參禅,必要話頭親切,頓發疑情,看他是個其麼道理,一句分明,蓋天蓋地。若道有無不立,又是矯亂外道,到這裏畢竟有個出身處。于此透得,才不被天下老和尚舌頭瞞卻。

   經雲:縱經塵點劫,不如一日修無漏業。且道如何是無漏業?

   但于事上通無事,見色聞聲不用聲。

  (4)參禅偈十二首

  一 參禅不是玄, 體會究根源; 心外原無法, 那雲天外天。

  二 參禅非學問, 學問增視聽, 影響不堪傳, 悟來猶是剩。

  叁 參禅非多聞, 多聞成禅病; 良哉觀世音, 返聞聞自性。

  四 參禅非徒說, 說者門外客; 饒君說得禅, 證龜返成鼈。

  五 參禅不得說, 說時無擁塞, 證等虛空時, 塵說與刹說。

  六 參禅參自性, 處處常隨順, 亦不假磋磨, 本原常清淨。

  七 參禅如采寶, 但向山家討, 蓦地忽現前, 一決一切了。

  八 參禅一著子, 訣雲免生死, 仔細拈來看, 笑倒寒山子。

  九 參禅須大疑, 大疑絕路歧, 踏倒妙高峰, 翻天覆地時。

  十 參禅無禅說, 指迷說有禅, 此心如未悟, 仍要急參禅。

  十一參禅沒疏親, 貼然是家珍, 眼耳身鼻舌, 妙用實難倫。

  十二參禅沒階級, 頓超諸佛地, 柱杖才拈起, 當觀第一義。

  (5)答陶冶公居士十二問

  (一)問:經雲:理可頓悟,若人信得自心之理,可稱悟否?抑屬知解,不名爲悟?

  答:頓悟斷惑親見,名正見。由聞入信,惑業未脫,名爲知解。

  (二)問:所謂實悟者,果別有一番境界,剎那真性流露耶?

  答:喻以二人,一人親到缙雲山,一目了然。一人未到,依圖表說,疑惑不無。

  (叁)問:小疑小悟,大疑大悟,其界說如何?亦同叁關否?

  答:由習有厚薄,權有關辨之說。若本具自性,但有言說,都無實義。

  (四)問:祖雲若人一念頓了自心,是名明心,作何解說?

  答:果真明自心,如伶人登臺,一任悲喜;如人飲水,冷暖自知。

  (五)問:參話頭,看起看落,執者誰當,真參實學下手功夫如何?

  答:若真用功人,法法皆圓。若初心人,返觀能參看者是誰。

  (六)問:欲塞意根,除著看話頭,尚有其它方便否?

  答:放下一著。

  (七)問:吾人日常見色聞聲,是真性起用否?抑系識用事耶?  

   答:是則總是,非則皆非。

  (八)問:欲在一念未生前著力,有何方便?

   答:早生了也。

  (九)問:禅宗雲何離心意識參,意識當離,心性亦應離乎?離之雲者,殆即無住心之謂欤?

  答:是離離者。(圓覺經雲:“知幻即離,不作方便;離幻即覺,亦無漸次。”)

  (十)問:欲做“反聞聞自性”功夫,但耳不能如眼之可以閉而不見。有何方便?

  答:心不逐境,境不礙人,返是何物。

  (十一)問:獨頭意識從何而來,起時如何對治?

    答:來亦是幻,對治什麼?

  (十二)問:若人信得及即心即佛,平日但做保任功夫,不令走作攀緣,不參話頭可乎?

   答:知即便休,參與不參,妄想恁麼?

  (6)虛雲老和尚路逢知己述記

  

  光緒叁十年甲辰六十五歲(一九O四)

  虛雲老和尚路逢知己述記

   爲重修雞足山缽盂庵募化事,予獨往騰沖,由下關至永昌,過和木樹。此地數百裏觕荦難行,官民從來未曾修理。聞土人言,有一外省僧人,自發心苦行修路,不募捐,任來往者助火食。數十年來,不曾退變。此路得該僧修理,十九通行,蒲漂人甚德之,欲修孔雀明王寺居之,他不願,祇顧修路。

   予聞而異之,循道前進。將暮,遇于途,見其荷鋤攜畚將歸也,上前問訊。彼瞠目不語,予亦不顧,隨伊到寺。見其放下鋤具,上蒲團坐。予參禮,他亦不視、不語,予亦向伊對坐。

   次早,伊作飯,予爲燒火。飯熟,亦不招呼。予取缽盛食。食畢,伊荷鋤,予負箕,共同搬石挖泥鋪沙,共同起止。如是十余日,未造一語,彼此安之。

   一夕,明月如晝。予在寺外大石上趺坐,夜涯未歸。

   伊輕步至予後背,大喝曰:“在此做甚麼?”

   予微啓目,緩聲應曰:“看月。”

   伊曰:“月在何處?”

   予曰:“大好霞光。”

   伊曰:“徒多魚目真難辨,休認虹霓是彩霞。”

   予曰:“光含萬象無今古,不屬陰陽絕障遮。”

   伊執予手大笑曰:“深夜,請回休息。”

   次日,歡然敘話,自言: “是湘潭人,名禅修,少出家。二十四歲在金山禅堂,得個休歇處。後朝山到藏,由緬回國,見此路崎岖,人馬可憐,因感持地菩薩往行,獨修此路,在此數十年。現八十叁歲矣,不曾遇知己,今幸有緣,始一傾吐。”

   予亦告以出家因緣。

   次日早飯後,予告辭,彼此大笑而別。

  (7) 虛雲和尚開悟述記

   光緒二十一年乙未五十六歲(一八九五年)

   揚州高旻寺住持月朗到九華,稱:「今年高旻有朱施主法事,連舊日四七,共打十二個七。赤山法老人已回寺,仰諸位護持常住,都請回山。」

   將屆期,衆推予先下山。至大通荻港後,又沿江行。遇水漲,欲渡,舟子索錢六枚,予不名一錢,舟人徑鼓棹去。

   又行,忽失足墮水,浮沈一晝夜,流至采石矶附近,漁者網得之,喚寶積寺僧認之。僧固赤山同住者,驚曰:“此德清師也。”畀至寺,救蘇,時六月二十八日也,然口鼻大小便諸孔流血。

   居數日,徑赴高旻。知事僧見容瘁,問:“有病否?”曰:“無。”乃谒月朗和尚,詢山中事後,即請代職。予不允,又不言墮水事,祇求在堂中打七。高旻家風嚴峻,如請職事拒不就者,視爲慢衆。于是表堂,打香板。予順受不語,而病益加劇,血流不止,且小便滴精,以死爲待。

   在禅堂中晝夜精勤,澄清一念,不知身是何物。經二十余日,衆病頓愈,旋采石矶住持德岸送衣物來供,見容光煥發大欣慰,乃舉予墮水事告衆,皆欽歎。禅堂內職不令予輪值,得便修行。

  從此萬念頓息,工夫“落堂”,晝夜如一,行動如飛。

   一夕,夜放晚香時,開目一看,忽見大光明如同白晝,內外洞澈,隔垣見香燈師小解。又見西單師在圊中,遠及河中行船,兩岸樹木種種色色,悉皆了見,是時才鳴叁板耳。

   翌日,詢問香燈及西單,果然。予知是境,不以爲異。

   至臘月八七,第叁晚,六枝香開靜時,護七例沖開水,濺予手上,茶杯墮地,一聲破碎,頓斷疑根,慶快平生,如從夢醒。自念出家漂泊數十年,于黃河茅棚,被個俗漢一問,不知水是甚麼?若果當時踏翻鍋竈,看文吉有何言語。此次若不墮水大病,若不遇順攝逆攝,知識教化,幾乎錯過一生,那有今朝。

   因述偈曰:

   杯子撲落地 響聲明瀝瀝

   虛空粉碎也 狂心當下息

   又偈:

   燙著手 打碎杯 家破人亡語難開

   春到花香處處秀 山河大地是如來

  是日已過,命亦隨減。如少水魚,斯有何樂?當勤精進,如救頭燃;但念無常,慎勿放逸!

  真爲生死,發菩提心,信願念佛,求生淨土!

  

  

《虛雲大師參禅要旨》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