虛雲老和尚《答蔣公問法書》(白話整理)
緣 起
事情發生在1942年,民國叁十一年(歲次壬午)。當時虛雲老和尚一○叁歲。正值國難當頭的時候。日本侵略中國到了最嚴重的階段,國民黨的民國政府遷到陪都重慶。當時的國民黨政府主席林子超以及其各部會官員,除了一面忙于戰事,爲了安定人心,還派出了屈映光、張子廉兩位居士到雲門山,代表國民黨政府歡迎虛老赴重慶主建息災法會。是年冬十一月六日,虛老啓程,抵重慶後與林主席和法務長戴季陶商定,在慈雲、華嚴兩寺分建法會。民國叁十二年(歲次癸未,即1943年)一月,在息災法會上修忏儀,至廿六日圓滿。林子超、蔣介石、戴季陶及何應欽等都分別設齋招待虛雲大師,席間非常詳細的討論了唯物唯心的哲理,以及基督與神的問題。
這次討論的內容,虛雲大師事後曾整理成文字,以書面的形式發表,後被收錄在《虛雲和尚年譜》中,題爲《答蔣公問法書》。現在重讀這篇文字,可以發現虛雲大師解答了許多常人較難理解的問題。老人家暢談佛教的理論,完全是站在客觀中道的立場上,沒有任何政治傾向和宗教偏護,以客觀公正的態度對佛教的世界觀作了闡揚。時至今日,仍能很好地起到勸化衆生、改進世道人心的作用。但因文字簡約,又頗多古義,現代人、尤其是年輕人看起來不大方便。本文現參考1958年江右囤圃蘇芬居士對該文的一篇講解稿,以白話的形式,再現虛雲老和尚當年的那次暢談。希望讀者能夠從中體會到半個世紀以前,一位百歲老人的一片苦心。
◎劉東亮 整理
當時虛雲老和尚是這樣說的:
佛教是今日周旋國際間、趨進世界大同的唯一大教,這是大家都承認的。目前世界有兩種力量,一種是唯神論,一種是唯物論。這兩種力量都否認“六道輪回,因果報應”的道理,其惡劣影響所及,不可說,不可說。主張唯神論的當然是基督教,他們雖然說“爲善者”,神能給他快樂的報酬;“爲惡者”,神就給他痛苦的懲罰。但他們認爲神的存在,是自然的,說不出所以的道理。因此,不能令人深信不疑,而且贻唯物論者以極大口實。這就是基督教所以不能維系世界和平的原因。
實則神就是物,物就是心,心也是神。然而神也可以說不是神,物也不是物,心也不是心。佛教說明“叁界本無一法建立,皆是真心起妄,生萬種法”。這就是說,宇宙間本來就無所謂事事物物,都是由真心引起的妄念,生出千千萬萬的事物。所謂“真心”,也不過是因有“妄物”對待而暫時建立的假名。究竟說起來,真心也不可執住。譬如大海,有水又有波浪,平靜的叫做水,洶湧的叫做波。波浪平靜時還是水,水洶湧時又成波浪。又因有洶湧的波浪,才叫不洶湧平靜的是水。假使根本沒有洶湧的迹相,固然不能建立“波浪”的假名,就是“平靜”的假名也無法生起。水、波都不過是我們人隨意所造立的假名而已。也許魚稱水爲空氣。
所以水是物,也可說是心。有即是無,色即是空,妄即是真,煩惱即菩提,衆生即諸佛。迷惑的時候,心成了物,無成了有,空成了色,真成了妄,菩提成了煩惱,諸佛成了衆生;這好像水洶湧的時候成了波浪。波浪等于萬事萬物,大海等于妙明真心。假若一念覺悟的時候,物和心一樣,有和無一樣,色和空一樣,妄和真一樣,煩惱和菩提一樣,衆生和諸佛一樣;這好像波浪不洶湧時就是平靜的水。因爲一念的迷惑,在物的方面,建立了有、色、妄、煩惱、衆生等等對待的名詞;在心的方面,建立了無、空、真、菩提、諸佛等等對待的名詞,這些名詞統統是假名。假如根本沒有迷惑,物的假名固不能成立,而心的假名又何曾産生?所以唯心唯物、有神無神,都是識心分別計度。
有許多人聽到上面這種解釋,以爲佛學也是唯心論。殊不知,佛學雖說“唯心”,但和哲學上所說的“唯心論”是大相懸殊的。哲學上的唯心論,只承認心,不承認物,所謂“于心執有,于物執無”。釋尊說:“以攀緣心爲自性,執生死妄想(妄心),以爲真實者。”這就是哲學上的唯心論的病根。至于唯物論者,恰恰和唯心論者相反,所謂“于物執有,于心執無”。釋尊說:“顛倒行事,誤物爲己,輪回是中,自取流轉者。”這就是哲學上的唯物論的病根。此外,唯神論者,劃分物質實體和神靈實體爲截然不同的兩個世界。釋尊說:“惑一心于色身之內,認一漚體,目爲全潮”(《楞嚴經》)。這就是唯神論者的病根。
唯心、唯物、唯神叁種學說,盲人摸象,各執偏見。或因近視,認爲牛的影像就是牛;或以管窺牛,見了牛角,就以爲牛角是牛。本來是不錯的,他但們的弊病就在沒有見到牛的全體。惟有佛學,溯本窮源,把真實的白牛清清楚楚地指出來,如果因指而看牛,沒有不見真牛全體的。所以要救唯心、唯物和唯神的偏執,除了佛教就無法采究其全體。
佛教所說“明心性”、“清淨本然”、“離諸名相”、“無有方所”、“體自覺”、“體自明”……都是本有自爾之性德,本無所謂十方叁世,更無所謂大地、人、畜、木、石、地獄、天堂等等,只因妄念一起,就實現、顯現出宇宙間萬事萬物(諸有爲法)。心性又叫做常住真心、真如覺性、法身、實相等等,這些名相都是真理本體的別名,絕能所之對待,離有無之分別。佛學所謂“能”,即現在說的“主觀”、“主動”;所謂“所”,即現在說的“客觀”、“被動”。所謂“十方”,即現在所說的空間,東、南、西、北、東南、南北、西南、西北、上、下。所謂“叁世”,即現在說的時間,過去、現在、未來。
《楞嚴經》中富樓那問:“覺性清淨本然,雲何忽生山河大地?”
釋尊答:“性覺必明,妄爲明覺。覺非所明,因明立所。所既妄立,生汝妄能。無同異中,熾然成異。異彼所異,因異立同,同異發明,因此複立無同無異。如是擾亂,相待生勞。勞久發塵,自相渾濁,由是引起塵勞煩惱,起爲世界,靜成虛空。虛空爲同,世界爲異。彼無同異,真有爲法。覺明空昧,相待成搖,故有風輪執持世界。因空生搖,堅明立礙。彼金寶者,明覺立堅,故有金輪保持國土。堅覺寶成,搖明風出,風金相摩,故有火光,爲變化性。寶明生潤,火光上蒸,故有水輪,含十方界。火騰水降,交發立堅,濕爲巨海,幹爲洲。以是義故,彼大海中,火光常起,彼洲中,江河常注。水勢劣火,結爲高山。是故山石擊則成焰,融則成水;土勢劣水,抽爲草木。是故林薮,遇燒成土,因絞成水。交妄發生,遞相爲種,以是因緣,世界相續。複次富樓那,明妄非他,覺明爲咎。所妄既立,明理不。以是因緣,聽不出聲,見不超色。色香味觸,六妄成就。由是分開見覺聞知,同業相纏,合離成化。見明色發,明見想成。異見成憎,同想成愛。流愛爲種,納想爲胎。交媾發生,吸引同業,故有因緣生羯羅藍、遏蒲昙(胞胎中受生之質)等。胎、卵、濕、化,隨其所應。卵爲想生,胎因情有。濕以合感,化以離應。情想合離,更相變易。所有受業,逐其飛沈。以是因緣,衆生相續。富樓那,想愛同結,愛不能離,則諸世間父母子孫相生不斷。是等則以欲貪爲本。貪愛同滋,貪不能止,則諸世間胎、卵、濕、化,隨力強弱,遞相吞食,是等則以殺貪爲本。以人食羊,羊死爲人,人死爲羊,如是乃至十生之類,死死生生,互來相啖。惡業俱生,窮未來際,是等則以盜貪爲本。汝負我命,我還汝債。以是因緣,經百千劫,常在生死。汝愛我心,我憐汝色,經百千劫,常在纏縛。惟殺盜淫,叁爲根本,以是因緣,業果相續。富樓那,如是叁種,顛倒相續,皆是覺明,明了知性,因了發相,從妄見生。山河大地諸有爲相,次第遷流,因此虛妄,終而複始。”
這是富樓那因聞釋尊說法,明白世間法是有爲,如來藏是無爲。既然都是無爲,就應當無相,爲什麼忽然生起山河大地無情的世界以及有情的衆生呢?
釋尊依據富樓那這一問,首先詳細解釋:空如來藏是不變之體,不空如來藏是隨緣之用。首先說明世界相續,是由于地水火風四大,交妄發生,遞相爲種,以致生起依報世界,成住壞空,終而複始,相續不斷。如果不破迷成悟,返妄歸真,那就永無清淨的日子。耶稣教徒說世界末日將降臨,科學家說世界能毀滅,這都是不懂得世界相續的道理。
其次說明衆生相續,都是依業因感召而來,成爲四生,並不是另有什麼主宰。情想合離,各有善惡的分別,善業就飛升,惡業就沈墜。因緣有遠近,遠則無明爲因,業識爲緣;近則情想合離爲因,父母己業爲緣。四生轉換,叁界升沈,生死長縛,輪轉不休。這就是衆生相續。耶稣教徒說衆生是神造的,真是無稽之談。
再次說明業果相續,負命還債,鬧個不休,常在生死。愛心憐色,牽連不斷,常在纏縛。殺盜淫是叁種貪習根本種子,以這個種子爲因,現行爲緣,因緣互相資長,所以有業果相續 。這業果相續是和衆生相續不同的。衆生相續是約受生的一念而說;業果相續是統約曆劫積習而說。積習既深,輪轉莫停,一念之差,而變易無定。假如能夠頓絕一念,消除積習,那麼,變易就可定,輪轉也可定。總而言之,衆生不離業果,業果不離衆生。叁種相續,都是顛倒之相,從真起妄而有,所以說都是明覺。換言之,就是在真覺上生起妄明,所謂無明不覺生叁細,由細成粗,就是境界爲緣長六粗。這就是山河大地諸有爲相的生起。世界有成住壞空,衆生有更相變易,業果有彼此酬償,都是由此虛妄,妄有相續,終而複始,循環往複,無有止息。上面是釋尊解答富樓那的疑問。
真如覺性既立了真妄,于是有不變和隨緣的分別。平等不變,離差別相,無聖無凡,非善非惡,真實如常,是不變真如,也是空如來藏。隨緣生滅,起差別相,有聖有凡,有善有惡,是隨緣真如,也是不空如來藏 。就“不變真如”來說,萬法即真如,非…
《虛雲老和尚 答蔣公問法書(白話整理)》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