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異無。色不異空。妄不異真。煩惱不異菩提。衆生不異諸佛。如波浪不洶湧時。仍是平靜之水。又因迷惑而起。物有色妄。煩惱。衆生。等對待。故立......心無空。真。菩提。諸佛。......等假名。若根本不有迷。則物。色。妄。有。煩惱。衆生。......等假名。固不能立。即心無空。真。菩提。諸佛。......等假名。亦何有立。所謂唯心唯物。有神無神。皆是識心分別計度耳。或雲。“若是。佛學亦唯心論耳。”佛學雖說唯心。然與哲學上之唯心論懸殊。哲學上之唯心論。于心執有。于物執無。釋迦所謂以攀緣心爲自性。執生死妄想。認爲真實者。唯物論者。于物執有。于心執無。釋迦所謂顛倒行事。誤物爲己。輪回是中。自取流轉者。唯神論者。劃分物質實體。與神靈實體。爲截然不同之兩個世界。釋迦所謂惑一心于色身之內。認一漚體。目爲全潮者。各執偏見。或因近視。認牛之影像爲牛。或以管窺牛。見牛角者則認牛角爲牛。見牛頭者則認牛頭爲牛。本無不是。弊在不見真牛全體。佛教則溯本窮源。將真實白牛清楚指出。若因指觀牛。未有不見真牛全體者。故欲救唯心唯物論之偏閉。舍佛教莫屬。
佛教所言明心性。《或稱常住真心,真如覺性,法身,實相......等皆是真理之別名》清淨本然。離諸名相。無有方所。體自覺。體自明。是本有自爾之性德。絕諸能《即今稱主觀主動等》所《即客觀被動等》對待。本無所謂十方。《東、南、西、北、東南、東北、西南、西北、上下、即今稱空間。》叁世。《過去現在未來即今稱時間》更無所謂大地。人畜木石。地獄天堂等等。只以妄立一念。致起諸有爲法。《宇宙間萬事萬物》如“楞嚴經”《此經幾無法不備無機不攝,究佛學哲學者均不可不參究》釋尊答富樓那問。“覺性清淨本然。雲何忽生山河大地”雲。
“性覺必明。妄爲明覺。覺非所(客觀)明。因明立所。(客觀)所既妄立。生汝妄能。(主觀)無同異中。熾然成異。異彼所異。因異立同。同異分明。因此複立無同無異。如是擾亂。相待生勞。勞久發塵。自相渾濁。由是引起塵勞煩惱。起爲世界。靜成虛空。虛空爲同。世界爲異。彼無同異。真有無法。”
“覺明空昧。相待成搖。故有風輪。執持世界。因空生搖。堅明立礙。彼金寶者。明覺立堅。故有金輪。保持國土。堅覺寶成。搖明風出。風金相摩。故有火光。爲變化性。寶明生潤。火光上蒸。故有水輪。含十方界。火騰水降。交發立堅。濕爲巨海。幹爲洲潬。以是義故。彼大海中。火光常起。彼洲潬中。江河常注。水勢劣火。結爲高山。是故山石。擊則成焰。融則成水。土勢劣水。抽爲草木。是故林薮。遇燒成土。因絞成水。交忘發生。遞相爲種。以是因緣。世界相續。(星雲之說恐亦不及此說之詳)”
“複次富樓那。明妄非他。覺明爲咎。所妄既立。明理不踰。以是因緣。聽不出聲。見不超色。色香味觸。六妄成就。由是分開見聞覺知。同業相纏。合離成化。見明色發。明見想成。異見成僧。同想成愛。流愛爲種。納想爲胎。交遘發生。吸引同業。故有因緣生羯羅藍遏蒲雲。(胞胎中受生之質)等胎卵濕化。隨其所應。卵爲想生。胎因情有。濕以合感。化以離應。(佛在二千多年前指出)情想合離。更相變易。所有受業。逐其飛沈。以是因緣。衆生相續。”
“富樓那。想愛同結。愛不能離。則諸世間父母子孫。相生不斷。是等則以欲貪爲本。貪愛同滋。貪不能止。則諸世間胎卵濕化。隨力強弱。遞相吞食。是等則以殺貪爲本。以人食羊。羊死爲人。人死爲羊。如是乃至十生之類。死死生生。互來相啖。惡業俱生。窮未來際。是等則以盜貪爲本。汝負我命。我還汝債。以是因緣。經百千劫。常在生死。汝愛我心。我憐汝色。經百千劫。常在纏縛。惟殺盜淫。叁爲根本。以是因緣。業果相續。”
“富樓那。如是叁種顛倒相續。皆是覺明明了知性。因了發相。從妄見生。山河大地諸有爲相。次第遷流。因此虛妄。終而複始。”
真如覺性。既立真妄。于是有不變與隨緣之別。平等不變。離差別相。無聖無凡。非善非惡。真實如常。不變真如也。隨緣生滅。起差別相。有聖有凡。有善有惡。隨緣真如也。就不變真如言。萬法即真如。非心非物。非神也。就隨緣真如言。真如即萬法。即心即物。即神也。唯心論者。錯認識神。就隨緣真如。以爲即是真心。而倡唯心論。唯物論者。囿于邊見。就隨緣真如。即物之見。而倡唯物論。又據唯物而倡無神論。唯神論者。亦囿于邊見。妄生分別。就隨緣真如。即物與神之見。而倡唯神論。殊不知心即物。物即神。心物與神同一理體有物則有心有神。無心則無神無物。然此“有”非有無之有。乃非有而有之妙有。此“無”非斷絕之無。乃超有無之妙無。《此妙“有”妙“無”與下說之,無生之生與有生之生,其義頗奧,非語言文字可到,故爲禅門要關。》唯心論。唯物論。唯神論者。均未明斯義。互相攻擊。實則皆無不是。亦皆非是。一研佛學。自可渙然冰釋矣。
佛學對于宇宙本體之研究。除前述外。其他對于世界之構造與成壞。人身器官之組織。及其他種種問題。在“楞嚴經”及諸經論。多有詳細論列與說明。且大多與後來哲學科學發見者相合。現未及詳指。其于人生價值。則大菩薩之行願。已非他聖賢可及。經典上在在處處可見之。于此可知佛教之神妙及偉大處。然佛教絕非標奇立異以炫人。亦非故弄玄虛以惑衆。其一言一行。皆從戒定慧叁學親履實踐得來。何謂戒定慧。防非止惡曰戒。六根涉境。心不隨緣曰定。心境俱空。照覽無惑曰慧。防止叁業之邪非。則心水自澄明。即由戒生定。心水澄明。則自照萬象。即由定生慧。儒家亦有“定而後能靜。靜而後能安。安而後能慮。慮而後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終始。”之言。即哲學家亦莫不沈思竭慮以從事所學者。然儒者及哲學科學者。則以攀緣心。思宇宙萬物。不知宇宙萬物。亦是攀緣心所造成。能慮所慮。俱是攀緣心。欲而探求真理。等于趺坐椅上。欲自舉其椅。勢不可能。此今哲學者。對于認識論聚訟紛纭。莫衷一是。終無結論者。因此故也。佛則離言絕慮。以智慧覺照宇宙萬事萬物。如下座舉椅。故任運如如。此佛教括哲學。科學。宗教叁者。一爐共冶。又皆先知先覺者。蓋有由來也。日本以佛爲國教。近世之興。其維新諸賢。得力于禅學不少。爲衆所周知之事。若非其軍閥迷信武力。與道全乖。以殺戮爲功。以侵略爲能。安有今日之敗。
或疑佛教爲消極爲迷信。不足以爲國教。此特未明佛教者之言。實則佛法不壞世間相。豈是消極者。佛法步步引人背迷合覺。豈是迷信者。考佛梵名佛陀義譯覺者。自覺覺他。覺行圓滿。謂之爲佛。菩薩梵名菩提薩埵義譯覺有情。有出家在家二種。乃發大心爲衆生求無上道。一面自修。一面化他者。其積極與正信。恐無有出其上。佛教依折攝二義。立方便多門。何謂折。折者折伏惡人。昔石勒問戒殺于佛圖澄。澄曰。“子爲人王。以不妄殺爲戒殺義。”蓋在家大權菩薩。爲折惡利生故。雖執刀杖。乃至斬其首。于戒亦無犯。反生功德。因惡意而殺人。皆知不可。因善意而殺人。固是在家大權菩薩之金剛手眼也。何謂攝。攝者攝受善人。佛菩薩爲利益衆生。故不避艱危。有四攝法。一。布施攝。若有衆生樂財則施財。樂法則施法。使生親愛心而受道。二。愛語攝。隨衆生根性而善言慰喻。使生親愛心而受道。叁。利行攝。起身口意善行。利益衆生。使生親愛心而受道。四。同事攝。以法眼見衆生根性。隨其所樂而分形示現。使同其所作沾利益。由是受道。佛菩薩之積極爲何如。
何謂方便。方便者量衆生根器施諸權巧而渡之也。前述之四攝法。亦是方便之門。法華經化城喻品雲。“譬喻險惡道。回絕多毒獸。又複無水草。人所怖畏處。無數千萬衆。欲過此險道。其路甚曠遠。經五百由旬。時有一導師。強識有智慧。明了心決定。在險濟衆難。衆人皆疲倦。而白導師言。我等皆頓乏。于此欲退還。導師作是念。此輩甚可憫。如何欲退還。而失大珍寶。尋時思方便。當設神通力。化作大城廓。汝等入此城。各可隨所樂。諸人既入城。心皆大歡喜。此是化城耳。我見汝疲極。中路欲退還。權化作此城。汝今勤精進。當共至寶所。”......觀此可知釋尊分時設教。權施方便之深意。故最上根者與言禅。上根者與言教。重分析者與言唯識。普通者與言淨土。權設大乘小乘。不論出家在家。務求普化群機。使一切衆生。鹹沾法益也。近人觀佛子之對像跪拜。及淨土之持名念佛。即以其無神論立場。謂爲迷信。不知跪拜與對長上致敬何異。念佛對于修心有莫大之功。且持名念佛。不過方便初機之簡捷法門。更有觀像念佛。觀想念佛。實相念佛等法門。淨土自有無窮妙用者。人自不會耳。豈迷信哉。
或謂。基督教亦脫胎于淨土宗“阿彌陀經。”試觀耶稣身上搭衣。與佛相同。阿彌陀經說西方極樂世界。耶氏亦說天國極樂。淨土往生分九品。耶教李林天神譜。亦言天神分九品。阿彌陀經說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耶氏亦言你不在人間立功。上帝不許你到天國。淨宗二六時念佛名號。求佛接引。耶氏亦以早晚祈禱上帝哀祐。至佛門有灌頂之法。耶氏亦有洗禮之儀。——觀此耶氏教義。與淨土宗趣。大致相同。而耶氏誕生于釋迦後千有余年。當是曾受佛化。得阿彌陀經之授。歸而根據之。另行創教。似無疑義。且耶氏曾晦迹叁年。當是赴印度參學。事雖無據。而迹其蛛絲馬迹。似非厚誣雲雲。其言良非向壁虛構。不過表面上看來。耶氏雖類似淨宗初機之持名念佛。實際則遠遜之。耶教著于他力。明其然。而不明其所以然。迹近勉強。持名念佛。則重他力自作相應。如楞嚴經大勢至圓通章雲。......“十方如來。憐念衆生。如母憶子。若子逃逝。雖憶何爲。子若憶母。如母憶時。母子曆生。不相違遠。若衆生心。憶佛念佛。現前當來。必得見佛。去佛不遠。不假方便。自得心開。......我本因地。以念佛心入無生忍。今于此界。攝念佛人。歸于淨土。”有因有果。故理事無礙。且耶教說永生。淨宗則雲往生淨土。見佛聞法。悟無生忍。永生之生。以滅顯生。有生對待。終有滅時。無生之生。則本自無生。故無有滅。此所以稱爲無量壽《阿彌陀譯名》也。
願行菩薩行求無上道者。非必出家而後可行。在家亦無不可。不過出家所以別國主。離親屬。舍家庭者。意在脫離情欲之羁絆。舍私情而發展佛力之同情。舍私愛而爲偉大之博愛。以渡一切衆生爲忠。以事一切衆生爲孝。此大同之義也。孫中山先生嘗曰。“佛教乃救世之仁。佛學是哲學之母。宗教是造成民族。和維持民族一種最雄大之自然力。人民不可無宗教之思想。研究佛學。可補科學之偏。”今公亦以佛教之輸入中國。有裨益于中國之學術思想。故稱佛教爲今日之周旋國際。趨進大同之唯一大教。豈徒言哉。且今日信教自由。不能強人以迷信。只可令人心悅誠服而生正信。然則舍佛教其誰與歸。(下略)
《虛雲老和尚 答蔣公問法書(白話整理)》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