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虚云老和尚 答蒋公问法书(白话整理)▪P2

  ..续本文上一页心非物非神;就“随缘真如”来说,真如即万法,即心即物即神。

  唯心论者,错认“识神”,就随缘真如方面来看,以为随缘真如就是真心,因此倡唯心论。

  唯物论者,囿于边见,就随缘真如方面来看,以为随缘真如就是物,于是倡唯物论,又根据唯物而倡无神论。

  唯神论者,也是囿于边见,妄生分别,就随缘真如方面来看,以为随缘真如就是神而倡唯神论。这些人都是不明白心即物、物即神,心物与神同一理体,有物则有心有神、无心则无神无物的道理。不过,所谓“有”不是有无之有,而是非有而有的妙有;所谓“无”,不是断绝之无,而是超有无的妙无。唯心论、唯物论、唯神论者,均未明真义,互相攻击,实则都没有不是,也都不是。只要研究佛学,就可明白这个道理。

  佛学对于宇宙本体的研究,除了前面所讲述的以外,其他对于世界的构造和成坏,人身器官的组织,及其他种种问题,在《楞严经》及诸经论中,多有详细论列和说明,而且大部份与后来哲学与科学发现的地方都相合。对于人生的价值,如大菩萨的行为志愿,就不是世间上圣贤所能及,经典上在在处处,均可以见得到。由此可知佛教的神妙和伟大之处。

  然而佛教绝非标奇立异以炫人,也不故弄玄虚以惑众。佛教的一言一行,都是从戒定慧三无漏学中亲履实践得来。怎样叫做戒定慧呢?简单的说:防非止恶就是戒;六根涉境、心不随缘就是定;心境俱空、照览无惑就是慧。能够防止身、口、意三业的邪非,心水自然澄明,由戒生定;心水澄明了,就可自照万象,那就是由定生慧。儒家《大学》中也有“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的说法。哲学家也莫不沉思竭虑,以从事其所学。不过儒家以及哲学家、科学家,都是用攀缘心、虚妄心去思虑宇宙万物,却不明白宇宙万物也是攀缘心所造成。能虑、所虑都是攀缘心、妄想心。假如以此心探求真理,等于坐在椅子上,自己想把椅子举起来,绝无可能。因此,现今哲学家对于认识论,聚讼纷纭,莫衷一是,终无结论。

  佛学是离言绝虑,以智慧觉照宇宙万事万物,好像下座后举椅,运用自如。这就是佛学可以包括哲学、科学、宗教三者,冶为一炉。日本以佛教为国教,自明治维新以后,得益于禅学处不少,这是众所周知的。假若不是军阀迷信武力,以杀戮为功,以侵略为能,那不但是东亚的盟主,而且可以领导世界。

  又有人疑惑佛教为消极、为迷信,不足以为国教,这更是不明白佛教道理的人所说的话。实则佛法主张“是法住法位,不坏世间相”,安稳利乐一切众生,怎么可说是消极的呢?佛法步步引人背迷合觉,怎么可说是迷信的呢?佛是印度话“Buddha”,译成中国话的意义为“觉者”,自觉觉他、觉行圆满的意思。菩萨也是印度话,“Bodhisativa”译成中国话的意义为“觉有情”,有出家在家二种,都是发大心为众生求无上道,一面自修,一面化人。这种积极与正信,恐怕没有能超出其上的。

  佛教依据“折”、“摄”两种原则,立了很多方便的法门。怎样叫做“折”?“折”就是折服恶人。从前,石勒问戒杀于佛图澄(向佛图澄请教戒杀之义),澄答:“子为人王,以不妄杀为戒杀义。”这就是说,掌握大权的在家菩萨,为折服恶人、利益大众起见,虽然拿了刀杖,乃至斩恶人的头,都不算犯戒。因为恶意杀人,大家都是知道不可以的,但善意除害,却是在家大权菩萨的金刚手眼。

  怎样叫做“摄”?“摄”就是摄受善人。佛菩萨为利益众生起见,故不避艰危,有四种摄受法:一是“布施摄”,看众生的喜乐而定布施的内容和方法,有的众生喜欢财物,就施财;有的众生喜欢闻法,就给他讲法,这样使令众生生亲爱心而受道。二是“爱语摄”,随众生的根性而用善言语加以慰问晓喻,使众生以欢喜心闻道修道。三是“利行摄”,以身作则,身口意都做善事利益众生,使众生以欢喜心闻道修道。四是“同事摄”,用法眼看众生的根性,看众生所欢喜而分别示现,使众生共同操作而沾利益,由是以欢喜心闻道修道。这种四摄法门,是何等的积极!

  怎样叫做方便呢?方便是根据众生的根器而施用各种权巧的方法,使一切众生得度。前面讲的四摄法,也是方便的法门。《法华经·化城喻品》说:

  “譬喻险恶道,回绝多毒兽。又复无水草,人所怖畏处。无数千万众,欲过此险道。其路甚旷远,经五百由旬。时有一导师,强识有智慧,明了心决定,在险济众难。众人皆疲倦,而白导师言:我等皆顿乏,于此欲退还。导师作是念,此辈甚可悯,如何欲退还,而失大珍宝?寻时思方便,当设神通力,化作大城廓。汝等入此城,各可随所乐。诸人既入城,心皆大欢喜。此是化城耳,我见汝疲极,中路欲退还,权化作此城。汝今勤精进,当共至宝所。”

  读了《法华经》这一段经文,就可知道当年释尊分时设教、权施方便的深意和密意。最上根者,就和他言禅;上根者,和他说教;重分析者,给他讲唯识;无论上根利器,还是普通一般人,都可教他们修净土。又权设大乘、小乘,不论出家在家,务求普化群机,使一切众生能沾到法益。

  现代有些人看见佛教徒对佛菩萨像行叩拜的大礼,又看见修净土的人念阿弥陀佛,他们就站在凡夫的无神论立场,大肆攻击,说这是“迷信”。他们不知道叩拜佛像和对长辈行三鞠躬致敬又有什么分别?一心念佛对于修心有莫大的功效。而且持名念佛,不过是方便初机的简捷法门,更有观像念佛、观想念佛和实相念佛等法门。净土自有无穷妙用,因为大家都不懂,便可视为迷信吗?

  又有人说:“基督教也是脱胎于净土宗《阿弥陀经》,试看耶稣身上所搭的衣,就和佛的衣相同;《阿弥陀经》说西方有极乐世界,耶稣也说天国极乐;净土往生分九品,耶稣教《李林天神谱》也说天神分九品;《弥陀经》说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耶稣也说你不在人间立功,上帝不许你到天国;净土宗二六时念佛名号,求佛接引,耶稣也用早晚祈祷上帝眷顾;佛门有灌顶之法,耶稣也有洗礼之仪。凡此种种,耶稣的教义,和净土宗的旨趣,似乎大致相同。耶稣诞生于释迦后千余年,当时曾受佛化,得授持《阿弥陀经》,根据这部经另行创设新教,似无疑义。耶稣曾在当时晦迹三年,赴印度参学。现存历史书上虽然没有记载,然从蛛丝马迹,可以窥见一斑,决不是向壁虚构。”

  不过表面上看来,耶教虽类似净土宗初机的持名念佛,但实际上远不如净土宗。耶教著重于他力,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迹近勉强;持名念佛,则注重他力和自力相应。例如《楞严经·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说:“十方如来,怜念众生,如母忆子;若子逃逝,虽忆何为?子若忆母,如母忆时,母子历生,不相违远。若众生心,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去佛不远;不假方便,自得心开。如染香人,身有香气,此则名为香光庄严。我本因地,以念佛心入无生忍;今于此界,摄念佛人,归于净土。见佛闻法,悟无生忍。”“永生”的“生”,是生灭法,因灭而显生,是对待的;有生,自然也有灭,怎么能“永生”?“无生”的“生”,则是涅槃法,本自无生,故无有灭,所以称为无量寿(阿弥陀译名)。这也都是耶教和净土宗本质不同的地方。

  凡是愿行菩萨行、求无上道的人,不必一定要出家,在家也是可以的。不过出了家,离开亲属的恩爱,舍弃家庭的温暖,用意是脱离凡情物欲的羁绊。舍凡夫之“私情”,而发展佛力之“同情”;舍自我之“私爱”而成就无我伟大之“博爱”。以救渡一切众生为“忠”,以侍奉一切众生为“孝”,这就是大同的精义。孙中山先生曾经说过:“佛教乃救世之仁,佛学是哲学之母,宗教是造成民族和维持民族一种最雄大的自然力,人民不可无宗教之思想。研究佛学可补科学之偏。”今日的社会,是信教自由的社会,不能强人以迷信,只可令人心悦诚服而生正信,佛教就有这种功效。

  以上便是1942年,虚云老和尚一○三岁时,同林、蒋等人所谈的内容。现在我们能够看到这样的文字材料,还要感谢当年的朱竞宙居士、律航法师、苏芬居士等一大批人,没有他们的努力,我们这些晚辈哪能有这么好的福报。

  以下为原文:

  

  民国三十二年癸未一百有四岁

  一月。在息灾法会修忏仪。至二十六日圆满。主席林公。暨各长官蒋公戴公何公等。分设斋招待。蒋公详细问法。条列唯物唯心。及神与基督之理。以书答之。在慈云寺。华岩寺。上堂开示。侍者惟因笔记之。

  [附录]答蒋公问法书

  (上略)佛教者。实今日周旋国际。趋进大同之惟一大教也。目下世界有两种力——唯神论与唯物论。否认轮回果报之说。故其影响所及。不可说。不可说。基督教之唯神论。虽有为善者神给与快乐报酬。为恶者神施以痛苦惩罚之说。然以神之存在。认为自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故不能令人深信。且贻唯物论者口实。此基督教所以不能维系世界和平之故。实则神即是物。物即是心。心亦是神。然神亦非神。物亦非物。心亦非心。佛明三界《宇宙》本无一法《事物》建立。皆是真心起妄。生万种法。“真心”亦不过因有妄物对待而立之假名。究其实。所谓真心亦非是。譬如大海。心是水。万法《万事万物》是波浪。平静者称为水。汹涌者称波浪。波浪平静时仍是水。水汹涌时又成波浪。又因有汹涌之波浪。故称不汹涌者为平静之水。假使根本不有汹涌之相。波浪之假名固不能立。平静之假名亦何由生。立亦不过吾人随意立之假名。相信鱼类或称水为空气。故知物即是心。有即是无。色即是空。妄即是真。烦恼即菩提。众生即诸佛。一念迷惑时。心成物。无成有。空成色。真成妄。菩提成烦恼。诸佛成众生。如水汹涌时即波浪。若一念觉悟时。物不异心。有不…

《虚云老和尚 答蒋公问法书(白话整理)》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