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大圓滿前行廣釋 第六十一節課▪P2

  ..續本文上一頁的相續種下善根,慈悲和智慧的火焰,就可以一代一代傳下去,這非常有意義。

  不然的話,整天把目光和精力放在財富上,這不但不能利益衆生,自己的修行也不會成功。爲什麼這樣說呢?你可以想一想,假如整天爲了做買賣而四處奔波,必會將求學參學、積資淨障等該做的聞思修行忘得一幹二淨,而且也沒有求學修行的機會,最終跟世人同流合汙,自己的良心也會失去。有些出家人今天到香港,明天到北京,逢人就宣傳:“最近我們公司要上市了,應該沒問題。過段時間我准備搞搞關系,跟民政局、商務部的領導見見面。我相信以後的發展肯定更好,不管是整個寺院的規模,還是……(不能這樣說,嗡班紮薩埵吽!)”

  甚至有些出家人,連晚上睡覺都一直在考慮經營的賬目:“這個生意的成本是多少?路費扣多少?每件産品能賺多少?投入資金後,得來的利潤除去國家的稅收、工人的工資、電費、水費、房租,到底能不能賺錢?哦,恐怕有點困難……”如此久而久之,自己身不由己地在迷茫中打轉轉,勢必會斷絕信心、出離心、慈悲心等的根本。(雖然他每天想著賺錢、賺錢,結果卻可能是虧錢、虧錢,最後連成本都收不回來。)

  從前,米拉日巴尊者來到一座寺院,晚上在一位僧人家中就寢。由于尊者常以普通人的形象雲遊,故那個僧人不認識他,二人一起吃過晚飯後,就各自休息了。那僧人躺下以後,心裏便展開這樣一幕籌劃:“明天殺一頭牦牛[3],我該怎麼銷售它的皮肉呢?它的頭可以賺這麼多,大腿賺這麼多也沒問題,前腿的肩胛部分可以賺這麼多,小腿也能賺上這麼多……”他將裏裏外外的部位盤算好了,整個晚上都沒有睡,除了牛的尾巴以外,一切均已計劃妥當。(不知道當時一頭牦牛賣多少錢?去年我們到紅原放生時,牦牛被殺之後,肉直接運到拉薩的話,一頭大牦牛,要五千塊左右,這是比較貴的。還有一部分會運到成都,一頭是叁四千塊錢。)

  這時天也亮了,那個僧人立刻起來,裝模作樣地念經禮佛、供施食子等,做些習慣性的佛事。他見米拉日巴尊者仍然沈睡不醒,一直在打呼噜,便過去冷嘲熱諷地說:“你自以爲是個修行人、舍事者,可法事、誦經等什麼也不做,竟然還在睡懶覺。”

  尊者回答說:“實在對不起!本來我平時是不睡懶覺的,但昨天夜裏,我一直在考慮如何出售一頭被殺的牦牛,沒有空出時間來睡覺,因此今天早晨才睡著,沒想到一下子睡過頭了。哎喲,是不是天亮了?好想睡哦,不過牦牛的尾巴還沒算好……”尊者的這番話,淋漓盡致地揭穿了那個僧人內心的醜惡。

  可見,一個人出家若只是表面形象,骨子裏一門心思想賺錢,那不要說白天沒有修行的機會,連晚上睡覺的時間也沒有。現在唯一經商的那些人,白天晚上都在考慮生意賬目,經常處于散亂中荒廢光陰,在死亡的時候,也只能在這種迷亂的狀態中死去,一輩子沒有真正行持過善法。

  此處本來是講“不與取”,但華智仁波切主要針對當時的狀況,指出了出家人經商的過失。其實現在也是如此,有些出家人把經忏當成賺錢的工具,正如前不久有個居士所說,寺院根據超度者身份的高低,價位上也相應有上、中、下等之別。甚至開光加持也有了價錢,上等開光值多少錢,中等開光值多少錢……很多人打著佛教的旗號行事,實際上就是在做買賣。如此成天爲賺錢籌劃、安排、設計,肯定要耗費很多時間和精力,修行勢必受到影響。

  其實作爲真正的修行人,除了維持基本的衣食以外,最好是將精力放在利益衆生、修學佛法上。尤其是一個道場的住持大德,應該關注寺院有沒有聞思修行,而不要把它當成專門賺錢的單位。現在有種說法是:“佛教搭臺,經濟唱戲。”先用佛教搭好臺子,再在這個平臺上發展經濟,從世間的角度來講,這確實是個方便,因爲現在信教的人越來越多了。但從佛教的本意來看,當人們遇到各種痛苦時,內心需要一種信仰,這時最好能給他佛法的教育。否則,建寺院只是爲了賺錢,當地領導可能比較高興,但這對人類社會沒有意義,對弘揚佛法也沒有意義。

  不過,現在末法時代,這種現象很難避免。蓮花生大士說過:“人不變心變,人不變時變。”雖然總體而言,人是不變的,但人心會變,時代也會變。因此,作爲出家人,某些方面一定要注意。不然的話,如果整天忙著做生意,那十種不善業幾乎全都具足了。

  比如,在銷售過程中,本來自己賣的是低劣商品,卻巧舌如簧地說:“我自己買進時,成本也是花了多少錢。先前某人說給怎樣的價,我都沒有賣。但如果你要,算了,看在你的面子上,我就不賺錢了,賠一點也可以……”全是一派胡言,這就是妄語

  別人在進行交易時,自己如果也很想買,就謊稱這個物品不好,在買賣雙方之間製造不和,最終使自己得利,這是離間語

  口出不遜地說對方質量太次、數量不對,或因欠款不還而吵得天翻地覆等,這是惡語。不過也有公司規定:在接待客戶時,不能說惡語,態度要溫和。有些商場還要求:不能跟顧客吵架。所以,個別人雖然很想吵,嘴皮也一直在動,但還是盡量壓著。按照他們的規定,只要口中不說出來,心裏生嗔恨是不“犯戒”的。

  毫無意義地評論價格太高,本來不想買也與對方討價還價等,屬于绮語

  想盡一切辦法欺騙別人,野心勃勃想把對方的財物據爲己有,這是貪心

  希望他人一敗塗地,這是害心。生意人很容易起這種心,所謂“大魚吃小魚,小魚吃蝦米”,一直想把別人吞下去。

  殺羊、殺魚、殺雞等做買賣,就是殺生

  可見,在經商的時候,十不善業除了邪見、邪淫以外,其他都已直接具足了。當然,間接也可具足這二者,比如爲了談生意,踏入不正當的場所,這是邪淫;生意做久了,不好好聞思修行,自然就會诋毀因果、叁寶,這就是邪見。如《大寶積經》雲:“貪著他資財,數起于嗔恚,興種種邪見,是人趣惡道。”假如貪著別人的財産,數數生起嗔心及邪見,此人逐漸會毀壞自己的道心,將來定會墮入惡趣。

  除了造不善業之外,做生意如果經營不順利,還會傾家蕩産,使大家深感痛苦,最終損人害己,甚至落得個餓死的下場。如果搞得好,生意稍有起色,那不論賺了多少也不知足,一直貪得無厭,就算是財産與多聞天子不相上下,也仍舊興致勃勃從事罪大惡極的經商。現在許多人都是這樣,即使擁有幾千萬、幾億,但還是不斷在投資,一輩子既沒爲社會做什麼事,也沒享受過一天的快樂。到頭來,就這樣在忙忙碌碌、散散亂亂中,壽命已經到了盡頭。由于畢生沒有行持過善法,每天都大吃大喝,殺害了無量衆生,也欺騙了無量衆生,臨終時只能是手抓胸口,悲慘地墮入叁惡趣。誠如《正法念處經》所言:“若人爲惡貪,常覆其心者,恒入于地獄,及在餓鬼等。”

  因此,有錢人的生活看似充滿歡歌笑語,但因爲他們造的業太多了,這些快樂只是暫時的。要知道,凡是生意場上的人,總是懷揣惡念、居心叵測,心裏裝著各種陰謀詭計,像刀刃、矛尖、針尖一樣與人針鋒相對,特別惡毒。所以,有些做生意的人一旦出家,在很長時間中,惡心都轉不過來,即使身處于清淨的僧團,也還是用世間方法來對待僧衆,甚至對叁寶的財産不懂取舍,完全背離了饒益他衆的菩提心,結果只能使無邊的惡業一增再增。

  那麼,既然做生意的過患這麼大,或許有人會問:“出家人若爲寺院弘法利生做些生意,在家人爲了維持生活而經商,是否都不如法呢?”

  這也不能一概而論。出家人做生意,若是爲了利益衆生、護持僧衆,佛陀在《毗奈耶經》中有開許。《瑜伽師地論》講十一種利他事業時,也說過:“或是出家,便有營爲衣缽等業;或是在家,便有無倒商估營農仕王等業。”出家人爲了基本的衣食,可以做些生意;而在家人的話,依靠務農、經商、做官等維生,也是可以的,只要不特別顛倒就行。例如,你到批發市場進一些貨物,再拿到小賣部去賣,從中賺取利潤是很正常的。

  還有,《雜阿含經》中也講得比較清楚:“始學功巧業,方便集財物,得彼財物已,當應作四分:一分自食用,二分營生業,余一分藏密,以擬于貧乏。”一個人通過學習工巧技術,可將其作爲一技之長來謀生,依靠這種方便積累財富後,應將賺來的錢分爲四份:一份自己使用;兩份用于投資;最後一份儲存起來,以備不時之需。但現在許多人不懂這一點,賺了錢以後,自己不舍得用,又全部投資進去,最後連本錢都拿不回來。所以,大家應該學學佛陀的這個方法,比如你賺了四百萬時,其中一百萬自己使用,兩百萬作爲運轉資金,還有一百萬就放著不動,一旦出現經濟危機、金融風暴,便可以用它來應急。

  所以,佛陀在有關經典中,對在家人所講的求財方法,是要具足“無倒”、“智慧”。《妙法聖念處經》也說:“若于有情所,如同父母想,能離不與取,智慧福無量。”若能把一切有情當作父母,便可遠離不與取,並獲得無邊的智慧與福德。因此,一個人要“以智慧擇法,以大悲待衆,以信心求證”,這是我強調的叁點,也是修行人的基本要素。

  話說回來,不與取也像殺生一樣,具有罪業的四種分支,這在《叁戒論》等論中也講過。因此,我們甚至僅僅給獵人、強盜等少許口糧,也將分毫不差地得到他們殺生或不與取的罪業。所以,幹壞事的人,最好不要去幫助他,也不要從人力、財力等各方面支持他,否則,就會給自己帶來不好的果報。

  以上講了不與取的過失,這些道理很重要。大家在求學的過程中,雖不敢說當下大徹大悟,但每天都應從佛法中獲得一些受益。要知道,佛法真的很難得,你們有緣得到時,務必要好好珍惜,不要置之不理。然而,人的心理有時特別奇怪,輕易得到的往往不重視,而越是得不到的,就越會倍加珍惜。

  唐朝有位鳥窠禅師,他以樹爲家,因住在樹上而得名。有個弟子跟他苦行了六年,禅師一句佛法都沒傳。有一天,弟子生起了厭煩心,對師父說:“我辛辛苦苦依止您六年了,但您從不爲我開示法要。今天我就離開了,要去參訪其他上師,研究佛法。”禅師問:“你要什麼呢?”弟子回答:“要佛法啊!”禅師聽他這麼說,不疾不徐地從破爛的僧衣上,抽出一根脫松的線,對他說:“你看,這不是佛法嗎?”弟子一看,當下就豁然開悟了。

  所以,是不是我講得太多了,你們才不能開悟啊?雖說有些上師不需要傳法,光是用行爲表示一下,弟子就能大徹大悟,但這是禅宗利根者的特點,不一定人人都是如此。其實,大家即使現在沒有開悟的境界,但對佛教取舍因果的基本道理,每天哪怕聽一堂課,也會有一堂課的收獲。

  如今,有些人學佛非常精進。今天我接到一個電話,是蘭州大學中國哲學系一位研究生打來的。她說從去年“金剛薩埵法會”到現在,還不到一年的時間裏,就把智悲佛網“法音宣流”的課程都聽完了。我問:“大概有多少節課?”回答是:“1300多節課。”她說自己晚上只睡叁四個小時,甚至有時只睡兩個小時,平時除了聽學校的課程外,其他時間一直用來學習佛法。相比之下,個別道友就應該值得慚愧了,你們一周聽兩叁堂課,都會抱怨壓力大。那天有個居士說:“您知不知道,我們特別努力啊!”我問:“爲什麼?”“我們一個禮拜,要聽一節課哦!”(衆笑)

  

  

文殊師利勇猛智 普賢慧行亦複然

  

我今回向諸善根 隨彼一切常修學

  

叁世諸佛所稱歎 如是最勝諸大願

  

我今回向諸善根 爲得普賢殊勝行

  

  


  [1] 非法秤鬥:私下製造的秤鬥。

  

  [2] 《發覺淨心經》:二卷,隋阇那崛多譯。《大寶積經·發勝志樂會》第二十五之異譯。

  

  [3] 他應該是個形象僧人,真正的出家人不可能殺牦牛。

  

  

《大圓滿前行廣釋 第六十一節課》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