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一节课
思考题
239、不与取分为哪几种?各自有什么特点?
240、现在有些出家人做生意,对此现象你如何看待?请从两方面来分析。
241、为什么说做生意的话,很容易把十种不善业都占尽了?你对此有哪些感触?
顶礼本师释迦牟尼佛!
顶礼文殊智慧勇识!
顶礼传承大恩上师!
无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 愿解如来真实义
为度化一切众生,请大家发无上殊胜的菩提心!
十不善业中,身不善业之“杀生”讲完了,现在讲“不与取”。
己二(不与取)分三:一、权威不与取;二、盗窃不与取;三、欺诳不与取。
庚一、权威不与取:
像国王之类势力强大的人,不是依靠合法税收,而是以非法暴力强取豪夺他人的资源、矿产、土地等,或动用军队明目张胆地掠夺。诸如此类的不与取,叫做权威不与取,或势力不与取。
如今,世间人的贪婪极其炽盛,据说在2003年,美国就是为了抢夺石油,才对伊拉克发动了战争。1840年,外国列强侵占中国领土,勒索巨额赔款,谋取经济、政治、军事上的种种特权,也是源于一个“贪”字。这些国家对国家的掠夺,属于大的“权威不与取”。而在人与人之间,强者夺取弱者的财物,则是小的“权威不与取”。比如在读书时,自己喜欢的笔、玩具,常被大孩子抢走,而且连说都不敢说,如此光天化日下把他人的东西归为己有,就属于这种不与取。
其实不与取这条戒非常严格,如果把别人的两三元钱,明里暗里地弄到手中,就已经触犯了这条戒律。所以,此戒特别容易犯。
庚二、盗窃不与取:
诸如盗贼一类的人,趁着主人没有看见时,偷偷摸摸地窃取饮食、财物等,这叫做盗窃不与取。
在大城市里,近几年来,偷盗现象十分常见。有时我们出家人去“人人乐”、“家乐福”等超市买东西,售货员就寸步不离地盯着,生怕一个不小心,东西就被我们偷走了。有一次我跟售货员说:“我不会偷,你不用总是跟着。”但听说他们超市一个月就被偷了一百多次,损失相当严重。
这种现象,在学校中也时有发生,不管是衣服、学习用具,常常丢失一些东西。做这种事的孩子,一方面可能是老师没灌输正面的教育,另一方面,也是由于个人的不良习气。如果他从小没有改正过来,那长大之后,很可能会变本加厉、贪污投机,最终毁坏自己和他人。
对没有良心的人来说,把别人的财物偷到手里,自己就觉得非常快乐,但是有良心的人知道,这会让别人极其痛苦。《大智度论》云:“他物不可触,譬如大火聚,若盗取他物,其主泣懊恼。”意思是,我们不应盗窃他人的财物,否则,这些将如大火般焚烧你,而且失主也会哭泣懊恼,像发疯了一样到处找:“我的钱和卡不见了,怎么办!”
现在的社会,盗窃现象相当猖獗。城市里的人为防止小偷登门入室,都安上了防盗门、防盗窗,楼房里有一层层的铁门,如临大敌,自己的私人空间搞得像囚牢一样,怎么样都没有安全感。究其原因,就是因为社会风气越来越差,人们的道德、良心、善心越来越少,恶心、贪心、嗔心、邪见越来越增盛。这样一来,即使高楼大厦一年比一年高,轿车、豪宅一年比一年舒适漂亮,但内心的伦理道德日益下滑,人们的快乐反而日益减少。因此,现在大城市的幸福指数越来越低,原因也在这里。
所以,偷盗是非常不好的恶行,人们从小就应该明白这一点。作为出家人,根本不可能偷东西,除非你隐藏得好,没被人发现,否则无法呆在僧团里。而在家人的话,有些教育可能是出了问题,个别偏僻地方把盗贼视为英雄,家长见孩子偷了东西,不但不惩罚,反而还一直鼓励:“真厉害,可以给你奖励!下次能不能再偷点别的?你现在越来越懂事、越来越聪明了,长大后肯定更了不起,真是个英雄!”这种教育极其颠倒。我们作为人,务必要懂得取舍之理。
庚三、欺诳不与取:
在经商贸易等过程中,用谎话连篇、短斤少两、非法秤斗[1]等手段,欺骗对方,以获取他的财物,这叫欺诳不与取。
谄诳和欺骗,在生意场合中极为常见,可如今,甚至救死扶伤的医院也无法避免。据有关媒体曝光,一种克林霉素的抗生素出厂价只有4元多,到了医院就要卖30多元。而且,市场上食品的质量也越来越差。有些食品在申请许可证时,质量还算可以,但后来在经销的过程中,就偷工减料、唯利是图了,以至于对人体有利的成分越来越少,有害的东西越来越多。如此不择手段,其结果,只能是人类自己毁灭自己。
当今这个商业时代,假如大多数人能取舍因果,凭着良心做事,应该能获得一些利益。然而事实却与之相反,无数人在贪心的驱使下无恶不作,以谄诳虚伪的手段来骗取财物,对此没有惭愧心,没有因果心,没有善良心,一味地只想牟取利益,这样一来,势必会造下许许多多恶业。《正法念处经》亦云:“若人行欺诈,方便取他物,则是大贪心,常行不善行。”现在一些贪官落网以后,听了他们的罪行,很多人都大吃一惊:“啊,为什么这么贪!他的良心是不是被狗吃了?”其实这些人之所以如此,就是因为在大贪心的吹动下,自己完全失去了控制,根本没有做人的观念。
我经常想,世人若能守持佛教最基本的三皈五戒,那么一定会社会和谐、国家稳定。但可惜的是,大家不知道佛教如此殊胜,不说是一般人,就算万人之上的国家领导,连五戒有时也守不了,如此,想要对社会、对自己做非常有意义的事,肯定相当困难。
其实,佛教的戒律,与世间的伦理道德并不相违。且不论比丘、比丘尼的诸多戒条,仅仅是在家居士所受的五戒,对社会有何等利益,大家想想就会明白。比如说,一个大城市的市长或市委书记,若能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喝酒,那么在他的任期之内,一般不会出现大的违缘,不会像现在很多官员那样,到了一定时候,就无法抗拒金钱的诱惑,最后毁坏自己的一切。因此,作为世间人,应当好好思维这些道理。
关于盗窃,当前很多人认为,只要没有亲自偷东西,仅仅以经商等欺骗手段赚钱,这不会有什么过失。但实际上,你若通过尔虞我诈的欺诳手段经商,那无论赢得多少利润,都与直接偷盗没有差别。
尤其值得提醒的是,当今末法时代,在家人做生意比较正常,但许多出家的僧人,甚至众人敬仰的高僧大德,若不把经商看成是过患或罪恶,平时也没有想过闻思修行或利益众生,只是将毕生精力都放在经商上,整天为此忙得焦头烂额,还自以为精明能干,这是十分颠倒的。
网上常见有人评论:“某某大德,不是佛法的高僧,而是经商的大老板。”这或许是无因诽谤,但也可能真实说到了他的过失。不管怎样,僧人经商很不好,再没有比这更能毁坏僧人的相续了。佛陀在《发觉净心经》[2]中也说:“我今出家求利德,莫作诤竞生恶心,无有田地及商估,为何事故起诤斗?”我们出家是为了求功德,最好不要与人竞争、生恶心,如果没有田地也不经商,又有何事让我们争斗呢?
因此,出家人应当看破世间琐事,既然已经身披袈裟、剃除须发,就应利益一切众生,假如还像在家人那样,想方设法地赚大钱,这是很不应理的。而且,出家人所居住的寺院,也应该是闻思修行、弘法利生的道场,不能借此来牟利敛财。
你们来藏地求学的出家人,以后要将目光放在弘扬佛法上,这对每个人来讲最重要。大家应该清楚,上等的修行人,在证悟超胜的开悟境界后,能利益无边无际的众生(像藏地有位大德,是噶丹巴的四大弟子之一,他一辈子造了108座寺院;汉地的虚云老和尚,也是坐拥十五道场,中兴六大祖庭,兼承五宗禅门);中等修行人,维护道场的同时,自己精进修行;下等修行人,整天生出不同的烦恼;最下等的修行人,不但不能利益众生,反而经常做些损人不利己的事。所以,我们即使现在做不了第一种人,但个别人以后也许能做到。对于他们的境界,自己就算达不到,但也一定要随喜。
有些人经常说:“一切都是空性的,修道场有什么用呢?”这种说法不正确。虽然在胜义中万法皆空,但在世俗中,积累资粮也不能放弃。虚云老和尚曾讲过:“空花佛事时时做,水月道场处处建。”像空中鲜花一样无自性的佛事,时时都要做;像水月般显而无实有的佛教道场,处处都要建。寺院如果多了,还是很有好处的。就像在我们藏地,每个山谷下都有小寺院,即便在佛教遭受灭顶之灾的年代,这些小寺院对周围的老百姓,也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
要知道,现在不像过去,宗教政策还是比较宽松的,如果各方面因缘具足,尤其在汉地,应该多建一些寺院。假如一个城市有几百万人,但只有一座寺院,那用世间的话来讲,“根本不能满足信教群众的要求”。现在很多人对佛教有信心,每逢初一十五,寺院的门口就人山人海,挤都挤不进去。若能在各地多建一些道场,还是很有意义的。
所以,你们来藏地求学的道友,一旦学好了,还是应该落叶归根,回到自己的故土。我们藏地也有种说法是:“禽老回原巢,人老归故土。”到时候,你们如果有能力、有条件,应该修建一些道场。虽说像古大德那样一人建108座,恐怕不太现实,但一人建一座寺院或精舍,应该是可以的。当然,这些精舍也不能始终关着门,除了自己以外,谁都不让进,这样会无法跟众生结上缘。如果能够对外开放,周围起码会有十几个人常来听佛号、学佛法,渐渐给他们…
《大圆满前行广释 第六十一节课》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