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一節課
思考題
239、不與取分爲哪幾種?各自有什麼特點?
240、現在有些出家人做生意,對此現象你如何看待?請從兩方面來分析。
241、爲什麼說做生意的話,很容易把十種不善業都占盡了?你對此有哪些感觸?
頂禮本師釋迦牟尼佛!
頂禮文殊智慧勇識!
頂禮傳承大恩上師!
無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萬劫難遭遇
我今見聞得受持 願解如來真實義
爲度化一切衆生,請大家發無上殊勝的菩提心!
十不善業中,身不善業之“殺生”講完了,現在講“不與取”。
己二(不與取)分叁:一、權威不與取;二、盜竊不與取;叁、欺诳不與取。
庚一、權威不與取:
像國王之類勢力強大的人,不是依靠合法稅收,而是以非法暴力強取豪奪他人的資源、礦産、土地等,或動用軍隊明目張膽地掠奪。諸如此類的不與取,叫做權威不與取,或勢力不與取。
如今,世間人的貪婪極其熾盛,據說在2003年,美國就是爲了搶奪石油,才對伊拉克發動了戰爭。1840年,外國列強侵占中國領土,勒索巨額賠款,謀取經濟、政治、軍事上的種種特權,也是源于一個“貪”字。這些國家對國家的掠奪,屬于大的“權威不與取”。而在人與人之間,強者奪取弱者的財物,則是小的“權威不與取”。比如在讀書時,自己喜歡的筆、玩具,常被大孩子搶走,而且連說都不敢說,如此光天化日下把他人的東西歸爲己有,就屬于這種不與取。
其實不與取這條戒非常嚴格,如果把別人的兩叁元錢,明裏暗裏地弄到手中,就已經觸犯了這條戒律。所以,此戒特別容易犯。
庚二、盜竊不與取:
諸如盜賊一類的人,趁著主人沒有看見時,偷偷摸摸地竊取飲食、財物等,這叫做盜竊不與取。
在大城市裏,近幾年來,偷盜現象十分常見。有時我們出家人去“人人樂”、“家樂福”等超市買東西,售貨員就寸步不離地盯著,生怕一個不小心,東西就被我們偷走了。有一次我跟售貨員說:“我不會偷,你不用總是跟著。”但聽說他們超市一個月就被偷了一百多次,損失相當嚴重。
這種現象,在學校中也時有發生,不管是衣服、學習用具,常常丟失一些東西。做這種事的孩子,一方面可能是老師沒灌輸正面的教育,另一方面,也是由于個人的不良習氣。如果他從小沒有改正過來,那長大之後,很可能會變本加厲、貪汙投機,最終毀壞自己和他人。
對沒有良心的人來說,把別人的財物偷到手裏,自己就覺得非常快樂,但是有良心的人知道,這會讓別人極其痛苦。《大智度論》雲:“他物不可觸,譬如大火聚,若盜取他物,其主泣懊惱。”意思是,我們不應盜竊他人的財物,否則,這些將如大火般焚燒你,而且失主也會哭泣懊惱,像發瘋了一樣到處找:“我的錢和卡不見了,怎麼辦!”
現在的社會,盜竊現象相當猖獗。城市裏的人爲防止小偷登門入室,都安上了防盜門、防盜窗,樓房裏有一層層的鐵門,如臨大敵,自己的私人空間搞得像囚牢一樣,怎麼樣都沒有安全感。究其原因,就是因爲社會風氣越來越差,人們的道德、良心、善心越來越少,惡心、貪心、嗔心、邪見越來越增盛。這樣一來,即使高樓大廈一年比一年高,轎車、豪宅一年比一年舒適漂亮,但內心的倫理道德日益下滑,人們的快樂反而日益減少。因此,現在大城市的幸福指數越來越低,原因也在這裏。
所以,偷盜是非常不好的惡行,人們從小就應該明白這一點。作爲出家人,根本不可能偷東西,除非你隱藏得好,沒被人發現,否則無法呆在僧團裏。而在家人的話,有些教育可能是出了問題,個別偏僻地方把盜賊視爲英雄,家長見孩子偷了東西,不但不懲罰,反而還一直鼓勵:“真厲害,可以給你獎勵!下次能不能再偷點別的?你現在越來越懂事、越來越聰明了,長大後肯定更了不起,真是個英雄!”這種教育極其顛倒。我們作爲人,務必要懂得取舍之理。
庚叁、欺诳不與取:
在經商貿易等過程中,用謊話連篇、短斤少兩、非法秤鬥[1]等手段,欺騙對方,以獲取他的財物,這叫欺诳不與取。
谄诳和欺騙,在生意場合中極爲常見,可如今,甚至救死扶傷的醫院也無法避免。據有關媒體曝光,一種克林黴素的抗生素出廠價只有4元多,到了醫院就要賣30多元。而且,市場上食品的質量也越來越差。有些食品在申請許可證時,質量還算可以,但後來在經銷的過程中,就偷工減料、唯利是圖了,以至于對人體有利的成分越來越少,有害的東西越來越多。如此不擇手段,其結果,只能是人類自己毀滅自己。
當今這個商業時代,假如大多數人能取舍因果,憑著良心做事,應該能獲得一些利益。然而事實卻與之相反,無數人在貪心的驅使下無惡不作,以谄诳虛僞的手段來騙取財物,對此沒有慚愧心,沒有因果心,沒有善良心,一味地只想牟取利益,這樣一來,勢必會造下許許多多惡業。《正法念處經》亦雲:“若人行欺詐,方便取他物,則是大貪心,常行不善行。”現在一些貪官落網以後,聽了他們的罪行,很多人都大吃一驚:“啊,爲什麼這麼貪!他的良心是不是被狗吃了?”其實這些人之所以如此,就是因爲在大貪心的吹動下,自己完全失去了控製,根本沒有做人的觀念。
我經常想,世人若能守持佛教最基本的叁皈五戒,那麼一定會社會和諧、國家穩定。但可惜的是,大家不知道佛教如此殊勝,不說是一般人,就算萬人之上的國家領導,連五戒有時也守不了,如此,想要對社會、對自己做非常有意義的事,肯定相當困難。
其實,佛教的戒律,與世間的倫理道德並不相違。且不論比丘、比丘尼的諸多戒條,僅僅是在家居士所受的五戒,對社會有何等利益,大家想想就會明白。比如說,一個大城市的市長或市委書記,若能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喝酒,那麼在他的任期之內,一般不會出現大的違緣,不會像現在很多官員那樣,到了一定時候,就無法抗拒金錢的誘惑,最後毀壞自己的一切。因此,作爲世間人,應當好好思維這些道理。
關于盜竊,當前很多人認爲,只要沒有親自偷東西,僅僅以經商等欺騙手段賺錢,這不會有什麼過失。但實際上,你若通過爾虞我詐的欺诳手段經商,那無論贏得多少利潤,都與直接偷盜沒有差別。
尤其值得提醒的是,當今末法時代,在家人做生意比較正常,但許多出家的僧人,甚至衆人敬仰的高僧大德,若不把經商看成是過患或罪惡,平時也沒有想過聞思修行或利益衆生,只是將畢生精力都放在經商上,整天爲此忙得焦頭爛額,還自以爲精明能幹,這是十分顛倒的。
網上常見有人評論:“某某大德,不是佛法的高僧,而是經商的大老板。”這或許是無因誹謗,但也可能真實說到了他的過失。不管怎樣,僧人經商很不好,再沒有比這更能毀壞僧人的相續了。佛陀在《發覺淨心經》[2]中也說:“我今出家求利德,莫作诤競生惡心,無有田地及商估,爲何事故起诤鬥?”我們出家是爲了求功德,最好不要與人競爭、生惡心,如果沒有田地也不經商,又有何事讓我們爭鬥呢?
因此,出家人應當看破世間瑣事,既然已經身披袈裟、剃除須發,就應利益一切衆生,假如還像在家人那樣,想方設法地賺大錢,這是很不應理的。而且,出家人所居住的寺院,也應該是聞思修行、弘法利生的道場,不能借此來牟利斂財。
你們來藏地求學的出家人,以後要將目光放在弘揚佛法上,這對每個人來講最重要。大家應該清楚,上等的修行人,在證悟超勝的開悟境界後,能利益無邊無際的衆生(像藏地有位大德,是噶丹巴的四大弟子之一,他一輩子造了108座寺院;漢地的虛雲老和尚,也是坐擁十五道場,中興六大祖庭,兼承五宗禅門);中等修行人,維護道場的同時,自己精進修行;下等修行人,整天生出不同的煩惱;最下等的修行人,不但不能利益衆生,反而經常做些損人不利己的事。所以,我們即使現在做不了第一種人,但個別人以後也許能做到。對于他們的境界,自己就算達不到,但也一定要隨喜。
有些人經常說:“一切都是空性的,修道場有什麼用呢?”這種說法不正確。雖然在勝義中萬法皆空,但在世俗中,積累資糧也不能放棄。虛雲老和尚曾講過:“空花佛事時時做,水月道場處處建。”像空中鮮花一樣無自性的佛事,時時都要做;像水月般顯而無實有的佛教道場,處處都要建。寺院如果多了,還是很有好處的。就像在我們藏地,每個山谷下都有小寺院,即便在佛教遭受滅頂之災的年代,這些小寺院對周圍的老百姓,也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
要知道,現在不像過去,宗教政策還是比較寬松的,如果各方面因緣具足,尤其在漢地,應該多建一些寺院。假如一個城市有幾百萬人,但只有一座寺院,那用世間的話來講,“根本不能滿足信教群衆的要求”。現在很多人對佛教有信心,每逢初一十五,寺院的門口就人山人海,擠都擠不進去。若能在各地多建一些道場,還是很有意義的。
所以,你們來藏地求學的道友,一旦學好了,還是應該落葉歸根,回到自己的故土。我們藏地也有種說法是:“禽老回原巢,人老歸故土。”到時候,你們如果有能力、有條件,應該修建一些道場。雖說像古大德那樣一人建108座,恐怕不太現實,但一人建一座寺院或精舍,應該是可以的。當然,這些精舍也不能始終關著門,除了自己以外,誰都不讓進,這樣會無法跟衆生結上緣。如果能夠對外開放,周圍起碼會有十幾個人常來聽佛號、學佛法,漸漸給他們…
《大圓滿前行廣釋 第六十一節課》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