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般若攝頌釋 第叁十六課▪P2

  ..續本文上一頁遣除衆生的病痛和魔鬼的擾亂,以使違緣消除。此時菩薩也不會有執著心,更不會有傲慢心。以此就能了知他們是真正得不退轉授記的菩薩。

  相反,如果做一點點事情就開始沾沾自喜,比如:這件事我做得特別不錯,我給別人一加持馬上就好了,我在某某地方做了很多事情全部很順利,所以我很了不起。若自相續真的有諸如此類的執著,那就說明他不但不是不退轉菩薩反而著魔了。當然,極個別高僧大德爲了利益衆生,在有必要或需要顯現功德、威力時,也會這樣說,因爲他們知道不這樣說就不能度化衆生。除此之外,一般來講不會這樣說。

  在世間當中,菩薩以自身的威力來遣除衆生痛苦的現象非常多。以前我也講過,有一次果倉巴大師面前來了一個女人,她的家屬和孩子全部離開了世間,所以極其痛苦。大師看見她很痛苦後,馬上運用自他交換的修法觀想她所有的痛苦自己代受,結果她的痛苦立即消失,從此之後就變成了一位瑜伽母。《釋尊廣傳》中講:釋迦牟尼佛在因地變成福力王時,有一次看見一個受懲罰的人四肢全被砍斷,非常可憐!于是他發願:在我記憶當中,我沒有做過任何惡事,以此語真實力,願此人四肢全部恢複。以谛實語的加持,話音剛落,這個人馬上就恢複如初。喬美仁波切也是這樣,在看見眼睛不好的人時,只要一說“願你眼睛的疾病消除”,患者的眼疾馬上就能消除,等等。的確,真正的大菩薩或高僧大德說什麼都是谛實語。他說讓你發大財,你馬上就能發大財;他說讓你除一切病,你所有身體的病全部都能消除……但一般的凡夫人再怎麼樣說也不一定能實現。當然,有些也跟前世的業力有關。

  在《十住毗婆沙論》裏面,講了五種不退轉相[1]:第一個相是以平等心來利益衆生,但很多人都做不到,始終會偏向自己的親朋好友。第二個相是不嫉妒他人獲得利養,即他人獲得什麼樣的利養自己根本不會心生不悅。第叁個相是不說法師的過失:有些人白天聽法,晚上就說過失,這很不好。真的,法師的過失千萬不要說,哪怕遇到生命危險也不要說。第四個相是信樂深妙法,即對宣說甚深空性及大乘菩提心方面的法要生起極大信心。第五個相是毀壞名聲與得到利養毫無差異,比如別人挖苦說如何如何不好,或者贊歎說美名遠揚等,對不退轉菩薩來講這並沒有差別。因爲他知道別人的贊歎乃至鮮花掌聲的歡迎,以及在無數人聚會的場合中诋毀等世間的一切全都如夢如幻,所以會平等對待。

  總之,獲得不退轉的菩薩有許許多多功德。但凡夫人並不是這樣,雖然表面上說利益衆生,但真的反觀自心時就很慚愧。因爲日日夜夜幫助衆生,除了利益衆生以外什麼都不想,這根本做不到,甚至很多心念都在維護自己。

  醜二(被魔欺惑之差別)分二:一、魔業;二、宣說精進斷魔業之方法。

  寅一(魔業)分叁:一、以功德自诩之魔;二、由名而來之魔;叁、以寂靜自诩之魔。

  卯一、以功德自诩之魔:

  

自在種種谛加持,我得授記起慢心,

  

執余菩薩予授記,當知住慢智淺薄。

  有些菩薩在生活中,依靠自己的能力,或魔王的加持力,或者依靠上師叁寶的威力,及其他因緣聚合之力,自在了種種谛實加持。比如說,讓別人的疾病馬上消失,遣除種種災難等。此時如果菩薩心裏想:本來這個人很可憐,但通過我的法力馬上讓他獲得了快樂,所以我是獲得授記的菩薩,或我應該具有如是功德。或者他想:我現在所作所爲皆能利益衆生,其他諸佛菩薩在相關經論裏肯定給我作了不退轉授記。總之,他認爲自己是已得授記者,或者說是不退轉菩薩。若有這樣的執著,那就說明他安住于增上慢的狀態,是智慧淺薄或智慧沒有成熟的著魔者,並沒有真正獲得不退轉的果位。

  對很多道友來講,懂得這些道理很重要,否則在弘法利生的過程中,很有可能自己的行爲早已變成魔業。比如別人生病時,自己一加持馬上就好了,或別人有其他違緣時,自己一說谛實語或通過法力加持馬上就消除了,此時産生“我很了不起”的執著的話,這就是魔業。以前有一位佛友說:“我不懂佛法的時候是那麼野蠻,現在懂得佛法是那麼快樂。”所以,在沒有懂得佛法時,很多道理還是要盡量了解,否則很容易墮入增上慢,此時自己根本不能了知。當然,這也是相續中有增上慢的人不能獲得解脫的原因。宋朝法天譯師翻譯的《妙法聖念處經》[2]中說:“一切諸衆生,若生增上慢,如被枷鎖縛,不得于解脫。”所以不管任何人,千萬不要有增上慢。若有增上慢,就已經被鎖住了,根本不能得到解脫。

  有些佛友因爲自己沒有聞思,在修行過程中稍微出現一些境界,或者說在利益衆生的過程中,出現一些不共能力,就認爲自己什麼都可以做了,最終也做了許許多多違法的事情。如果真正懂得佛教的真理,在自己心裏産生這些執著時,就會認爲自己差得很遠。《大智度論》裏說:“有念墮魔網,無念則得出;心動故非道,不動是法印。”其中,“得出”指獲得解脫,“法印”指像四法印中的空性一樣,乃諸佛諸祖互相印可,心心相傳之法。所以,我們有時候認爲自己的修行,乃至上師所講的全部都沒有問題,但在行持的過程中卻很放逸,甚至行爲都不如法,那就與佛道南轅北轍,或者說已經誤入歧途了。在世間當中,智慧淺薄的人經常著魔,但自己根本不能發現,這是很可怕的事情。

  卯二、由名而來之魔:

  

名因生魔至近前,說此即汝及父母,

  

汝祖七代之間名,汝成佛號乃是此。

  

頭陀戒行如何得,汝昔功德亦如是,

  

聞此驕慢之菩薩,當知著魔智淺薄。

  下面講由名稱而招來的魔。

  有時候魔王波旬變成佛陀、帝釋天、婆羅門、比丘、在家男女等形象,或身著他們的裝束來到菩薩面前授記說(因爲突然來了一個陌生人,也講了很多有道理的話,所以很容易生起信心):你叫什麼名字,你父母叫什麼名字,你父母的父母叫什麼名字……整個七代之間的名稱全部一個一個地說出來。然後還迎合他的意樂說:再過多少年,在什麼地方、在什麼情況下,你將成佛,那時你的佛號叫什麼,你度化衆生的數量是多少;你現在的修行境界也很不錯:包括具有頭陀行的功德、所守持的清淨戒律、思維的法義、所修的法等別人知道不知道的很多情況都一一道來,以及未來自己如何獲得功德,也講得清清楚楚;前世受了什麼樣的戒,造了什麼樣的業,有如何的智慧、法力等,也一個一個地講出來。在那個時候很多人都會産生信心,認爲它說的是對的:我馬上要成佛了……並生起傲慢。由此可知,這就是智慧淺薄的著魔者。

  現在世間有些著魔的人經常講:你的前世是什麼,我的前世是什麼。甚至還說在五百年前、一千年前、一億年前,你在這個地方變成什麼,當時我對你如何好,你對我如何如何。在他們編造出許許多多虛幻世界後,有些智慧淺薄的人也覺得確實是這樣。在曆史上,這樣的事非常多,現在也有。

  在《大藏經》中,有一部經叫《佛說魔逆經》,這是西晉法護翻譯的。裏面通過大光天子問、文殊菩薩答,講了很多魔事。後來文殊菩薩降伏魔王波旬,並通過法力加持,讓魔王顯現佛陀的形象宣說了很多魔事及其他法要。

  還有,《維摩诘所說經》中講:持世菩薩在寂靜地方靜坐時,有一次魔幻變成帝釋天的模樣,帶著一萬兩千個天女前來頂禮。當時持世菩薩認爲是真正的帝釋天,于是告訴它:享受這樣的五欲沒有多大意義,應該觀修無常等佛理。後來魔說:我帶這麼多的天女,不是爲自己,而是想她們對你做承事。持世菩薩說:對我這個在寂靜地方苦修的比丘來講,並不需要這些女人,因爲根本不適合。他話還沒有說完,維摩诘就出現了,說:這不是帝釋天,是魔王波旬。當時魔王波旬特別害怕,准備離開,但被維摩诘神變力鎖住。維摩诘說:你剛才不是要將這些天女全部供養給菩薩嗎,現在爲什麼不供養我?魔王全部作了供養後就離開了。然後維摩诘對一萬兩千天女傳法,她們都獲得了不同的果位。

  這個故事說,有時候魔王波旬會以帝釋天的形象出現。就像這樣,現在世間當中,有些別有用心的人,爲了達到自己的目的,比如發財、勾招他人等,也在自己根本不知道別人前世後世的情況下隨便亂說:你跟我前世是夫妻關系,或者說是母子關系、父子關系……或者說你跟我有特別的因緣,等等。現在外面很多佛教徒經常這樣說,甚至有些出家人也常說神通。在這個時候,沒有聞思過的人就很容易上當,比如:“我的上師或某某佛友太慈悲了,我們很有緣,在我還沒有說話的時候,他就說我們前世如何如何。”其實這並不是正法。

  所以希望出家人和在家人都要注意自己的語言,千萬不要做這些非法的事情。即使業力深重不能修法,或因前世因緣及今生能力有限不能弘揚佛法、利益衆生,也不要利用佛法、破壞佛教,作爲佛教徒這太不應該。但有些人,包括在佛教界有一定名氣的人,往往以說神通、打妄語等方式來欺騙他人,這是特別不好的現象。對真正的佛教徒來講,他會嚴守戒律,也會用清淨的佛法來饒益衆生。不可能像華智仁波切所說那樣:前世所有功德、境界全部忘了,只能記憶前世的關系等似是而非的問題。所以大家一定要注意這些行爲,否則很容易著魔。特別是沒有正知正念、智慧淺薄的人,經常會遇到邪師。佛經裏面也說,末法時代邪師紛飛。當然,我更希望廣大佛教徒今後都不要這樣。

  大家也清楚,上師如意寶建立佛學院以來,根本不認定任何活佛。其實法王應該有無漏的智慧和神通,也知道很多衆生的前世,但爲什麼不認定呢?因爲這樣認定對未來的佛法不利。這一點他早已用智慧眼照見,所以一生中從來沒有認定哪個是活佛、哪個不是活佛。正因爲如此,現在我們做很多弘揚佛法的事情也非常方便。對隨學法王的人來講,大家一定要注意。特別是自己不知道的事情,根本沒有必要去談。

  但現在有些佛教徒太可笑,本來自己任何道理都不懂,卻敢在網絡和其他資料上,隨便用一些造業的語言說:藏傳佛教如何如何不好、漢傳佛教如何如何不好……可能他們只會說過失,根本不會弘揚佛法。其實,對真正皈依佛門的人來講,不應該口頭上說爲主,因爲說再多也不一定起什麼作用,而應在實際行動中做一些事情,對當前來講這很重要。如果每位佛教徒都做一些有意義的事情,每天都行持善法,對整個社會乃至人類來講,一定會有很大的利益。就是我們看不見的很多惡趣衆生爲主的有情,也會直接或者間接得到利益。如果我們什麼都不做,每天都在網上說這個不對、那個不對,就不一定得到真正的利益。現在很多佛教徒特別無聊,任何善事都不做,天天都造口業,天天都做一些非法的事情,這毫無意義。在學習這麼殊勝的般若法門後,自己的相續應該有所調整,每個人都要用智慧來觀察自己的身體。如果沒有以佛法來調整身心,完全用外面的物質來滿足自己的欲望,要獲得解脫就很困難。

  我每一次到大城市都有不同感覺,即越來越覺得人們在瘋狂地追求著物質享受。比如,以前一個人有一輛車,大家都覺得很了不起。但現在一輛車根本不滿足,一定要兩輛車、叁輛車。如果一家人中每個人都有好幾輛車,那整個社會的痛苦自然就越來越多。因爲地盤這麼小,而人的欲望卻永無止境。所以,一直讓欲望膨脹,根本沒有實在的意義。

  一般來講,佛教主張生活不墮兩邊,因爲太窮了也不行、太富了也不行。所以,有吃有穿、生活夠用就可以了,即一定要有滿足感,這就是佛教的生活方式。如果不知分寸,一直拼命往前趕,短暫人生幾十年都耗在這上面,就沒有實在的意義。所以希望廣大佛教徒都能通過殊勝的般若法門來觀察自己的相續,以及整個世界人們的行爲。雖然很多人都認爲自己是知識分子、成功人士,但若沒有好好觀察自己的行爲和貪欲,也沒有實在的意義。所以每個人都應該問問自己、問問別人,看看自己的行爲到底是什麼樣的,在那個時候或許能明白很多道理。

  好,今天講到這裏!

  

  回向偈:

  所南德義檀嘉熱巴涅 此福已得一切智

  托內尼波劄南潘協將 摧伏一切過患敵

  傑嘎納齊瓦隆徹巴耶 生老病死猶波濤

  哲波措利卓瓦卓瓦效 願度有海諸有情

  


  [1] 《十住毗婆沙論》雲:“等心于衆生,不嫉他利養,乃至失身命,不說法師過,信樂深妙法,

  不貪于恭敬,具足此五法,是阿惟越致。”

  

  [2] 蕅益大師在《閱藏知津》裏說:此經大意與《正法念處經》同。

  

  

《般若攝頌釋 第叁十六課》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