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叁十七課
思考題
1.真正的寂靜指的是什麼?了知此理對我們的修行有何啓示?作爲修行者,應怎樣對待修行過程中的功德相,爲什麼?
2.請以公案說明,無內寂靜之過患和有內寂靜的功德?
3.爲什麼要對廣泛行持衆生利益的菩薩及一切人觀清淨心?請以公案說明其必要性。
頂禮本師釋迦牟尼佛!
頂禮文殊智慧勇識!
頂禮傳承大恩上師!
無上甚深微妙法,百千萬劫難遭遇,
我今見聞得受持,願解如來真實義。
爲度化一切衆生,請大家發無上殊勝的菩提心!
下面繼續講《般若攝頌》,今天講以寂靜自诩之魔。
卯叁(以寂靜自诩之魔)分二:一、略說;二、廣說。
辰一、略說:
聽受般若的時候,大家特別要有恭敬心和歡喜心,因爲在生死輪回中,遇到這樣的空性法門極其難得,這在前面的課中也提到過。在短暫的人生中,雖然每個人認爲需要做的有意義的事情相當多,但真正對今生來世有著重大利益的行爲卻非常少。所以每一位佛友,在聽課之前、聽課當中、聽課以後,內心都要法喜充滿。雖然在整個世界上,各個國家的人們都有自己的目標和理想,每個人都認爲自己所作的有價值、有意義,但真正從衆生流轉于生死輪回的長遠曆程來看,即生中在相續裏種下這樣一個斷除輪回的般若空性種子,就相當有意義。
雖然這個道理很多人都懂,但不提醒、不觀察的時候,也很容易喪失正念。如果不知自己最應該做什麼,一切都理所當然,那就說明我們的心已經開始無對治地流浪著,但這並沒有實在的意義。所以大家都要嚴格要求自己,在聽受佛法時一定要有歡喜心,還要爲利益衆生發心,這是非常關鍵的問題。一般來講,上等者聽到吹海螺的聲音,中等者在發心的念誦開始,下等者在法師提醒大家發無上菩提心時,都會用正知正念來攝持:這是曆代傳承上師的口傳教言,大家一定要記住。
下面講頌詞:
依于極靜村落城,深山靜林阿蘭若,
自贊毀他之菩薩,當知著魔智淺薄。
可能大家也清楚,寂靜分爲外寂靜和內寂靜,即外境遠離愦鬧、內心遠離種種尋思分別念。但很多菩薩或發心者,在得到所謂的寂靜後就産生傲慢心,這很不好。所以下面一一分析,哪些寂靜應該具足,哪些寂靜具足也不一定有真實利益。
本頌講:有些住于極其幽靜的村落、大城市(其實有些大城市,尤其是個別西方國家的大城市非常寂靜。前一段時間,華盛頓旁邊來了一位佛友,在探討的過程中我們共同認爲:以前法王去西方時,華盛頓有一個道場很寂靜,雖然它在城市裏面)、深山、山洞、岩石窟、阿蘭若[1]、靜地、森林、樹林等處的菩薩,在心裏這樣想:我現在在人迹罕至的寂靜地閉關靜修,時常能安住于自己的空性境界當中,實際上這樣的行爲是大慈大悲的佛陀在《月燈叁昧經》、《妙法蓮華經》、《華嚴經》等經典中一直贊歎的。(寒山大師、無垢光尊者、華智仁波切等高僧大德對寂靜處都有贊歎文,特別是寂天菩薩在《入菩薩行論》中作了廣泛贊歎。)也就是說,他因外寂靜在相續中生起了傲慢心。然後就開始自贊毀他:我現在正在遠離一切散亂之處閉關實修,也能入于空性的定,而處在某大都市某某寺院的修行人,每天都很散亂,一點修行也沒有。也即他看不起非寂靜地的修行人,認爲他們很散亂,煩惱分別念很重,修行不成功。如果這樣诋毀他人,雖然自認爲居住在寂靜地方,有一定的修行境界,但實際上已經著魔了。爲什麼這麼講呢?因爲他已産生極大的分別念去執著。
其實,從嚴格來講,有時候自認爲很清淨、很了不起,也不一定修行很好。就像《入中論》的講義裏所講的一樣:自認爲戒律清淨,是第一破戒。《佛說大迦葉問大寶積正法經》中說:“迦葉!有一比丘具足受持別解脫戒,善知禁律于微細罪深生怕怖,恒依學處、說戒清淨,身口意業具足無犯、食離邪命。此有其過,所以者何?執自功能,成戒取故。迦葉!此是第一破戒,喻持戒影像。”所以,經常將自己跟別人比較,認爲自己的修行境界勝過他人,就是智慧淺薄者。
有些人說:我們是實修道場,實修特別重要,你們聞思,著重學習、研究、探討,這種做法不殊勝,應該放棄。當然,認爲修道極其殊勝,從對自己所行持的佛法或境界有信心的角度來講是對的,但若以此诋毀他人就不合理。當然,若真正達到無有任何執著的境界,就很了不起。佛陀在《般若二萬五千頌》裏也說:“修行般若,一切法不執,一切法不住。”如果我們真的到了這樣的境界,那持戒也沒有、犯戒也沒有,修行也沒有、散亂也沒有,束縛也沒有、解脫也沒有。就像《佛說大迦葉問大寶積正法經》裏所說那樣:“無犯亦無持,無縛亦無解。”若我們真實達到這樣的境界,就非常好,但對很多人來講,這也是不容易的。因此,在沒有達到一定境界之前,對別人的善行還是要盡量隨喜。
好幾年前,我在漢地時,去過一位比較著名的漢地和尚的阿蘭若。他的阿蘭若很寂靜,門口上寫著幾個大大的字——阿蘭若,旁邊有泉水,還有鮮花、樹林,真是鳥語花香,極其殊勝。他對我特別好,一直泡功夫茶,在佛法方面我們聊得很開心。但他經常贊歎自己:我住于寂靜的地方,時常安住在空性當中;對其他個別居士或道場卻持否定態度,經常說他們不太合理。當然,真正有一定境界的修行者,在有密意、有必要時,也會說別人的過失,這也是有功德的。但若因爲自己住于寂靜地方,就經常贊歎自己、看不起別人,那就不太好。
其實,若因自己能做到的有些修行別人做不到,就看不起別人,甚至經常在講課等時自贊毀他,那就犯了菩薩戒。如果故意诋毀他人,果報也非常嚴重。對真正的修行人來講,平時都要觀清淨心,這特別重要。若觀清淨心,只有利益、沒有危害。所以,若我們有機會、有因緣住在寺院裏天天聞思修行佛法,同時了知許多人修行不精進、懈怠散亂、煩惱深重,最好觀想爲不可思議的諸佛菩薩的化身,最起碼也要生起悲心。確實,很有可能這些衆生在我們面前示現,他們真正在行持一些超越的禁行。所以千萬不要說他們的過失,也不要诋毀他們。雖然從我們的分別念來看,其行爲的確不如法,但也要守住自己的口,不出過患之言,這對自他都有利益。
可是,我們很多人因爲修行不好,經常愛說別人的過失。有些雖然在聽課時,會産生以後再怎麼樣也不說人過失的決心,但這種心念只能堅持幾天,過一段時間就忘得一幹二淨,完全恢複到原來愛說過患、愛看過失的狀態。若能經常翻閱大乘經論,我們就會發現,如果沒有特殊必要,比如沒有說別人的過失,別人的煩惱就會越來越增長,一說過失,對他決定有意義,那就不要說別人的過失。如果我們內心當中有這樣的誓言、發願,修行肯定會更上一層樓。
辰二(廣說)分二:一、宣說內寂靜;二、講解不知內寂靜之過患。
巳一、宣說內寂靜:
常居村落都城邑,成熟有情勤菩提,
不求羅漢獨覺地,此謂佛子之寂靜。
通過剛才的學習,大家都應該知道,所謂外寂靜就是指住于寂靜之地,沒有其他任何外緣的幹擾。這裏講真正的寂靜——內寂靜:有些人始終居住在村落(如同現在的鄉村)、城邑(如以前印度的瞻巴嘎、鹿野苑、菩提迦耶等城市)、都市(如現在漢地的北京、天津、上海等大都市),內心時時刻刻具足幫助或利益衆生的菩提心,行爲上也一直在利益衆生,根本沒有貪執自己的利益,永遠不希求聲聞阿羅漢及獨覺的自私自利寂滅境界,而精勤于大菩提之道。
也就是說,他們根本不像凡夫人一樣,始終爲自己服務。確實,住在大城市裏的凡夫人,百分之九十以上都爲自己的利益而奔波。當我們站在大都市的十字路口,目睹川流不息的人群時,這種感覺就異常明顯。當然,這裏面肯定有文殊菩薩、普賢菩薩、除蓋障菩薩等聖者的化現。但大菩薩或佛子完全不相同,他們無論住在什麼樣的環境,始終都會利益衆生。即使表面上看來,他們好像不寂靜,但實際上已經獲得真正的寂靜——諸佛菩薩的內寂靜。的確,雖然他們的身體沒有安住在寂靜的地方,已經處于繁華的城市當中,但心裏已經遠離自私自利和希求寂滅果位的雜染與散亂。也就是說,他們的心始終安住于最殊勝、最高尚的境界當中,而這就是真正的寂靜。
有些人經常說:我看見人就煩,所以不願意發心,不願意做任何事情,很想長期住在寂靜處。雖然有些教言也說:對初學者來講,或在禅修的時候,應該遠離散亂、遠離人群,身體要住在寂靜的地方。但真正的大乘菩薩,根本不在于外寂靜,而在于內寂靜。那內寂靜是什麼樣呢?就是心裏除了利益衆生以外,爲自己奮鬥的心念根本沒有,甚至執著善法的念頭也全部斷除。
所以廣大發了心的菩薩,通過這樣的教言一定要認識到利益衆生是最寂靜的行爲,千萬不要認爲幫助衆生很麻煩。以前有一位道友這樣說過:“弘法部接觸的人太雜了,要經常跟各種各樣的人說話,作爲修行人,我希望住在寂靜處,所有散亂的因都要抛開。”後來他就跑到一個人比較少的寂靜寺院裏去了,但呆的時間並不是很長,再後來不要說心得到寂靜,身體也到最繁華的都市中去了。所以要想寂靜,獲得內在的寂靜非常重要。有些人身處衆人之中,表面上看起來很散亂,但若內心一直幫助他人,這就是大乘菩薩的寂靜處。
麥彭仁波切在《攝功德寶經釋》裏,略講了《聖寶箧經》中有…
《般若攝頌釋 第叁十七課》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