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關文殊菩薩的公案。這個經典漢地也有,全名爲《大方廣寶箧經》,乃劉宋求那跋陀羅譯。蕅益大師在《閱藏知津》裏,也對此經作了簡略介紹。有時間的話,希望道友們都能好好看一看這個公案,因爲時間有限,我只能做大概介紹。
在方便的時候,有些了知的經論我也給大家說一下,相信很多人都會看。對大城市裏的人來講,看《大藏經》很容易,只要請一張小小的光盤,天天都可用電腦來閱讀,通過網絡或其他方式來閱讀也很容易。若是以前,請或讀《大藏經》一輩子都不一定現實,一方面經濟上有困難,另一方面印書也不那麼容易,以前藏地德格印經院印《大藏經》就需要很長時間。作爲佛教徒,《大藏經》裏到底說了什麼也不知道就很慚愧,所以在短暫的人生中,還是要盡可能地閱讀。
《聖寶箧經》中記載:當時佛陀在祇園精舍說法,周圍有須菩提尊者、阿難尊者、迦葉尊者等聲聞眷屬和菩薩衆圍繞。文殊菩薩後面才來,拿現在的話說,當時已經遲到了。到後他就與須菩提酬唱,令尊者默然。于是舍利弗、目犍連、阿難陀、大迦葉、富樓那,各述文殊智慧、辨才、神力之事。
其中,迦葉尊者這樣贊歎文殊菩薩的功德:有一年在一寂靜處安居叁個月,當時我(指迦葉尊者)是管家(即執事),所以不管是僧衆吃飯,還是誦戒、念經,我都會到僧衆團體中去觀察。剛開始文殊菩薩已經立誓安居,(安過居的人都知道,在安居的第一天,大家要共同發願在叁個月中不外出。關于安居的時間,漢地和印度都是叁個月,藏地因爲情況特殊,在時間上稍微有點差別。)但後來文殊菩薩就不見了,在叁個月中一直沒有見到他。在解夏的最後一天——自恣日,文殊菩薩才出現。
我有點不高興,作爲管家提出問題理所當然,于是問:你在叁個月中跑到哪裏去了?文殊菩薩直言不諱地說:我第一個月在波斯匿王的後宮裏跟嫔妃們在一起,第二個月住在童子學堂,第叁個月住在妓院。于是我開始擊楗槌,通知所有僧衆集中。那個時候,佛陀問文殊菩薩(雖然知道,但有必要,所以要問):爲什麼迦葉尊者現在召集僧衆?文殊菩薩說:他要擯除我。佛陀說:文殊師利!你現在應該示現大神通,千萬不要讓聲聞衆生起不清淨的心,應讓他們對你生起清淨心。
那個時候,文殊菩薩就入于現一切佛土叁摩地。此時我面前開始呈現出無量無邊的世界,在每一個世界中,都有釋迦牟尼佛、文殊菩薩和我,而我一直敲楗槌。于是佛陀問我:這麼多世界都有文殊菩薩,你准備開除哪一個?我說:實在太慚愧,不知文殊菩薩成就如此不可思議功德。接著我問佛陀:那我怎麼辦?文殊菩薩在叁個月中到底在哪裏幹了什麼事情?佛陀告訴我:文殊菩薩在叁個月中,讓王宮裏的五百女人獲得不退轉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五百童子和五百妓女獲得不退轉無上正道,百千衆生以聲聞法獲得道心或解脫,無量衆生獲得人天的果位,等等。
那個時候,我特別驚訝地問:佛陀!您可不可以告訴我,文殊菩薩到底用什麼樣的方法來度化這麼多衆生?佛陀說:你最好親自去問文殊菩薩。于是我在文殊菩薩前忏悔後提出問題。文殊菩薩說:我不僅用說法的方式,還用貪求以及莊嚴、威猛的身相來度化衆生,有時候也變成帝釋天等形象……總之,我以種種方式救度他們。最後我還就其他問題向文殊菩薩提問,他也一一給予回答。其中,在說菩薩大莊嚴時,有一萬二千天子發了無上正覺之心。
從這個公案也可看出,雖然文殊菩薩沒有住在寂靜的地方,他一直住在王宮等熱鬧之處,甚至從表面上看有些行爲還很難接受,但實際上他有度化衆生的真正寂靜。因爲,雖然他的身體處在人員集中的城市等處,但心始終不會被種種世間雜念、煩惱所染。在這個世界上,這樣的大菩薩還有很多。因此,我們因爲一個人外在的形象不如法,就馬上判斷他犯戒了,也不一定有意義。通過這個公案的學習,大家以後應盡量觀清淨心,這非常重要!
其實很多事情都是這樣,雖然按照聲聞乘的要求來講有過失,但從另外一個角度來分析也不一定有過失。以前,藏地的大成就者綽珠讓珠這樣說:按照知足少欲的比丘或出家人的行爲標准來看,財物是一切過患之源;但在一些大成就者的眼裏,財物並不是一切過失之源,它是一切成就的根源。
他簡單舉了一個例子:以前,有一位出家人特別貧窮,寺院裏的人天天都譏毀、欺負他,後來他到漢地去了,通過種種方法發了財,得到了很多銀子,還有綢緞等。回來後,寺院裏的人對他特別好,給他安排了一個很高的法座,還供養了許多美味佳肴。後來他把一塊大大的銀子放在頭頂上說:金錢哪!您的加持不可思議,您的能力太大了,我永遠皈依您,希望您永遠攝受我。
可見,任何事物都可從不同角度來理解,有時候財物也不一定危害自己,這一點很多人應該清楚。大城市裏的人更了解,因爲若沒有錢,親朋好友就會遠離;一旦擁有地位和錢財,在你身邊朋友就會越來越多,這就是錢財的加持。所以應將人民幣放在頭上說:我永遠皈依您,您生生世世都不要舍棄我!(衆笑)
巳二(講解不知內寂靜之過患)分二:一、宣說無內寂靜之過患;二、宣說輕視內寂靜之過患。
午一、宣說無內寂靜之過患:
通過前面的學習,我們都清楚:利益衆生、沒有自私自利的心,就是所謂的內寂靜。所以大家尤其是發心部門的人一定要了解:在利益衆生的時候,才有內寂靜的機會。如果把內寂靜放棄,然後尋找一個外寂靜,也不一定成功。下面是佛陀給這些人的教言:
五百由旬之深山,布滿蛇處住多年,
不知寂靜之菩薩,得增上慢雜而居。
在五百由旬以內沒有任何人來往的寂靜深山,具足外寂靜的真實特征,那裏有毒蛇、猛獸,泉水、白雪……處處鳥語花香,特別寂靜。在這樣的地方,有些人已經不止一年兩年,而是幾十年如一日地安住著。尤其是在人壽八萬或無量歲時,有些修行人一呆就是幾百年、幾千年。可是,若他們不知或不具足內寂靜,在相續中生起增上慢——我住在深山多少多少年,與世間自私自利的心混雜在一起,即執著自我的心,希求小乘寂滅果位的心,不願意利益、幫助、度化衆生的心一直纏縛著,那也沒有實在的意義。這一點,作爲大乘佛子或大乘佛教徒的在座各位都知道,也即最可怕的就是自私自利。所以,一直爲了自己的解脫、生存、生活而努力,就是最大的過患。
我是這樣想的:在聽受這樣的佛法後,相續一定要有改變。若沒有改變,佛法是佛法、人是人,或佛法與人之間有一百由旬,那就是紙上談兵,根本起不到任何作用。所以,我們一定要想盡一切辦法遣除內在的散亂,而具足內寂靜。若具足,即使外寂靜不具足也可以。
以前,華智仁波切雲遊四方時,在一個特別寂靜的山洞裏遇到了一位修行人。華智仁波切到洞口時,那位修行人問:你從什麼地方來?到什麼地方去?你生在哪裏?名字叫什麼?華智仁波切一一回答:我從後面來,往前面去,生在人間,名字叫無作瑜伽士。然後華智仁波切問:你居住在這裏多少年了?你修的是什麼法?那位老修行人特別傲慢地說:我現在已經閉關20年了,修的法是安忍波羅蜜多。華智仁波切故意說:聽說你沒有修安忍,是個大騙子,騙了不少信徒。那個人馬上大發雷霆地批評:你是不是專門到這裏來幹擾我?我在這裏閉關修行,你特意來找麻煩,你到底想幹什麼?那個時候,華智仁波切哈哈大笑地說:可以、可以,你修安忍波羅蜜多20年,結果還是很不錯啊!然後華智仁波切就一邊笑著一邊離開了。
從這個修行人的公案也看得出來:雖然有外寂靜,能在很多年中閉關,這很了不起;但因沒有內寂靜,一直未能調伏貪心、嗔心,尤其沒有遣除大乘佛教所不允許的自私自利心,那住在寂靜的地方也沒有什麼用。大家也清楚,山上很多野獸也是一直跟誰都不來往地居住著。有些道友特別喜歡閉關,不願意跟人交往,但是以自卑、孤僻的心態驅使,那自認爲修行很不錯也沒有意義。
我始終這樣認爲:不管是閉關也好,不閉關也好,或者說無論居住在寂靜的地方,還是人群當中,內心一定要有不加改造的利他心。當然,利他的成分根據修行境界的不同有多有少,但只要有利他的心,自然而然自己的行爲就能做出很多有意義的事情。在那個時候,包括人天在內的一切衆生,都會向你頂禮膜拜。
以前,漢地一個和尚講了這樣一個小故事:在一個地方有一位老和尚,通過修行獲得了阿羅漢果。他有一個侍者小和尚,這個小和尚是凡夫人。一次他們出去行腳,阿羅漢認爲弟子背著東西跟著理所當然,所以小和尚一直背著很大的行李跟著老和尚在彎彎曲曲的山路上走。後來小和尚心裏想:世間上有很多可憐衆生,我得到成就時一定要先度化他們,不能希求寂滅的境界。當他生起這樣的善念時,老和尚馬上停下來說:不行、不行,現在我背東西,你在前面走。小和尚說:爲什麼?老和尚說:因爲你産生了利益衆生的心,這很難得。然後老和尚就背著東西跟著小和尚走。
真的,即使是凡夫人,哪怕在心裏生起一刹那的利他心,阿羅漢也值得承事,那就不要說其他人了。所以,具有利他心的人,不管居住在什麼地方,都是衆生的如意寶。如果沒有利他心,表面上有什麼樣的名稱、地位、財富,也沒有意義。比如,幾千幾萬人恒時恭敬者,天天都想著自己的名聞利養,那也不值得供養恭敬。如果有利他心,哪怕是十字路口的乞丐,一切人天衆生皆應恭敬頂禮。所以大家一定要懂得關鍵的問題。很多人在學習大乘佛法後,一定會懂得其利害關系,若真正懂得,自己的行爲多多少少都會有改變,因爲我們畢竟是知言解義的高等衆生。
午二(宣說輕視內寂靜之過患…
《般若攝頌釋 第叁十七課》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