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分二:一、真實宣說;二、宣說是故難以揣度他衆。
未一、真實宣說:
菩薩勤利衆生得,禅力解脫根等持。
輕思此非行寂靜,佛說彼住魔行境。
有些菩薩在日日夜夜精勤利益衆生的過程中,獲得了四禅、四無色定等世間功德,還有加行道中的五力、五根,以及叁解脫門等持。這樣他們就可以不定的方式,經常到村落、城鎮、城市等地去利益衆生,或以周遊世界的方式——今天到上海、明天到天津、後天到美國、再後去挪威、巴西、塞維利亞等國家和城市利益衆生。以前我看到很多國外的修行人,因爲他們有國際護照,或者說在很多地方都有中心、弟子,所以經常很開心地到處都去。有位大德說:“我先去日本住兩天,然後再去新加坡、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有時間再去泰國住幾天,然後再去中國、美國、加拿大、德國、法國、英國、荷蘭。”總之,因爲他們具足叁解脫等功德,就可以自在顯示種種事業。但在這樣的時候,有些人因爲不理解他們的密意或密行,就開始譏毀:他原來住在寂靜的地方,現在已經失去原來的行爲,經常到各個城市裏面去……其實,這種背後誹謗的人完全住于魔的行境。就像《佛說諸法無生經》裏所講淨行和行慧的故事一樣。
當然,有些人一點境界也沒有,純粹是凡夫人,但他卻漫無目的地到處亂跑,那別人後面說他,可能也沒有過失。但真正想利益衆生的菩薩,在不同國家和地區示現種種形象時,如果我們背後非議,過失就非常大。
的確,有些高僧大德的行爲很難揣測,自古以來這樣的示現相當多。像月稱菩薩,因爲僧衆不能接受他,月護只好讓他到後山放牛,他卻從牛的畫像中擠出牛奶,並做成奶製品來供養僧衆。還有寂天菩薩,他在僧衆的行列裏示現想吃、想睡、想走的叁想者形象,除此之外什麼活都不幹,很多人都想開除他。但在一次誦經的法會上,他騰到虛空中開始念《入行論》,從此該論在人間得以廣泛流傳。從漢地的曆史來看,以前二祖把衣缽交給叁祖後,在顯現上他的行爲也瘋瘋癫癫:有時到妓院裏面去,有時到屠宰場幫助屠夫,有時示現其他行爲。後來人們紛紛誹謗他,但他卻說:“我自調心,非關汝事。”意思是說,我自己調心利益衆生,你們沒有必要管我。也就是說,他的行爲有種種密意。所以我們應該知道,別人各種各樣的行爲都值得接受。
未二、宣說是故難以揣度他衆:
于住村落或靜處,離二乘心定大覺,
利生寂靜之菩薩,妄念揣度壞自己。
任何菩薩,不管他居住在村落中也好,寂靜的山洞裏也好,或者說寺院當中,如果他內在遠離了聲聞緣覺的心,和凡夫人維護自己的自私自利心,始終懷有讓衆生獲得解脫的利益、幫助之心,就像《華嚴經》所講的一樣,“不爲自己求安樂,但願衆生得離苦”,那他就是真正利益衆生的菩薩。
在這種對大菩提之道有定解的菩薩示現種種事業時,其他菩薩千萬不要故意說他的過失,否則過患相當大。佛陀在經中說:除了我和如我者可以推測別人之外,其他人都不允許。所以,用凡夫的眼光來衡量他人就很危險,因爲真正度化衆生的人,很有可能顯現爲普通凡夫人的形象。
五臺山有個貧女變成文殊菩薩的故事:元魏時,五臺山大孚靈鹫寺每年叁月都設無遮齋,(現在五臺山每年夏天都供齋,供齋時有很多人,包括乞丐也經常剃著光頭到供齋處等著應供。)無論道俗、貧富、男女、老少皆可接受。有一位貧女也前來寺院應供,她帶著兩個小孩,還帶著一只狗。因爲很窮,沒有什麼供養的,她只好剪下頭發供養。在供齋的時間還沒到時,她說:我有特別的事情,你們可不可以先給我齋飯?法師也同意了,給叁個人供了叁份。她說:還有一只狗,可不可以給狗食品?給狗食品後她又說:我肚子裏有個小孩,再給我一份。這個和尚就生氣了,說:孩子還沒有生下來,怎麼能給他一份?你太貪得無厭了!
她即說偈:“苦瓜連根苦,甜瓜徹蒂甜,叁界無著處,致使阿師嫌。”隨後騰身虛空變成文殊菩薩,狗變成獅子,兩個小孩變成侍者,安住在缥缈的雲光中。那個時候,所有人特別傷心,都開始忏悔,因爲沒有想到是文殊菩薩。後來文殊菩薩在空中賜教說偈:“衆生學平等,心隨萬境波,百骸俱舍盡,其如憎愛何。”最後所有人悲泣大聖賜予平等法門,于是空中傳出偈雲:“持心如大地,亦如水火風,無二無分別,究竟如虛空。”(密法中也有這樣的教言,如:“心乃佛本性,心如大虛空。”)
後來人們特別後悔,遂建塔供養文殊菩薩留下的頭發,該塔即現在塔院寺中的文殊發塔。前段時間我去五臺山時,也朝拜了此塔。與以前相比現在更莊嚴了,因爲外面重新做了裝修,旁邊還有很多藏傳佛教的經旗,有很多經文也刻在上面。對有信心的人來講,大家一定要朝拜,一定要求加持。
就像不知貧女是文殊菩薩一樣,很多平凡人或沒有地位的人的相續中也有利益衆生的心,但我們根本不能了知。所以經常說別人的過失,諸如脾氣大、人難看、行爲不如法等,就根本沒有必要。當然,在有特殊必要時,比如爲上師叁寶發心、做管理工作,也可一邊念金剛薩埵心咒——嗡班劄爾薩埵吽,一邊實事求是反映問題。在開會時,有些人首先說不能說別人過失,但一會兒就說:上師老人家!一定要觀察他,這個人肯定是壞人。
當然,真正揣度別人很困難,因爲諸佛菩薩的化現隨時隨地都有。尤其對利益衆生的法師,一定不要說過失,因爲自己根本沒有資格。再加上度化衆生的方式多種多樣,有些雖然沒有直接度化衆生,但間接也救度了無量衆生,所以對世間任何一個人都要觀清淨心。下了課以後,希望道友們經常用本經所講的道理反觀,看自己以前是什麼樣,以後是否願意進步或改進,如果願意,說明學法能獲得成功。
好,講到這裏!
回向偈:
所南德義檀嘉熱巴涅 此福已得一切智
托內尼波劄南潘協將 摧伏一切過患敵
傑嘎納齊瓦隆徹巴耶 生老病死猶波濤
哲波措利卓瓦卓瓦效 願度有海諸有情
[1]《翻譯名義集》雲:“阿蘭若,或名阿練若,大論翻遠離處,薩婆多論翻閑靜處。天臺雲:不作衆事,名之爲閑;無愦鬧故,名之爲靜。或翻無诤,謂所居不與世诤,即離聚落五裏處也。肇雲:忿競生乎衆聚,無诤出乎空閑。故佛贊住于阿蘭若。應師翻空寂。苑師分叁類:一達磨阿蘭若,即華嚴之初,謂說諸法本來湛寂,無起作義;二名摩登伽阿蘭若,謂冢間處,要去村落一俱盧舍,大牛吼聲所不及處;叁名檀陀迦阿蘭若,謂沙碛(遷曆切)之處也。”
《般若攝頌釋 第叁十七課》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