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叁十八課
思考題
1.內善知識和外善知識分別指什麼?依止內外善知識有何必要?我們應怎樣依止?請結合公案和教證進行說明。
2.爲什麼一切萬法的法相與般若的法相無二無別?請結合曆史與現實說明了知此理的重要意義。
3.既然萬法的法相是空性,那如何安立染汙者與清淨者?在了知無有染淨的實相後,你打算怎樣現證它?
頂禮本師釋迦牟尼佛!
頂禮文殊智慧勇識!
頂禮傳承大恩上師!
無上甚深微妙法,百千萬劫難遭遇,
我今見聞得受持,願解如來真實義。
爲度化一切衆生,請大家發無上殊勝的菩提心!
下面講《般若攝頌》,今天講宣說精進斷魔業之方法。
寅二(宣說精進斷魔業之方法)分二:一、略說;二、廣說。
卯一、略說:
故勇意尋妙菩提,善巧必定摧我慢,
如患爲愈依良醫,無懈怠依善知識。
對于希求正道或佛法者來講,在生死輪回中,魔王波旬的幹擾會紛紛出現。爲什麼希求菩提的修行人,經常會出現魔障或違緣呢?有些經論裏面說:非常懈怠者,魔衆不會理他;非常精進者,魔衆沒辦法傷害他;中等者,經常會出現生病、生煩惱、發生意外事故等障礙,而這就是所謂的魔障。那應通過什麼方法來對付、戰勝它們呢?這個問題,諸佛菩薩在相關大乘經論中有詳細闡述。也就是說,爲了避免魔業,應依止外善知識和內善知識,即外攝持和內攝持。
這裏首先講依止者,即具有勇猛尋求微妙菩提的意樂、善巧修行其方便的修行人。那應如何依止呢?首先要摧毀自相續的我慢(從廣義上講,所有驕慢和爲自己獲得快樂、利益的自私自利心都屬于我慢;有時我慢也可稱爲增上慢)。在修學過程中,一旦生起我慢,對修行就會帶來不利,所以應首先摧毀我慢,這樣才能以最大的恭敬心依止善知識。
在依止善知識的時候,應以《華嚴經》中所講到的四種想來依止,即:“于自身生病苦想,于善知識生醫王想,于所說法生良藥想,于所修行生除病想。”這個偈頌前面全部是“于”,後面全部是“想”,按照藏文詩學來講,這是一種修飾法。意思是說,把自己當作有病苦的病人,把善知識當作醫王,把善知識所說的妙法當作良藥,把精進修持當作解除病痛的治療方法。記得《竅訣寶藏論》裏,也講了轉爲道用的六種想:“殊勝上師作爲明醫想,道友護士實修療病想,自作病人法作妙藥想,獲得果位作爲病愈想。”
在了知依止善知識的方法後,應無有懈怠地精進依止善知識。按藏文的意思來講,所謂的“善”指大乘法,善妙宣說或指示大乘教言的上師稱爲善知識。而誰認真依靠善知識,他就不會墮入外道或惡道當中。因爲,通過上師的開示,我們可以了知正道,同時也知道什麼是魔障,及遣除魔障的方法。對修行人來講,這幾個問題極其重要。爲什麼在末法時代的時候,很多人修行不成功?首先他們根本沒有想依止善知識,即使依止了善知識,但因自己福報、因緣不具足,在短暫的時間中就離開了。離開以後,世間八法或種種瑣事就會幹擾他們的心,最終修行一無所得,全部一敗塗地。在如今這個社會,這種現象經常出現。
所以,我們應按照前輩高僧大德的傳統和做法,首先拼命尋找具有法相的善知識,這特別重要。在得到之後,也不要對他産生輕慢之心,否則過患無量無邊,這在《金剛手灌頂經》中有廣泛宣說。如果不但沒有輕慢,還經常以極大的恭敬心、歡喜心和清淨心來依止,自相續就能得到無形的加持,甚至不可思議的功德、利益,乃至開悟的境界都能獲得。爲什麼佛陀經常在有關經典裏面講:依止善知識是修行的全部之法,其原因也在這裏。
另外,《佛說一切功德莊嚴王經》中講:“求善知識應當如是成就四法:一者數往請問,二者起精勤心,叁者意樂清淨,四者尊重愛法。”第一,應數數前往善知識那裏,去請問有疑惑、有爭議的道理。第二,在依止善知識的時候不能偷懶,若稍微有一點點不理解,或稍微有一點點事情,就對善知識起邪見、隨便離開,那就不合理,相反應以最大的精進恭敬依止上師。
第叁,在依止的過程中,無論是善道友的諄諄教誨,還是善知識所傳的法,全部要像吸取甘露一樣,以感恩心和歡喜心來接受,而且應把他們的語言當作真正的佛語那樣來享用,並對治自己的煩惱。千萬不能像末法時代的有些人那樣,上師說一句就産生很多邪見,一方面這與自己前世的罪業有關系,另一方面這也是不好的習慣造成的。所以,若産生這樣的惡心,當即就要鏟除。
第四,對善知識要有尊敬心,還要喜愛佛法。如果不喜愛佛法,天天都吃喝玩樂,或做其他事很有歡喜心,善知識就會不高興。因爲上師是希求解脫者,對他來講一切世間名聞利養都毫無興趣,所以若有人對佛法歡喜若狂,善知識必定會歡喜。依止善知識的時候,叁種歡喜中上等者是法供養,即應盡力以法供養讓上師生起歡喜心。當然,供養錢財,給上師打水等,也能讓上師歡喜,但最好是法供養,因爲諸供養中法供養最。若能以此方式讓上師生起歡喜心,一切魔衆、障礙都會自然而然消失,在大乘殊勝道中永遠不退轉。
現在很多人,剛開始因某種因緣趨入大乘佛法,後來就因自己福報不夠,或周圍的因緣不具足,最終從大乘道中退失,之後還惡口罵上師和佛法,造下無量無邊的彌天大罪,這根本沒有必要。在千百萬劫當中,人身極爲難得、也極爲罕見,但它就像閃電一般,若我們在得到的時候,依靠它造惡業,就特別可惜。有時候,我看見世間人不但不修福反而造種種惡業,內心就爲他們的行爲惋惜。但也沒有辦法,因爲衆生業力現前時,大慈大悲佛陀的妙手也很難救護,所以只好默默發願或將善根回向給他們。
卯二(廣說)分二:一、宣說外內兩種攝持;二、分說內攝持。
辰一、宣說外內兩種攝持:
菩薩入佛大菩提,具波羅蜜依善師,
隨彼等說修行地,二因速證佛菩提。
這裏講,趨入諸佛出有壞大菩提的菩薩要依止內外善知識。那什麼是外善知識和內善知識呢?隨從佛菩薩而爲他衆宣說大乘道者,就是所謂的外善知識;相續中具足般若波羅蜜多的空性道,就是內善知識。所以我們要依止這兩種善知識:一個是諸佛菩薩或依靠人的形象出現的善知識,我們平時所說的善知識,就是隨順諸佛菩薩宣講大乘佛法的人,這是外攝持,也叫外善知識。其次,他們所宣說的般若波羅蜜多的空性道理,是所修之地或所修的境界,或者說是自相續的智慧,這是內善知識,也叫內攝持。有些論典裏面說:從廣義上講,外善知識就是所依止的上師和道友,或一切對你開示的友伴和老師;而內善知識,則指自相續經常祈禱上師叁寶所獲得的加持,或信心、出離心、大悲心、菩提心、智慧等內在的修行境界
所以,一個人要想修行成功,內在的因緣和外在的因緣都不可缺少。如果我們有內善知識和外善知識,就不會退到外道的修道當中去。依靠這兩種因緣,在很快的時間中就可趨入正道:暫時往生極樂世界等清淨刹土,最終獲得圓滿正等覺的果位。爲什麼呢?就像《釋量論》裏所講的一樣:只要因具足,果自然而然就會出現,即因果規律如是。
在其他論典中,也有內外攝持的講法。如《現觀莊嚴論》雲:“心不驚怖等,宣說無性等,棄舍所治品,應知爲攝持。”其中,“心不驚怖等”,指內心有空性境界不害怕空性等;“宣說無性等”,指大乘善知識開示空性法門等;“棄舍所治品”,指徹底抛棄這兩種攝持的違品;“應知爲攝持”,指應當了知以上兩者是內善知識和外善知識,或內攝持和外攝持。跟《般若攝頌》的所诠義一樣,《現觀莊嚴論》也把內外攝持分開:一個是內在有空性的境界不怕空性,這是內善知識;第二是宣說大乘甚深廣大法要的上師,這叫外善知識。依靠這兩者,我們的修行就會順利完成。
漢地也有內外善知識的說法。《六祖壇經》裏面講:“不能自悟,須得善知識示道見性;若自悟者,不假外善知識。若取外求善知識,望得解脫,無有是處。識自心內善知識,即得解脫。”按照《六祖壇經》的觀點來看,完全要依靠外善知識來獲得開悟或解脫無有是處,還應認識自己心的本性。就像密法裏面所講的一樣,首先要依靠外在的善知識,他們的開示或指點肯定需要,但最關鍵的是自己內在的認識或悟性,這更重要。所以我經常跟智悲學校的學生說:要老師天天都守著你,這是不可能的,自己應該有自知之明,一定要有自覺性。佛陀在有關經典裏也說:自己是自己的怙主。其實,人自己守護自己、自己觀察自己是最好的。的確,智者有自我控製或自我醒悟的能力,而愚者完全要依靠別人來維護,沒有別人的支持和教導,很快就會掉落下去。
對在座很多道友來講,外在善知識非常重要。因爲,若沒有依靠好的上師和道場,完全依靠自己的能力,身處大城市當中,外在的誘惑特別可怕,自己的防護能力又極其薄弱,這樣想守住自己的清淨心,就有一定的困難。我以前看過宗薩欽哲仁波切的開示,他說:美國紐約的人磕一百個頭和尼泊爾的人磕十萬頭的功德一樣,爲什麼呢?因爲美國人特別忙,每天很多人都要上班十二小時,甚至十八小時,而尼泊爾的人很清閑,在這麼忙碌的時間中,空出一段時間來修行,其功德自然就很大。其實,這就像佛陀時代的比丘守持二百五十條戒,跟末法時代的比丘守持一條戒的功德無二一樣。爲什麼呢?因爲那個時候生活很清淨,沒有那麼多外在…
《般若攝頌釋 第叁十八課》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