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他還用比喻說明:在儒釋道叁教中,佛教最殊勝。他說[2]:雖然總體上講,它們都可以治衆生的病,但儒教只能治皮膚之疾,道教則可治血脈之疾,佛教卻能治骨髓之疾。我覺得他說得非常好!
以前也有一些文人、高僧大德通過這種方式來比喻,當我們了解了儒道兩教的論典後,一定會堅信他們的觀點無比正確。拿道家的《道德經》來講,雖然裏面講了很多特別玄妙的道理,尤其是在全文八十一章中,從頭到尾一直在描述道的深奧。但跟佛教所講的道相比較,確實沒有那麼深奧。當然,我們並不是因爲自己是佛教徒,就認爲佛教超過儒教和道教。當真正的智者以智慧從理論上分析時,就會發現它們之間有很大差別。
所以我非常希望,很多有智慧的人都能站在客觀、公正的立場,來分析、研究、探討佛教。若能如此,必定會明白佛教的高深之處。如果還有信心,或有真正的善根,不僅在理論上能知道它玄妙深奧的意義,而且內心與般若空性不可言說的境界完全可以融會貫通,最終也會示現無邊無際利益衆生的超勝行爲。從曆史上看,剛開始很多大德也是一般的凡夫俗子,但後來因爲他們依止了內外善知識,在這兩種因緣具足後,在短暫的人生中,也示現了廣大無邊、不可思議的利生事業,甚至根本無法用語言來描述。
當然,有些甚深道理在世人面前也不一定交待得清楚。因爲世間人只想獲得錢財、美色等享受,除此之外的快樂和價值根本不屑一顧。但這對我們無利無害,就像月稱論師在《入中論》裏所講的一樣:“若許世間是正量,世見真實聖何爲,所修聖道複何用,愚人爲量亦非理。世間一切非正量,故真實時無世難。”所以,在宣說真實勝義空性時,世間人再怎麼樣跟我們辯論,也根本沒辦法打破我們的觀點。就像愚笨的學生再怎麼樣對有智慧的老師反駁,也沒辦法獲勝一樣。雖然在宣說空性時,世間會有人不理解,但這只不過是自己沒有深入而已。如果深入,不但自己不會駁斥,反而會趨入佛教團體當中,最終成爲虔誠的佛教徒而弘揚正法。
未二(斷除成爲染、淨不合理之爭議)分叁:一、真實意義;二、其比喻;叁、如是宣說之結尾。
申一、真實意義:
衆生妄執欲求食,貪輪回意恒流轉,
我我所法非真空,凡愚虛空打疙瘩。
有些人說:假設一切萬法都是空性、寂滅的,那一切有情怎麼會成爲染汙者與清淨者呢?也就是說,如果萬法是空性,爲什麼有些衆生成爲具有一切煩惱的可憐凡夫——染汙者,有些衆生成爲斷除一切煩惱障和所知障的佛菩薩——清淨者?
在佛經中,針對這樣的問題有合情合理的答複:在本性中,應該說一切萬法都是空性的,可是相當一部分衆生,因爲他們被非理作意所牽,便對外面種種事物生起欲望和貪執,或者說種種幻想此起彼伏地出現。因爲他們對輪回有貪戀的意樂,在六道輪回中就一直無頭無尾地不斷流轉,不可能獲得真實的解脫。雖然衆生正在迷失方向,但在那個時候,一切萬法的本體應該說是無我、空性的,就是人們牢牢執著的我和我所也沒有任何本體,只不過凡夫衆生始終將根本不存在的東西認爲是存在,也即無中生有。但這毫無意義,就像虛空一無所有,不可能把它打成疙瘩一樣。所以,一切衆生本來沒有任何痛苦和煩惱,只不過自己不了解而已。
以前慧南禅師說:“高高山上雲,自卷自舒,何親何疏;深深澗底水,遇曲遇直,無彼無此。”意思是說,高高山上的雲,自己卷起來後、自己舒展開來,根本沒有親疏之分;深深山谷裏面的水,遇到外境時而變成曲的、時而變成直的,根本沒有彼此的分別。我們的心也應該這樣無有束縛,若能如此便可現見本來面目,因爲在本體上根本不可能有像執著那樣的自性。
以前,四祖道信禅師在14歲時,因前世具有空性的善根和習氣,一聽到空性,就像《入中論》裏面所講的一樣:數數生起歡喜心。他去依止叁祖僧璨大師時,在叁祖前說:我今天想依止上師,您可不可以給我講解脫法門。叁祖跟他說:你需要解脫,誰束縛你了?他說:沒有誰束縛我。叁祖說:既然沒有誰束縛你,那怎麼需要解脫呢?這個時候他就獲得了開悟。
實際上也是這樣,本來都沒有束縛,怎麼還需要解脫呢?其實,這就像密法裏面所講的一樣,解脫和束縛是觀待而言的。所以,我們的心誰束縛、誰染汙,從本體上講都是沒有的,只不過自己不了解而已。若能了解,一切束縛都沒有。後來他繼續依止上師九年,承接禅宗衣缽,成爲第四代祖師。再後國王要求道信禅師到皇宮裏去當國師,迎請了好幾次他都不肯去,甚至以砍頭來威脅也面不改色,國王很感動、也很尊重,一直不斷地給他供養。
從自古以來很多高僧大德的曆史看,禅宗跟密宗應該是一樣的,因爲很多都依靠不可思議的表示方法認識了心的本性,或了達了空性。所以,我們既要學習往生法,還要學習般若空性。當然,若將般若空性跟密法和禅宗的道理結合起來,有些偈頌一百個人會有一百種解釋方法,這也是很多禅宗偈頌後人沒有用文字或分別念來解釋的原因,密宗當中很多金剛語也是如此。但不管怎麼樣,我們應該知道,其中有非常殊勝的因緣和緣起,所以大家一定要對這些金剛語生起歡喜心和信心。
這樣以後,我們就能深深了知,衆生認爲痛苦等存在的分別念,就像《大圓滿願詞》裏所講的一樣——“伺意猶將虛空打疙瘩”。爲什麼呢?因爲它們在本性上皆不存在。比如我今天認爲特別痛苦,但是真正觀察痛苦的本體、來源、住處,就會一目了然:只不過自己迷惑而已,實際上所謂的痛苦絕對不存在。當然,這是依靠《中觀根本慧論》等中觀論典的推理,從理論上所作的分析。如果依靠禅宗和密宗,通過簡單的途徑——一種表示法,就能認識這種道理。也就是說,以方便方法就能獲得開悟,並不需要長時勤作和修福。所以希望大家都能達到這種境界,這至關重要!
好,今天講到這裏!
回向偈:
所南德義檀嘉熱巴涅 此福已得一切智
托內尼波劄南潘協將 摧伏一切過患敵
傑嘎納齊瓦隆徹巴耶 生老病死猶波濤
哲波措利卓瓦卓瓦效 願度有海諸有情
[1] 即:“鼓寂鍾沈托缽回,岩頭一拶語如雷,果然只得叁年活,莫是遭他授記來。”
[2]《護法論》雲:“余謂:群生失真迷性,棄本逐末者,病也!叁教之語,以驅其惑者,藥也!
儒者使之求爲君子者,治皮膚之疾也;道書使之日損、損之又損者,治血脈之疾也;
釋氏直指本根,不存枝葉者,治骨髓之疾也。”
《般若攝頌釋 第叁十八課》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