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事物的吸引或诱惑,而现在人的环境诱惑太多了,自然在环境越来越恶劣、修持越来越艰难时,认真守戒、修行的功德就很大。正因为末法时代无比浊恶,我们就要在一个清净的道场或环境里,依靠外在善知识来守护自己的心相续,这样就不会有大的困难。
但最大的困难,若没有正知正念,在特别恶劣的群体中要自我醒悟,也不是那么容易的事情。作为佛教徒,在有因缘、有机会时,一定不要徒有形象,而应在内心深处有所体悟。比如学中观,就要把中观所讲的内容悟到,即一定要懂得它;学密法和修加行也是一样,它们的重要性和真正的含义,内心一定要了解,乃至与法融为一体。若能如此,不管任何一个环境,都不容易或不可能动摇你的心。
从以前的历史事件中也看得出来,有些人因为已经把外在的教育跟自己的心相续融合在一起,所以无论遇到任何运动、学潮,自己的心始终不会改变。而有些人的信仰很表面,或者说只是外在的形象,在遇到一点点风吹草动时,马上就会随波逐流。所以,修行要禁得起外境的考验,内在一定要有证悟空性的境界(即内善知识),这非常重要!这次讲《般若摄颂》,相信个别道友依靠前世的善根,即生中诸佛菩萨的加持,最终已经懂得了它的殊胜与深奥。这样以后,在有生之年乃至生生世世当中,就不可能轻易舍弃这种境界。若很表面,觉得很好奇,或者有一种欢喜心,就像听故事一样,那在遇到外在强大的诱惑,或自己出现违缘时,就无法转为道用。
辰二(分说内摄持)分二:一、般若是善知识之理;二、如何依止善知识之理。
巳一、般若是善知识之理:
过去未来十方佛,道皆般若非余者,
此度是入大菩提,光灯日轮胜导师。
可能有人会想,或有这样的疑问:外面的诸佛菩萨或具有法相的上师是善知识,这是众所周知、共同承认的,但你们说般若波罗蜜多是善知识,它是远离四边八戏的空性,一种不可思议的境界,怎么会成为善知识呢?善知识应该有眼有鼻,怎么空性变成善知识呢?
下面就回答这个问题。刚才讲了,依靠上师等的大乘玄妙开示,最终自己获得善妙的果位,所以他们是善知识或引导者。其实,般若也是真正的善知识。为什么呢?因为,过去出世的拘留孙佛、迦叶佛等无量无边佛陀,未来出世的弥勒佛、胜解佛等无边无际的佛,以及现在在十方刹土中已经示现成佛、正在宣说妙法的无数佛陀,他们的道全部是般若波罗蜜多,也就是说般若空性。《大般若》里面也说:以般若波罗蜜多为母,以方便为父。还说:三世一切诸佛皆学般若波罗蜜多,最终究竟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可见,一切佛全部依靠般若成就,除此之外根本没有其他办法。
在世间当中,学文学艺术、科学技术等的人相当多,但有没有依之成佛的呢?没有。如果有,爱因斯坦、荣格等科学家、理论家、思想家早就已经成佛了。可是他们研究一辈子,最终还是以凡夫的身份离开人间。有时候我这样想:现在世间很有名的人,或对人类社会具有巨大贡献者,虽然他们对人类创造了很多财富,应该说做了一些有实际利益的事情,但因没有学般若,离开世间以后就会变成一般的众生,不可能有进步,所以学般若很重要!
为什么没有依靠般若波罗蜜多,任何人在任何时候、任何地方都不可能获得圆满正等觉的果位呢?因为,只有通达等净无二或现空无二的智慧,才有成就佛菩萨果位的机会。一切如来也讲:对步入大菩提者来说,般若波罗蜜多这一智慧可以用以下几种比喻来说明:宣示人无我如同光明,宣示法无我如同明灯,宣示世出世间一切法如同太阳,宣示获得一切智智的因如同殊胜导师。佛在《大方等大集经》里也说:“般若波罗蜜力故,疾得佛道自然道,一切智道如来道。”因此,只要依靠般若波罗蜜多的道,或依靠它的威力与加持,很多人都会得到涅槃的果位。所以,我们在即生中学般若空性很有意义和价值。
以前,我去过厦门大学、北京大学等高等学府,应该说里面的老师和学生都很聪明,可以说各方面的世间知识无所不知,很多方面非常不错。但我总觉得,这样的聪明智慧没有用在佛法上很可惜,如果遇到空性法门或菩提心法门,对他们生生世世都能带来非常大的利益。可是,他们却将毕生的精力用在电脑、交通学、文学等世间学科上面。虽然在即生中,这些东西能让自己的生活多一些风光,但在断除种种内心的烦恼和痛苦,让自己趋入光明正道方面,一点一滴的意义也没有。所以,在看到很多世间的高等学校时,我就会生起悲心。
当然,从世间法的角度来讲,他们也很成功。但从佛法的视角来分析、判断时,他们因为没有般若的力量,就不可能遣除自相续的黑暗。在这种情况下,即使外在的物质再发展、再进步,人类也不一定能健康发展。因为,人类的欲望越来越膨胀、永无止境,而外面的物质也跟着发展,是绝不可能的。
大家都清楚,人的欲望无有止境,比如:有一万元就想十万元,有十万元就想一百万元,有一百万就想一千万,有一千万还想一亿,有一亿还想一百亿,有一百亿还想一千亿……看看世间上的富翁,在了解了他们短暂人生中的追求目标后,就会感到他们极其可悲、可笑,从而更加清晰地认识到佛教的伟大与殊胜。因此,大家一定要了知,般若的光明能遣除自他一切黑暗。
但般若没有入心时,打瞌睡的黑暗也很难遣除。有一个故事这样讲:一位老师看到一个学生在打瞌睡,就下来问:你为什么老闭着眼睛?学生说:老师!您讲得太好了,我一直在思维着。老师又问:那你为什么一直打盹?学生说:老师!您说的每一句话都很有道理,所以我一直点头。老师说:那你为什么嘴里流出口水?学生说:哎呀,老师您不知道,您讲得太好了!我觉得津津有味,所以自然而然就流出口水来了。不知我们这里个别道友是不是这样?希望大家振作精神、认真听法。
巳二(如何依止善知识之理)分二:一、所依般若之本体;二、教诫必须依般若。
午一(所依般若之本体)分二:一、真实宣说;二、断除成为染、净不合理之争议。
未一、真实宣说:
犹如般若法相空,知诸法相与彼同,
尽晓万法空无相,此行即行善逝智。
这里讲般若的法相是空性。为什么是空性呢?《般若八千颂》里面,问般若法相的时候,佛陀回答说:“般若的法相是空性。”当然这是胜义的法相。如果是世俗的法相,般若的法相就不一定是空性。以前我们讲《现观庄严论略义》时,般若的法相是已经或者能够抵达现证诸法离戏智慧的无住涅槃。为什么般若胜义的法相是空性呢?因为在胜义中了不可得。
虽然在世俗中,就像色法的法相是有变碍或有阻碍一样,人、柱等一切万法都有不共的法相,但在胜义中绝对不可能存在这些相。因此我们应该知道,在未经观察时,在如梦如幻或迷迷糊糊的境界前,有种种世俗法,但真正用智慧观察时,最终一切法的本体全部是空性。因此,不但般若的法相以空性来安立,色法、声法等一切万法的法相也跟般若的法相一模一样:人的法相是空性,房子、柱子、瓶子等万法的法相是空性。如果完全通达一切法的本体在名言中是假立的,即如幻如梦、无有实质,在胜义中是无有所缘、无有本性的空性,那就在真正行持般若波罗蜜多。
佛陀在《大方等大集经》中说:“一切诸法空无相,亦复无有次第生,其性本来常寂静,无有能作如虚空。”因此可以说,一切万法真正的法相就是不可思议。谁能真正通达这样的境界,那个时候他就知道万法的法性,就是以前不了解的、有争议的、诽谤的,也能全部了知,可以说一通百通、一知全知。从历史上看也是这样,有些人刚开始并不了解佛教及其地道功德,甚至对佛陀、上师、般若空性还有成见或邪见,但后来自心真正了解后,这些现象全都没有了。
在《居士传》里面,有宋朝大人物——宰相张商英的事迹:刚开始的时候,他对孔孟之道颇有兴趣且通达无碍。有一次他在一个道场中看见金盒里有纯金写的佛经,就特别不满意地说:宣说孔孟之道的文字都没有用金子写后装在金盒中,为什么胡人(指印度人)所说的语言如是受人尊重?于是他准备写《无佛论》,即没有佛陀的论典,想专门驳斥佛陀或佛教。
后来他在一个同事家里看见《维摩诘所说经》,信手一翻,便对其中的道理生起了欢喜心。他说:胡人能说出如是境界还很不错。于是他借回家里静心阅览,妻子跟他说:您好好研究这本《维摩诘所说经》,一定要把《无佛论》写好。他越看越被里面的玄妙意义所吸引,在对其中的甚深道理有所了解后,他不但不谤佛,还对禅宗产生了极大的兴趣。后来在五台山,他好几次见过文殊菩萨的不同幻现和形象。
他跟很多禅师在有关佛教方面的道理上都进行过交谈,其中最主要的是与从悦禅师的交往。一天,他跟从悦禅师针对很多佛教方面的问题交谈后,有些疑问已经解除,有些一直在思索(即参究),甚至晚上都睡不着。在下半夜,他出去方便,不小心将尿壶踢倒,以此因缘他突然开悟。开悟后,他作偈一首[1]供养禅师求印证。禅师也作颂印证:“等闲行处,步步皆如,虽居声色,宁滞有无。一心靡异,万法非殊,休分体用,莫择精粗。 临机不碍,应物无拘,是非情尽,凡圣皆除。谁得谁失,何亲何疏,拈头作尾,指实为虚。翻身魔界,转脚邪涂,了无逆顺,不犯工夫。”从中他也真实了达了佛教的意义。
最后,他不但不写《无佛论》,还作《护法论》来保护佛法。在《护法论》里,他对韩愈、欧阳修等人的排佛观点一一驳斥,肯定了因果不虚等佛教深奥法门的合理性。…
《般若摄颂释 第三十八课》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