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八课
思考题
1.内善知识和外善知识分别指什么?依止内外善知识有何必要?我们应怎样依止?请结合公案和教证进行说明。
2.为什么一切万法的法相与般若的法相无二无别?请结合历史与现实说明了知此理的重要意义。
3.既然万法的法相是空性,那如何安立染污者与清净者?在了知无有染净的实相后,你打算怎样现证它?
顶礼本师释迦牟尼佛!
顶礼文殊智慧勇识!
顶礼传承大恩上师!
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为度化一切众生,请大家发无上殊胜的菩提心!
下面讲《般若摄颂》,今天讲宣说精进断魔业之方法。
寅二(宣说精进断魔业之方法)分二:一、略说;二、广说。
卯一、略说:
故勇意寻妙菩提,善巧必定摧我慢,
如患为愈依良医,无懈怠依善知识。
对于希求正道或佛法者来讲,在生死轮回中,魔王波旬的干扰会纷纷出现。为什么希求菩提的修行人,经常会出现魔障或违缘呢?有些经论里面说:非常懈怠者,魔众不会理他;非常精进者,魔众没办法伤害他;中等者,经常会出现生病、生烦恼、发生意外事故等障碍,而这就是所谓的魔障。那应通过什么方法来对付、战胜它们呢?这个问题,诸佛菩萨在相关大乘经论中有详细阐述。也就是说,为了避免魔业,应依止外善知识和内善知识,即外摄持和内摄持。
这里首先讲依止者,即具有勇猛寻求微妙菩提的意乐、善巧修行其方便的修行人。那应如何依止呢?首先要摧毁自相续的我慢(从广义上讲,所有骄慢和为自己获得快乐、利益的自私自利心都属于我慢;有时我慢也可称为增上慢)。在修学过程中,一旦生起我慢,对修行就会带来不利,所以应首先摧毁我慢,这样才能以最大的恭敬心依止善知识。
在依止善知识的时候,应以《华严经》中所讲到的四种想来依止,即:“于自身生病苦想,于善知识生医王想,于所说法生良药想,于所修行生除病想。”这个偈颂前面全部是“于”,后面全部是“想”,按照藏文诗学来讲,这是一种修饰法。意思是说,把自己当作有病苦的病人,把善知识当作医王,把善知识所说的妙法当作良药,把精进修持当作解除病痛的治疗方法。记得《窍诀宝藏论》里,也讲了转为道用的六种想:“殊胜上师作为明医想,道友护士实修疗病想,自作病人法作妙药想,获得果位作为病愈想。”
在了知依止善知识的方法后,应无有懈怠地精进依止善知识。按藏文的意思来讲,所谓的“善”指大乘法,善妙宣说或指示大乘教言的上师称为善知识。而谁认真依靠善知识,他就不会堕入外道或恶道当中。因为,通过上师的开示,我们可以了知正道,同时也知道什么是魔障,及遣除魔障的方法。对修行人来讲,这几个问题极其重要。为什么在末法时代的时候,很多人修行不成功?首先他们根本没有想依止善知识,即使依止了善知识,但因自己福报、因缘不具足,在短暂的时间中就离开了。离开以后,世间八法或种种琐事就会干扰他们的心,最终修行一无所得,全部一败涂地。在如今这个社会,这种现象经常出现。
所以,我们应按照前辈高僧大德的传统和做法,首先拼命寻找具有法相的善知识,这特别重要。在得到之后,也不要对他产生轻慢之心,否则过患无量无边,这在《金刚手灌顶经》中有广泛宣说。如果不但没有轻慢,还经常以极大的恭敬心、欢喜心和清净心来依止,自相续就能得到无形的加持,甚至不可思议的功德、利益,乃至开悟的境界都能获得。为什么佛陀经常在有关经典里面讲:依止善知识是修行的全部之法,其原因也在这里。
另外,《佛说一切功德庄严王经》中讲:“求善知识应当如是成就四法:一者数往请问,二者起精勤心,三者意乐清净,四者尊重爱法。”第一,应数数前往善知识那里,去请问有疑惑、有争议的道理。第二,在依止善知识的时候不能偷懒,若稍微有一点点不理解,或稍微有一点点事情,就对善知识起邪见、随便离开,那就不合理,相反应以最大的精进恭敬依止上师。
第三,在依止的过程中,无论是善道友的谆谆教诲,还是善知识所传的法,全部要像吸取甘露一样,以感恩心和欢喜心来接受,而且应把他们的语言当作真正的佛语那样来享用,并对治自己的烦恼。千万不能像末法时代的有些人那样,上师说一句就产生很多邪见,一方面这与自己前世的罪业有关系,另一方面这也是不好的习惯造成的。所以,若产生这样的恶心,当即就要铲除。
第四,对善知识要有尊敬心,还要喜爱佛法。如果不喜爱佛法,天天都吃喝玩乐,或做其他事很有欢喜心,善知识就会不高兴。因为上师是希求解脱者,对他来讲一切世间名闻利养都毫无兴趣,所以若有人对佛法欢喜若狂,善知识必定会欢喜。依止善知识的时候,三种欢喜中上等者是法供养,即应尽力以法供养让上师生起欢喜心。当然,供养钱财,给上师打水等,也能让上师欢喜,但最好是法供养,因为诸供养中法供养最。若能以此方式让上师生起欢喜心,一切魔众、障碍都会自然而然消失,在大乘殊胜道中永远不退转。
现在很多人,刚开始因某种因缘趋入大乘佛法,后来就因自己福报不够,或周围的因缘不具足,最终从大乘道中退失,之后还恶口骂上师和佛法,造下无量无边的弥天大罪,这根本没有必要。在千百万劫当中,人身极为难得、也极为罕见,但它就像闪电一般,若我们在得到的时候,依靠它造恶业,就特别可惜。有时候,我看见世间人不但不修福反而造种种恶业,内心就为他们的行为惋惜。但也没有办法,因为众生业力现前时,大慈大悲佛陀的妙手也很难救护,所以只好默默发愿或将善根回向给他们。
卯二(广说)分二:一、宣说外内两种摄持;二、分说内摄持。
辰一、宣说外内两种摄持:
菩萨入佛大菩提,具波罗蜜依善师,
随彼等说修行地,二因速证佛菩提。
这里讲,趋入诸佛出有坏大菩提的菩萨要依止内外善知识。那什么是外善知识和内善知识呢?随从佛菩萨而为他众宣说大乘道者,就是所谓的外善知识;相续中具足般若波罗蜜多的空性道,就是内善知识。所以我们要依止这两种善知识:一个是诸佛菩萨或依靠人的形象出现的善知识,我们平时所说的善知识,就是随顺诸佛菩萨宣讲大乘佛法的人,这是外摄持,也叫外善知识。其次,他们所宣说的般若波罗蜜多的空性道理,是所修之地或所修的境界,或者说是自相续的智慧,这是内善知识,也叫内摄持。有些论典里面说:从广义上讲,外善知识就是所依止的上师和道友,或一切对你开示的友伴和老师;而内善知识,则指自相续经常祈祷上师三宝所获得的加持,或信心、出离心、大悲心、菩提心、智慧等内在的修行境界
所以,一个人要想修行成功,内在的因缘和外在的因缘都不可缺少。如果我们有内善知识和外善知识,就不会退到外道的修道当中去。依靠这两种因缘,在很快的时间中就可趋入正道:暂时往生极乐世界等清净刹土,最终获得圆满正等觉的果位。为什么呢?就像《释量论》里所讲的一样:只要因具足,果自然而然就会出现,即因果规律如是。
在其他论典中,也有内外摄持的讲法。如《现观庄严论》云:“心不惊怖等,宣说无性等,弃舍所治品,应知为摄持。”其中,“心不惊怖等”,指内心有空性境界不害怕空性等;“宣说无性等”,指大乘善知识开示空性法门等;“弃舍所治品”,指彻底抛弃这两种摄持的违品;“应知为摄持”,指应当了知以上两者是内善知识和外善知识,或内摄持和外摄持。跟《般若摄颂》的所诠义一样,《现观庄严论》也把内外摄持分开:一个是内在有空性的境界不怕空性,这是内善知识;第二是宣说大乘甚深广大法要的上师,这叫外善知识。依靠这两者,我们的修行就会顺利完成。
汉地也有内外善知识的说法。《六祖坛经》里面讲:“不能自悟,须得善知识示道见性;若自悟者,不假外善知识。若取外求善知识,望得解脱,无有是处。识自心内善知识,即得解脱。”按照《六祖坛经》的观点来看,完全要依靠外善知识来获得开悟或解脱无有是处,还应认识自己心的本性。就像密法里面所讲的一样,首先要依靠外在的善知识,他们的开示或指点肯定需要,但最关键的是自己内在的认识或悟性,这更重要。所以我经常跟智悲学校的学生说:要老师天天都守着你,这是不可能的,自己应该有自知之明,一定要有自觉性。佛陀在有关经典里也说:自己是自己的怙主。其实,人自己守护自己、自己观察自己是最好的。的确,智者有自我控制或自我醒悟的能力,而愚者完全要依靠别人来维护,没有别人的支持和教导,很快就会掉落下去。
对在座很多道友来讲,外在善知识非常重要。因为,若没有依靠好的上师和道场,完全依靠自己的能力,身处大城市当中,外在的诱惑特别可怕,自己的防护能力又极其薄弱,这样想守住自己的清净心,就有一定的困难。我以前看过宗萨钦哲仁波切的开示,他说:美国纽约的人磕一百个头和尼泊尔的人磕十万头的功德一样,为什么呢?因为美国人特别忙,每天很多人都要上班十二小时,甚至十八小时,而尼泊尔的人很清闲,在这么忙碌的时间中,空出一段时间来修行,其功德自然就很大。其实,这就像佛陀时代的比丘守持二百五十条戒,跟末法时代的比丘守持一条戒的功德无二一样。为什么呢?因为那个时候生活很清净,没有那么多外在…
《般若摄颂释 第三十八课》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