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事物的吸引或誘惑,而現在人的環境誘惑太多了,自然在環境越來越惡劣、修持越來越艱難時,認真守戒、修行的功德就很大。正因爲末法時代無比濁惡,我們就要在一個清淨的道場或環境裏,依靠外在善知識來守護自己的心相續,這樣就不會有大的困難。
但最大的困難,若沒有正知正念,在特別惡劣的群體中要自我醒悟,也不是那麼容易的事情。作爲佛教徒,在有因緣、有機會時,一定不要徒有形象,而應在內心深處有所體悟。比如學中觀,就要把中觀所講的內容悟到,即一定要懂得它;學密法和修加行也是一樣,它們的重要性和真正的含義,內心一定要了解,乃至與法融爲一體。若能如此,不管任何一個環境,都不容易或不可能動搖你的心。
從以前的曆史事件中也看得出來,有些人因爲已經把外在的教育跟自己的心相續融合在一起,所以無論遇到任何運動、學潮,自己的心始終不會改變。而有些人的信仰很表面,或者說只是外在的形象,在遇到一點點風吹草動時,馬上就會隨波逐流。所以,修行要禁得起外境的考驗,內在一定要有證悟空性的境界(即內善知識),這非常重要!這次講《般若攝頌》,相信個別道友依靠前世的善根,即生中諸佛菩薩的加持,最終已經懂得了它的殊勝與深奧。這樣以後,在有生之年乃至生生世世當中,就不可能輕易舍棄這種境界。若很表面,覺得很好奇,或者有一種歡喜心,就像聽故事一樣,那在遇到外在強大的誘惑,或自己出現違緣時,就無法轉爲道用。
辰二(分說內攝持)分二:一、般若是善知識之理;二、如何依止善知識之理。
巳一、般若是善知識之理:
過去未來十方佛,道皆般若非余者,
此度是入大菩提,光燈日輪勝導師。
可能有人會想,或有這樣的疑問:外面的諸佛菩薩或具有法相的上師是善知識,這是衆所周知、共同承認的,但你們說般若波羅蜜多是善知識,它是遠離四邊八戲的空性,一種不可思議的境界,怎麼會成爲善知識呢?善知識應該有眼有鼻,怎麼空性變成善知識呢?
下面就回答這個問題。剛才講了,依靠上師等的大乘玄妙開示,最終自己獲得善妙的果位,所以他們是善知識或引導者。其實,般若也是真正的善知識。爲什麼呢?因爲,過去出世的拘留孫佛、迦葉佛等無量無邊佛陀,未來出世的彌勒佛、勝解佛等無邊無際的佛,以及現在在十方刹土中已經示現成佛、正在宣說妙法的無數佛陀,他們的道全部是般若波羅蜜多,也就是說般若空性。《大般若》裏面也說:以般若波羅蜜多爲母,以方便爲父。還說:叁世一切諸佛皆學般若波羅蜜多,最終究竟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可見,一切佛全部依靠般若成就,除此之外根本沒有其他辦法。
在世間當中,學文學藝術、科學技術等的人相當多,但有沒有依之成佛的呢?沒有。如果有,愛因斯坦、榮格等科學家、理論家、思想家早就已經成佛了。可是他們研究一輩子,最終還是以凡夫的身份離開人間。有時候我這樣想:現在世間很有名的人,或對人類社會具有巨大貢獻者,雖然他們對人類創造了很多財富,應該說做了一些有實際利益的事情,但因沒有學般若,離開世間以後就會變成一般的衆生,不可能有進步,所以學般若很重要!
爲什麼沒有依靠般若波羅蜜多,任何人在任何時候、任何地方都不可能獲得圓滿正等覺的果位呢?因爲,只有通達等淨無二或現空無二的智慧,才有成就佛菩薩果位的機會。一切如來也講:對步入大菩提者來說,般若波羅蜜多這一智慧可以用以下幾種比喻來說明:宣示人無我如同光明,宣示法無我如同明燈,宣示世出世間一切法如同太陽,宣示獲得一切智智的因如同殊勝導師。佛在《大方等大集經》裏也說:“般若波羅蜜力故,疾得佛道自然道,一切智道如來道。”因此,只要依靠般若波羅蜜多的道,或依靠它的威力與加持,很多人都會得到涅槃的果位。所以,我們在即生中學般若空性很有意義和價值。
以前,我去過廈門大學、北京大學等高等學府,應該說裏面的老師和學生都很聰明,可以說各方面的世間知識無所不知,很多方面非常不錯。但我總覺得,這樣的聰明智慧沒有用在佛法上很可惜,如果遇到空性法門或菩提心法門,對他們生生世世都能帶來非常大的利益。可是,他們卻將畢生的精力用在電腦、交通學、文學等世間學科上面。雖然在即生中,這些東西能讓自己的生活多一些風光,但在斷除種種內心的煩惱和痛苦,讓自己趨入光明正道方面,一點一滴的意義也沒有。所以,在看到很多世間的高等學校時,我就會生起悲心。
當然,從世間法的角度來講,他們也很成功。但從佛法的視角來分析、判斷時,他們因爲沒有般若的力量,就不可能遣除自相續的黑暗。在這種情況下,即使外在的物質再發展、再進步,人類也不一定能健康發展。因爲,人類的欲望越來越膨脹、永無止境,而外面的物質也跟著發展,是絕不可能的。
大家都清楚,人的欲望無有止境,比如:有一萬元就想十萬元,有十萬元就想一百萬元,有一百萬就想一千萬,有一千萬還想一億,有一億還想一百億,有一百億還想一千億……看看世間上的富翁,在了解了他們短暫人生中的追求目標後,就會感到他們極其可悲、可笑,從而更加清晰地認識到佛教的偉大與殊勝。因此,大家一定要了知,般若的光明能遣除自他一切黑暗。
但般若沒有入心時,打瞌睡的黑暗也很難遣除。有一個故事這樣講:一位老師看到一個學生在打瞌睡,就下來問:你爲什麼老閉著眼睛?學生說:老師!您講得太好了,我一直在思維著。老師又問:那你爲什麼一直打盹?學生說:老師!您說的每一句話都很有道理,所以我一直點頭。老師說:那你爲什麼嘴裏流出口水?學生說:哎呀,老師您不知道,您講得太好了!我覺得津津有味,所以自然而然就流出口水來了。不知我們這裏個別道友是不是這樣?希望大家振作精神、認真聽法。
巳二(如何依止善知識之理)分二:一、所依般若之本體;二、教誡必須依般若。
午一(所依般若之本體)分二:一、真實宣說;二、斷除成爲染、淨不合理之爭議。
未一、真實宣說:
猶如般若法相空,知諸法相與彼同,
盡曉萬法空無相,此行即行善逝智。
這裏講般若的法相是空性。爲什麼是空性呢?《般若八千頌》裏面,問般若法相的時候,佛陀回答說:“般若的法相是空性。”當然這是勝義的法相。如果是世俗的法相,般若的法相就不一定是空性。以前我們講《現觀莊嚴論略義》時,般若的法相是已經或者能夠抵達現證諸法離戲智慧的無住涅槃。爲什麼般若勝義的法相是空性呢?因爲在勝義中了不可得。
雖然在世俗中,就像色法的法相是有變礙或有阻礙一樣,人、柱等一切萬法都有不共的法相,但在勝義中絕對不可能存在這些相。因此我們應該知道,在未經觀察時,在如夢如幻或迷迷糊糊的境界前,有種種世俗法,但真正用智慧觀察時,最終一切法的本體全部是空性。因此,不但般若的法相以空性來安立,色法、聲法等一切萬法的法相也跟般若的法相一模一樣:人的法相是空性,房子、柱子、瓶子等萬法的法相是空性。如果完全通達一切法的本體在名言中是假立的,即如幻如夢、無有實質,在勝義中是無有所緣、無有本性的空性,那就在真正行持般若波羅蜜多。
佛陀在《大方等大集經》中說:“一切諸法空無相,亦複無有次第生,其性本來常寂靜,無有能作如虛空。”因此可以說,一切萬法真正的法相就是不可思議。誰能真正通達這樣的境界,那個時候他就知道萬法的法性,就是以前不了解的、有爭議的、誹謗的,也能全部了知,可以說一通百通、一知全知。從曆史上看也是這樣,有些人剛開始並不了解佛教及其地道功德,甚至對佛陀、上師、般若空性還有成見或邪見,但後來自心真正了解後,這些現象全都沒有了。
在《居士傳》裏面,有宋朝大人物——宰相張商英的事迹:剛開始的時候,他對孔孟之道頗有興趣且通達無礙。有一次他在一個道場中看見金盒裏有純金寫的佛經,就特別不滿意地說:宣說孔孟之道的文字都沒有用金子寫後裝在金盒中,爲什麼胡人(指印度人)所說的語言如是受人尊重?于是他准備寫《無佛論》,即沒有佛陀的論典,想專門駁斥佛陀或佛教。
後來他在一個同事家裏看見《維摩诘所說經》,信手一翻,便對其中的道理生起了歡喜心。他說:胡人能說出如是境界還很不錯。于是他借回家裏靜心閱覽,妻子跟他說:您好好研究這本《維摩诘所說經》,一定要把《無佛論》寫好。他越看越被裏面的玄妙意義所吸引,在對其中的甚深道理有所了解後,他不但不謗佛,還對禅宗産生了極大的興趣。後來在五臺山,他好幾次見過文殊菩薩的不同幻現和形象。
他跟很多禅師在有關佛教方面的道理上都進行過交談,其中最主要的是與從悅禅師的交往。一天,他跟從悅禅師針對很多佛教方面的問題交談後,有些疑問已經解除,有些一直在思索(即參究),甚至晚上都睡不著。在下半夜,他出去方便,不小心將尿壺踢倒,以此因緣他突然開悟。開悟後,他作偈一首[1]供養禅師求印證。禅師也作頌印證:“等閑行處,步步皆如,雖居聲色,甯滯有無。一心靡異,萬法非殊,休分體用,莫擇精粗。 臨機不礙,應物無拘,是非情盡,凡聖皆除。誰得誰失,何親何疏,拈頭作尾,指實爲虛。翻身魔界,轉腳邪塗,了無逆順,不犯工夫。”從中他也真實了達了佛教的意義。
最後,他不但不寫《無佛論》,還作《護法論》來保護佛法。在《護法論》裏,他對韓愈、歐陽修等人的排佛觀點一一駁斥,肯定了因果不虛等佛教深奧法門的合理性。…
《般若攝頌釋 第叁十八課》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