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般若摄颂释 第三十七课▪P2

  ..续本文上一页关文殊菩萨的公案。这个经典汉地也有,全名为《大方广宝箧经》,乃刘宋求那跋陀罗译。蕅益大师在《阅藏知津》里,也对此经作了简略介绍。有时间的话,希望道友们都能好好看一看这个公案,因为时间有限,我只能做大概介绍。

  在方便的时候,有些了知的经论我也给大家说一下,相信很多人都会看。对大城市里的人来讲,看《大藏经》很容易,只要请一张小小的光盘,天天都可用电脑来阅读,通过网络或其他方式来阅读也很容易。若是以前,请或读《大藏经》一辈子都不一定现实,一方面经济上有困难,另一方面印书也不那么容易,以前藏地德格印经院印《大藏经》就需要很长时间。作为佛教徒,《大藏经》里到底说了什么也不知道就很惭愧,所以在短暂的人生中,还是要尽可能地阅读。

  《圣宝箧经》中记载:当时佛陀在祇园精舍说法,周围有须菩提尊者、阿难尊者、迦叶尊者等声闻眷属和菩萨众围绕。文殊菩萨后面才来,拿现在的话说,当时已经迟到了。到后他就与须菩提酬唱,令尊者默然。于是舍利弗、目犍连、阿难陀、大迦叶、富楼那,各述文殊智慧、辨才、神力之事。

  其中,迦叶尊者这样赞叹文殊菩萨的功德:有一年在一寂静处安居三个月,当时我(指迦叶尊者)是管家(即执事),所以不管是僧众吃饭,还是诵戒、念经,我都会到僧众团体中去观察。刚开始文殊菩萨已经立誓安居,(安过居的人都知道,在安居的第一天,大家要共同发愿在三个月中不外出。关于安居的时间,汉地和印度都是三个月,藏地因为情况特殊,在时间上稍微有点差别。)但后来文殊菩萨就不见了,在三个月中一直没有见到他。在解夏的最后一天——自恣日,文殊菩萨才出现。

  我有点不高兴,作为管家提出问题理所当然,于是问:你在三个月中跑到哪里去了?文殊菩萨直言不讳地说:我第一个月在波斯匿王的后宫里跟嫔妃们在一起,第二个月住在童子学堂,第三个月住在妓院。于是我开始击楗槌,通知所有僧众集中。那个时候,佛陀问文殊菩萨(虽然知道,但有必要,所以要问):为什么迦叶尊者现在召集僧众?文殊菩萨说:他要摈除我。佛陀说:文殊师利!你现在应该示现大神通,千万不要让声闻众生起不清净的心,应让他们对你生起清净心。

  那个时候,文殊菩萨就入于现一切佛土三摩地。此时我面前开始呈现出无量无边的世界,在每一个世界中,都有释迦牟尼佛、文殊菩萨和我,而我一直敲楗槌。于是佛陀问我:这么多世界都有文殊菩萨,你准备开除哪一个?我说:实在太惭愧,不知文殊菩萨成就如此不可思议功德。接着我问佛陀:那我怎么办?文殊菩萨在三个月中到底在哪里干了什么事情?佛陀告诉我:文殊菩萨在三个月中,让王宫里的五百女人获得不退转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五百童子和五百妓女获得不退转无上正道,百千众生以声闻法获得道心或解脱,无量众生获得人天的果位,等等。

  那个时候,我特别惊讶地问:佛陀!您可不可以告诉我,文殊菩萨到底用什么样的方法来度化这么多众生?佛陀说:你最好亲自去问文殊菩萨。于是我在文殊菩萨前忏悔后提出问题。文殊菩萨说:我不仅用说法的方式,还用贪求以及庄严、威猛的身相来度化众生,有时候也变成帝释天等形象……总之,我以种种方式救度他们。最后我还就其他问题向文殊菩萨提问,他也一一给予回答。其中,在说菩萨大庄严时,有一万二千天子发了无上正觉之心。

  从这个公案也可看出,虽然文殊菩萨没有住在寂静的地方,他一直住在王宫等热闹之处,甚至从表面上看有些行为还很难接受,但实际上他有度化众生的真正寂静。因为,虽然他的身体处在人员集中的城市等处,但心始终不会被种种世间杂念、烦恼所染。在这个世界上,这样的大菩萨还有很多。因此,我们因为一个人外在的形象不如法,就马上判断他犯戒了,也不一定有意义。通过这个公案的学习,大家以后应尽量观清净心,这非常重要!

  其实很多事情都是这样,虽然按照声闻乘的要求来讲有过失,但从另外一个角度来分析也不一定有过失。以前,藏地的大成就者绰珠让珠这样说:按照知足少欲的比丘或出家人的行为标准来看,财物是一切过患之源;但在一些大成就者的眼里,财物并不是一切过失之源,它是一切成就的根源。

  他简单举了一个例子:以前,有一位出家人特别贫穷,寺院里的人天天都讥毁、欺负他,后来他到汉地去了,通过种种方法发了财,得到了很多银子,还有绸缎等。回来后,寺院里的人对他特别好,给他安排了一个很高的法座,还供养了许多美味佳肴。后来他把一块大大的银子放在头顶上说:金钱哪!您的加持不可思议,您的能力太大了,我永远皈依您,希望您永远摄受我。

  可见,任何事物都可从不同角度来理解,有时候财物也不一定危害自己,这一点很多人应该清楚。大城市里的人更了解,因为若没有钱,亲朋好友就会远离;一旦拥有地位和钱财,在你身边朋友就会越来越多,这就是钱财的加持。所以应将人民币放在头上说:我永远皈依您,您生生世世都不要舍弃我!(众笑)

  巳二(讲解不知内寂静之过患)分二:一、宣说无内寂静之过患;二、宣说轻视内寂静之过患。

  午一、宣说无内寂静之过患:

  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都清楚:利益众生、没有自私自利的心,就是所谓的内寂静。所以大家尤其是发心部门的人一定要了解:在利益众生的时候,才有内寂静的机会。如果把内寂静放弃,然后寻找一个外寂静,也不一定成功。下面是佛陀给这些人的教言:

  

五百由旬之深山,布满蛇处住多年,

  

不知寂静之菩萨,得增上慢杂而居。

  在五百由旬以内没有任何人来往的寂静深山,具足外寂静的真实特征,那里有毒蛇、猛兽,泉水、白雪……处处鸟语花香,特别寂静。在这样的地方,有些人已经不止一年两年,而是几十年如一日地安住着。尤其是在人寿八万或无量岁时,有些修行人一呆就是几百年、几千年。可是,若他们不知或不具足内寂静,在相续中生起增上慢——我住在深山多少多少年,与世间自私自利的心混杂在一起,即执著自我的心,希求小乘寂灭果位的心,不愿意利益、帮助、度化众生的心一直缠缚着,那也没有实在的意义。这一点,作为大乘佛子或大乘佛教徒的在座各位都知道,也即最可怕的就是自私自利。所以,一直为了自己的解脱、生存、生活而努力,就是最大的过患。

  我是这样想的:在听受这样的佛法后,相续一定要有改变。若没有改变,佛法是佛法、人是人,或佛法与人之间有一百由旬,那就是纸上谈兵,根本起不到任何作用。所以,我们一定要想尽一切办法遣除内在的散乱,而具足内寂静。若具足,即使外寂静不具足也可以。

  以前,华智仁波切云游四方时,在一个特别寂静的山洞里遇到了一位修行人。华智仁波切到洞口时,那位修行人问:你从什么地方来?到什么地方去?你生在哪里?名字叫什么?华智仁波切一一回答:我从后面来,往前面去,生在人间,名字叫无作瑜伽士。然后华智仁波切问:你居住在这里多少年了?你修的是什么法?那位老修行人特别傲慢地说:我现在已经闭关20年了,修的法是安忍波罗蜜多。华智仁波切故意说:听说你没有修安忍,是个大骗子,骗了不少信徒。那个人马上大发雷霆地批评:你是不是专门到这里来干扰我?我在这里闭关修行,你特意来找麻烦,你到底想干什么?那个时候,华智仁波切哈哈大笑地说:可以、可以,你修安忍波罗蜜多20年,结果还是很不错啊!然后华智仁波切就一边笑着一边离开了。

  从这个修行人的公案也看得出来:虽然有外寂静,能在很多年中闭关,这很了不起;但因没有内寂静,一直未能调伏贪心、嗔心,尤其没有遣除大乘佛教所不允许的自私自利心,那住在寂静的地方也没有什么用。大家也清楚,山上很多野兽也是一直跟谁都不来往地居住着。有些道友特别喜欢闭关,不愿意跟人交往,但是以自卑、孤僻的心态驱使,那自认为修行很不错也没有意义。

  我始终这样认为:不管是闭关也好,不闭关也好,或者说无论居住在寂静的地方,还是人群当中,内心一定要有不加改造的利他心。当然,利他的成分根据修行境界的不同有多有少,但只要有利他的心,自然而然自己的行为就能做出很多有意义的事情。在那个时候,包括人天在内的一切众生,都会向你顶礼膜拜。

  以前,汉地一个和尚讲了这样一个小故事:在一个地方有一位老和尚,通过修行获得了阿罗汉果。他有一个侍者小和尚,这个小和尚是凡夫人。一次他们出去行脚,阿罗汉认为弟子背着东西跟着理所当然,所以小和尚一直背着很大的行李跟着老和尚在弯弯曲曲的山路上走。后来小和尚心里想:世间上有很多可怜众生,我得到成就时一定要先度化他们,不能希求寂灭的境界。当他生起这样的善念时,老和尚马上停下来说:不行、不行,现在我背东西,你在前面走。小和尚说:为什么?老和尚说:因为你产生了利益众生的心,这很难得。然后老和尚就背着东西跟着小和尚走。

  真的,即使是凡夫人,哪怕在心里生起一刹那的利他心,阿罗汉也值得承事,那就不要说其他人了。所以,具有利他心的人,不管居住在什么地方,都是众生的如意宝。如果没有利他心,表面上有什么样的名称、地位、财富,也没有意义。比如,几千几万人恒时恭敬者,天天都想着自己的名闻利养,那也不值得供养恭敬。如果有利他心,哪怕是十字路口的乞丐,一切人天众生皆应恭敬顶礼。所以大家一定要懂得关键的问题。很多人在学习大乘佛法后,一定会懂得其利害关系,若真正懂得,自己的行为多多少少都会有改变,因为我们毕竟是知言解义的高等众生。

  午二(宣说轻视内寂静之过患…

《般若摄颂释 第三十七课》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