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分二:一、真实宣说;二、宣说是故难以揣度他众。
未一、真实宣说:
菩萨勤利众生得,禅力解脱根等持。
轻思此非行寂静,佛说彼住魔行境。
有些菩萨在日日夜夜精勤利益众生的过程中,获得了四禅、四无色定等世间功德,还有加行道中的五力、五根,以及三解脱门等持。这样他们就可以不定的方式,经常到村落、城镇、城市等地去利益众生,或以周游世界的方式——今天到上海、明天到天津、后天到美国、再后去挪威、巴西、塞维利亚等国家和城市利益众生。以前我看到很多国外的修行人,因为他们有国际护照,或者说在很多地方都有中心、弟子,所以经常很开心地到处都去。有位大德说:“我先去日本住两天,然后再去新加坡、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有时间再去泰国住几天,然后再去中国、美国、加拿大、德国、法国、英国、荷兰。”总之,因为他们具足三解脱等功德,就可以自在显示种种事业。但在这样的时候,有些人因为不理解他们的密意或密行,就开始讥毁:他原来住在寂静的地方,现在已经失去原来的行为,经常到各个城市里面去……其实,这种背后诽谤的人完全住于魔的行境。就像《佛说诸法无生经》里所讲净行和行慧的故事一样。
当然,有些人一点境界也没有,纯粹是凡夫人,但他却漫无目的地到处乱跑,那别人后面说他,可能也没有过失。但真正想利益众生的菩萨,在不同国家和地区示现种种形象时,如果我们背后非议,过失就非常大。
的确,有些高僧大德的行为很难揣测,自古以来这样的示现相当多。像月称菩萨,因为僧众不能接受他,月护只好让他到后山放牛,他却从牛的画像中挤出牛奶,并做成奶制品来供养僧众。还有寂天菩萨,他在僧众的行列里示现想吃、想睡、想走的三想者形象,除此之外什么活都不干,很多人都想开除他。但在一次诵经的法会上,他腾到虚空中开始念《入行论》,从此该论在人间得以广泛流传。从汉地的历史来看,以前二祖把衣钵交给三祖后,在显现上他的行为也疯疯癫癫:有时到妓院里面去,有时到屠宰场帮助屠夫,有时示现其他行为。后来人们纷纷诽谤他,但他却说:“我自调心,非关汝事。”意思是说,我自己调心利益众生,你们没有必要管我。也就是说,他的行为有种种密意。所以我们应该知道,别人各种各样的行为都值得接受。
未二、宣说是故难以揣度他众:
于住村落或静处,离二乘心定大觉,
利生寂静之菩萨,妄念揣度坏自己。
任何菩萨,不管他居住在村落中也好,寂静的山洞里也好,或者说寺院当中,如果他内在远离了声闻缘觉的心,和凡夫人维护自己的自私自利心,始终怀有让众生获得解脱的利益、帮助之心,就像《华严经》所讲的一样,“不为自己求安乐,但愿众生得离苦”,那他就是真正利益众生的菩萨。
在这种对大菩提之道有定解的菩萨示现种种事业时,其他菩萨千万不要故意说他的过失,否则过患相当大。佛陀在经中说:除了我和如我者可以推测别人之外,其他人都不允许。所以,用凡夫的眼光来衡量他人就很危险,因为真正度化众生的人,很有可能显现为普通凡夫人的形象。
五台山有个贫女变成文殊菩萨的故事:元魏时,五台山大孚灵鹫寺每年三月都设无遮斋,(现在五台山每年夏天都供斋,供斋时有很多人,包括乞丐也经常剃着光头到供斋处等着应供。)无论道俗、贫富、男女、老少皆可接受。有一位贫女也前来寺院应供,她带着两个小孩,还带着一只狗。因为很穷,没有什么供养的,她只好剪下头发供养。在供斋的时间还没到时,她说:我有特别的事情,你们可不可以先给我斋饭?法师也同意了,给三个人供了三份。她说:还有一只狗,可不可以给狗食品?给狗食品后她又说:我肚子里有个小孩,再给我一份。这个和尚就生气了,说:孩子还没有生下来,怎么能给他一份?你太贪得无厌了!
她即说偈:“苦瓜连根苦,甜瓜彻蒂甜,三界无著处,致使阿师嫌。”随后腾身虚空变成文殊菩萨,狗变成狮子,两个小孩变成侍者,安住在缥缈的云光中。那个时候,所有人特别伤心,都开始忏悔,因为没有想到是文殊菩萨。后来文殊菩萨在空中赐教说偈:“众生学平等,心随万境波,百骸俱舍尽,其如憎爱何。”最后所有人悲泣大圣赐予平等法门,于是空中传出偈云:“持心如大地,亦如水火风,无二无分别,究竟如虚空。”(密法中也有这样的教言,如:“心乃佛本性,心如大虚空。”)
后来人们特别后悔,遂建塔供养文殊菩萨留下的头发,该塔即现在塔院寺中的文殊发塔。前段时间我去五台山时,也朝拜了此塔。与以前相比现在更庄严了,因为外面重新做了装修,旁边还有很多藏传佛教的经旗,有很多经文也刻在上面。对有信心的人来讲,大家一定要朝拜,一定要求加持。
就像不知贫女是文殊菩萨一样,很多平凡人或没有地位的人的相续中也有利益众生的心,但我们根本不能了知。所以经常说别人的过失,诸如脾气大、人难看、行为不如法等,就根本没有必要。当然,在有特殊必要时,比如为上师三宝发心、做管理工作,也可一边念金刚萨埵心咒——嗡班札尔萨埵吽,一边实事求是反映问题。在开会时,有些人首先说不能说别人过失,但一会儿就说:上师老人家!一定要观察他,这个人肯定是坏人。
当然,真正揣度别人很困难,因为诸佛菩萨的化现随时随地都有。尤其对利益众生的法师,一定不要说过失,因为自己根本没有资格。再加上度化众生的方式多种多样,有些虽然没有直接度化众生,但间接也救度了无量众生,所以对世间任何一个人都要观清净心。下了课以后,希望道友们经常用本经所讲的道理反观,看自己以前是什么样,以后是否愿意进步或改进,如果愿意,说明学法能获得成功。
好,讲到这里!
回向偈:
所南德义檀嘉热巴涅 此福已得一切智
托内尼波札南潘协将 摧伏一切过患敌
杰嘎纳齐瓦隆彻巴耶 生老病死犹波涛
哲波措利卓瓦卓瓦效 愿度有海诸有情
[1]《翻译名义集》云:“阿兰若,或名阿练若,大论翻远离处,萨婆多论翻闲静处。天台云:不作众事,名之为闲;无愦闹故,名之为静。或翻无诤,谓所居不与世诤,即离聚落五里处也。肇云:忿竞生乎众聚,无诤出乎空闲。故佛赞住于阿兰若。应师翻空寂。苑师分三类:一达磨阿兰若,即华严之初,谓说诸法本来湛寂,无起作义;二名摩登伽阿兰若,谓冢间处,要去村落一俱卢舍,大牛吼声所不及处;三名檀陀迦阿兰若,谓沙碛(迁历切)之处也。”
《般若摄颂释 第三十七课》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