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七课
思考题
1.真正的寂静指的是什么?了知此理对我们的修行有何启示?作为修行者,应怎样对待修行过程中的功德相,为什么?
2.请以公案说明,无内寂静之过患和有内寂静的功德?
3.为什么要对广泛行持众生利益的菩萨及一切人观清净心?请以公案说明其必要性。
顶礼本师释迦牟尼佛!
顶礼文殊智慧勇识!
顶礼传承大恩上师!
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为度化一切众生,请大家发无上殊胜的菩提心!
下面继续讲《般若摄颂》,今天讲以寂静自诩之魔。
卯三(以寂静自诩之魔)分二:一、略说;二、广说。
辰一、略说:
听受般若的时候,大家特别要有恭敬心和欢喜心,因为在生死轮回中,遇到这样的空性法门极其难得,这在前面的课中也提到过。在短暂的人生中,虽然每个人认为需要做的有意义的事情相当多,但真正对今生来世有着重大利益的行为却非常少。所以每一位佛友,在听课之前、听课当中、听课以后,内心都要法喜充满。虽然在整个世界上,各个国家的人们都有自己的目标和理想,每个人都认为自己所作的有价值、有意义,但真正从众生流转于生死轮回的长远历程来看,即生中在相续里种下这样一个断除轮回的般若空性种子,就相当有意义。
虽然这个道理很多人都懂,但不提醒、不观察的时候,也很容易丧失正念。如果不知自己最应该做什么,一切都理所当然,那就说明我们的心已经开始无对治地流浪着,但这并没有实在的意义。所以大家都要严格要求自己,在听受佛法时一定要有欢喜心,还要为利益众生发心,这是非常关键的问题。一般来讲,上等者听到吹海螺的声音,中等者在发心的念诵开始,下等者在法师提醒大家发无上菩提心时,都会用正知正念来摄持:这是历代传承上师的口传教言,大家一定要记住。
下面讲颂词:
依于极静村落城,深山静林阿兰若,
自赞毁他之菩萨,当知着魔智浅薄。
可能大家也清楚,寂静分为外寂静和内寂静,即外境远离愦闹、内心远离种种寻思分别念。但很多菩萨或发心者,在得到所谓的寂静后就产生傲慢心,这很不好。所以下面一一分析,哪些寂静应该具足,哪些寂静具足也不一定有真实利益。
本颂讲:有些住于极其幽静的村落、大城市(其实有些大城市,尤其是个别西方国家的大城市非常寂静。前一段时间,华盛顿旁边来了一位佛友,在探讨的过程中我们共同认为:以前法王去西方时,华盛顿有一个道场很寂静,虽然它在城市里面)、深山、山洞、岩石窟、阿兰若[1]、静地、森林、树林等处的菩萨,在心里这样想:我现在在人迹罕至的寂静地闭关静修,时常能安住于自己的空性境界当中,实际上这样的行为是大慈大悲的佛陀在《月灯三昧经》、《妙法莲华经》、《华严经》等经典中一直赞叹的。(寒山大师、无垢光尊者、华智仁波切等高僧大德对寂静处都有赞叹文,特别是寂天菩萨在《入菩萨行论》中作了广泛赞叹。)也就是说,他因外寂静在相续中生起了傲慢心。然后就开始自赞毁他:我现在正在远离一切散乱之处闭关实修,也能入于空性的定,而处在某大都市某某寺院的修行人,每天都很散乱,一点修行也没有。也即他看不起非寂静地的修行人,认为他们很散乱,烦恼分别念很重,修行不成功。如果这样诋毁他人,虽然自认为居住在寂静地方,有一定的修行境界,但实际上已经着魔了。为什么这么讲呢?因为他已产生极大的分别念去执著。
其实,从严格来讲,有时候自认为很清净、很了不起,也不一定修行很好。就像《入中论》的讲义里所讲的一样:自认为戒律清净,是第一破戒。《佛说大迦叶问大宝积正法经》中说:“迦叶!有一比丘具足受持别解脱戒,善知禁律于微细罪深生怕怖,恒依学处、说戒清净,身口意业具足无犯、食离邪命。此有其过,所以者何?执自功能,成戒取故。迦叶!此是第一破戒,喻持戒影像。”所以,经常将自己跟别人比较,认为自己的修行境界胜过他人,就是智慧浅薄者。
有些人说:我们是实修道场,实修特别重要,你们闻思,着重学习、研究、探讨,这种做法不殊胜,应该放弃。当然,认为修道极其殊胜,从对自己所行持的佛法或境界有信心的角度来讲是对的,但若以此诋毁他人就不合理。当然,若真正达到无有任何执著的境界,就很了不起。佛陀在《般若二万五千颂》里也说:“修行般若,一切法不执,一切法不住。”如果我们真的到了这样的境界,那持戒也没有、犯戒也没有,修行也没有、散乱也没有,束缚也没有、解脱也没有。就像《佛说大迦叶问大宝积正法经》里所说那样:“无犯亦无持,无缚亦无解。”若我们真实达到这样的境界,就非常好,但对很多人来讲,这也是不容易的。因此,在没有达到一定境界之前,对别人的善行还是要尽量随喜。
好几年前,我在汉地时,去过一位比较著名的汉地和尚的阿兰若。他的阿兰若很寂静,门口上写着几个大大的字——阿兰若,旁边有泉水,还有鲜花、树林,真是鸟语花香,极其殊胜。他对我特别好,一直泡功夫茶,在佛法方面我们聊得很开心。但他经常赞叹自己:我住于寂静的地方,时常安住在空性当中;对其他个别居士或道场却持否定态度,经常说他们不太合理。当然,真正有一定境界的修行者,在有密意、有必要时,也会说别人的过失,这也是有功德的。但若因为自己住于寂静地方,就经常赞叹自己、看不起别人,那就不太好。
其实,若因自己能做到的有些修行别人做不到,就看不起别人,甚至经常在讲课等时自赞毁他,那就犯了菩萨戒。如果故意诋毁他人,果报也非常严重。对真正的修行人来讲,平时都要观清净心,这特别重要。若观清净心,只有利益、没有危害。所以,若我们有机会、有因缘住在寺院里天天闻思修行佛法,同时了知许多人修行不精进、懈怠散乱、烦恼深重,最好观想为不可思议的诸佛菩萨的化身,最起码也要生起悲心。确实,很有可能这些众生在我们面前示现,他们真正在行持一些超越的禁行。所以千万不要说他们的过失,也不要诋毁他们。虽然从我们的分别念来看,其行为的确不如法,但也要守住自己的口,不出过患之言,这对自他都有利益。
可是,我们很多人因为修行不好,经常爱说别人的过失。有些虽然在听课时,会产生以后再怎么样也不说人过失的决心,但这种心念只能坚持几天,过一段时间就忘得一干二净,完全恢复到原来爱说过患、爱看过失的状态。若能经常翻阅大乘经论,我们就会发现,如果没有特殊必要,比如没有说别人的过失,别人的烦恼就会越来越增长,一说过失,对他决定有意义,那就不要说别人的过失。如果我们内心当中有这样的誓言、发愿,修行肯定会更上一层楼。
辰二(广说)分二:一、宣说内寂静;二、讲解不知内寂静之过患。
巳一、宣说内寂静:
常居村落都城邑,成熟有情勤菩提,
不求罗汉独觉地,此谓佛子之寂静。
通过刚才的学习,大家都应该知道,所谓外寂静就是指住于寂静之地,没有其他任何外缘的干扰。这里讲真正的寂静——内寂静:有些人始终居住在村落(如同现在的乡村)、城邑(如以前印度的瞻巴嘎、鹿野苑、菩提迦耶等城市)、都市(如现在汉地的北京、天津、上海等大都市),内心时时刻刻具足帮助或利益众生的菩提心,行为上也一直在利益众生,根本没有贪执自己的利益,永远不希求声闻阿罗汉及独觉的自私自利寂灭境界,而精勤于大菩提之道。
也就是说,他们根本不像凡夫人一样,始终为自己服务。确实,住在大城市里的凡夫人,百分之九十以上都为自己的利益而奔波。当我们站在大都市的十字路口,目睹川流不息的人群时,这种感觉就异常明显。当然,这里面肯定有文殊菩萨、普贤菩萨、除盖障菩萨等圣者的化现。但大菩萨或佛子完全不相同,他们无论住在什么样的环境,始终都会利益众生。即使表面上看来,他们好像不寂静,但实际上已经获得真正的寂静——诸佛菩萨的内寂静。的确,虽然他们的身体没有安住在寂静的地方,已经处于繁华的城市当中,但心里已经远离自私自利和希求寂灭果位的杂染与散乱。也就是说,他们的心始终安住于最殊胜、最高尚的境界当中,而这就是真正的寂静。
有些人经常说:我看见人就烦,所以不愿意发心,不愿意做任何事情,很想长期住在寂静处。虽然有些教言也说:对初学者来讲,或在禅修的时候,应该远离散乱、远离人群,身体要住在寂静的地方。但真正的大乘菩萨,根本不在于外寂静,而在于内寂静。那内寂静是什么样呢?就是心里除了利益众生以外,为自己奋斗的心念根本没有,甚至执著善法的念头也全部断除。
所以广大发了心的菩萨,通过这样的教言一定要认识到利益众生是最寂静的行为,千万不要认为帮助众生很麻烦。以前有一位道友这样说过:“弘法部接触的人太杂了,要经常跟各种各样的人说话,作为修行人,我希望住在寂静处,所有散乱的因都要抛开。”后来他就跑到一个人比较少的寂静寺院里去了,但呆的时间并不是很长,再后来不要说心得到寂静,身体也到最繁华的都市中去了。所以要想寂静,获得内在的寂静非常重要。有些人身处众人之中,表面上看起来很散乱,但若内心一直帮助他人,这就是大乘菩萨的寂静处。
麦彭仁波切在《摄功德宝经释》里,略讲了《圣宝箧经》中有…
《般若摄颂释 第三十七课》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