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了這一幕。至今已經過了8年了,但他當時演講的很多內容,我仍然記憶猶新。他在一段話中提到:“美國95%的人信上帝,我便是其中之一。信仰爲我們指出一種道德的規範,這超越人們的法律,也號召我們承擔比物質利益更爲崇高的使命。宗教自由,不僅不可怕,而且應當受到歡迎……”他講的雖是信仰基督教,但不管基督教也好、伊斯蘭教也好、佛教也好,有信仰的人跟沒信仰的人相比,還是有信仰好。倘若你有了信仰,今生的行爲就會有種約束,否則,不知有後世的人,什麼壞事都幹得出來,誠如《涅槃經》所言:“不見後世,無惡不造。”
2、什麼是正確的信仰
1)善惡有報的因果觀
在座從事科學的工作者,若能明白“善有善報,惡有惡報”、“種瓜得瓜,種豆得豆”,那麼在創新科學技術時,就會以負責任的態度,對待社會、國家乃至全世界。不然,一個人若時時刻刻爲了自我,以此心態做任何一件事,這個後果都相當可怕。
現在爲什麼有那麼多假冒僞劣産品?爲什麼大多數食物含有毒素?爲什麼許多醫院、學校都在爲了錢而奔波?……就是因爲人們不懂善惡因果。在這種大環境下,很多人心理的不健康,實際上遠遠超過身體疾病。而要治愈他們的“心病”,唯一要依靠佛教的真理,用坐禅、念佛等方法來調節內心,除此之外,醫療技術是沒有用的。
因此,在這個世界上,不管是什麼樣的人,科學家也好、教育家也好,要想對社會負責,就應先樹立正確的人生觀。當然,“人心不同,各如其面”,每個人的心態千差萬別,人生觀也不盡相同,但最關鍵的是什麼?就是要了知前世後世的存在,明白善惡有報的因果規律。
也許有人提出疑惑:“如果真是善惡有報,那我如今做了善事,爲什麼還不現前善果?”這種觀點有失偏頗。你做善事是“因”,得快樂是“果”,“因”和“果”之間一定要有時間的間隔。比方說,農民在春天種莊稼,到了秋天才會收割,不可能今天剛播種子,明天就豐收果實。同樣,我們今生所造的惡業或善業,下一世、再下一世乃至許多世後才會成熟。而這些業正如佛陀在《百業經》中所言,既不會成熟于外境的山河大地,也不會中間無緣無故消亡,必定要成熟于自己的相續。因此,一個人不論造了什麼業,百千萬劫也不會毀滅,最終一定會自作自受。
這樣的道理,是佛教的因果觀,也應該是我們的人生觀。每個人若能認識到這一點,整個社會就會變得更美好、更燦爛。然而,如今的世間上,真正相信因果、一心爲衆生的人,的的確確比較少。或許我這樣一說,大家就覺得太悲觀,但了解真相的人都明白,在光明輝煌的背後,現在還隱藏著許多黑暗的陰影。那麼這些陰影的根源是什麼?就是人們不相信因果。
2)承認前世後世存在
若要樹立正確的因果觀,就要先承認前世後世存在。那前世後世的存在,有沒有確鑿可靠的依據呢?當然有。佛教的千經萬論都足以證明,人死後必定存在後世,而並非像火滅了、水幹了一樣,什麼都消失了。包括科學家牛頓也說過:“人死了之後,有神識存在。”還有愛因斯坦、羅素[1]、魯迅等人,對佛教的研究雖不是特別究竟、透徹,但最基本的因果真理,他們也是承認的。
現代的科學領域,不管是宏觀還是微觀,其實都只涉及外境的事物。而對內在的心識,乃至前後世存在與否,在科學極度發展的今天,仍然是一個盲點,大多數科學家既沒有肯定也沒有否定。
我本人而言,雖不是特別廣聞博學,但也並非孤陋寡聞,古今中外很多心理學家、量子力學家、物理學家的書籍,自己也翻過不少。在此過程中很容易發現:所謂的科學,從某種意義上給人們帶來了極大便利,令生活水平有了突飛猛進的提高,可是對于內心這一領域,除了像榮格等極少數人,因受西方哲學或藏傳佛教的影響,才承認人死後有神識存在,而其他大多數科學家,至今對此仍未得出非常明確的結論。
今天,我在中國這一高科技中心,與這麼多具豐富學識的智者共同交流,你們中若有人能舉出充分理由否認前後世存在,那麼,我們佛教徒也不會固執己見,一味地要求大家必須承認佛陀的觀點,而會站在客觀公正的立場上,誰的宗教中有真理,我們就擁護誰。
其實佛陀所講的真理,出自于2500多年前的印度。當時淨飯王子示現出家、苦行,並在菩提伽耶證悟成佛,之後49年宣說佛法,將他甘露般的思想留給了後人,所以佛陀降世的確是真人真事。在藏地,現存的108函經典,全部都是佛陀的智慧流露,對此,我們有不可退轉的信心。但光是憑信心,不可能建立自己的宗派,要想樹立正確無誤的觀點,就必須用智慧來交流、探討、辯論。
我們藏傳佛教在認識真理方面,曆來有個很好的特點,那就是互相辯論。在辯論的時候,你可以用最大的智慧反駁對方,對方也不得不以邏輯推理來建立觀點,這是遣除懷疑最有力的殊勝方法之一。今天在這裏,大家若有什麼問題,也不妨直截了當地提出來,我可以直言不諱地跟你們探討,這是一個機會,也是非常好的方法!
3)博愛一切衆生的慈悲
現在的社會,極需要佛陀2500多年前的原始教義,而這種教義,歸納起來就是慈悲與智慧。在“慈悲”方面,佛教博愛天下一切衆生,就廣度而言,它與基督教、天主教等利他善行有一定差別。佛教不管是平等觀、慈悲觀還是菩提心,都要求對所有生命一視同仁,甚至是怨敵也不例外,這種境界就叫“大愛”。這種大愛,在其他宗教、世間領域中是找不到的。對此,在座的知識分子,不妨用自己的智慧仔細觀察,看佛陀給我們留下的博愛,在別的學說、宗教、個人思想中有沒有?這種精神,如今的社會需不需要?
當然,博愛的對象,不僅僅是我們人類,也應該包括其它衆生。這一點,上至總統高官、下至平民百姓都要遵守,否則就會受到不同的譴責。記得在去年,美國總統奧巴馬接受采訪時,順手拍死了一只蒼蠅,結果招致動物保護組織的強烈不滿。今年,他在白宮發表演講時,再次遭遇到了同樣尴尬,一只蒼蠅在他臉旁不停徘徊,甚至一度還落在他嘴唇上“歇腳”。不過,他吸取了上次的教訓,在與蒼蠅的二次交鋒中展現了超人的克製力——無論蒼蠅如何萦繞,正在發表嚴肅講話的奧巴馬都沒再痛下殺手。當然,這次不敢打蒼蠅,他也並不是出于悲心,而是怕又遭到輿論炮轟。可見,其他宗教與佛教相比,在平等關愛衆生方面,還是有所差別。
今天在座的各位人士,可能也有其他宗教徒,雖說從廣義上講,我們各大宗教應和睦共處、互通有無,但就悲心的廣度而言,彼此確實存在著差異。在美國,人人對上帝特別尊重,即便是曆代總統的就職演說,開始時也要祈禱上帝,結束時會說“上帝保佑”。這樣的信仰,對整個國家非常有利,但跟佛教的慈悲觀比起來,毫無疑問,還是不太相同。
在我們佛教,乃至蒼蠅、螞蟻、蚊子這些小含生,都不能肆意傷害。爲什麼呢?因爲它跟我們一樣,也有苦、樂的感受。試想,如果你是弱勢群體,有人歧視你、踐踏你,那他會不會受到人道主義的譴責?肯定會。既然人類不能隨意欺負、損害,那麼其他有生命的衆生,只不過不會說人話而已,實際上避苦求樂之心皆同,故而都應值得保護。
或許有人聽到這些,覺得有點不可思議,因爲在他們的眼裏,動物跟人類有天壤之別。但你從道理上推的話,恐怕找不出真實的理由來成立動物可以隨便殺害。所以,一切衆生都是平等的,這個問題相當關鍵,大家務必要牢記!
4)抉擇萬法皆空的智慧
剛才講了,佛教的不共殊勝之處,在于慈悲和智慧。慈悲是平等愛護一切衆生,那麼,智慧體現在哪些方面呢?就是佛陀宣說了最殊勝的空性法門。
現在世間上很多人,由于沒學過空性法門,對感情、財物、房屋、地位、名聲、權勢等虛妄的東西,有強烈的實執,始終被執著束縛著,從而産生各種苦惱。薩繞哈巴尊者曾言:“貪執縱如芝麻許,竟引痛苦無邊際。”龍猛菩薩在《六十正理論》中也說:“若許有實法,則生大貪嗔。”所以,一切痛苦的根源,就是實執。如今不少人受到一點點打擊,就選擇自殺,其實在佛教徒看來,這是沒有必要的,一切事物皆由因緣而生,緣生則聚,緣滅則散,這些完全是正常現象。
前不久我去玉樹赈災,那裏99%的人信仰佛教,所以在面對這場災難時,心態跟汶川地震的受難者完全不同。當時全國各地去了很多心理咨詢專家,但這些專家卻找不到幫助對象,因爲當地人都不需要安慰,他們懂得一切萬法皆爲無常,遇到天災人禍也是業力所致。因此,有信仰的佛教徒,平時對好的方面考慮過,對不好的方面,諸如死亡、生病、衰老、破産等,也已深思熟慮過,故而在災難面前,他們顯得異常勇敢、堅強。由此可見,心理的調節,遠遠勝過藥物的治療。一個心理健康的人,就算身體遭遇再大的不幸,自己也很容易調整過來。
四、藏傳佛教的養生之道
在藏地,有許許多多的修行人,身體特別健康,心態也特別樂觀。之所以如此,絕不是因爲生活優越,或者自然條件舒適,相反,去過藏地的人都清楚,那裏氣候多變、高寒缺氧,給人類生存帶來了極大的挑戰。在這樣惡劣的環境中,藏族人心裏卻充滿陽光,一直有種滿足感、幸福感,其中的秘訣究竟在哪兒呢?就是源于藏傳佛教的滋潤。
藏傳佛教,是佛教叁大支系[2]之一,自8世紀從印度傳入藏地,此後99%的藏族人從童年開始就信仰藏傳佛教,並由此帶來了身心安樂。尤其是修持藏密的人,大多數身體輕健、延年益壽,這樣的例子不乏其數。西藏社會科學院宗教研究所有一位大德叫索朗頓珠,他曾通過對40位虹化成就者的統計,發現這些人大多都在…
《藏文化的修心養生觀(清華大學科技園演講)》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