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慈善的思考
——第四屆“國際公益慈善論壇”演講
(2010年6月20日下午)
各位高僧大德、各位慈善家:
大家好!今天很榮幸與這麼多人共同交流慈善的話題。
我個人而言,是一名佛教徒,而大乘佛教的所有理念,歸根結底就是利益一切人類,乃至一切衆生。因此,與各位一起探討這樣的理念,對我來講非常高興。
慈善是心
所謂慈善,其實就是無條件關愛一切衆生。在這方面,有錢的人可以作物質上的支持,而沒有錢的人,則應發起一份愛心。我們雖不要求世界上所有人都變成比爾·蓋茨、巴菲特,但至少也應效仿特蕾莎修女,先從身邊的衆生關心起。
特蕾莎,是天主教的一名普通修女,當她發現修道院外窮人的悲慘遭遇後,毅然決然舍棄了天堂般的舒適生活,用一生的時間,挑起了拯救貧民、麻風病患等的重任。從表面上看,她不過是個平凡而普通的女人,但實際上,她所做的事遠遠超出我們想象。且不說別的,僅僅在6年時間裏,她就收留了六萬多個棄嬰……這些可歌可泣的善舉,贏得了全世界的認同。1979年,她獲得了“諾貝爾和平獎”。去年,諾貝爾基金會一致認爲,她是諾貝爾獎百余年曆史上最受尊崇的3位獲獎者之一。(其他兩位是1921年物理學獎得主愛因斯坦、1964年和平獎得主馬丁·路德·金。)所以,不管是佛教徒,還是天主教等其他宗教徒,以慈善來幫助他人都非常有意義。
現在人生存的目標各不相同,但若是只一味追求外在的物質,內心充斥著自私自利,那就算生活條件再好、世界變得再美麗,一切的一切也無有任何實義。所以,要想人生真正具有價值,就應該用佛教的利他理念來調整自心,若能做到付出一切而不求回報,這才是最有意義的。
然而,如今不少人認爲,慈善只是有錢人的消遣,跟自己這種平民百姓沒多大關系,故對這方面不聞不問、從不關注。這種觀念是錯誤。對此,我常想起一個非常難忘的故事:2007年2月16日,剛剛卸任的聯合國秘書長安南,在自己的莊園舉行一場慈善晚宴,旨在爲非洲貧困兒童募捐,應邀參加的都是富商和社會名流。晚宴將要開始時,一位老婦人領著一個小女孩來到莊園的入口處,小女孩手裏捧著一個精致的瓷罐。保安見狀,攔住了這一老一小,請她們出示請柬,否則不能進去。
小女孩說,她從電視上知道這裏要爲非洲兒童舉行慈善活動,很想爲那些可憐的孩子做點事,就把自己儲錢罐裏的錢都拿來了,想全部捐給他們。保安卻仍以沒有請柬爲由,拒絕她們入內,並說這種場合不太適合她們。
小女孩問道:“叔叔,慈善不是錢,是心,對嗎?”她的話讓保安愣住了。見自己實在無法進去,小女孩就將手中的儲錢罐遞給保安,請求道:“我知道受到邀請的人有很多錢,他們會拿出很多錢,我沒有那麼多,但這是我所有的錢。如果我真的不能進去,請幫我把這個帶進去吧!”
正在此時,旁邊突然有位老人說:“不用了,孩子,你說得對,慈善不是錢,是心。你可以進去,所有有愛心的人都可以進去。”他,就是美國大名鼎鼎的“股神”巴菲特。
後來,這場慈善晚宴的主題改爲:“慈善不是錢,是心。”當天的主角並不是捐出300萬美元的巴菲特,也不是捐出800萬美元的比爾·蓋茨,而是這僅僅捐出30多美元的小女孩,她贏得了最多、最熱烈的掌聲。
這個故事說明了什麼?就是普普通通的人也可以參與慈善,這並非僅僅是有錢人的專利。在此問題上,李連傑的“壹基金”就做得非常好,他號召每人一個月捐一元錢,或者做一個小時的義工,如此一來,只要有顆善良的心,誰都可以參與到慈善中來。
當今慈善的現狀及曆史原因
現在社會兩極分化非常嚴重,有錢的人揮金如土、一擲千金;沒錢的人卻衣不蔽體、食不果腹,連基本生活都難以保障。以前杜甫所描述的“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也是當今許多現狀的真實寫照。在這樣的環境中,我們每個人應發起無私的愛心,盡量去幫助相關衆生。若能人人都做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構建和諧社會才會輕而易舉、指日可待。
然遺憾的是,這樣的理念,如今只留在文字上,很少人能真正做到。大部分人只關心身邊的親朋好友,而素昧平生的那些人,即使遇到了困難、痛苦,自己也袖手旁觀、無動于衷。人們的慈善觀念之所以這麼差,究其原因,可以追溯至六七十年代。那時由于受極左思潮和“文革”的影響,慈善被視爲“資産階級的糖衣炮彈”、“地主階級的僞善之舉”,從而遭到了曆史性的毀滅和打擊,致使慈善事業一度陷入停滯,銷聲匿迹長達30年之久。直到20世紀80年代,慈善的概念才重新興起,慈善機構紛紛建立,慈善活動頻頻開展,此時一部分人才糾正了對慈善事業的誤解和偏見。
但盡管如此,慈善理念由于曆史上的影響,在大衆中仍未得到廣泛認可。現有的《辭源》、《辭海》中都沒有“慈善家”的詞條,幾年前出版的《中國大百科全書》中對“慈善事業”的解釋是:“帶有濃重的宗教和迷信,其目的是爲了做好事求善報。慈善者通常把慈善事業看作是一種施舍……它只是對少數人的一種暫時的、消極的救濟。”相比之下,美國《百科全書》中“慈善事業”的釋義則是:“最悠久的社會傳統之一,它借由金錢的捐助和其他服務,來提升人類的福祉。”所以,爲了推動慈善事業的發展,廓清遺留在人們頭腦中的模糊認識和偏見,重新定義“慈善事業”等詞語,從各方面加強人們的慈善意識很有必要。
未來對慈善的展望
作爲佛教徒,幫助可憐衆生,甚至舍己爲他,是我們義不容辭的責任。即便在座各位中有些不是佛教徒,但對于看不起病、讀不起書、吃不飽、穿不暖的人伸出援手,也是一個具良知者的基本道德。那麼,我們如何才能加快這種慈善公益的步伐,改變當前一些不足,以更大程度地利益衆生呢?對此,我想提一下自己的看法:
第一、慈善的未來,離不開民間慈善力量,這與政府相關政策上的鼓勵和支持,是分不開的。就拿這次玉樹地震來說,我們佛學院當時去了一千多位出家人,大家都不顧生命危險、饑寒交迫,沒日沒夜地搶救,最終救出了一些埋在廢墟中的人,也挖出了很多災民的財物。可見,在一場大的災難面前,單純依靠政府的組織、領導,要解決許多問題有相當大的困難。因此,政府應積極調動各方面的力量,增強人們的慈善觀念,並在此基礎上,加快慈善的立法進程,健全慈善法律製度,以令更多的人承擔起這種社會責任。
第二、全民應增強慈善意識,從根本上轉變以往的觀念。現在許多人在學校所受的教育、所讀的書,長大後在社會幾乎用不上,而且由于缺乏人格和道德的培養,到了工作崗位之後,成天爲金錢而四處奔波、爲地位而不斷忙碌,結果給自己帶來了什麼?唯一就是痛苦折磨。因此,不管是什麼樣的學校,都應發揮它的教育作用,讓青少年從小有一種仁愛的觀念,時時培養他們助人爲樂的意識,以慈悲心來行持一切善舉。
今天,公益慈善論壇的背景,就是一個大大的“善”字。假如人人小時候都能有顆善心,就不會做違法亂紀的事情了。因此,現在社會最需要的,不是外在的金錢和物質,而是內心的道德。
大家都清楚,在20世紀末、21世紀初,整個人類的經濟發展達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可是由于人們不知足,以至于倫理道德日益下滑,內心的困惑不斷增加,天災人禍也頻頻出現。因此,心裏沒有善念的話,外在的物質再豐富,也無法得到真實的幸福安樂。所以,每個人應轉變自己的理念,這一點相當重要。
第叁、要完善慈善機構的管理機製。倘若這些機構資金使用的透明度不高,運作方式不完善,就會喪失公信力,得不到民衆的支持和信任,這樣一來,其時間也不會長久的。
總而言之,不管中國,還是其他東方國家,在慈善的理念、力度、管理上,與西方發達國家比起來,確實有天壤之別。因此,我們今後如何用心去推動慈善事業的發展,這值得每一位有志之士叁思。
好,非常感謝!最後祈願我們能以菩提心或愛心,對待所有人類乃至一切衆生。謝謝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