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文化的修心養生觀
——清華大學科技園演講
(2010年6月25日晚上)
思考題
1、當今時代,人們的身、心有哪些不健康?這是什麼原因導致的?若想改變這種現狀,需要從什麼方面入手?
2、佛教爲什麼說是正確的信仰?它有哪些基本理念?你對此如何看待?
3、請詳細說明,藏傳佛教在養生方面有何竅訣?你能做到幾點?這些竅訣的根本是什麼?
4、通過學習這節課,你最大的收獲是什麼?
主持人致辭:
晚上好,非常感謝大家光臨清華科技園!在講座開始之前,首先,我對今天的主講人——索達吉堪布作個簡單介紹:
索達吉堪布,是喇榮五明佛學院漢僧部的主管大堪布,在國內外享有極高的知名度,曾先後隨晉美彭措法王前往美國、加拿大、法國、德國、荷蘭、英國、日本、印度、泰國、新加坡、馬來西亞、不丹、尼泊爾等國家弘法,並被推任爲美國紐約喇榮顯密中心的導師。
在著書方面,堪布的著作令人歎爲觀止,現已印刷出版的就有九十多本,累計字數超過千萬。
在學識方面,堪布對戒律、俱舍、中觀、因明、般若等五部大論精通無礙,並通過現代網絡技術弘揚佛法,影響非常廣泛。
在修爲方面,堪布對時輪金剛、大幻化網、大圓滿等,都證達了不可思議的境界。
在慈善方面,堪布從2007年起發起“啓動愛心”的倡議,號召佛教徒在保護動物的同時,也應關愛自己身邊的可憐人。並身先士卒,先後在藏地建立了智悲小學、養老院、居士林、小沙彌學院等;資助大量失學的高中生、大學生;在幾所中學分別設立獎學金;救濟了很多身患重疾、無力醫治的病人……
堪布曾兩次應邀出席在人民大會堂舉辦的“國際慈善論壇”。此次來京,也是爲了出席第四屆“國際公益慈善論壇”,順便有機會給各位奉獻一個精彩的演講。今天的題目是《藏文化的修心養生觀》,下面歡迎索達吉堪布——
各位教授、各位老師:
晚上好!很高興能在北京清華科技園,與在座的各位共同交流。今天的內容雖然不難,但我從內心中祈願:願以此簡單的語言,能給大家帶來點滴的利益。
一、簡單的際遇可以改變一生
在我們人生中,有時候簡單的際遇,就可以改變一生的命運。佛教中曾有這樣一個故事:我等本師釋迦牟尼佛的兩大弟子舍利子、目犍連,還沒有出家前,是婆羅門教的領袖。有一次,他們坐禅修行時,旁邊有位沙門在念經,其中有一偈是:“諸法因緣生,諸法因緣滅,我佛大沙門,常作如是說。”聽到這樣的金剛語,兩位尊者身心起了極大變化,從此他們放棄自己的宗教,趨入佛門,獲得證悟,並爲佛教事業做出了顯著貢獻。
漢地也有類似的公案:唐朝丹霞大師,沒有出家之前,本是個儒生。有一年他去長安趕考,路上遇到一位出家人。出家人問他去幹什麼,他說自己去考官。出家人說:“考官不如考佛,希求榮華富貴沒多大意義,理應選擇佛道爲妙。”這句話讓他受到很大啓發,此後他選擇出家之路,終成爲曆史上一代高僧。
美國的“汽車大王”福特,也是借由父親的1元錢,改變了自己的一生。他以這1元錢作爲起步資金,在此基礎上慢慢積累,最終締造了聞名遐迩的汽車帝國。
還有,臺灣慈濟的創始人——證嚴法師,她的慈善事業遍及72個國家,現在每天有千千萬萬的志願者,在世界各地爲大衆服務。而剛開始,她只是個住在茅棚裏的平凡比丘尼,之所以産生興辦慈善的念頭,是因爲有一次在醫院地上看到一攤血,得知是個難産的産婦因交不起錢,結果被醫院掃地出門。于是她發下宏願,要建造一所專給窮人看病的醫院。後來她不僅建成了第一所慈濟醫院,還把慈濟志業擴展到全球。如今44個春秋過去了,她的慈善事業日益廣大,全球蒙受恩惠的貧民、病人、災民不計其數。
天主教的特蕾莎修女也是如此。原本她在修道院裏,過著天堂般的舒適生活。直到有一天,當她發現修道院高牆之外,滿街都是無助的麻風病患,于是再也不願安于往日的平靜,決定“爲窮人中的窮人服務”。從12歲開始,一直到87歲去世,她從來不爲自己,只爲受苦受難的人活著。她在123個國家都有慈善機構,成千上萬的人受過她的慈悲幫助。所以,人有時候的一個念頭,能給整個社會帶來巨大福祉。
還有唐玄奘法師,他讀經時因感佛教各種學說不一,佛經版本有缺,爲了探求佛陀本意,發願西行天竺(印度)求法。後來他長途跋涉,曆盡千辛萬苦,經過17年之久,從天竺將大量梵文經書帶回長安,並將其翻譯成漢文,饒益了後世無量衆生,成爲曆史上最偉大的譯師。
去日本的鑒真和尚,也是覺得日本佛教戒法不全,爲到那裏傳授戒律,他前後六次東渡,五次失敗。最終經過不懈努力,他在66歲這一高齡才順利抵達日本,並在那裏建立了律宗,促進中日文化的交流,被日本人民譽爲“文化之父”、“律宗之祖”。
上述這些世間、出世間的事例都足以說明:在人的一生中,有時哪怕只是一句話、一個念頭、一件小事,也會改變了自己的信念,乃至一生的命運!
二、當今人們的身心不健康
當今時代,科學技術非常發達,物質條件相當不錯。雖然人們常認爲“現在創新能力不足,經濟發展不快”,諸如此類有許多想法,但跟19世紀、20世紀比起來,生活水平確實有了大幅度的提高。然盡管如此,與此極不協調的是,人們的內心卻日益蒼白、貧瘠,所以在這樣的時代中,大家對精神領域的渴求,其實遠遠超過物質所能帶來的滿足。打個比方說,如果你給一個人10萬塊乃至100萬,他不珍惜的話,很快就會揮霍一空,但你若從思想上給他傳授一個非常有用的知識,那麼在他的有生之年,這個誰也搶不走、盜不走,永遠都能帶來無邊的利益。
如今大城市裏的人,很喜歡一味地從外境上尋找快樂,往往忽略了內心的甯靜、滿足,究其原因,這也是源于教育所致。從我們上學開始,老師就總是強調賺錢,家長也只重視考試分數,從小就培養我們追名逐利、自私自利,在這樣的氛圍中,每個人長大後會變成什麼樣?大家應該心知肚明。所以,有時候通過觀察自身的苦樂,及身邊各行各業人士的狀況,有些道理也不難明白。
現今21世紀,跟二十年前相比,衣食住行有了前所未有的進步,可在各種壓力的強勢侵襲下,大多數人都處于“過勞”狀態。據2009年《中國城市白領健康白皮書》披露,北京、上海等十余個大城市裏,白領亞健康比例達76%,處于過勞狀態的近60%,真正意義上的“健康人”不到3%。而且調查顯示,白領的壓力主要來源于四個方面:買房供房、父母健康、孩子教育、情感婚姻。這就像四座大山一樣,壓得他們喘不過氣來,感受不到任何的自在、安樂。
前不久在我家鄉,有一群六年級的小學生畢業時,他們興奮地說:“我們再也不用排隊了,可以到更高的學校去了。”我開玩笑道:“你們越上去的時候,越會覺得前面的壓力大。”確實,在座的諸位成年人,現在雖然不用讀書、不用排隊了,可是在激烈的社會競爭中,你們所感受的痛苦比排隊還要大。
2010年3月,《小康》雜志社聯合清華大學,對中國公務員群體和城市白領人群,展開了一項健康調查。調查表明,超過88%的人認爲自己處在或接近“過勞”狀態,而且精神壓抑、特別煩躁,缺乏快樂感和滿足感。盡管人們都認爲自己所做的事最有意義、令人快樂,但是真正去觀察時,實際上他們一個個苦不堪言,疲憊不堪。
所以,現在城市裏的人,大多數身心都不正常。不正常的原因,一是因爲勞累過度,二是欲望強盛,叁是生活沒有規律。在這樣的趨勢下,如今精神類疾病患者越來越多,據統計,每六個人中就有一個患精神疾病,而且中國每年因精神問題自殺者高達20萬人,這個數據真的相當可怕!
叁、佛教如何營造身心健康
1、樹立信仰的必要性
若要治療這些心理疾病,最關鍵的就是要有一種信仰。加拿大多倫多大學醫學院的研究發現:擁有高尚信仰情操的人,精神壓力較低,社交關系活躍,飲食習慣健康,因而身心比較健康;反之則有損健康。
心理學家榮格也認爲,現代人心理疾病的增多,與信仰的衰落有很大關系。他在《尋求靈魂的現代人》一文中說:“在科學極其發達的當今時代,人類的思想極不健全,此時就需要一種宗教信仰。而在所有的宗教中,佛教的心理療法最爲殊勝,包括坐禅、祈禱、誦經、念咒等修行方式,被認爲對治療心理疾病有頗佳療效,並被采用、改造爲心理療法。”
所以,我今天跟大家交流的內容,著重是強調佛教可以息滅現代人的痛苦。如果沒有它,即使你擁有財富地位、事業成功,可是身體日益疲累不堪,心裏始終充滿苦惱、不滿足,那有再多的錢也沒用。
當然,在座各位中,有些人一直信仰佛教;有些只是半信半疑;有些從事科技工作,不但沒有信仰,反而還想通過各種方式,駁斥信仰者的一切觀點。其中,後一種人務必要有智慧,否則,你根本不了解信仰的作用,就以自己的分別念想駁倒別人,這是非常不科學、不理性的做法。
要知道,一個人如果有了信仰,即使遇到再大的困難、痛苦,心裏也有了皈依處和依靠處。記得在2002年2月22日上午10點,美國前總統布什來過你們清華大學。當時我在廈門翻譯《釋迦牟尼佛廣傳》,打開電視時,恰好看到…
《藏文化的修心養生觀(清華大學科技園演講)》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