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正合凡夫之心,故此學說,大衆都樂于接受。這種新學說,還有他的新理論支持著,他說:過去佛教講惜福的儉德,那是舊道德,現在講提高生活享受,乃是新道德,並不違背道德。此話怎說?因爲現在生産過剩,若是大家都節儉惜福,那工廠的貨物銷不出去,都要關門,工廠關了門,工人沒有飯吃,你說你是在惜福,結果是在造罪。若是提高生活享受,工廠可賺錢,工人不失業,這等于救濟工人,此乃是一種新道德。這話乍聽起來,似乎有理。但實際其中含有不道德的事,所謂提高生活享受,應打打算盤,量入爲出。若不打算盤,光圖生活享受,沒有錢怎麼辦?沒有錢只好去偷去搶,這樣豈不是造罪業!是故此等新學說,其中實含有罪過。
此十六觀經韋提希夫人爲當機者,等于阿彌陀經的舍利弗尊者,金剛經的須菩提尊者。韋提希夫人既是此經的當機者,佛講給她聽,亦就是講給我們大家聽。“此叁種業,乃是過去未來現在叁世諸佛淨業正因。”佛在此特別加重解釋,就是勸我們相信,要修這叁種福。這叁種福,已經接著說過名爲淨業,這個淨業,是叁世諸佛都要修的正因,過去諸佛已經涅槃,亦是修這叁種福的;現在十方諸佛,亦得修此叁種福;未來諸佛,我們已發菩提心,我們就是未來諸佛之一份子,未來的諸佛還沒有來,還沒有成佛,他們怎麼成佛的呢?亦得修此叁種福。因爲這是個清淨業,是成佛的正因。前天講過,成佛是正果,必須修成佛的正因。若是因不正,則果亦不正,“因地不真,果招迂曲。”。佛講給韋提希,叫她知道,就是叫她堅固她的信心,一定要修這叁種福。亦就是告訴你我大家,一定要修這叁種福。下面十六種觀想,隨各人的根機,能夠齊修十六種觀想,是修淨土法門的上根利智者,若不修此十六觀想念佛,而依著阿彌陀經修持名念佛,亦得修福。福報關系很重要,關乎自利,關乎利他。若是福報不夠,福太薄,乃是前生的關系,前生沒有修好。佛教不是定命論,定命論者說你該窮,該窮就得受窮。佛教不是定命論,佛教是因緣論,我今生福薄,是前生沒有培福,即前生對布施持戒都太差,但可以今生培的,我懂得佛說布施持戒是修福的,我可以今生加緊努力的修,今生還來得及,此名因緣論。若是不注意福報,而聽經修行這都是求智慧非修福。沒有福報,要修行修不來,魔障太多,第一個是病魔,不修行用功沒有病,一欲修行用功,這個病那個病全來了。因爲福報薄沒有錢,害了病沒有醫藥費,如此怎麼去修行呢?此名病魔。福報不夠,欲修行不能修,因爲福報不夠,生活就艱難困苦;因爲生活不充裕,就得去謀生活,從早忙到晚,忙得不夠吃飯,這種爲謀生而辛勞做事,做得精疲力盡,不能修行,就叫事務魔。病魔、事務魔,統屬煩惱魔。煩惱者紛煩惱亂,使你身不安,心不安,怎麼能修行呢?這是貧窮的佛弟子,前生沒有修到福,今生薄福貧窮,只有今生急起努力修福。怎麼修?第一、精進持戒,持戒是正對罪業而說。持戒防非止惡,不爲非作惡,就不造罪,不造罪回轉來就是做善事,那就是培了福。第二、讀誦大乘經典,發願每天讀誦金剛經、阿彌陀經和遺教經等大乘經典,那就培了大福報。其他如拜佛、念佛等都是培大福報的,這幾種事,都不須要花錢,而能培大福報,當勉力行之。至于布施度,分財布施和法布施,貧窮的佛弟子,不能行財布施可以行法布施,將自己聽得來的佛法,轉行說給他人聽,這是不要花錢的法布施。再說薄福的人,是不是可以行財布施呢?一樣可以做,只看你發心不發心。貧窮的佛弟子,財力不夠,只要你發心,能在你的生活費裏節儉下來一元,誠心布施求福,比那個有錢人布施一千元的功德還大,培福培得還更多。這是說,福薄之人,要想自己修行用功,處處都生障礙,要想利益衆生,所求不能滿願。利益衆生按世間法的利益,例如到了冬令救濟,知道有人生活困苦,我想買點米送他,沒有錢!想買幾件寒衣送他,又沒有錢。你不發心救濟衆生則罷,若是發心欲想按世間法利益衆生,不能滿願,爲什麼?福報薄,沒有錢。福薄之人,想按世間法利益衆生不能行,但按出世間法可以行,例如修造佛殿,佛殿是供養叁寶之處,人家有錢,十萬八萬捐獻得出,我貧窮人十元八元都拿不出。欲想供養叁寶,供養不了。這是貧窮弟子,想按佛法做功德,又不能滿願。那麼,怎麼辦呢?只要你發心。有錢出錢,有力出力,修造佛殿,他人出大錢,而我出多出不起,我隨喜功德,能出十元就出十元,能出五元就出五元,但是要發虔誠心。修造大殿,搬磚搬瓦,需要人力,我發心搬點磚搬點瓦,這就是有錢出錢,有力出力。他人發心請法師講經,講經要印經書,我太多的錢出不起,十元八元總可以;十元八元亦出不起,印出來的經書,我可以出力去搬運和做些分發的工作。人家在講堂裏講經,我來給你打掃講堂,安排桌椅,這都是有錢出錢,有力出力,都是培福的。但這必須發心我是來培福的。由此看來,雖然沒有錢,一樣可以培福,只要你發心。有錢的佛弟子,培福容易,但是要知道培福的道理,才肯培。若是有錢沒有學到佛法,那就沒有福報還比較好點,少造些惡業。他有福報是前生培來的,今生沒有聞得佛法,他不能以福培福,而是以福造罪。前面說:生逢這個時代,要提高生活享受。沒有錢的人,盡打妄想。提高不起來。有錢的人,提高生活享受,非常容易,馬上就能滿願。報紙上登載:在臺灣吃一桌酒,花新臺幣伍萬元,這算不算浪費?這是提高生活,提高享受,這豈不是把錢糟蹋了嗎!糟蹋錢財就是舍福,那個錢是前生培福得來的,不學佛法不懂這個道理。今生亂用錢把前生修來的福舍掉了,又在那裏造罪業。想想看,那五萬多元的一桌筵席,吃的什麼東西呢?完全是拿衆生的生命肉體,給自己飽口腹之欲。這種情形,甯可沒有錢,有了錢不知道以福培福,而在以福造罪。不學佛法的有錢人,造些非常殘忍的殺業,今舉清蒸螃蟹爲例,那些有錢人,大魚大肉吃膩了,要吃螃蟹,將蟹置盤中去蒸,蟹在盤中受熱想逃命,發出走動掙紮的痛苦音聲,我們聽了心痛,但是他們的心靈,爲食欲所使已麻木了,無動于衷。其次,有錢人,要喝蟹髓湯,取幾十個活蟹之髓,作成一碗羹湯,這種不顧衆生痛苦死活,只圖自己食喝痛快的行爲,豈不是拿錢造殺業、造罪過。香港南洋一帶,歡宴貴賓之筵席,必定要上一個烤豬,這是名菜,爲了掙面子,不能缺少。這個菜聽說是用一只小豬活活烤死的,真是慘的不得了,但是拿上桌來,不是爲填飽腹,而是爲擺架子,表示有錢,吃得起名貴菜肴,才做這個烤豬的。有人問道:究竟有沒有地獄?我們是佛弟子,絕對相信有地獄。地藏經上有明文,婆羅門女問陰府的無毒鬼王:聽說鐵圍山間有地獄,是事實否?無毒答道:實有地獄。有的人還在半信半疑,究竟有沒有,誰看見了?當知一定有地獄的,若是沒有地獄,那些將錢造罪過、造殺業的人,法律製裁不到他,他爲了自己口腹之欲,慘殺那些螃蟹、小豬乃至其他的畜生,受無窮盡的痛苦,道德他不管,法律製不了他,這種人應當把他安置在哪裏呢?非得有個地獄不行。有錢的人,有大福報,福報是前生帶得來的,若能以福培福,則福報愈來愈大,剛才說過:有錢的人,若是學了佛法,欲想自己修行,生活不打你的閑岔,因爲你有的是生活費。其次,煩惱減少,因爲家庭富裕,不隨心的事很少。事務亦不打閑岔,自利方面很好用功。欲想利他亦很容易,利他需要有福報有錢財,你已有福報有錢財,想欲利他,要造佛堂寺院,就造佛堂造寺院。我時常對我們志蓮精舍曹居士夫婦的這個講堂,非常贊歎,不是一直贊歎他,是叫大家學樣子,你有了錢,亦可以再去造個講堂,比這個志蓮精舍更大一點都可以。有了錢能用之以供養叁寶,利益衆生,這叫以福培福,福報愈來愈大。這就是聽到十六觀經說要修叁福,你若是自利利他,福報愈培愈大,結果得到的果報是成佛。叁世諸佛都要從培福作起,才能夠成佛。即是說,若沒有福報,自己吃飯都成問題,怎麼能修行用功?自己生活不具足,怎能夠上供叁寶,下利衆生?所以說一定要有福。前生培的有多少,我們自己不知道;今生栽培,自己可以作得主。望大家努力修福,要修清淨福(淨福又叫淨業),才能夠成佛。
乙二、辨妙觀
佛告阿難,及韋提希:谛聽!谛聽!善思念之。如來今者,爲未來世一切衆生,爲煩惱賊之所害者,說清淨業。善哉韋提希!快問此事。
從此以往,屬正宗分的第二大科辨妙觀。辨者,辨別說明也,說明十六種觀想,都叫妙觀。妙觀者妙是不可思議,以凡夫心,觀想西方極樂世界依正二報,馬上把它觀想出來,這是不可思議的觀想,故名妙觀。此十六妙觀,是本經正宗分中之正宗。
“佛告阿難,及韋提希,”佛告當機者韋提希,同時告知阿難尊者,因爲叫阿難尊者受持佛法,現在聽佛說了,回去就要說給大衆聽,還要結集成經藏,流通後世,利益未來衆生。告阿難尊者,是要他負弘法利生的責任;告韋提希,因他是當機者。故同時叫他兩人谛聽谛聽!谛聽者,谛是詳審爲義,我把它說的詳詳細細、實實在在。聽佛法不可粗心浮氣的聽,一定要靜下心來,詳詳細細、實實在在的聽,因爲佛法愈講愈細,若是粗心浮氣的聽,決得不到佛法的利益,一定要谛聽,谛聽就是詳詳細細的聽,實實在在的聽,聽在心中。重說一個谛聽,就是加強語氣要我們注意了再注意,一定要詳詳細細的聽,實實在在的聽。聽了以後,還要“善思念之”,就是要好好的思維研究。妙宗鈔解釋此二語,配以叁慧,谛聽生聞慧,善思得思慧,念之即修慧,總爲聞思修叁慧。前面令修叁種福,此處令得開智慧。“如來今者,爲未來世一切衆生,爲煩惱賊之所害者。”淨土法門按當時情況,是爲利益韋提希夫人,實實在在多份爲利益末法衆生,亦就是利益你…
《佛說觀無量壽佛經講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