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佛說觀無量壽佛經講記▪P27

  ..續本文上一頁此功德。通通回向到西方淨土去,故說莊嚴佛淨土——莊嚴阿彌陀佛的淨土。那西方極樂世界,是阿彌陀佛莊嚴出來的,我們要生西方,我們亦得給它莊嚴莊嚴。我們拿什麼莊嚴呢?我們拿現在所修的功德,莊嚴佛淨土。將來要享清福,到西方極樂世界去享,那是無漏的福。這回向發願心,和大乘起信論比配起來,就是起信論的大悲心,大悲心是欲拔一切衆生苦的心。這十六觀經名之爲回向發願心,回向發願,是願生西方,願生西方爲大乘的行門,不是求小乘的偏空涅槃。我們求生西方幹什麼?要生到西方親近阿彌陀佛,見佛聞法,證到無生法忍,有了智慧,有了神通,有了辯才,那時候還要回到娑婆世界來度衆生,這叫乘願再來。所以本經的回向發願心,就配合那個大悲心。“具叁心者,必生彼國。”具是完全具有之義,這叁種心,不是叁個人發的,而是一個人,一個人一定要發這叁種心,第一至誠心,第二深心,第叁回向發願心,這叁種心合起來,就叫做菩提心。菩提心即是上求佛道,下化衆生的心。你欲上求佛道,就要發志誠真實心;你欲上求佛道,一定要發深信因果的心,發樂習一切諸善行的心;你欲上求佛道,一定要發願回向,要發起大悲心,拔一切衆生苦。上求佛道,下化衆生,分開說有這叁種心。合起來就是上求佛道,下化衆生兩個心。再合起來,就是發菩提心。

  “複有叁種衆生,當得往生。”更複有叁種的衆生,應當往生西方,“何等爲叁,”是哪叁種?“一者,慈心不殺,具諸戒行;二者,讀誦大乘方等經典;叁者,修行六念,回向發願,願生彼國。”前面叁種心,是一齊發的,叫做具發。發心就是立志發願,既發了願,就得修行,以大願立大行。行是行門,就是修行的工夫,你得用功修行,若是沒有修行,縱然發了再大的願,盡是些空願。所以說:以願立行,以行填願。這下面的叁種衆生,都是修的行門,就是足踏實地做的工夫。一者慈心不殺,具諸戒行;這個行門,包括前面叁種福的第一第二兩種福,慈心不殺者即前面第一種福:“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在這裏只單說一句慈心不殺,因爲你欲想生西方,必須先修行門,行門第一種就是慈心不殺。因爲你發了菩提心,而菩提心就是大慈悲心,我要救護一切衆生,與一切衆生樂,拔一切衆生苦。衆生沒有樂,我要給他樂,這叫慈;衆生有苦,我給他拔苦,這叫悲。衆生的苦,我尚且欲給他拔除,我還能殺他嗎?你殺害衆生,還能叫做慈心嗎?對于這一點,爲什麼自從前面叁種淨福以來,一再的多費解釋呢?因爲大家對殺生戒,還不大認識,學佛都是冤枉學了。你天天聽經,若是不願意學佛,根本不會來,學佛是件辛苦的事,你看看,你們大家都忙,下午下班,趕忙回家,回家吃晚飯,臺灣天氣熱,還得洗澡,時間多麼緊張!因爲要來聽經,急急忙忙的趕車,有的要轉車,有的還要轉兩道車或叁道車,趕得來聽經,聽了經你不真實的立個行門,什麼行門?不要殺生。這個是很容易做到的,就是前面立的至誠心,我真實要做,你如果真實要做,就慈心不殺,這是可以做得到的事。

  “具諸戒行”修行的行字,在這裏念作(heng音),即持戒的行門,行門就是工夫。具諸戒行,分在家弟子的戒行和出家弟子的戒行,前面已經講過了。在家弟子,先受五戒,再受加行戒,即八關齋戒。八關齋戒以五戒爲根本,再加上叁戒一齋。就是第六、不著香華鬘、不香塗身,第七、不歌舞倡伎、不往觀聽。第八、不坐臥高廣大床。以上是八條戒,再加一個非時不食,這叫齋,合稱八關齋戒。五戒的第一戒就是戒殺生,因爲殺生,斷了衆生的生命,這是個最大的惡業。衆生最寶貴的就是生命,生命沒有兩條,這唯一無二最寶貴的生命,你給他斷了,所以你這個惡業最重,一定要落地獄,地獄罪受完了,你若是殺的畜生,得到畜生道受報,還他的命債。叫做“人死爲羊,羊死爲人。”你看那羊,人殺他,他沒有抵抗力,這叫弱肉強食,只講勢力,不講道理。羊的力量弱,我們人的力量強,我就應該殺它,應該吃它的肉。那應該兩字,是弱肉強食的應該,不是道理上的應該。因爲它抵抗不了你呀!你若是走到深山裏遇見老虎,你殺不了老虎,老虎把你殺了,那是什麼道理呢?亦是弱肉強食,人的力量弱,老虎的力量強,所以人給老虎吃了。可是老虎殺了人,來生來世亦要還命債。我們人吃羊,人死爲羊,羊死爲人,來生來世,你得一報還一報,還它的命債。

  第一不殺戒的這條戒律,是不許殺人,殺人不通忏悔,殺畜生可以求忏悔。國家的法律,只不許殺人,不禁止殺畜生,所以國家的法律沒有佛的戒律那麼完善。第二不偷盜,偷盜他人財物,國法亦是犯法的。第叁不邪淫,在家戒和出家戒,這條不一樣,出家戒這條要全斷淫欲,在家戒不邪淫,就是正式的夫妻,正淫不戒。除了正式夫妻以外,不得幹犯其他的一切男女,若是正式夫妻以外,與其他男女犯了淫欲,就叫邪淫。這在國家的法律來說,亦是犯法的,你幹犯其他男女,妨害他人的家庭,是故國家法律不許。第四不妄語,佛教說妄語,分大妄語和小妄語,大妄語就是以凡濫聖,以凡夫濫稱聖人,叫做未得謂得,未證謂證——沒有得到聖人法,自己說得到了;沒有證得聖人果,自己說已證到了。這都是大妄語,大家都要注意警惕!修行人沒有事了,好和人家聊聊天,總是說:我用功得個什麼感應,拜佛得個什麼感應,打坐見了個什麼境界,亂說一起,說著,說著,就犯了大妄語。你見的境界,得的感應,都是超出凡夫的境界,超出凡夫的境界,就是聖人的境界,你沒有得,在那裏亂說,未得謂得;你沒有證得聖人果,你說你證得聖人果,未證謂證;這都叫大妄語,是不通忏悔的。小妄語的意義,即是心口相違,口裏所說的話,和心意相違,你心裏想的這個樣子,口裏說的又是一個樣子,口與心相違,就叫小妄語。這小妄語在佛教可以通忏悔。但是小妄語騙財,在國法亦是犯法的,而且騙財又夾著犯盜戒,絕不可作。第五不飲酒,飲酒這是國家不禁止的,可是這世界上,有的地方是禁酒的。像我們臺灣,喝酒是不犯法律,但是佛教徒禁止的。

  記著,五戒裏頭,沒有吃素這條戒,可是我們中國佛教的四衆弟子,都主張吃素,由于我們中國是大乘佛教,出家弟子要加受菩薩戒。菩薩戒裏頭,尤其是梵網經菩薩戒本,有雲:“一切衆生肉不得食”之語,所以要吃長素。若單受五戒,便是小乘戒,不必吃素,但是要戒殺,不許自己動手去殺畜生來吃。若想吃肉,應到菜市場去買肉回來吃,那叫叁淨肉——不見殺、不聞殺、不爲我而殺。在家居士受了五戒,再受加行戒,即八關齋戒。那八關齋戒的意義,前天講叁種淨福時,已詳細解釋過,今不重述。“具諸戒行”者,包括出家戒,就是男的初出家受沙彌戒,女的出家受沙彌尼戒,再進一步,男的受比丘戒,女的受比丘尼戒。這比丘、比丘尼戒,叫具足戒。在我們中國,受了比丘、比丘尼戒,再加持菩薩戒,這就是要吃長素的戒。雖說出家在家都要吃長素,可是在家吃長素,因爲環境關系,全家人只你一個人吃長素,大家都不吃,這是很難能可貴的!當然,最好是出家,出家就是個吃素的環境,一進寺院山門,非吃素不可,再想吃葷亦不可以了。此處慈心不殺,具諸戒行二句,就包括前面叁福的第一第二的兩種福。

  “二者,讀誦大乘方等經典,”這就是前面叁福的第叁種福,那個大乘福上說:發菩提心,深信因果,讀誦大乘,勸進行者。這個地方就說:讀誦大乘方等經典。方等兩個字,就是大乘經典內所說的都是方正平等之理,所以大乘經典又稱方等經典。對本曰讀,背本曰誦,你若是能讀誦大乘方等經典,就是已發了菩提心了。前面第叁種福說:發菩提心,深信因果,才讀誦大乘,才勸進行者。所以這就是前面的第叁種福。

  “叁者,修行六念,回向發願,願生彼國。”六念的前叁念,是念叁寶——念佛、念法、念僧,這就是說,你要發心受叁皈依: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皈依了之後,不要忘記,常常在念,這叫念佛、念法、念僧。第四念戒,這就是合乎前面的具諸戒行,在家人受了叁皈依,而叁皈依亦是戒,叫叁皈戒,其余還有五戒、八戒。出家的人,有沙彌戒、比丘戒。這是說,在家出家的人,都要各念自己所受過的戒。第五念施,施者布施。第六念天,這念天按事相說,要求生上二界——色界、無色界。若是往深處講,這念天是念第一義天,大乘第一義的道理,叫第一義天。把修行六念行門的功德,統統回向發願,願生彼國——願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去。這裏叁種衆生,不是一種衆生,是各修一種,或者根機大,可兼修兩種,若是根機更大的,叁種通通修。至于回向發願,願生彼國,這是個總結,無論是修一種,修二種,或者修叁種,所有的功德,統統回向發願,願生彼國。

  “具此功德,一日乃至七日,即得往生。”這是上品上生的人,上等的根機,他若是具足這個功德,只要他發願往生,或者一天一夜報盡命終了就生,或者七天亦必乘願往生,生到彼國。修淨土的行人,命終往生,臨死之時,必有瑞相,瑞相就是吉祥之相。我們佛教徒,死了往生西方的不知多少,都是示現瑞相,這是一個憑據。往生不往生,但看臨終有沒有瑞相。“生彼國時”,就是報終命盡往生西方的時候,因爲“此人精進勇猛故,阿彌陀佛與觀世音、大勢至,”還有“無數化佛,”還有“百千比丘,”還有“聲聞大衆,”還有“無量諸天”的天人,帶著“七寶宮殿,”統統來接你。“觀世音菩薩手執金剛臺”——金剛寶的蓮華臺,“與大勢至菩薩,至行者前。”就是修行回向發願生西方的人,這叫行者。到了這個行者面前,“阿彌陀佛,放大光明,照行者身。”阿彌陀佛放光照到你身上。“與諸菩薩,授手迎接。”阿彌陀佛與觀世音菩薩、大勢至菩薩、清淨大海衆菩薩,授手就是…

《佛說觀無量壽佛經講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