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佛說觀無量壽佛經講記▪P28

  ..續本文上一頁伸著手。那阿彌陀佛老是伸著一只手幹什麼?那就是接引衆生的。“觀世音、大勢至、與無數菩薩,贊歎行者,勸進其心。”觀世音菩薩、大勢至菩薩、還有無數菩薩,都贊歎你,勸勉你,嘉獎你,教你精進。來接引行者的大衆之中,有比丘,有聲聞大衆,這是個疑點。西方極樂世界沒有小乘人,比丘是因位的小乘,聲聞大衆是最高果位的阿羅漢,西方極樂世界沒有的,怎麼來了這些人呢?要知道,這些都是先修小乘行門,後來回小向大,發心念佛,求生西方的人,順他的修行習慣,叫他先證小果。所以這都是回小向大的比丘,與回小向大的聲聞。“行者見已,歡喜踴躍。”這個回向發願,求生西方的行者,看見諸佛菩薩來接他了,大生歡喜,故名歡喜踴躍。“自見其身,乘金剛臺。”自見其身,坐到金剛臺上去了。“隨從佛後,如彈指頃,往生彼國。”那個時間很短,就生到極樂世界了。前面說西方世界去此不遠,十萬億佛刹土,彈指之頃就到了。“生彼國已,見佛色身,衆相具足。”生彼國已,當時就見到佛的真色身,衆相就是一切相好,悉皆具足。“見諸菩薩,色相具足。”諸菩薩衆,色相亦都具足。“光明寶林,演說妙法。”聽見光明亦說法,七寶行樹亦說法。“聞已,即悟無生法忍。”前面講,你若是得到念佛叁昧,就在娑婆世界,就證得到無生法忍。這個是念佛叁昧已得到的,上品上生,生到那裏花開見佛,聞佛說法,就證得無生法忍。“經須臾間,曆事諸佛,遍十方界。”一證了無生法忍,就得到神通妙用。經須臾間,就是很短的時間,曆是經曆,在很短的時間,就能曆事十方諸佛。“于諸佛前,次第受記。”你既見到諸佛,因爲你已證到無生法忍,所以見到的每一尊佛,都給你受成佛之記。“還至本國”,就是奉事諸佛受記以後,回本國西方極樂世界。“得無量百千陀羅尼門,”陀羅尼是梵語,譯成中國話爲總持——總一切法,持無量義。我們在娑婆世界學法,發四弘誓願;“法門無量誓願學”,這個願在娑婆世界很不容易滿,到西方極樂世界,就滿了這個願,無量法門都學會了。“是名上品上生者。”

  上品中生者,不必受持讀誦方等經典,善解義趣,于第一義,心不驚動,深信因果,不謗大乘,以此功德,回向願求生極樂國,行此行者,命欲終時,阿彌陀佛,與觀世音、大勢至、無量大衆,眷屬圍繞,持紫金臺,至行者前,贊言:法子!汝行大乘,解第一義,是故我今來迎接汝,與千化佛,一時授手,行者自見坐紫金臺,合掌叉手,贊歎諸佛,如一念頃,即生彼國七寶池中。此紫金臺,如大寶華,經宿則開,行者作紫磨金色,足下亦有七寶蓮華,佛及菩薩,俱時放光,照行者身,目即開明,因前宿習,普聞衆聲,純說甚深第一義谛。即下金臺,禮佛合掌,贊歎世尊,經于七日,應時即于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得不退轉;應時即能飛行遍至十方,曆事諸佛。于諸佛所,修諸叁昧,經一小劫,得無生忍,現前授記,是名上品中生者。

  “上品中生者,不必受持讀誦方等經典。”這說不必不是完全不要,而是不一定之意。就是說:上品中生的行者,對于受持讀誦大乘經典的工夫,不是完全一定的做。那麼,他做的什麼工夫?“善解義趣,”他會講經說法,而且講解得很好。“于第一義,心不驚動。”他對第一義的道理,了解得很清楚。第一義就是我空、法空、空空,到了成佛的時候,圓滿菩提,歸無所得,這種第一義谛的道理,了解得很清楚,所以心不驚動。“深信因果,不謗大乘。”他對因果,信得很深,決不會毀謗大乘。“以此功德,回向願求生極樂國。行此行者,命欲終時,阿彌陀佛,與觀世音、大勢至、無量大衆,眷屬圍繞,持紫金臺,至行者前。”行此行者這句,上面那個行字,讀作修行的(xing)字音,下面那個行字,讀作行門的(heng)字音,此謂修行上品中生行門,將功德回向願求生極樂的行者,他命欲終時,阿彌陀佛與觀世音、大勢至、無量大衆,眷屬圍繞,拿著紫金臺,來到他身前。前面上品上生是金剛臺,這上品中生是紫金臺,蓮華臺差了一級。“贊言:法子!”佛爲法王,大乘弟子爲法王之子,故稱法子。“汝行大乘,解第一義,是故我今來迎接汝。”你修行大乘法門,了解第一義谛,所以我今天來迎接你。“與千化佛,一時授手。”來接引的化佛有一千尊,統統同時授手來接引他。“行者自見坐紫金臺”上,于是“合掌叉手,贊歎諸佛。如一念頃,即生彼國七寶池中。”前面說一彈指頃,這裏說一念,都是指很短的時間,便生到西方極樂世界七寶蓮華池中。“此紫金臺,如大寶華”,這個如字,作等字講,他坐的紫金臺,和大寶蓮華相等。“經宿則開”經過一夜就開。這裏和上品上生時間相差了一夜,上品上生生到西方蓮華就開,這個要經過一夜才開。“行者身作紫磨金色。”這個行者,無論你是出家弟子或在家弟子,只要你是上品中生,生到那裏都變成菩薩相,和佛的身體一樣,紫磨金色。“足下亦有七寶蓮華,”他的足下,只要一擡足,足下就有七寶蓮華托著。“佛及菩薩,俱時放光,照行者身。”佛菩薩都放光照著你。“目即開明”你的眼睛自然開了,自然明亮。“因前宿習,普聞衆聲,純說甚深第一義谛。”宿習就是過去的薰習,你過去讀誦大乘經典,善解第一義谛,所以到了西方,盡聞衆聲,都說的大乘甚深第一義谛妙法。于是“即下金臺,禮佛合掌,贊歎世尊。”下了紫金臺,禮佛拜佛,合起掌來贊歎阿彌陀佛。“經于七日,應時即于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得不退轉。”這是生到西方極樂世界上品中生者,所得到的利益。他經過了七日的時間,應時即對于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法,得不退轉。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譯成中文爲無上正等正覺。無上正等正覺是菩提果,在這裏是菩薩的行門,就是得了不退轉,即阿彌陀經上說的不退轉于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不退轉有叁:一者,位不退,入聖流,不退凡夫位。二者,行不退,習大乘,不退二乘行。叁者,念不退,念念流入薩婆若海。這不退轉,在阿彌陀經說爲阿鞞跋致。“應時即能飛行遍至十方,曆事諸佛。”因爲這時已得了神足通,所以能飛行到十方世界,曆事諸佛。“于諸佛所,修諸叁昧。”因爲他沒有證得念佛叁昧,所以還得去修學。“經一小劫,得無生忍,現前受記。”這比上品上生得忍的時間,差了一小劫。證得無生法忍了,才蒙諸佛現前,受成佛之記,“是名上品中生者”。

  上品下生者,亦信因果,不謗大乘。但發無上道心,以此功德,回向願求生極樂國。行者命欲終時,阿彌陀佛,及觀世音、大勢至,與諸菩薩,持金蓮華,化作五百佛,來迎此人。五百化佛,一時授手,贊言:法子!汝今清淨,發無上道心,我來迎汝。見此事時,即自見身坐金蓮華,坐已華合,隨世尊後,即得往生七寶池中。一日一夜,蓮華乃開,七日之中,乃得見佛,雖見佛身,于衆相好,心不明了,于叁七日後,乃了了見。聞衆音聲,皆演妙法,遊曆十方,供養諸佛,于諸佛前,聞甚深法。經叁小劫,得百法明門,住歡喜地。是名上品下生者,是名上輩生想,名第十四觀。

  “上品下生者,亦信因果,不謗大乘。”亦信者,顯非深信,但不是不信,就叫做亦信因果。他對大乘經典,決不毀謗。“但發無上道心。”他就是發了菩提心。無上道心,就是菩提心,梵語菩提翻成中國話叫做道,所以道心就是菩提心。這上品下生者,亦得要發菩提心。“以此功德,回向願求生極樂國。”他即以此功德,回向發願求生極樂世界。“行者命欲終時,阿彌陀佛,及觀世音、大勢至,與諸菩薩,持金蓮華,化作五百佛,來迎此人。”這比上品中生者的蓮臺,又差了一級,前面是紫金蓮華臺,這裏是金蓮華臺。化佛亦少了一半,上品中生一千尊化佛,這裏五百化佛,來迎此人。這五百化佛,一時授手,都伸手接引他,同時贊言:“法子!汝今清淨,發無上道心,我來迎汝。”你能發無上道心,這是很難得的,所以我今迎接你。“見此事時,即自見身坐金蓮華,坐已華合,隨世尊後,即得往生七寶池中。”見此事時,行者見到佛菩薩與化佛來迎接他,即自見身坐金蓮華,坐已,這金蓮華就合起來,華合起來了,就隨著彌陀世尊之後,即得往生七寶池中。“七日七夜,蓮華乃開。”生到七寶池中,華開的時間,比上品中生,又遲了一點,前面是一日一夜,這裏七日七夜。“七日之中,乃得見佛。”蓮華開了以後,他見不到佛相,須七日之中,乃得見佛。在這個地方,我們要知道:他生在佛國,怎麼不見佛呢?因爲他只發了大乘心,沒有修大乘行,他是以發大乘心的功德,回向願求生到西方去的,他而今是在這七日之中,精進用功,所以才看到佛的。有這個道理,有這經文,我們就知道我們爲什麼沒有見到佛?我們第一沒有發菩提心,第二沒有行菩薩道,第叁種最大的障礙,就是我們的業障深重。若是發了菩提心,行了菩薩道者,雖然是帶業往生去,有佛力的加被,當下就可見到佛,“雖見佛身,于衆相好,心不明了。”前面第九觀說:無量壽佛有八萬四千相,一一相中,各有八萬四千隨形好。這個行者,雖看見了佛身,只是見個大相而已,對于佛身的八萬四千相,和種種隨形好,都不能明了看見。這是由于上品下生的行者,是習種性位,雖在娑婆世界發菩提心,回向往生,但未能稱性修行,轉塵勞成相好,故于衆相好,心不明了。“于叁七日後,乃了了見。”必須于叁七日中,稱性起修,進入性種性位,侵斷塵沙惑,才對佛陀的八萬四千相,和種種隨形好,一一分明得見。這時候耳根亦增勝了,“聞衆音聲,皆演妙法。”因爲見佛聞法之故,道行大進,便能“遊曆十方,供養諸佛。”這即是彌陀經說的:常于清旦,盛衆妙華,供養他方十萬億佛。“于諸佛前,聞甚深法,經叁小劫,得百法明門,住歡喜地。”歡喜地即初地。依地持雲:從種性至初地須一大阿僧祇劫,…

《佛說觀無量壽佛經講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