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佛说观无量寿佛经讲记▪P28

  ..续本文上一页伸着手。那阿弥陀佛老是伸着一只手干什么?那就是接引众生的。“观世音、大势至、与无数菩萨,赞叹行者,劝进其心。”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还有无数菩萨,都赞叹你,劝勉你,嘉奖你,教你精进。来接引行者的大众之中,有比丘,有声闻大众,这是个疑点。西方极乐世界没有小乘人,比丘是因位的小乘,声闻大众是最高果位的阿罗汉,西方极乐世界没有的,怎么来了这些人呢?要知道,这些都是先修小乘行门,后来回小向大,发心念佛,求生西方的人,顺他的修行习惯,叫他先证小果。所以这都是回小向大的比丘,与回小向大的声闻。“行者见已,欢喜踊跃。”这个回向发愿,求生西方的行者,看见诸佛菩萨来接他了,大生欢喜,故名欢喜踊跃。“自见其身,乘金刚台。”自见其身,坐到金刚台上去了。“随从佛后,如弹指顷,往生彼国。”那个时间很短,就生到极乐世界了。前面说西方世界去此不远,十万亿佛刹土,弹指之顷就到了。“生彼国已,见佛色身,众相具足。”生彼国已,当时就见到佛的真色身,众相就是一切相好,悉皆具足。“见诸菩萨,色相具足。”诸菩萨众,色相亦都具足。“光明宝林,演说妙法。”听见光明亦说法,七宝行树亦说法。“闻已,即悟无生法忍。”前面讲,你若是得到念佛三昧,就在娑婆世界,就证得到无生法忍。这个是念佛三昧已得到的,上品上生,生到那里花开见佛,闻佛说法,就证得无生法忍。“经须臾间,历事诸佛,遍十方界。”一证了无生法忍,就得到神通妙用。经须臾间,就是很短的时间,历是经历,在很短的时间,就能历事十方诸佛。“于诸佛前,次第受记。”你既见到诸佛,因为你已证到无生法忍,所以见到的每一尊佛,都给你受成佛之记。“还至本国”,就是奉事诸佛受记以后,回本国西方极乐世界。“得无量百千陀罗尼门,”陀罗尼是梵语,译成中国话为总持——总一切法,持无量义。我们在娑婆世界学法,发四弘誓愿;“法门无量誓愿学”,这个愿在娑婆世界很不容易满,到西方极乐世界,就满了这个愿,无量法门都学会了。“是名上品上生者。”

  上品中生者,不必受持读诵方等经典,善解义趣,于第一义,心不惊动,深信因果,不谤大乘,以此功德,回向愿求生极乐国,行此行者,命欲终时,阿弥陀佛,与观世音、大势至、无量大众,眷属围绕,持紫金台,至行者前,赞言:法子!汝行大乘,解第一义,是故我今来迎接汝,与千化佛,一时授手,行者自见坐紫金台,合掌叉手,赞叹诸佛,如一念顷,即生彼国七宝池中。此紫金台,如大宝华,经宿则开,行者作紫磨金色,足下亦有七宝莲华,佛及菩萨,俱时放光,照行者身,目即开明,因前宿习,普闻众声,纯说甚深第一义谛。即下金台,礼佛合掌,赞叹世尊,经于七日,应时即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得不退转;应时即能飞行遍至十方,历事诸佛。于诸佛所,修诸三昧,经一小劫,得无生忍,现前授记,是名上品中生者。

  “上品中生者,不必受持读诵方等经典。”这说不必不是完全不要,而是不一定之意。就是说:上品中生的行者,对于受持读诵大乘经典的工夫,不是完全一定的做。那么,他做的什么工夫?“善解义趣,”他会讲经说法,而且讲解得很好。“于第一义,心不惊动。”他对第一义的道理,了解得很清楚。第一义就是我空、法空、空空,到了成佛的时候,圆满菩提,归无所得,这种第一义谛的道理,了解得很清楚,所以心不惊动。“深信因果,不谤大乘。”他对因果,信得很深,决不会毁谤大乘。“以此功德,回向愿求生极乐国。行此行者,命欲终时,阿弥陀佛,与观世音、大势至、无量大众,眷属围绕,持紫金台,至行者前。”行此行者这句,上面那个行字,读作修行的(xing)字音,下面那个行字,读作行门的(heng)字音,此谓修行上品中生行门,将功德回向愿求生极乐的行者,他命欲终时,阿弥陀佛与观世音、大势至、无量大众,眷属围绕,拿着紫金台,来到他身前。前面上品上生是金刚台,这上品中生是紫金台,莲华台差了一级。“赞言:法子!”佛为法王,大乘弟子为法王之子,故称法子。“汝行大乘,解第一义,是故我今来迎接汝。”你修行大乘法门,了解第一义谛,所以我今天来迎接你。“与千化佛,一时授手。”来接引的化佛有一千尊,统统同时授手来接引他。“行者自见坐紫金台”上,于是“合掌叉手,赞叹诸佛。如一念顷,即生彼国七宝池中。”前面说一弹指顷,这里说一念,都是指很短的时间,便生到西方极乐世界七宝莲华池中。“此紫金台,如大宝华”,这个如字,作等字讲,他坐的紫金台,和大宝莲华相等。“经宿则开”经过一夜就开。这里和上品上生时间相差了一夜,上品上生生到西方莲华就开,这个要经过一夜才开。“行者身作紫磨金色。”这个行者,无论你是出家弟子或在家弟子,只要你是上品中生,生到那里都变成菩萨相,和佛的身体一样,紫磨金色。“足下亦有七宝莲华,”他的足下,只要一抬足,足下就有七宝莲华托着。“佛及菩萨,俱时放光,照行者身。”佛菩萨都放光照着你。“目即开明”你的眼睛自然开了,自然明亮。“因前宿习,普闻众声,纯说甚深第一义谛。”宿习就是过去的薰习,你过去读诵大乘经典,善解第一义谛,所以到了西方,尽闻众声,都说的大乘甚深第一义谛妙法。于是“即下金台,礼佛合掌,赞叹世尊。”下了紫金台,礼佛拜佛,合起掌来赞叹阿弥陀佛。“经于七日,应时即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得不退转。”这是生到西方极乐世界上品中生者,所得到的利益。他经过了七日的时间,应时即对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得不退转。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译成中文为无上正等正觉。无上正等正觉是菩提果,在这里是菩萨的行门,就是得了不退转,即阿弥陀经上说的不退转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不退转有三:一者,位不退,入圣流,不退凡夫位。二者,行不退,习大乘,不退二乘行。三者,念不退,念念流入萨婆若海。这不退转,在阿弥陀经说为阿鞞跋致。“应时即能飞行遍至十方,历事诸佛。”因为这时已得了神足通,所以能飞行到十方世界,历事诸佛。“于诸佛所,修诸三昧。”因为他没有证得念佛三昧,所以还得去修学。“经一小劫,得无生忍,现前受记。”这比上品上生得忍的时间,差了一小劫。证得无生法忍了,才蒙诸佛现前,受成佛之记,“是名上品中生者”。

  上品下生者,亦信因果,不谤大乘。但发无上道心,以此功德,回向愿求生极乐国。行者命欲终时,阿弥陀佛,及观世音、大势至,与诸菩萨,持金莲华,化作五百佛,来迎此人。五百化佛,一时授手,赞言:法子!汝今清净,发无上道心,我来迎汝。见此事时,即自见身坐金莲华,坐已华合,随世尊后,即得往生七宝池中。一日一夜,莲华乃开,七日之中,乃得见佛,虽见佛身,于众相好,心不明了,于三七日后,乃了了见。闻众音声,皆演妙法,游历十方,供养诸佛,于诸佛前,闻甚深法。经三小劫,得百法明门,住欢喜地。是名上品下生者,是名上辈生想,名第十四观。

  “上品下生者,亦信因果,不谤大乘。”亦信者,显非深信,但不是不信,就叫做亦信因果。他对大乘经典,决不毁谤。“但发无上道心。”他就是发了菩提心。无上道心,就是菩提心,梵语菩提翻成中国话叫做道,所以道心就是菩提心。这上品下生者,亦得要发菩提心。“以此功德,回向愿求生极乐国。”他即以此功德,回向发愿求生极乐世界。“行者命欲终时,阿弥陀佛,及观世音、大势至,与诸菩萨,持金莲华,化作五百佛,来迎此人。”这比上品中生者的莲台,又差了一级,前面是紫金莲华台,这里是金莲华台。化佛亦少了一半,上品中生一千尊化佛,这里五百化佛,来迎此人。这五百化佛,一时授手,都伸手接引他,同时赞言:“法子!汝今清净,发无上道心,我来迎汝。”你能发无上道心,这是很难得的,所以我今迎接你。“见此事时,即自见身坐金莲华,坐已华合,随世尊后,即得往生七宝池中。”见此事时,行者见到佛菩萨与化佛来迎接他,即自见身坐金莲华,坐已,这金莲华就合起来,华合起来了,就随着弥陀世尊之后,即得往生七宝池中。“七日七夜,莲华乃开。”生到七宝池中,华开的时间,比上品中生,又迟了一点,前面是一日一夜,这里七日七夜。“七日之中,乃得见佛。”莲华开了以后,他见不到佛相,须七日之中,乃得见佛。在这个地方,我们要知道:他生在佛国,怎么不见佛呢?因为他只发了大乘心,没有修大乘行,他是以发大乘心的功德,回向愿求生到西方去的,他而今是在这七日之中,精进用功,所以才看到佛的。有这个道理,有这经文,我们就知道我们为什么没有见到佛?我们第一没有发菩提心,第二没有行菩萨道,第三种最大的障碍,就是我们的业障深重。若是发了菩提心,行了菩萨道者,虽然是带业往生去,有佛力的加被,当下就可见到佛,“虽见佛身,于众相好,心不明了。”前面第九观说:无量寿佛有八万四千相,一一相中,各有八万四千随形好。这个行者,虽看见了佛身,只是见个大相而已,对于佛身的八万四千相,和种种随形好,都不能明了看见。这是由于上品下生的行者,是习种性位,虽在娑婆世界发菩提心,回向往生,但未能称性修行,转尘劳成相好,故于众相好,心不明了。“于三七日后,乃了了见。”必须于三七日中,称性起修,进入性种性位,侵断尘沙惑,才对佛陀的八万四千相,和种种随形好,一一分明得见。这时候耳根亦增胜了,“闻众音声,皆演妙法。”因为见佛闻法之故,道行大进,便能“游历十方,供养诸佛。”这即是弥陀经说的:常于清旦,盛众妙华,供养他方十万亿佛。“于诸佛前,闻甚深法,经三小劫,得百法明门,住欢喜地。”欢喜地即初地。依地持云:从种性至初地须一大阿僧祇劫,…

《佛说观无量寿佛经讲记》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